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fgh****3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67KB
约5页
文档ID:155218073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_第1页
1/5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师用)考试说明: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连一连【苏联(俄)不同时期的领导人】1917-1924 勃列日涅夫 1924-1953 列 宁 1953-1964 戈尔巴乔夫 1964-1982 赫 鲁 晓 夫 1985-1991 斯 大 林比一比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农业制度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苏维埃体制、一党制、终身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练一练1、(2010江苏高考23.) 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

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1)图① 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 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不同 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评价 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 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2)不准确 忽视轻工业发展,轻 、重工业比例失调特点 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清晰倾向性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0年俄国工农业生产及产业工人与战前水平比较表 材料二: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

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材料三:安徽凤阳小岗村外景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哪些?(2)材料二中表明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3)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4)观察材料三,说明由此引发的1978年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比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答案(1)苏俄的社会经济百业凋敝,产业工人大量减少原因:连续的战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破坏等2)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3)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吴于廑先生有这样一段话:十月革命以后,“历史上就出现一个与资本主义工业世界相对立的、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消灭阶级剥削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工业世界”,20世纪的历史,是这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和相互竞争的历史。

——钱乘旦《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 材料二 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培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材料三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用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

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这样做必须借助于强化中央政权对市场和贸易的统制,并在一段时间内以强制性的方式割断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行政部门对经济的控制越强,经济本身增长的能力便相应地越弱,从而导致增长的速度最终缓慢下来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在二战以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这是因为计划指令性的经济发展道路确实具备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工业化所不具备的优势它无论在所有制形式上,还是在经济组织和刺激机制上,都表现出较高的效率 ——钱乘旦等著《世界现代化进程》 (1)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是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国的?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相比,其工业化有什么显著特点?(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法美“古典”发展模式的特点?西方国家修正“古典”发展模式开始的标志和方式是什么?二战后西方国家进一步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依据材料三,分析苏联模式在二战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的原因是什么?苏联模式又有何弊端?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修正这一模式的主要表现有哪些?(4)结合以上材料,概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和美国如何修正自身发展模式?西方国家与中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修正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5)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答案(1)在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斯大林先后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并实施“五年计划”,使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显著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2)特点:自由主义工业化或“自由放任”标志:美国罗斯福新政方式: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汲取经济危机的教训3)原因:该模式可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发展重工业,实现了工业化,改变国家落后面貌弊端: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企业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牺牲了农民利益,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苏联:赫鲁晓大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中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导致苏联解体美国:二战后大力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行福利制度;20世纪90年代发展知识经济,积极参与区域集团化,推动全球化的发展或变革所有制关系,发展“人民资本主义”;变革经营管理方式开展经营者革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新经济)共同之处: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5)启示:任何经济模式都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应根据国情选择经济模式并不断调整,防止僵化4、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

一次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资本主义大危机时期的美国,一次是发生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请结合有关史实概括指出不同时期发生在俄国、美国、中国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机遇”各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各自的最终结局如何?据此你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题解】机遇:俄国: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1933年新政;中国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特点:俄国: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民的市场交流 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调节资本主义产销之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混乱和盲目性,达到缓解经济危机的目的 中国:克服计划经济的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的环节,解放社会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局:俄国: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恢复,但到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了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美国: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使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发展的世界趋势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认识: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市场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感悟高考】1、(2013广东卷2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2、(2012江苏单科,17)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D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1921年春,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它的特点即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据此排除A、B、C三项,答案选D项。

3、(2012广东文综,2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答案:C解析:把握材料关键词“送上工业化的大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没有达到这个目标,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苏联早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故A、B、D三项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斯大林时期,苏联致力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并取得重大成功,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走上了工业化的大道,故选C项4、(2011 江苏高考单科16)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D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考点】斯大林模式——工业化【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材料反映了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农副产品质量差”“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错误5、(2009 山东文综15).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中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D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6、(2009高考广东理科基础)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B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7、(2009高考江苏单科)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D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5。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