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砂作业谷风教学

仙***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74.50KB
约15页
文档ID:34728918
砂作业谷风教学_第1页
1/15

砂试验作业指导书1依据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2006)《建设用砂》(GB/T14684-2011)《人工砂应用技术规程》(DBJ/T01-65-2002)2定义2.1天然砂由自然条件作用而形成的,公称粒径小于5.00mm的岩石颗粒按其产源不同,可分为河砂、海砂、山砂2.2人工砂岩石经除土开采、机械破碎、筛分而成的,公称粒径小于5.00mm的岩石颗粒2.3混合砂由天然砂与人工砂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砂2.4含泥量砂中公称粒径小于80m的颗粒含量2.5石粉含量人工砂中公称粒径小于80m,且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与被加工母岩相同的颗粒含量2.6砂的泥块含量砂中公称粒径大于1.25mm,经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630m的颗粒的含量2.7压碎值指标 人工砂抵抗压碎的能力3分类及规格3.1分类砂按产源分为天然砂、人工砂、混合砂3.2规格砂的粗细程度按细度模数分为粗、中、细、特细四级,其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粗砂:3.7~3.1中砂:3.0~2.3细砂:2.2~1.6特细砂:1.5~0.73.3类别砂按技术要求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Ⅰ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Ⅱ类宜用于强度等级C30~C60及抗冻、抗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Ⅲ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和建筑砂浆。

按卵石、碎石技术要求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Ⅰ类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Ⅱ类用于强度等级C30~C60及抗冻、抗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Ⅲ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4砂必试项目4.1天然砂:筛分析、含泥量、泥块含量4.2人工砂:筛分析、石粉含量(含亚甲蓝试验)、泥块含量、压碎值指标5试验方法5.1砂试样取样方法及数量 5.1.1 砂试验应以同一产地,同一规格、同一进场时间,每400m3或600t为一验收批,不足400m3或600t亦为一验收批5.1.2 每一验收批取样一组,天然砂数量为每组22kg,人工砂每组52kg 5.1.3 取样方法 5.1.3.1 在料堆上取样时,取样部位应均匀分布,取样前应先将取样部位表层铲除,然后从不同部位抽取大致等量的砂8份(天然砂每份11kg以上,人工砂每份26kg以上),组成各自一组样品 5.1.3.2 从皮带运输机上取样时,应在皮带运输机机尾的出料处用接料器定时抽取砂4份,组成各自一组样品 5.1.3.3 从火车、汽车、货船上取样时,从不同部位和深度抽取大致相等的砂8份,组成各自一组样品 5.1.3.4 建筑工程企业应按单位工程分别取样。

5.1.3.5 构件厂、搅拌站应在砂进厂时取样,并根据贮存、使用情况定期复验注:1)用分料器缩分:将样品在潮湿状态下拌和均匀,然后通过分料器,留下两个接料斗中的一份,将另一份再次通过分料器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把样品缩分到试验所需量为止 2)人工四分法:将所取样品置于平板上,在潮湿状态下拌和均匀,并堆成厚度约为20mm的圆饼,然后沿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把圆饼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取其中对角线的两份重新拌匀,再堆成圆饼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把样品缩分到试验所需量为止5.2试验用筛应满足GB/T6003.1和GB/T6003.2中方孔试验筛的规定,筛孔大于4.00mm的试验筛采用穿孔板试验筛5.3天然砂试验5.3.1筛分析5.3.1.1仪器设备a) 鼓风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b) 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 c) 方孔筛:公称直径为160m、315m、630m、1.25mm、2.50mm、5.00mm及10.0mm的筛各一只,并附有筛底和筛盖d) 摇筛机e) 搪瓷盘,毛刷等5.3.1.2试验步骤:1 用于筛分析的试样其公称粒径不应大于10.0mm,试验前应先将来样通过10.0mm的筛,并计算筛余。

称取经缩分后样品不少于500g两份,分别装入两个浅盘,在(1055)℃烘干到恒重冷却至室温备用注:恒重是指在相邻两次称量间隔时间不小于3h情况下,前后两次的称量之差小于该项试验所需要的称量精度2 称取烘干试样500 g,(特细砂可称250 g)置于按筛孔大小顺序排列(大孔在上,小孔在下)的套筛的最上一只筛(公称直径为5.00mm的方孔筛)上;将套筛装入摇筛机内固紧,筛分10min;然后取出套筛,再按筛孔由大到小的顺序,在清洁的浅盘上逐一进行手筛,直至每分钟的筛出量不超过试样总量的0.1%时为止;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只筛子,并和下一只筛子中的试样一起进行手筛按这样顺序依次进行,直至所有的筛子全部筛完为止 3 试样在各只筛子上的筛余量均不得超过按式(1)计算得出的剩余量,否则应将该筛的筛余试样分成两份或数份,再次进行筛分,并以其筛余量之和作为该筛的筛余量 (1) 式中:Mr——某一筛上的剩留量(g) d——筛孔边长(mm) A——筛的面积(mm2)4 称取各筛筛余试样的质量(精确至1g),所有各筛的分计筛余量和底盘中的剩余量之和与筛分前的试样总量相比,相差不得超过1%。

5.3.1.3结果计算1 计算分计筛余(各筛上的筛余量除以试样总量的百分率),精确至0.1%;2 计算累计筛余(该筛的分计筛余与筛孔大于该筛的各筛的分计筛余之和),精确至0.1%;3 根据各筛两次试验累计筛余的平均值,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分布情况,精确至1%; 4 砂的细度模数按式(2)计算,精确至0.01;………………………(2)式中:——细度模数;——分别为5.00mm、2.50mm、1.25mm、630m、 315m 、160m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细度模数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1;如两次试验的细度模数之差超过0.20时,须重新试验表(1) 砂的颗粒级配划分级配区 累计筛余,%方孔筛1239.50mm0004.75mm10~010~010~02.36mm35~525~015~01.18mm65~3550~025~0600m85~7170~4140~16300m95~8092~7085~55150m100~90100~90100~901)砂的实际颗粒级配与表中所列数字相比,除4.75mm和600m筛档外,可以略有超出,但超出总量应小于5%2)1区人工砂中150m筛孔的累计筛余可以放宽到100~85,2区人工砂中150m筛孔的累计筛余可以放宽到100~80,3区人工砂中150m筛孔的累计筛余可以放宽到100~75。

5.3.2含泥量(标准法)5.3.2.1试验仪器设备a) 鼓风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b) 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c) 方孔筛:孔径为80m及1.25mm的筛各一只;d) 容器:要求淘洗试样时,保持试样不溅出(深度大于250mm);e) 搪瓷盘、毛刷等 5.3.2.2试验步骤1 取缩分后样品约1100g,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称取各为400g的两份备用2 将试样倒入淘洗容器中,注入清水,使水面高于试样面约150mm,充分搅拌均匀后,浸泡2h,然后用手在水中淘洗试样,使尘屑、淤泥和粘土与砂粒分离,把浑水缓缓倒入1.25mm及80m的套筛上(1.25mm筛放在80m筛上面),滤去小于80m的颗粒试验前筛子的两面应先用水润湿,在整个过程中应小心防止砂粒流失3 再向容器中注入清水,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容器内的水目测清澈为止4 用水淋洗剩余在筛上的细粒,并将80m筛放在水中(使水面略高出筛中砂粒的上表面)来回摇动,以充分洗掉小于80m的颗粒,然后将两只筛的筛余颗粒和清洗容器中已经洗净的试样一并倒入搪瓷盘,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称出其质量。

5.3.2.3结果计算与评定1 含泥量按式(3)计算,精确至0.1%:………………………………(3)式中:——含泥量,%;——试验前烘干试样的质量,g;——试验后烘干试样的质量,g2 含泥量取两个试样的试验结果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两次结果之差大于0.5%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计算天然砂的含泥量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 砂含泥量混凝土强度等级≥C60C30~C55≤C25含泥量(按质量计),%≤2.0≤3.0≤5.05.3.3泥块含量5.3.3.1仪器设备 a) 鼓风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b) 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称量5000g,感量5g c) 方孔筛:孔径为630m及1.25mm的筛各一只; d) 容器:要求淘洗试样时,保持试样不溅出(深度大于250mm);e) 搪瓷盘、毛刷等5.3.3.2试验步骤1 取缩分后试样约5000g,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小于1.25mm的颗粒,取筛上的砂不少于400g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特细砂按实际筛分量2 称取试样200g将试样倒入淘洗容器中,注入清水,使水面高于试样面约150mm,充分搅拌均匀后,浸泡24h。

然后用手在水中碾碎泥块,再把试样放在630m筛上,用水淘洗,直至水清澈为止3 保留下来的试样小心地从筛中取出,装入浅盘后,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到室温后,称出其质量5.3.3.3结果计算与评定1按式(4)计算,精确至0.1%:……………………………………(4)式中:——泥块含量,%; ——试验前的干燥试样质量,g; ——试验后的干燥试样质量g;2 泥块含量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泥块含量应符合表(3)规定表(3) 砂泥块含量混凝土强度等级≥C60C30~C55≤C25泥块含量(按质量计),%≤0.5≤1.0≤2.05.4 人工砂试验5.4.1 试验环境:试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05)℃5.4.2筛分析5.4.2.1仪器设备a) 鼓风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b) 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 c) 方孔筛:孔径为150m、300m、600m、1.18mm、2.36mm、4.75mm及9.50mm的筛各一只,并附有筛底和筛盖d) 摇筛机e) 搪瓷盘,毛刷等5.4.2.2试验步骤1 按5.1规定取样,筛除大于9.50mm的颗粒(并算出其筛余百分率),并将试样缩分至约1100g,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注:恒量系指试样在烘干3h以上的情况下,其前后质量之差不大于该项试验所要求的称量精度(下同)2 称取试样500g,精确至1g将试样倒入按孔径大小从上到下组合的套筛(附筛底)上,然后进行筛分3 将套筛置于摇筛机上,摇10min,取下套筛,按筛孔大小顺序再逐个用手筛,筛至每分钟通过量小于试样总量0.1%为止通过的试样并入下一号筛中,并和下一号筛中的试样一起过筛,这样顺序进行,直至各号筛全部筛完为止4 称出各号筛的筛余量,精确至1g,试样在各号筛上的筛余量不得超过按式(5)计算出的量, ………………………………(5)式中:——在一个筛上的筛余量,g; ——筛面面积,mm2; ——筛孔尺寸,mm 超过时应按下列方法之一处理: a) 将该粒级试样分成少于按式(1)计算出的量,分别筛分,并以筛余量之和作为该号筛的筛余量 b) 将该粒级及以下各粒级的筛余混合均匀,称出其质量,精确至1g再用四分法缩分为大致相等两份,取其中一份,称出其质量,精确至1g,继续筛分计算该粒级及以下各粒级的分计筛余量时应根据缩分比例进行修正5.4.2.3结果计算与评定1 计算分计筛余百分率:各号筛的筛余量与试样总量之比,计算精确至0.1%。

2 计算累计筛余百分率:该号筛的筛余百分率加上该号筛以上各筛余百分率之和,精确至0.1%筛分后,如每号筛的筛余量与筛底的剩余量之和同原试样质量之差超过1%时,须重新试验3 砂的细度模数按式(6)计算,精确至0.01;………………………(6)式中:——细度模数;——分别为4.75mm、2.36mm、1.18mm、600m、 300m 、150m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累计筛余百分率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细度模数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1;如两次试验的细度模数之差超过0.20时,须重新试验4 根据各号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采用修约值比较法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 表(4) 机制砂的颗粒级配级配区 累计筛余,%方孔筛1234.75mm10~010~010~02.36mm35~525~015~01.18mm65~3550~1025~0600m85~7170~4140~16300m95~8092~7085~55150m97~8594~8094~751)砂的实际颗粒级配与表中所列数字相比,除4.75mm和600m筛档外,可以略有超出,但各级累计筛余超出值总和应不大于5%5.4.3 石粉含量与MB值5.4.3.1石粉含量5.4.3.1.1试验设备a) 鼓风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b) 天平:称量1000g,感量0.1g;c) 方孔筛:孔径为75m及1.18mm的筛各一只;d) 容器:要求淘洗试样时,保持试样不溅出(深度大于250mm);e) 搪瓷盘、毛刷等。

5.4.3.1.2试验步骤 1 取缩分后样品约1100g,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2 称取试样500g,精确至0.1g将试样倒入淘洗容器中,注入清水,使水面高于试样面约150mm,充分搅拌均匀后,浸泡2h,然后用手在水中淘洗试样,使尘屑、淤泥和粘土与砂粒分离,把浑水缓缓倒入1.18mm及75m的套筛上(1.18mm筛放在75m筛上面),滤去小于75m的颗粒试验前筛子的两面应先用水润湿,在整个过程中应小心防止砂粒流失3 再向容器中注入清水,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容器内的水目测清澈为止 4 用水淋洗剩余在筛上的细粒,并将75m筛放在水中(使水面略高出筛中砂粒的上表面)来回摇动,以充分洗掉小于75m的颗粒,然后将两只筛的筛余颗粒和清洗容器中已经洗净的试样一并倒入搪瓷盘,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称出其质量,精确至0.1g5.4.3.1.3结果计算与评定1 含泥量按式(7)计算,精确至0.1%:………………………………(7)式中:——含泥量,%;——试验前烘干试样的质量,g;——试验后烘干试样的质量,g。

2 含泥量取两个试样的试验结果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采用修约值比较法进行评定5.4.3.2亚甲蓝MB值5.4.3.2.1试剂和材料a) 亚甲蓝:(C16H18ClN3S3H2O)含量≥95%;b) 亚甲蓝溶液:1)亚甲蓝粉末含水率测定:称量亚甲蓝粉末约5g,精确到0.01g,记为Mh将该粉末在(1005)℃烘至恒重置于干燥器中冷却从干燥器中取出后立即称重,精确到0.01g,记为Mg按式(8)计算含水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记为W ………………………………(8)式中:W——含水率,%Mh——烘干前亚甲蓝粉末质量,gMg——烘干后亚甲蓝粉末质量,g每次染料溶液制备均应进行亚甲蓝含水率测定2)亚甲蓝溶液制备:称量亚甲蓝粉末[(100+W)/10]0.01g(相当于干粉10g),精确至0.01g,倒入盛有约600ml蒸馏水(水温加热至35℃~40℃)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持续搅拌40min,直至亚甲蓝粉末完全溶解,冷却至20℃将溶液倒入1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淋洗烧杯等,使所有亚甲蓝溶液全部移入容量瓶,容量瓶和溶液的温度应保持在(201)℃,加蒸馏水至容量瓶1L刻度振荡容量瓶以保证亚甲蓝粉末完全溶解。

将容量瓶中溶液移入深色储藏瓶中,标明制备日期,失效日期(亚甲蓝溶液保质期应不超过28d),并置于阴暗处保存c) 定量滤纸:快速5.4.3.2.2仪器设备 a) 鼓风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b) 天平:称量1000g,感量0.1g及称量100g,感量0.01g各一台; c) 方孔筛:孔径为75m、1.18mm和2.36mm的筛各一只; d) 容器:要求淘洗试样时,保持试样不溅出(深度大于250mm); e) 移液管:5ml、2ml移液管各一个; f) 三片或四片式叶轮搅拌器:转速可调【最高达(60060)r/min】,直径(7510)mm; g) 定时装置:精度1s; h) 玻璃容量瓶:1L; i) 温度计:精度1℃; j) 玻璃棒:2支(直径8mm,长300mm); k) 搪瓷盘、毛刷、1000ml烧杯等5.4.3.2.3试验步骤 1 取缩分后试样约400g,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2.36mm的颗粒备用 2 称取试样200g,精确至0.1g将试样倒入盛有(5005)ml蒸馏水的烧杯中,用叶轮搅拌机以(60060)r/min转速搅拌5min,形成悬浮液,然后持续以(40040)r/min转速搅拌,直至试验结束。

3 悬浮液中加入5ml亚甲蓝溶液,以(40040)r/min转速搅拌至少1min后,用玻璃棒沾取一滴悬浮液(所取悬浮液滴应使沉淀物直径在8mm~12mm内),滴于滤纸(置于空烧杯或其他合适的支撑物上,以使滤纸表面不与任何固体或液体接触)上若沉淀物周围未出现色晕,再加入5ml亚甲蓝溶液,继续搅拌1min,再用玻璃棒沾取一滴悬浮液,滴于滤纸上,若沉淀物周围仍未出现色晕,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沉淀物周围出现约1mm的稳定浅蓝色色晕此时,应继续搅拌,不加亚甲蓝溶液,每1min进行一次沾染试验若色晕在4min内消失,再加入5ml亚甲蓝溶液;若色晕在第5min消失,再加入2ml亚甲蓝溶液两种情况下,均应继续进行搅拌和沾染试验,直至色晕可持续5min4 记录色晕持续5min时所加入的亚甲蓝溶液总体积,精确至1ml5.4.3.2.4亚甲蓝的快速试验步骤1 按5.4.3.2.3-1制样2 按5.4.3.2.3-2搅拌3 一次性向烧杯中加入30ml亚甲蓝溶液,在(40040)r/min转速持续搅拌8min,然后用玻璃棒沾取一滴悬浮液,滴于滤纸上,观察沉淀物周围是否出现明显色晕5.4.3.2.5结果计算与评定1 亚甲蓝MB值结果计算亚甲蓝值按式(9)计算,精确至0.1.…………………………………(9)式中:——亚甲蓝值,g/kg,表示每千克0~2.36mm粒级试样所消耗的亚甲蓝克数; ——试样质量,g; ——所加入的亚甲蓝溶液的总量,ml。

注1:公式中的系数10用于将每千克试样消耗的亚甲蓝溶液体积换成亚甲蓝质量2 亚甲蓝快速试验结果评定若沉淀物周围出现明显色晕,则判定亚甲蓝快速试验为合格,若沉淀物周围未出现明显色晕,则判定亚甲蓝快速试验为不合格3 采用修约比较法进行评定5.4.3.3亚甲蓝MB值、石粉含量和泥块含量机制砂MB值≤1.4或快速法试验合格时,石粉含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表(5)的规定;机制砂MB值>1.4或快速法试验不合格时,石粉含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表(6)的规定表(5) 石粉含量和泥块含量(MB值≤1.4或快速法试验合格)类别ⅠⅡⅢMB值≤0.5≤1.0≤1.4或合格石粉含量(按质量计)%a≤10泥块含量(按质量计)%0≤1.0≤2.0a 此指标根据使用地区和用途,经试验验证,可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表(6) 石粉含量和泥块含量(MB值>1.4或快速法试验不合格)类别ⅠⅡⅢ石粉含量(按质量计)%≤1.0≤3.0≤5.0泥块含量(按质量计)%0≤1.0≤2.05.4.4 泥块含量5.4.4.1仪器设备 a) 鼓风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b) 天平:称量1000g,感量0.1g; c) 方孔筛:孔径为600m及1.18mm的筛各一只; d) 容器:要求淘洗试样时,保持试样不溅出(深度大于250mm); e) 搪瓷盘、毛刷等。

5.4.4.2试验步骤1 取缩分后试样约5000g,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小于1.18mm的颗粒,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2称取试样200g精确至0.1g将试样倒入淘洗容器中,注入清水,使水面高于试样面约150mm,充分搅拌均匀后,浸泡24h然后用手在水中碾碎泥块,再把试样放在600m筛上,用水淘洗,直至容器内的水目测清澈为止3保留下来的试样小心地从筛中取出,装入浅盘后,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到室温后,称出其质量,精确至0.1g5.4.4.3结果计算与评定1泥块含量按式(10)计算,精确至0.1%:……………………………………(10) 式中:——泥块含量,%; ——1.18mm筛筛余试样的质量,g; ——试验后烘干试样的质量g;2泥块含量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1%泥块含量应符合表(7)规定表(7) 泥块含量项目指标Ⅰ类Ⅱ类Ⅲ类泥块含量(按质量计),%≤0.5≤1.0≤2.05.4.5压碎指标5.4.5.1仪器设备a) 鼓风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b) 天平:称量10kg或1000g,感量为1g;c) 压力试验机:50kN~1000kN;d) 受压钢模:由圆筒、底盘和加压压块组成。

e) 方孔筛:孔径为4.75mm 、2.36mm、 1.18mm、600m及300m的筛各一只f) 搪瓷盘、小勺、毛刷等5.4.5.2试验步骤1 取缩分后样品,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4.75mm及小于300m的颗粒,然后筛分成300m~600m;600m~1.18mm;1.18mm~2.36mm;2.36mm~4.75mm四个粒级,每级1000g备用2 称取单粒级试样330g,精确至1g将试样倒入已组装成的受压钢模内,使试样距底盘面的高度约为50mm整平钢模内试样的表面,将加压块放入圆筒内,并转动一周使之与试样均匀接触3 将装好试样的受压钢模置于压力机的支承板上,对准压板中心后,开动机器,以每秒钟500N的速度加荷加荷至25kN时稳荷5s后,以同样速度卸荷 4 取下受压模,移去加压块,倒出压过的试样,然后用该粒级的下限筛(如粒级为4.75mm~2.36mm时,则其下限筛指孔径为2.36mm的筛)进行筛分,称出试样的筛余量和通过量,均精确至1g5.4.5.3结果计算与评定1 第i单粒砂样的压碎指标按式(11)计算,精确至1%:……………………………………(11)式中:——第i单粒级压碎指标值, %;——试样的筛余量,g;——通过量,g。

2 第i单粒级压碎指标值取三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3 取最大单粒级压碎指标值作为其压碎指标值4 采用修约比较法进行评定机制砂的压碎指标值应符合表(8)的规定表(8) 压碎指标类别ⅠⅡⅢ单级最大压碎指标,% ,≤20≤25≤306判定规则 6.1 天然砂试验除筛分析外,当其余检验项目存在不合格时,应加倍取样进行复检当复检仍有一项不满足标准要求时,应按不合格品处理6.2 人工砂试验试验结果均符合本标准的相应类别规定时,可判为该批产品合格若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标准规定时,则应从同一批产品中加倍取样,对该项进行复检复检后,若试验结果符合标准规定,可判为该批产品合格;若仍然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则判为不合格若有两项及两项以上试验结果不符合标准规定时,则判该批产品不合格15教育a。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