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8月)联考试题.doc

xt****7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9.50KB
约10页
文档ID:4328822
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8月)联考试题.doc_第1页
1/10

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8月)联考试题24.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慝《国语鲁语上》“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藩篱,夏殷以来的故国,方之蔑矣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王国维《殷商制度论》“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左传高祖本纪》A.西周姬姓封国承担的贡赋较重 B.分封制促进了东方诸侯国的社会发展 C.周天子权力高度集中局面形成 D.分封制加强了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 25.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反对“率兽食人”的暴政、强调“民为贵”的民本主义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等级观念和“牧民”思想共存共生这种种共生意味着: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一种思想体系中相互呼应、彼此补充的两种特质其特定价值内涵同源于A.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B.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26.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图大运河河道的变迁是A.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 B.政治中心转移的反映C.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 D.经济形态变革的标志27.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

这反映出当时 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 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 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28. 1919年5月7日《晨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国民外交协会宣言》的文章,文中指出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由此可见当时的部分文化精英希望A.借传统文化深化爱国意识B.促使民主思想进一步扩散C.重塑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D.借文化圣地博得列强的理解29.阅读(1894—1920年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表》,此阶段 1894—1914 1914—1920 1894—1920 外国在华资本 15.83% 4.50% 13.11% 本国资本 其中:官僚资本 民族资本 14.44% 6.31% 11.88% 14.54% 3.81% 10.71% 15.08% 10.54% 13.84% A.官僚资本因甲午战争失败而衰退B.重工业资本超过轻工业资本C.外国资本因特权而占据主导地位D.民族资本保持旺盛的生命力30.东北抗日联军是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领导人来自全国各地如抗联创始人、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是广东人,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杨靖宇是河南人,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是云南人,第二路军政委赵尚志是热河人,第三路军政委冯仲云是江苏人,第三军二团政委赵一曼是四川人。

这一现象反映出A.中共有组织地领导了东北抗日武装斗争B.日本侵略促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觉醒C.中共统一战线政策促进了救亡运动高涨D.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由自发到自觉31.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对国营企业的直接计划、对合作社和私营企业的间接计划和对部分私营、手工业、社员个体经营的市场调节过渡到对社会生产实行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管理;国家市场和自由市场并存过渡到了对工农业产品流通实行国家垄断这一变化A.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C.是社会主义改造中“左”倾思想的体现 D.是对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的借鉴32.与其他官职以抽签方式产生不同,雅典城邦掌握兵权的十将军,始终保持选举制,可以连选连任,并不给薪水伯利克里就是连续担任了15年首席将军这种现象表明当时的雅典A.注重完善统治手段B.平民缺乏政治权利C.民主政治深入人心D.贵族垄断国家政权3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实行议会制,从共和国初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它产生了50届政府,平均每年一届一战之后,政府更迭速度加快,内阁平均寿命为6个月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内阁不能有效制衡议会 B.两党制度下竞争激烈C.战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D.总统拥有的权力过大34.下表为1930—1940年《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卢)年代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外贸总额 1643 1502 1002 661.8 510.3 477.4 485.4 523.7 475.1 271.4 485.2 表中外贸总额的变化反映了A.经济危机严重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B.苏联经济建设忽视世界市场的作用C.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自给自足的优越性 D.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政权的经济封锁35.1945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重要事项都需会员国投票决定,投票权的大小与会员国认购的股本成正比。

而1995年的《世贸组织协定》则将“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投票表决只是辅助方式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 B.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正走向衰落C.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各国共识 D.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古籍记载很多工匠来自于奴隶、罪犯刑徒在清初废除“匠籍”制度以前,工匠都受政府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职业世袭,一业终生但中国古代工匠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陶铸了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不断超越”的创新改造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 ——摘编自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 材料二 德国在中世纪末期以来逐渐培育出了现代工匠精神在工业化时期,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在使用的材料、设计环节、生产工艺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德国人认为各种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质与地位没有尊卑之分。

德国工匠精神的产生和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德国人思辨能力强,喜欢探究世界底蕴、寻求终极真理同时,工作勤勉、遵守纪律、讲究效率、质量意识等工作观在中世纪的行会里已经形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提出的“天职观”赋予每一项世俗的工作以神圣的、宗教的、道德的意义最后,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然而,仅把“工匠精神”归因于民族特性和文化基础有失偏颇,国家的管理体制、工业化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是决定“工匠精神”的更重要因素 ——摘编自钱宇虹《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工匠和近代德国工匠的异同12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工匠精神产生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培育中国现代工匠精神的认识13分)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表为《共产党宣言》进入各国出版发行的时间及译本语言时间出版地语言时间出版地语言1848年英国伦敦德语1920年中国上海中文1849年德国德语1922年苏俄东亚22种语言1850年英国英语1923年苏联阿塞拜疆语1869年瑞士俄语1924年苏联白俄罗斯语1870年美国英语巴西葡萄牙语1882年俄国俄语1931年阿根廷西班牙语1885年法国法语1956年越南河内越南语1889年意大利意大利语1958年朝鲜平壤朝鲜语1893年奥地利捷克语1970年土耳其土耳其语澳大利亚英语1972年伊拉克库尔德语1902年乌克兰乌克兰语1978年埃塞俄比亚阿姆哈拉语1904年日本日语1989年莫桑比克莫桑比克语——据《<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史及中译本的问题》,有节略综合两条以上信息,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1982年1月中央1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第一次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1983年1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当前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的文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主要内容有:稳定、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一般在15年以上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中心内容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取消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将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强调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开始提出改革统购统销制度,改革流通体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五个“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央五个“一号文件”在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

7分)46.(15分)【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对外宣传是国家塑造海外形象,推进外交政策的重要方式太平洋战争期间,罗斯福总统专门成立了美国官方宣传机构战争信息署美国对日宣战后,战争信息署在中国相继设立了重庆、昆明等八个办事处,通过报纸、图片展、电影和广播等媒介,在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把美国描绘成“自由民丰的典范”、“国际主义斗士”和“中国人的忠实盟友”20世纪40年代,当大部分中国民众对美国和美国人尚无清晰概念时,战争信息署在形成中国人的“美国印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摘编者千睿恒《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塑造的美国形象》(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决策者在华塑造正面光辉的“美国形象”的原因8分)(2)抗日战争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中国做了哪些不符合其塑造的“美国形象”之事?(7分)47.(15分)【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阵营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琅,施琅借故杀之而得罪郑成功,郑成功诛杀施琅家人,施琅再次降清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率清军大举进攻,不久占领澎湖。

台湾郑克壤败局己定,但施琅却不忙于进军台湾,建议朝廷“颁赦招抚”郑氏,以争取和平统一台湾,获康熙帝同意郑克壤投降归顺,从此台湾成为清的一部分统一台湾后,施琅认为,台湾乃要害之地,“红毛”“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促成康熙帝决心留守台湾,并于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设立台湾府施琅攻占台湾后,夺占的田产几乎占据南台湾已开垦上地的一半之多,名为“施侯租田园”后世对于施琅评价,民间有较大争议,传统史学家也难以将他的形象正面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琅在国家统一方面所做的贡献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施琅为什么在后世的评价不高9分)历史参考答案242526272829303132333435DDBCADAAAABD41.(1)异:产生基础:前者以手工劳动为基础,后者以机器生产为主;来源与地位:前者多来源于奴隶罪犯,地位很低,后者更受现代工业影响,地位与其他职业平等;培养方式,前者通过心传身授学徒制方式加以培养,后者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方式培养每点3分,答出2点给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如果考生把中国工匠和德国工匠分别作答同样得分) 同:都有精湛的技艺且精益求精;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匠精神;都受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都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每点2分,答出3点给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原因:德意志民族文化底蕴和德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中世纪城市行会工作观的推动;宗教改革的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对工匠的培养;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发展;德国政府对科技和教育的重视每点2分,答出4点给8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认识:加大职业教育力度,注重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完善工匠的培养机制;结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创造尊重技能人才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提高工匠的地位;形成正确健康的工作观念;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国家管理体制每点2分,答出3点给5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42.(12分)评分标准:拟定论题(2分):考生能对材料进行整理,据此拟定一个合适的论题得2分若论题合适且包含明确观点可将观点分合并相加提出观点(2分):能综合两条以上信息提出合适的观点,且观点明确,符合史实得2分如观点分已在论题分中体现,则不再重复追加如观点仅从一条信息中得出不给观点分,但其他分仍按照评分标准评分结合材料(2分):考生能运用材料、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说明运用史实(2分):考生能引用材料以外的相关背景知识进行论述,且引用史实准确,选取运用恰当,能建立材料与史实之间的因果联系。

论证逻辑(4分):考生举例典型,分析准确,有证据力,能紧扣观点展开论述示例一:观点:《共产党宣言》的传播是各国工业化与工人运动发展的标志论述:18—19世纪,工业革命以英国为起源地,向欧洲大陆及北美地区扩展这些地区阶级矛盾尖锐,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由于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所以《共产党宣言》在这些地区被大量翻译和出版后来随着西方的殖民扩张和亚非拉人民的觉醒,亚非拉地区也出现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现代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进而在20世纪大规模传播到亚非拉地区总结:《共产党宣言》的发行情况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工业化与工人运动发展的尺度45.(15分)(1)主要内容:明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地位;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改革流通体制8分)(2)作用:明确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有利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促进农民创造性的发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促进农副产品流通,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化;促进了农村不断深化改革7分)46.(15分)(1)原因:抵制日本的反美宣传;鼓舞中国抗战信心;促进中美合作抗日;传播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引导中国走向亲美之路。

评分说明:原因每点2分,答出4点即得9分)(2)史实:干涉中国内政,支持蒋介石政府内战;倾销美货,经济侵略;军事上封锁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台湾;孤立封锁新中国评分说明:史实每点2分,答出3点即得6分)47.(15分)(1)贡献:以武力为基础和平招抚统一台湾;力主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对西方侵略者保持高度警觉评分说明:贡献每点2分,答出3点即得6分)(2)原因:施琅反清降清,反复无常,与传统文化倡导的气节相悖;清朝是异族统治,降清攻台出卖汉族利益;降清攻台掺有个人恩怨;郑成功收复台湾历史功绩巨大,后人同情台湾郑氏;施琅在台夺占田产,聚敛私产评分说明:原因每点3分,答出3点即得9分)。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