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性教育的内涵解读德育的微妙性] 八大德育标准 摘要 隐性教育的提出为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同时也揭示了德育的微妙性隐性教育能够从“缄默知识”理论,心理学“内隐认知”,和杜威的“附带学习”观念中找到理论支持隐性教育环境下德育的微妙性表现在德育的生活性、情感性、人文关心性、传统性和时代性、文化性上只有重视隐性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才能捕捉到德育的微妙性,提升德育效果 关键词 隐性教育 德育 微妙性 1968年,杰克逊在她的《教室中的生活》中首次提出“潜在课程”这一概念,她分析了教室中的团体生活、报偿体系和权威结构等特征,认为这些不显著的学校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气氛,从而组成了潜在课程 隐性课程的提出为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领域,尤其是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正是隐性教育的提出使得德育不再局限于课堂,不再局限于死板的教学它将德育带回了真正的生活当中 生活是微妙的,生命是微妙的,教育是对人进行改造的“最伟大的工具”,微妙性不言而喻微妙的教育和道德相结合,作用于微妙的生命,这就是德育的微妙性所在我们要研究的就是怎样在隐性教育的作用下捕捉德育的微妙性 一、隐性教育的理论发展 匈牙利出身的物理化学家迈克尔・波兰尼提出了“缄默知识”的理论。
缄默知识是和显性知识相对而言的和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是难以规范的,是零星的,而且经常含有浓厚的个人色彩,难以捉摸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缄默知识”的提出无疑传达了这么一个信息: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教授的知识只是规范的,有序的知识,却忽略了隐性知识的存在缄默知识对传统的教育提出了挑战,它给教育界打开了新领域,这就是怎样对学生的缄默知识学习进行控制和影响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研究者发觉,部分和人类行为相关的心理结构和机制是在意识之外的,无法经过内省和自主控制的手段进行研究伴随研究的深入开展,大家日益认识到内隐认知是在人类外显认知系统之外另一个普遍存在的认知机制,是人类认知体系中最基础和初级的行为调整器,含有外显认知机制不可替换的作用内隐认识包括到内隐感知、内隐记忆、内隐学习等不一样内容内隐认知过程的发觉和研究为人类提供了认知本身认知能力的新窗口心理学上的这个发觉处理了一个教育困境:那就是课程道德教育的低效性假如人类有关道德认知就像对冰山一样,那么课程道德教学触及的就只是冰山的一角,大部分领域就像冰山的巨大底座,被传统的德育忽略了不过学生的内因认知体系并不是不工作的,课堂外的她们已经在无意识的指导下,认知了课堂传授外的多个价值观、人生态度等更多层次的道德意识。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教育实用主义思想也给隐性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正如杜威所说:“每一门学科,每一个教学方法,学校的每一个偶发事件全部孕育着培养道德的可能性20世纪初,她提出了“附带学习”这一术语杜威认为,附带学习可能比学校中相关阅读、地理、历史等的学习更主要,因为它能够培养学生面对未来生活最根本的态度以后杜威的学生克伯屈深入提出了“伴随学习”的术语,她认为,“伴随学习”就是学生在正式学习过程中对态度、理想、感情和爱好的习得不论是缄默知识理论的提出,还是内隐认知领域的发觉,或是杜威的附带学习思想和克伯屈的“伴随学习”理论,全部在为隐性教育的“芙蓉出水”给理论准备,提供思想渊源,从另一个方面也解释了什么是隐性教育 二、隐性教育环境下德育的微妙性表现 德育的生活性 教育就是生活杜威曾说:“只有当我们依据和学校活动相关的社会活动这一更大的范围来论述学校活动时,我们才能判定道德上的意义和标准陶行知也说到:“教育的根本意义就是生活之改变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有教育的意义……四处是生活,即四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在教育生活化的大前提下,德育的生活化首先表现在德育的实践性上。
亚里士多德将“学”分为两类:学知识;学技能和美德其中技能和美德是需要进行训练式教学的 其次表现在德育的情景性上杜威说过:“所谓人生活在世界上,详细地说,就是生活在一连串的情境之中英国学校德育教授彼得・麦克菲尔及其同事昂戈德・托马斯、查普曼首创了体谅模式,并提出了基础假设:满足学生和人友好相处的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道德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角色尝试有利于发展青少年敏感而成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行为;教育就是要学生学会关心在这些基础假设的前提下,它重视为学生发明多种道德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学会体谅和关心学生在多种情境下对不一样的道德冲突,不道德和道德行为的区分和了解将会愈加深刻 现在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存在的通病就是在给孩子建立“乌托邦”式的道德王国,用人类的共同理想教育、共产主义教育等将孩子们无故的置于理想世界不过孩子作为社会人,面正确却是和理想有着天壤之其余现实社会,这造成了她们在理想国度和现实国度间的道德徘徊和迷茫德育和现实世界分裂开来给孩子们的价值观的形成无疑将造成巨大的伤害隐性教育需要的就是在生活环境中进行,生活给孩子们的就是隐性教育,假如德育的基点一开始就被定得高于生活,隐性教育的效果又怎样表现呢? 德育的情感性 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美德不但和行为相关,而且和感受相关。
举例来说,两个人全部对一个乞丐施舍,一个是因为乞丐的纠缠,不得已作了施舍;一个是从发自心底的对乞丐的同情因此施舍二者全部有道德上的行为发生,不过前者较以后者,却缺乏了“同情感”,那么我们怎么评价这二者的道德水平呢?转化到德育上就是这么一个问题:“我们怎样教孩子自愿地发自内心地去做该做的事情?”因此假如德育仅仅停留于规范学生的行为,而忽略求得学生的内心认同,没有这种情感的共鸣学生很快将她们不一样意甚至不屑的道德规则抛弃,继续保留自己非道德的价值观,做出不道德的行为隐性教育强调的就是对学生的内隐认知的挖掘,对学生微小心理活动的捕捉,以此来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感情教育 德育的人文关心性 苏霍姆林斯基提倡人道主义教育,她强调儿童在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前这一阶段,需要在有良好的情境中惬意地活动温家宝总理在谈及教育时,首先指出“教育首先要有爱心”道德教育的目标就在于使道德知识向道德信仰,再向道德行为转化,使得每一个人全部成为有道德的人,提升每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幸福感因此德育不是“冷冰冰”的教育,它充满了人文关心这需要隐性教育发挥作 用,在温馨的气氛中改变和提升学生道德 德育的传统性和时代性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调整体至上、克己奉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强调“仁者爱人”,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强调“修身自律,躬行实践”传统道德对一个国家整体道德的浸润是缓慢、深远又持久的,它不但影响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道德意识,还影响着每一个人的道德组成不过应该将道德置于历史的发展角度中,因此这个道德体系也是需要不停剔除传统道德中的“糟粕”,吸收现时时代中的“精华”,只有这么,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才不会停滞或是倒退隐性教育也就隐藏在“摒弃”和“吸收”的不停交换中德育怎样做到二者的友好就显出微妙了 德育的文化性 “道德教育所秉持的关键价值观念,和这种价值观念的合理性,只能在一定的文化母体中才能找到依据文化对德育的影响是关键价值观的影响,德育的整价值观一旦改变,道德教育的整个体系也会改变,学生的个人价值也会围绕着整个关键价值观不着痕迹地发生改变德育的微妙性就在于文化的浸润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分别含有不一样的道德教育功效,但在通常情况下,文化原因是以文化模式的方法形成文化协力,进而影响人的道德品质形成,文化也所以而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隐性教育也包含文化对德育的影响,它重视从整个精神层面上对德育的影响 三、总结 隐性教育在德育中的主要性已经被发掘,不过它在德育中到底怎样发挥作用,这还需要将德育的微妙性慢慢捕捉出来,并将这些微妙性加以利用才能得到证实。
首先,隐性教育要从大环境方面捕捉德育的微妙性,要确立文化中的关键价值观,在传统道德中寻求闪光点发扬光大,在现实社会中寻求道德新视角其次,将德育回归真实的世界不要回避现实中的阴暗面,不有意掩盖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让学生不但面对善,也面对恶,在善和恶的选择中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价值判定,形成主体价值第三,将人性的德育渗透到学生的道德品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信仰,将主体道德价值渗透到学生的自觉自愿的道德行为当中第四,挖掘学生在获取道德知识和进行价值判定时的潜在主观动机和内隐认识,重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挖掘,从而了解学生的主体价值观,和非道德行为和意识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