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深读:王尚文《体验:文学教育的必由之路》 发表在《语文学习》07年第1期上王尚文教授的又一力作《体验:文学教育的必由之路》很值得语文教育研究者、中小学语文教师深读该文立足于大写的“人”字,从“立人”的角度审视中学文学教育的出路问题从心理学角度、文艺学角度以及社会功效等角度阐释“体验”在文学教育中的必然性问题 王尚文指出,文学应该成为“人之为人的内在需要”,是“人之为人的外在规范成为自觉的必然的向往和追求”这种需要和追求是人的行为动作的原动力,这其中“体验”就是必由之路体验不仅是人的感官的体验,更是人的心灵的体验终究指向的是人的心灵由于人的生活范围极其狭窄,“体验、感悟之所得,实在少得可怜”,这时候,“文学却能使人的生活体验突破人的狭窄的生活范围变得无限广阔文学具有补充生活体验或者说丰富生活体验的作用 王先生在文章中还指出,“文学给人的生活体验比人在实际生活中获得的体验要纯正得多因为文学世界是“一个真正的人的良知”的生活世界莫兰的话给我们很大启发,他说,“在街上碰到流浪汉感到厌恶的人,会在电影中以整个身心同情流浪汉卓别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形体上或精神上的悲惨现象几乎无动于衷,但是在阅读小说或观看影片时我们会感到同情和怜悯。
这实际就是纯真的作品带给人们的纯正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学作品带给人的精神养料引用狄德罗的一句话:“只有在戏院的池座里,好人和坏人的眼泪交融在一起在这里,坏人会对自己的、所犯过的罪行表示愤慨,会对自己给人造成的痛苦感到同情,会对一个正是他那样性格的人表示厌恶,当我们有所感的时候,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这个感触总是会铭刻在我们的心头的;那个坏人走出了包厢,已比较不那么倾向于作恶可,这比被一个严厉而生硬的说教着痛斥一顿来得有效让人更加明白文学作品的力量这其中,“有所感的”就是真切的,深刻的生活体验,文学体验这是从文艺学的角度思考的 另外,文学体验的广泛、丰富、深刻、纯洁性是有利于人性的张扬、完善与发展的这种张扬、完善与发展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 以上是王老师充满人性关怀的文学教育的思想这是人与文学教育的关系问题高屋建瓴,心系全民方向基本明确之后,中学语文文学教育该如何走的问题才是最切实际的问题 他指出在目前的文学教育中至少存在三种倾向:一、重“教育”轻“文学”,直奔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带有“诗教”的倾向,类似于伦理道德教育二、重“情感”轻“体验”,缺失多元解读的基础,在颠倒“情感”与“体验”的流程。
只有“情感产生于体验的终端”三、重“文学知识教育、文学技巧教育、文学批评教育”漠视“情感体验”,使知识、技巧、批评走向僵化 当前,语文教育研究大力探究各类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的问题教什么”带有十分强烈的理性色彩,课堂上又将逐步变得思考过于,体验不足语文课堂在呼喊思维舞蹈的时候,别忽视了情感体验的重要意义 1. 体验:文学教育的必由之路 这是王尚文先生发表在《语文学习》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王先生对文学(语文)教育中体验学习之重要作了深刻而通俗的论述我就不惮烦难,择其要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引发大家对语文教育的深入思考 作为人学的文学,它作用于人们的情感,而情感则是人类一切行为动作的原动力文学教育作为情感教育,它使人具有人之为人的内在需要,使人之为人的外在规范成为自觉的必然的向往和追求托尔斯泰曾经指出:“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们用艺术相互传达自己的感情对于文学教育来说,要在明确它的宗旨和目的在于人化人的情感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弄清文学如何传达情感,从而有效地通过文学对青少年进行情感教育这就不能不讲“体验”体验是人的感官的体验,尤其是心灵的体验它是感性的,当然它也溶解了某些知性的理性的因素体验的对象只能是感性的现实生活。
文学所能给出的虽然并非是直接的现实,而是语言文字所描绘的虚拟的现实,但它有着为直接的现实所缺乏的优秀品质人在人的直接现实中体验着、感悟着,但由于他的生活范围极其狭窄,其体验、感悟之所得,实在少得可怜,尤其是他在生活中的体验、感悟也还有可能不是使人变好的教诲、设计的注脚,反而成为他变坏的因由比起使人变好的教诲、设计,文学所能提供的,一般当然远远并不那么正确、完整、科学、深刻,显然文学并不以此为己任但文学却能使人的生活体验突破人的狭窄的生活范围变得无限广阔,用古人的话来形容是“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尽管文学的接受也需人的生活体验作为基础,但作为文学接受基础的生活体验与接受相关教诲、设计的生活体验相比,前者要求低得多、少得多,以致任何一个粗通文字的人都自然而然地具有这样的“先天”条件,无须特别的准备而且,文学给人的生活体验比人在实际生活中获得的体验要纯正得多,因为它所提供的生活世界是“上帝”还没有死的世界此所谓“上帝”,指的是作家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良知自在的生活世界可能使人变好,也可能使人变坏,如果不是“更”能使人变坏的话文学所提供的生活世界是太阳不会西下的世界,即使浓黑的阴暗,也在阳光之下。
因此,人在文学世界里的体验能够(当然并非“一定”)使人变好,不像自在的世界那么芜杂,那么充满不确定性因此,埃得加•莫兰曾经提出过这样的普遍现象,即“在街上碰到流浪汉感到厌恶的人,会在电影中以整个身心同情流浪汉卓别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形体上或精神上的悲惨现象几乎无动于衷,但是在阅读小说或观看影片时我们会感到同情和怜悯”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只有在优秀文学作品所创造的世界里,读者的体验才有可能趋于真切、深刻面对这样的世界,有的学者把读者的反应称为“震动”由于受到震动,,自我觉察到自己的局限和有限,倘若自我希望逾越自身的牢笼,扩大自己的视野,‘他’需要的就不是无所用心而是全神贯注文学教育的优势就在于更新、拓展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是别的有关使人变好的教诲、设计所难以企及的尽管它们也并不排斥体验,甚至非常重视体验,但文学体验的广泛性、丰富性、纯洁性、深刻性往往为它们所望尘莫及,何况学生目前所缺的并不是相关的教训、教诲、而是由于生活体验的狭窄、浅薄、芜杂所带来的对人性、人情、人道体悟的麻木这最典型地反映在浙江金华四中的学生徐力身上2000年1月17日,因忍受不了来自考试排名和母亲絮叨的压力,他用铁榔头亲手砸死了自己的母亲,并移尸灭迹,还写信欺骗父亲说母亲去杭州看病了,之后又照常参加了一场考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被捕入狱后,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他,问他如果生活能够重新开始,他有什么想法、打算他泰然自若地说“要好好学习,考上理想的大学他的“冷静”“从容”让人不寒而栗他是那么轻易地自己原谅了自己他毫无忏悔意识,因为他缺乏杀母的罪恶感、羞耻感,情感麻木到了极点如果他能体验到母亲被他杀死时的心情,他下得了手吗?被他杀死之后,他能这样若无其事吗?对别人的痛苦的理解和同情,是道德不可或缺的基石之一,而这样的理解和同情,只有扎根于真切、深刻的体验之中才能直到作用父母对孩子的教诲可以说无一不是伟大的真理,而且字字血、声声泪,但所起的作用往往微乎其微,听得多了还会让孩子厌倦、反感、憎恶,而文学作品所提供的恰恰不是教训,而是能够丰富、扩大、更新他们生活体验的生活图景这种图景能让学生体验“他”的快乐、痛苦、伟大、渺小,“他”内心挣扎的成功、失败、人性的阴暗与光明,命运的必然偶然……从而反思自我体验是文学教育的必由之路没有体验,也就没有真正的文学教育文学教育就是基于对这种体验的自我反思我们有的文学教育工作者过分重视“教育”而忽视“文学”,往往把文学视同寓言、急于从中抽取教育的信条,或把人物、意象、境界等等看作教条的包装、说教的工具,更有甚者把它作为教育的障碍,必欲除之而后快。
他们有意无意地轻视甚至忽视“体验”,眼睛死死盯信“主题思想”我们并不否认“主题思想”,但主题思想只能存活于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之中,一经脱离,必将枯萎若能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作品中的生活图景,主题思想点到即可,甚至不讲也罢…………从外部环境看,目前文学教育也仍然不容乐观一是面临重在感官刺激的网络文化的强大挑战避苦求乐是人的天性,而在良知觉醒、成熟之前,这种肤浅的片面的乐往往会窒息他对文学的需求即使面对文学作品,在情色、侦探、武打小说等与《红楼梦》《战争与和平》之间,青少年也往往选择前者而舍弃后者二是社会对文学教育的重视不够根源之一便是他们迷信理性,从而迷信理性的教育,似乎理智和情感处于高低不同的“等级”实际上,正如得埃得加•莫兰所提出的,理性“并不拥有最高权力”――“它是脆弱的――它可能被情感或冲动所控制、完全占有甚至奴役杀人的冲动可以利用最美妙的逻辑机器和技术理性来组织行动和证明其正当性因而情感的教育其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理性的教育当然,新时期以来,特别是新课标颁布以来,文学教育的情况有所改观;但不能不承认,即使是语文教育工作者,有的也对文学教育存有较多的误解与偏见,甚至认为可有可无,至少是认为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文学教育,任重道远 (资料详见《语文学习》2007年第一期第27-29页 《体验:文学教育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