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专题一 人口、城市与交通知识体系■核心提炼1人口增长和空间变化与人口增长 模式2人口问题和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3. 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化4•交通运输的区位因素及其意义考点透析1人口增长结合时空分布,从自然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政策、文化背景和婚育观念等方面分析人口增长特点2•人口增长模式(1)判断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原始型高(> 3.0%)高(> 3.0%)低(V 1.0%)传统型高(3.0%左右)低(2.0%左右)高(> 1.0%)现代型低(V 2.0%)低(V 1.5%)低(V 1.0%)利⑵影响图6-2出生率高.能满 足农业社会对劳 动力的需求•關砰低“摸死亡率高.右时容易 出现劳动力不足*从 而影响纾济眩展劳动力充裕.促 进经济嚴展利.m大对经济,就业等 方曲的压力’眩致枳 累减少、经济发展速 度降低、贫闲加剧等* 进而引发齐种既源、 師境和社仝问题利三低”模式利于财富枳累和 经济水平的提高为动力和兵源短缺, 养老等费用增加.老 年人生活闲难和生活 孤单等3.人口问题(i)人口结构①人口的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项目人口年轻化人口老龄化人口年龄结构趋势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下降, 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人口问题人口年轻化可导致人口增长过 快。
人口持续增长,最终会超出 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 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 会问题人口老龄化可造成劳动力短 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 老年人的退休和养老等费用的增 力口、老年人生活困难和孤单等问 题②人口的性别结构与人口问题人口的性别结构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 ,即用loo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 它用来反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和社会的不 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加大 思想宣传教育,严禁非医学需要鉴别胎儿性 别③人口的文化结构与人口问题人口的文化结构主要是指各学历层次人 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人口总体文化水 平过低,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国家 应加大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2)人口问题的区域差异6-3人口增长和人口问题□ 1图6-1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 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1)⑵题时T樂人口谿楸瀚c肓案人口结构阱)坪的閨)女图6-1(1) 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A.人口性别比 B .老年人口比重 C.青壮年人口比重(2) 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率方案 (A. a方案较合理 B . b方案较合理 C. c方案较合理考向一 人口增长特征分析读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某年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总数的统计图6-4),回答1〜2题。
f )D .少儿人口比重)D .均不合理泌}图6-4)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是北京人口死亡率最低的是西藏 每年净增加人口最多的是江苏 每年净增加人口最少的是宁夏)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B.C.D.出生率人口 MA.B.C.D.考向二2•从图中可以看出(西藏、上海的人口增长呈现出较高的出生率、低死亡率、较高的自然增长率特点 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高 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呈正相关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北京的低,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比北京的低人口问题及其解决措施人口红利期是指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形成一个劳动读我国不同年龄段人口比例随时间变化图),回答3〜4题比例 肥.00% 70.00% 紙00% 50,00% 40.00% 30.00% 2W.DO%10.00%WHO 1990 2000 2010 2020 2030 2040 2050 年曲 不同年龄段人毗例变化图佶8M)*(M4 岁岁 十妙及以上力资源相对丰富、人口抚养负担相对较轻的时期 (图6-5,含预测,数据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图6-53. 在人口红利期( )A. 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总量减少B. 15〜64岁劳动力人口比重持续上升C. 0〜14岁青少年人口数量减少D. 2010年前后人口抚养负担最轻4•我国要想适度延长人口红利期,下列措施可 行的是( )①实施“单独二孩”政策 ②完善养老保障体制③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④促进国内人口迁移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命题点二学 人口迁移与人口容量僚 图6-6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
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 2014年全国•北京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读图,据图可以推断,甲 地人口迁出比例( ) 图6-6A. 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B. 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C. 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D. 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w例•样嗣成巾辛捷程度排居—Z客 6-I&A■考点透析WI1. 人口迁移原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包 括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灾害、气候、淡水、土壤 和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和家庭等 )、政治因素(国家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 )、个人动机和需求等2. 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1)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人口迁移的成因分析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时间差异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小,社会经济因素的作 用越来越大地域差异由经济落后地区迁入到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年龄差异青壮年人群迁移主要是经济因素或婚姻因素,老年人群迁移可能是家庭因素 或环境因素,青少年人群迁移最可能是家庭因素或教育因素性别差异男性人口迁移,迁入区可能重工业发达,以第二产业为主;女性人口迁移, 迁入区可能轻工业发达,以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为主文化差异学历水平较高的人群迁入区一般高新技术企业发达,学历水平较低的人群迁 入区一般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较多(2)工业化、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城市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心,第二、三产业发达,城市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 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
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农村人口的迁移3) 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发生变化 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高端技术人才的迁入,加快了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伴随着劳动 力导向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也发生了变化3. 人口迁移的影响的答题要点(1) 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 对迁入地有利影响: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利影响: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在住房、交 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② 对迁出地有利影响:加强了迁出地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 展;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利影响: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 展2) 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 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 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3) 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
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 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新题预测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 图6-7为北京市流动人数占国内流动人数比重统计图读图,完成 5〜6题图6-75. 2014年1月17日至31日,北京市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因素 B •自然环境因素C.政治因素 D •社会文化因素6. 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图示期间 ( )A. 能够确定2月1日北京市人口总量最少B. 北京市人口总量减少C. 不能确定2月1日北京市人口总量最少D. 北京市人口总量增加|命题点三], 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等级体系□3图6-8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 0: 00时和10: 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读图回答 (1)图6-8(1)按城市功能 区,甲地带应为IDW丽411祁即十馱亠紬| w 00时的人口集聚状况,该图由定(2) 题 )A.行政区 B .商务区C.住宅区 D .工业区(2)根据城市地域结构特点推断,该城市位于 ( )A.丘陵地区 B .平原地区 C.山地地区 D .沟谷地区政机构、集贸市场的依次是 ( )4图6-9为某地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 (镇)行图6-9A.⑥①②B .⑤③⑥C.③②④D .①④⑤■考点透析1功能区类型:城市主要有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除此之外还有行政区、科教文化区、休闲娱乐区等。
2 •影响功能区形成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 (距离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它们通过影响地租水平影响城市功能分区,是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 因素3. 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方法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主要是指住宅区与工业区),主要考虑五个方面:(1) 协调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和交通用地,既要保证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内部的交通联系, 又要在两者之间布置便利的交通,以方便两者之间的联系2) 工业用地要充分考虑交通条件,工业用地应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等交通便捷的地区 布局,以降低生产成本;工业区和住宅区之间也要有方便的联系,以方便工人上下班3) 合理布局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的相对位置,可减少污染物对城市环境的污染住宅用地 要建在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向、河流的上游污染企业要布局在城市外围,并注意与盛行风和河流的关系如有大气污染的企业要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如在季风区,则布局在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 );有水污染的企业,一定要布局在流经城市河流的下游⑷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要有卫生防护带,带内可植树造林,安排一些非公用建筑物,如仓 库等这样既可对住宅区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
⑸各功能区之间要留有发展的余地,目的是针对一些预想不到的情况,使各功能区有足够 的“弹性”4. 城市等级体系从城市数量、功能、服务范围和距离区别城市等级高低■新题预测考向一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某城市地处平原地区,图 6-10(a)示意该城市功能分区,图 6-10(b)示意地租变化读地甲 乙图,回答7〜8题UB——斷7. 若该城市功能区布局合理,则其主导风向和河流的大致流向可能是A.西风;自西向东 B •西北风;自东向西 C. 东南风;自东向西 D •东风;自西向东 &图(b)中曲线能反映图(a)中甲一乙一线地租变化的是 ( )A.①B .②C .③D .④考向二城市功能区的判断与布局图6-11为某城市用地功能组成示意图,河边的箭头指示河水流向读图,完成 9〜10番m嬲S三©篦题图 6-119. 城市中的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文教区在图中分别对应的图例应是 ( )A.①②③④ B .④③①②C.④②③① D .④③②①10. 甲地拟规划为疗养区,其有利的区位是①处于上风向 ②处于河流上游 ③地势高 ④靠近公路,交通便利A.①④B .①②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 命题点四学 城市化和城市化问题■考点透析1. 理解城市化含义2. 从城市数量、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比重等方面说明城市化的标志。
其中城市人口在总人 口中的比重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3. 城市化进程(1)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 S”形曲线,其中分为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2)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从起步早晚、城市化水平高低、速度快慢及与 社会经济的协调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4.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表现为人口的转变、空间地域利用方式的转变、产业构成的转变,在转变过 程中和转变完成后,对地理环境带来深刻影响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分析:(1) 景观变化的影响①不利影响图 6-13②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使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实现协调发展,形成最佳人居环境2) 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图 6-14(3)空间地域利用方式转变带来的影响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郊区农业用地将转化为城镇用地,将增加城镇用地和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并带来郊区农民就业方式的转化■新题预测图6-15表示2010年山东半岛8个市的人口城 市化与土地城市化耦合关系,人口( 土地)城市化指 数越大,人口( 土地)城市化质量越高读图,完成 11〜13题图 6-15注:人口城市化质量的评价指标包括经济环境10I;、Cll7QL&tLlU.4□ 30-1 ftl一 林申桥南帝厳骨点卑为疽揭LlM.df(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等)、社会环境(包括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量等 )、文化环境(包括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数量、每万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数量 )和生态环境(包括建 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
土地城市化质量的评价指标包括土地投入强度 (即单位土 地上投入的人力和财力)、土地产出和土地利用程度11 •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发展程度最低的城市是 ( )A.烟台市B .青岛市C.日照市 D .威海市12. 日照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明显问题可能是 ( )①土地产出水平低 ②基础设施不太完善 ③绿地面积较少,且规划不合理 ④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过高A.①②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13. 下列措施可提高威海市城市化协调发展程度的有 ( )A.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B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C.扩大城市用地规模 D.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 命题点五}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r 122/ ―十—Yo*滙口--何界—扭崖沿淘4水库匕72014年11月20日,尼日利亚与我国正119.7亿美元,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是截至当时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图6-16示意尼日利亚铁尼日利亚人口超过 1亿,经济以农矿业为主 式签署了沿海铁路项目商务合同 该项目总金额达路的分布图 6-16(1) 归纳尼日利亚现有铁路路网特点及作 用2) 指出尼日利亚拟建沿海铁路的布局特 点。
3)指出因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而可能获益的我国主要工业部门■考点透析1.交通运输的特点:主要从速度快慢、运量大小、运费高低、连续性强弱及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小等方面进行分析2•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结合货物的性质和数量、运距、运费和时效及安全要求等方面进行选择3 •交通运输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评价某地交通运输发展条件一般从自然条件、 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1)自然条件条件具体内容地质地壳运动活跃地区,多断层,地震、滑坡、泥石流频繁发生,交通建设难度大, 安全性差,应尽量避开条件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地下水的运动等方面来考虑,在背斜和向斜两种地 质构造中应选择背斜,避开向斜地形平原地形对交通线路的限制较小,工程造价较低,选线时要注意少占好地,处 理好交通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城镇发展的关系条件山区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对交通线路的限制很大,工程造价高,应尽 量避开沼泽地、陡坡,无法避开陡坡、山地的地方可修建盘山公路或隧道气候条件湿润地区应注意排水,干旱地区应注意防风固沙,高寒地区应注意克服冻土和 缺氧带来的不利影响航空港应选择能见度比较好的地区(2)资源条件1资源丰富IfTf it-交通运输'促迹开发(3)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运输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 ,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先行一步,以适应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4) 科学技术因素科技水平比较低的时代或地区, 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是最主要的; 科技水平比较高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因素■新题预测④有利于人口的均衡分布兰新高铁于2014年12月26日全线通车,该铁路线将加快甘肃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未来甘肃将形成“一群两带多组团”的城镇化布局 其中“一群”是指兰新高铁甘肃段的中 部城市群读图6-17,完成14〜15题图 6-1714. “古丝绸之路”从甘肃经过,当地具备的 主要优势有( )①较平坦的地势适宜道路建设 ②河谷农业发 达③有丰富的冰雪融水便于灌溉 ④聚落密 度较大A.①② B .③④ C.②③ D.①④15 •兰新高铁甘肃段将出现以城市群为主体的 城市化趋势,其发展意义是 ( )①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 ②有利于缓解生态环境压力 ③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质量A.①②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高考图形突破突破六〉 人口年龄金字塔图■ 典题示范图6-18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 读图,完成(1)〜(2)题1)图中信息反映出( )A. 1982 — 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B. 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 2009年的低C. 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 2009年的高D. 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 2009年的多 ⑵ 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A. 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B. 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 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判读技巧O14 12 IQ占.2■人口比童广刖□网wjiUMM4SdkM30-14|&»14D .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图6-18中左右两栏表示不同年份的人口年龄构成,而不是男女人口比例2.定类型人口金字塔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年轻型 (增长型)一一年轻人比重大,塔形下宽上尖;成年型(静止型)一一除极老的年龄 组外,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是很大,塔形较直,只 在高龄部分(即塔尖)迅速收缩;年老型 (缩减 型)——年轻人比重小,中年以上人口比重较大, 塔形上下窄中间宽3.析变化从年轻型到年老型的正常转变 (如图6-19),其变化主要是受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 随着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向现代型的不断转变 而转变图6-18中反映出1982年至2009年人口 年龄构成的变化■模拟提升图6-20示意1995年和2005年日本人口年龄结构统计读图,完成(1)〜⑵ 题图6-20(1)图中信息反映出日本( )A. 1995 — 2005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B. 1995年人口性别构成不合理C. 2005年青壮年人口猛增,就业压力增大D. 2005年60岁左右人口比例明显偏少是受战争的 影响⑵ 与1995年相比,2005年日本( )男男女B1咖年H本人口盘孚耳A.人口增长速度加快B .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基本不变C.社会养老负担加重D .人口年龄结构呈年轻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