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TZE UNIVERSITY课 程 论 文题 目 名 称 资本下乡是农村资本形成问题的出路吗院 (系) 经济学院 专 业 班 级 农村与区域发展 学 生 姓 名 姚 志 指 导 教 师 谭 露 资本下乡是农村资本形成问题的出路吗*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社科基金项目(csz007);长江大学重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基金项目(MS019)[作者简介]:姚 志(1991.08-),男,湖北恩施人,研究生研究生,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姓名:姚志 学院:经济学院学号:72304 班级:区域发展[摘 要]大多数学者研究觉得,农村资本形成局限性,那么资本下乡就是相应工业反哺农业,带动发展的明智之举但是,近年来资本下乡过程中却浮现了“挤出效应”、“与民争地”等一系列问题文章通过对资本下乡的现状、意义、问题分析,提出了针对资本下乡如何发挥正面效应减少负面效应的几点意见。
[核心词]资本形成;资本下乡;问题;出路1引言 索洛等经济学家觉得劳动、技术和资本是助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1-2]中西部农村地区资本形成的制约因素较多,成为发展资我市场的瓶颈,使得资本在增进经济增长上作用不够明显[3]因此,不少学者研究提出一种可行性看似较高的解决措施——资本下乡在笔者对荆州市大量家庭农场主进行调查研究资本下乡时,发现资本下乡受到绝大多数人的反感因素之一是大量的资本下乡让本地规模偏小的原生的农业公司、家庭农场、合伙社等被破产、被兼并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本下乡能解决资本形成的问题吗?2 背景及现状 2.1资本下乡的背景在目前的条件下,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涉及三个一方面是农业收入农业收入就是农民在自己承包土地的基本上所获得的收入在目前的环境下,农民土地分散、狭小,生产资料不断上涨,农副产品价格相对稳定,农民在农业收入上的增长空间有限第二个收入来源为打工收入打工收入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从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打工收入来源具有某些非拟定性,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波及中国,对制造业产生深刻的影响,沿海大批劳动密集型公司停产,农民工大批返乡,增收形势堪忧虽然将来经济形势好转,由于其缺少知识和劳动技能,以及资本面前处在弱势,工资增长空间有限。
第三个收入来源是,国家的转移支付例如停止征收农业税费,以及多种粮食的补贴,都算是国家的转移支付同步,教育、医疗等的支付也属于此类但是此类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非常的低因此单靠农民、农业,要达到十七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农民人均收入比翻一番”的任务是艰巨的要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开辟新的途径,必须依托外力推动,特别是资金投入外来资金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是政府财政投入;二是都市资本投入在政府财政对农村的投入方面,从的2357亿元到的3397亿元,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各项支出合计5625亿元,增长1307亿元,增长30.3%可以说国家对农村的投入增长是迅速的国家财政重要投资的是两个领域:一是基本设施建设,如水利、道路、饮水工程、电网改造等;二是公共服务,如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但是,“三农问题”的主线解决不能仅仅依托政府财力,它需要整个社会的合力三农问题”不仅仅是农村、农业、农民自身的问题,而是城乡对立的问题,是发达的工业文明与落后的农耕文明的对立,是两种生产方式的对立都市生产方式是依托资本、知识、管理、技术、品牌、人力资源等要素参与,而农村基本上还是靠土地与劳动力。
因此农村要发展,就必然规定更多的生产要素来参与农村的发展需要都市的生产要素的参与,特别是资本的参与,由于资本是核心,资本的投入必然带来其他的生产要素的参与因而都市资本下乡就有其内在的需求性 2.2资本下乡的含义资本下乡,在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现实中的资本下乡大多是指侠义上的资本下乡,也就是“资金下乡”所谓的资本下乡就是把城乡工商业积累了庞大的科技、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吸引到农村去,以解决农村面临的困境资本下乡”是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条件有专家觉得,“资本下乡”进行“都市反哺农村”和“工业反哺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方”,由于资本是现代工业社会最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 2.3资本下乡的现状中央一号文献提出,鼓励和引导都市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公司化经营的种养业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人日前表达,工商公司进入农业有助于运用社会力量增长农业的资金、科技和装备投入,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加速老式农业改造和现代农业建设据农业部初步记录,截至12月底,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已达2.7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合同)总面积的21.5%。
其中,流入工商公司的耕地面积为2800万亩,比增长115%,占流转总面积的10.3%这位负责人说,此后将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本上,引导都市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采用公司加农户、公司加农民专业合伙社和订单农业等方式,重点发展种养业产前和产后服务、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和“四荒”资源开发等适合公司化经营的产业,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化经营;鼓励公司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用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和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加工销售收益 2.4资本下乡的意义从理论上讲,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资本与农民通过平等谈判而实现土地流转,让资本与土地结合,对农民与资方均有利但是在实际状况中并不总是如此,如《南方周末》报道的《资本上山,林改失范 江西铜鼓平息林权纠纷》,就为“资本下乡”敲响了警钟这次林农与资方的冲突,主线因素是林农不能分享不断升值的山林收益在一开始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在资本面前的弱势地位,林农将林地以低价卖给资方,但是随着原材料的暴涨,木材价格也不断上升,导致林农由于林地价格的巨大反差而产生极大的心理不平衡从而引起了资方与林农的冲突从本次事件中可以看出,土地流转,虽然能使双方都获益,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农民在资本的面前的弱势地位,从而导致利益格局严重不均衡,引起双方的矛盾冲突。
另一方面,在许多农村也浮现了无房无地或有房无地的农民,她们或觉得土地无利可图,或长期在都市居住,或急需用钱,从而将土地以一定价格长期转包出去一旦经济形势严峻,或者投资失败,被迫返回农村,将无地可种,甚至无处可住她们失去了土地的生活保障,沦落为农村底层这样农村贫富分化不可避免,阶层矛盾将加剧,成为农村发展的一种不稳定因素3. 资本下乡存在的问题 3.1资本下乡渠道问题(主导产业威胁)资本下乡渠道问题是有两个方面:一是资本下乡的渠道问题是金融机构还是公司投资,还是个人直接投资、民间借贷等等资本下乡渠道不畅通二是,资本下乡后的项目选择问题,也就是投入什么领域的问题 3.2微观农业组织“被破产”问题 大量资本下乡导致的小规模家庭农场、合伙社、种植大户在土地、劳力、技术、市场等方面竞争处在劣势,抬高了地价、物价、人力成本,最后导致破产将来农村是走美国式的大型农业公司之路吗?经济学家郎咸平等是不赞成的,鼓励支持小型农业微观组织发展,不能形成美国式的垄断 3.3资本下乡“不种粮”问题(粮食安全隐患) 3.3.1“连片”土地获取难下乡资资本下乡种粮没优势的第一种因素是,其进行规模经营支付给农民的土地租金一般要远高于农户自发土地流转的租金:“资本下乡种田就要从农民那里租来耕地,且租来的耕地必须连片合适规模经营。
租来连片耕地,租金必须以连片耕地中最不肯土地流转出去农户所要租金为基准 3.3.2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大虽然国内农业粮田的种植构造南北方存在差别:南方地区种水稻,中部地区一季水稻一季小麦,在北方地区则一季小麦一季玉米但是种两季的种植模式,一亩地的年纯收入也就是在1000元左右这还是在收成好的时候——没有浮现人为投入劳动不负责任或者自然灾害导致的减产在目前地租过高的状况下,租地经营的下乡资本种粮,难有利润空间 3.3.3雇工成本高资本下乡种粮没优势的第二个因素则在于:资本下乡进行规模经营,要么雇工,要么提高机械化限度提高机械化限度意味着更高的固定资本投入,雇工就要支付工资农业生产的周期长,田间管理是十分细碎、无法原则化且难以计量的,雇人管理的成本极高农户种田,自己种自己的田,责任心强,运用茶余饭后时间即可以完毕大部分田间管理资本雇她们进行田间管理却必须按市场价格支付工资,“因此,当农户种粮食可以赚钱时,资本种粮却没有不亏本的” 3.3.4经济作物价格不能保障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等大宗农产品有很大差别,种经济作物的高风险与其也许的高收益同样是互相匹配的经济作物品种多样,但市场供求关系也不稳定,价格波动大,价格高时,种经济作物可以大赚,价格低时,种经济作物又会大赔。
3.4资本与农民“争地”问题(小农“挤出效应”)而在诸多地方,随着资本纷纷下乡种田,资本和农民“争”地种的矛盾正在加剧目前都市积累了巨量过剩资本,一旦可以自由下乡,那真是如洪水猛兽同样,后果不堪设想她解释说,目前国内有两亿多农户,有两亿多农业劳动力,有6亿多农村人口,有2.6亿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目前国内的国情是,中国尚有9亿需要依托农村和农业的农民而巨量的农民进城,只能是一种缓慢的过程也就是说,在目前乃至将来很长一种时期,农业对于两亿多农户、9亿农民,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她看来,目前乃至将来很长一种时期,农村面临的不是无人种田的问题,而是有人无田种的问题4. 资本下乡出路 4.1土地与资本结合 根据选择原则,目前资本进入现代农业的合适领域涉及: 适合公司化经营的种养殖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业基本设施建设、大宗农产品市场储藏资本如何才干下乡呢?资本是逐利的,如果资本不能获得有利可图的资源、项目,它不会奔着亏损去的在广大的乡村,有某些什么资源呢?不同的地方,资源禀赋不同样,有的地方富有矿产资源、森林资源,但有的地方则资源贫乏,但是,中国几乎所有的乡村均有土地。
在资源丰富或都市郊区,资本有利可图,农民也受益颇多但是大部分农村没有这样好的条件,唯一能吸引资本的就是土地,每个乡村均有土地,如果能最有效地运用土地,土地带来的利润将取之不竭土地与资本结合重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如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把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经营,搞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这也是十七届三中全会所倡导的如被誉为中国包产到户改革第一村的小岗村,在,推动成立一种养猪合伙社,发呈现代农业采用的措施是,村集体向农民反租土地再租赁给公司一家外地商人来投资兴建了“小岗村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规模化的养殖,雇佣本地农民,月薪800元本地村民对此颇为欢迎另一种是资本进入非农领域,重要是资本与土地结合,用于非农生产如都市资本进入农村,开发旅游业,或都市资本进入农村,租用村集体土地,投资设厂土地从农业生产转为非农生产,其中的差价是巨大的,据上海市社科院提供的数据,长三角农地征用价格为37.5万~45万元/公顷,农地出让价格为210万~525万元/公顷(一级市场),农地市场价格为1125万~2250万元/公顷(二、三级市场)因此,这强烈吸引着都市资本,虽然中央严格限制将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但是都市资本仍然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农村土地流转。
例如上面提到的赤塘村就是通过将集体用地通过长期出租的方式,长期租赁给都市资本,用来进行旅游开发这种将集体用地长期出租进行非农用途的状况,在诸多地方浮现 4.2建立土地银行然而,就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来看,土地仍然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来源,没有土地,农民就无法生存并且,近年来,农民已经在改良土地和农田基本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同步,有能力在都市定居的农民工还是少数,对大多数民工而言,乡村老家的家庭承包地和宅基地才是她们生存基本保障,也是她们留守家人的生活保障因此,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必须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让农民放心流转要解决这些问题,建立新农村土地银行不失为一种好措施她进一步解释道,“新农村土地银行是指农民将土地像货币同样存入银行,获取存地利息,土地的所有权和承包权不变,但经营权变化,土地的经营要符合《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 4.3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从如下六个方面具体来讲:一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二是: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组织,提高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产业化经营组织通过直接建立基地、加工销售产品推动一村一品的发展,一村一品又为产业化经营组织提供稳定优质的农产品原料。
采用有效措施,积极发展一批、扶持一批和引进一批龙头公司,重点采用贷款贴息,技术创新、品牌培植、市场开拓、直接建立规模基地补贴等方式扶持一批骨干龙头公司三是: 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提高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科技含量环绕一村一品主导产业,每年选择若干个生产、加工、贮藏等环节的难点、核心技术进行联合攻关或委托攻关四是:大力履行原则化生产,提高主导产业竞争力原则化生产是保证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产品质量安全和创立品牌的基本积极引导和支持一村一品村积极采用推广国际、国家、行业或地方原则,大力发展原则化生产鼓励和扶持“三品一标”认证和省级以上名牌认定,对获得省级及以上品牌的市级予以资金奖励五是:健全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产品商品率六是:加强组织领导,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保障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市、县两级成立了发展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4.4种粮补贴制度改革一是建议由上级部门分派资金额度,明确规定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范畴、比例,改条为块下拨资金,将涉农建设项目的决定权、资金分派权下放给县(市)级人民政府,“以县为主”进行涉农资金整合二是建议在全省“四大区域”各选一种典型县进行种粮补贴制度改革试点,彻底摒弃分散化小幅递增式“撒胡椒面”的补贴方式,整合各项种粮补贴,以阶梯式的直补奖励政策,按50亩经营规模门槛和销售粮食的多少对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伙组织等农业生产主体进行补贴,按市场规模大小、技术先进限度、辐射带动能力对农产品加工、储存流通龙头公司进行补贴。
建议由上而下,出台操作性强的整合资金措施,对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建议逐渐实现由财政部门统一拨付涉农资金,从财政部门一种“漏斗”进出 4.5资本下乡开办本地农产品加工公司,农民就地就业农产品加工龙头公司充足发挥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公司的带动作用,以国内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紧密联合农户,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产品产值,让农户共享公司发展成果某些农民虽然“洗脚上田”,但由于没有一技之长,仍然缺少就业竞争力为此,我们大力加强定向培训,着力提高农民技能一是大力打造劳务品牌二是突出抓好“订单”培训县劳务部门对全县公司用工条件、缺工数量进行细致梳理,根据公司用工需求和求职者的培训意愿,积极推广“学习+公司”的订单培训模式,及时调节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岗前培训和引导性培训,为公司提供各类急需人才三是不断创新培训方式位点下移抓培训,鼓励培训学校把培训班办到农民家门口,最大限度地为农民工报名培训提供以便;积极鼓励农民工边上岗边培训,运用下班空闲时间参与培训班学习,达到“换脑子”、“长本领”的实效参照文献[1]彭小辉 史清华 :《“卢卡斯之谜 ”与中国城乡资本流动》,《经济管理研究》 年第 3 期,第65~72 页[2]Mark Elvin.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pp.310~319[3]蔡昉 :《刘易斯转折点后的农业发展政策选择》,《中国农村经济》 年第 8 期, 第 4~15,33 页[4]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三联书店, 年[5]江海潮:《产业政策鼓励、产业剩余分派与产业政策效应》,《产业经济评论》 年第 12期,第 105~123 页[6]蔡昉 李周 :《国内农业中规模经济的存在和运用》,《现代经济科学》1990 年第 2 期, 第 25~34 页[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 、重点与政策研究课题组:《部门和资本“下乡”与农民专业合伙经济组织的发展》,《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 7 期,第 5~12 页[8]陆文荣 卢汉龙:《部门、资本下乡与农户再合伙: 基于村社自主性的视角》,《中国农村观测》 年第 2 期,第 44~56 页[9]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0]张军.资本形成、投资效率和中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1]李朋林.国内举借国债对资本形成的影响.生产力研究[J], 第9期[12]董宏宇.国内农村金融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