文档详情

唐代的儒学

feng****hen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1.31KB
约5页
文档ID:155128495
唐代的儒学_第1页
1/5

唐代的儒学作者:邓小军唐代的儒学,大体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是新儒学,一是经学 唐代新儒学的性格特征,一是哲学思想品格,继承和创新了先秦 原始儒学的人性思想和政治思想,二是政治实践品格,积极参与社会, 勇于提出批评隋末文中子王通河汾之学,是唐代新儒学的开山唐代新儒学的 代表人物,是唐初的魏征,盛唐的杜甫,中唐的韩愈王通门人及问学者,参与唐初开国创业及达成贞观之治并作出杰 出贡献,文献确实可考者,有薛收、魏征、陈叔达、杜淹等人其中, 薛收在政治、军事上为唐初开国创业和开贞观谏议风气之先,作出杰 出贡献李世民即位后曾说,“薛收若在,朕当以中书令(宰相)处之” (《旧唐书•薛收传》)陈叔达、杜淹、魏征皆是贞观时期之宰相 魏征对达成贞观之治,作出了决定性贡献武德九年,太宗君臣举行 决定唐朝政治方向的辩论决策,魏征依据由王通所重新发明的先秦儒 家人性思想,主张采取儒家民本仁政唐太宗采取了魏征的主张,实 现了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的贞观之治太宗说 :“天子者,有道则人 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对曰:“君,舟也; 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政体》)可见王通 所重新发明的先秦儒家君权有限合法性思想,亦成为贞观君臣之共 识。

魏征的勇于进谏,太宗的从谏如流,成为贞观之治的标志悦 谏”,“从谏如流”,“直言无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 罪,闻者作戒”,这些凝聚着中国传统政治智慧可以说,贞观之治 大体落实了河汾之学重新发明的先秦儒家政治思想就贞观之治的文 化品质而论,唐源流出于河汾,而魏征功不可没在中国历史上,一 种良好的学说,落实到一代良好的政治,河汾之学与贞观之治之关系, 是最佳典范杜甫是唐代大诗人与大儒杜甫《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 : “邦以民为本,鱼饥费香饵请哀疮痍深,告诉皇华使使臣精所择, 进德知历试恻隐诛求情,固应贤愚异恻隐之心,对人民疾苦的 同情心,乃是仁政的根本杜甫《过津口》诗 :“白鱼困密网,黄鸟 喧嘉音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恻隐之心,即是仁心杜甫对 孟子恻隐之心为仁的儒家人性思想核心,作出了重新发明安史之乱 以前,杜甫作煌煌巨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云 :“彤庭所分 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篚恩,实欲邦 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 是依据儒家民本、君权有限合法性的思想,批评统治集团残暴腐败、 贪得无厌、不顾人民死活,造成贫富悬殊、社会不公正、人民难以生 存下去。

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乘机抢夺皇位,镇压永王璘水军、斥 贤、拒谏、直至后来囚死玄宗,同时信任宦官专权,社会日益恶化 杜甫作煌煌巨制《北征》,提出政治批评与政治期望《北征》云:“虽 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批评肃宗斥贤拒谏,违背唐朝谏官制度, 破坏中书门下制度《北征》又云:“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凄 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指出玄宗失去贵妃与君位,为其政治失道 付出沉重代价亦即赎罪,为玄宗讲公道话,希望肃宗能够善待玄宗 《北征》最后说:“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希望肃宗能够继承太 宗,恢复盛唐伟业唐诗有了杜甫,才有如泰山之重,如北斗之高 杜甫以实践的品格,体现了正直、独立自由的儒者品格韩愈是唐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唐代新儒学兴起的背景,是藩镇 实行胡化割据,分裂中国;汉后儒学长期衰微,儒家思想若存若亡; 唐室君主带头佞佛,佛教势力过度扩张新儒学主张复兴儒家思想, 以回应藩镇胡化割据、君主带头佞佛、佛教势力喧宾夺主的现实挑战 韩愈《原人》道:“形于上者谓之天,形于下者谓之地,命于其两间 者谓之人”,“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这是创造性地以仁贯通天道人 性,从而建立起新儒学的本体论哲学《原人》:“天道乱,而日月星 辰不得其行。

地道乱,而草木山川不得其平人道乱,而夷狄禽兽不 得其情表示天道是万物并行而不悖、并育而不相害,人道是使人 类全体乃至自然万物得到共同生存发展,从而给出天人一体同仁的全 幅具体意义《原道》:“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 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 其不胥而为夷也?”这是批评当君主举异质文化凌驾中国文化之上, 是批评君主失去合法性《原道》提出中国文化传道系统的道统学说, 表示道统高于君统,是对儒家君权有限合法性思想的重大发展苏轼 《潮州韩文公庙碑》:“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 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概括了韩愈的儒学成就文学成就及儒者实践品格唐代经学的性格,是学术之儒其主要特征不是参与实践政治, 而是埋头学术;不是创造思想,而是近于为知识而知识孔子的一生, 既有参与政治为主的阶段,也有以学术为主的阶段;既有创造思想的 方面,也有整理文献的方面此皆为社会和文化之所需唐代经学, 以孔颖达等人所著《五经正义》为代表作,是汉魏晋南北朝经学传统 的集大成以孔颖达《毛诗正义》为例,《正义》继承了《毛诗序》、 《传》、《郑笺》语言训诂、以史证诗、比兴说诗的传统。

《燕燕》诗, 《诗序》仅云:“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郑笺》用了46 个字解释 春秋卫国发生的这一本事,《正义》进一步用《左传》隐公三年、四 年及《史记•卫世家》等众多史料详加考释,使诗的背景和内容一目 了然,是以史证诗《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 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正义》 :“燕燕往飞之时,必舒张 其尾翼,以兴戴妫将归之时,亦顾视其衣服既视其衣服,从此而去 是此去之子,往归于国,我庄姜远送至于郊外之野既至于野,与之 诀别,已留而彼去,稍稍更远,瞻望之不复能及,故念之泣涕如雨然 也上二句谓其将行,次二句言已在路,下二句言既决之后《正义》 继承发展了《毛传》、《郑笺》以比兴说诗,解释贴切细致读者从而 可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是描写出燕子起飞時,舒张开双翅双 尾,象喻了戴妫被迫大归之际,整理衣服仪容,从而刻画出她临危不 惧、从容不迫、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品格《毛诗正义》既注重以史 证诗,又注重比兴艺术,是完善的诗学典范后世以史证诗的学术发 展,源始于《毛诗序》、《传》、《笺》、《疏》《毛诗正义》的学术价值 和地位,至今仍无可取代儒家重视诗歌的社会批评价值 《诗大序》:“国史明乎得失之迹, 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 俗者也。

《正义》:“作诗者皆晓达于世事之变易,而私怀其旧时之 风俗,见时世政事变易旧章,即作诗以旧法诫之,欲使之合于礼义 又云:“诗人救世,亦犹是矣可见《正义》能忠实解释儒家社会批 评之学理唐代儒学,无论是以思想创造、参与政治为特征的新儒学,还是 近于为知识而知识的经学,都具有高峰般的成就,不可磨灭。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