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在质疑与思辨中寻觅哲学真谛

zou****hu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87.90KB
约11页
文档ID:146602332
在质疑与思辨中寻觅哲学真谛_第1页
1/11

在质疑与思辨中寻觅哲学真谛作者:日期:在质疑与思辨中寻觅哲学真谛-政治论文在质疑与思辨中寻觅哲学真谛刘顺然摘要:哲学之美在于思辨,哲学的发展离不开质疑中学生质疑与思辨能力的养成,需要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不迷信书本,在课堂上大胆质疑探究,在课外阅读中积淀质疑与思辨的底蕴,通过丰富生活阅历提升质疑与思辨素养关键词:质疑思辨哲学真理刘顺然,男,江苏省如皋中学,中学高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哲学源于生活,源于实践但是,作为一门思辨的学问,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是思,是辨,是追问,是对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社会关系问题的争辩,少不了问题探究中的面红耳赤与思想激荡学习哲学,学好哲学,离不开基于生活与实践的沉思、提问和解答由于高中生生活经验与社会阅历的局限性,加之自身知识构成、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制约,很多初学者感觉哲学神秘、抽象、难学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习惯形象思维,不善于抽象思维;习惯单一思维,不习惯多维度辩证思考;习惯被动接受知识,不习惯在接受知识中质疑,在思辨中深刻领会知识,在探究中运用发展知识于是,哲学学科成为知识记忆难、原理不会用、考试得分低的“恐惧”学科。

本文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为例,对哲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质疑与思辨能力的养成路径进行探讨一、自主研读教材,问辨书本权威宋代教育家朱熹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疑”,是思之始,学之由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凭借,养成研读教材的习惯,而不是走马观花的浏览,不断在阅读中追问,这是一个主动发现矛盾的创造性学习过程,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求知状态,可以极大地激发其主体能动性以质疑的视角研读教材,可以做到不唯上、不唯书,批判地接受,深刻地获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机械识记真理的含义,枯燥而无益质疑式研读教材则可能产生以下困惑: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为什么不能表述为“客观同主观相符合”?真理一定是正确认识,为什么要表述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真理是正确反映,为什么不能表述为“正确反应”?对于真理的属性,确有诸多可质疑、问辨之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但真理又是一种认识,认识属于主观范畴,那为什么说真理具有客观性?科学发展观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它究竟属于主观还是客观范畴?对同一对象,人们会有多种不同的认识,甚至是不同的正确认识,这是为什么?对于同一确定对象,为什么就只能有一种正确认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指“真理只有一个”吗?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为什么就是坚持了真理的绝对性,就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为什么不能将真理绝对化?承认真理的条件性与具体性,为什么就是坚持了真理的相对性,就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真理的条件性与具体性有何区别?为什么人们常说“坚持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真理可以变成谬误,那么,谬误可以变成真理吗?真理当中包含有谬误的成分吗?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意味着只有经过谬误才能达到真理吗?追求真理是个过程,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的特点,应当如何区别认识发展的三个特点?认识发展的过程是循环往复的吗?为什么认识的发展过程不可能是直线式运动或圆圈式运动?苏格拉底说,惊异正是哲学家的特征(情绪),哲学开始于惊异。

在不断质疑与思辨中研读教材,如同与睿智的大师对话、切磋初学者以这样的方式接触哲学,了解哲学,才有可能真知哲学,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二、课堂质疑探究,追问概念内涵针对研读教材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学生可以借助查阅资料,形成自己的独特思考,并带着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走进课堂这样的课堂,变得迫切而热闹,成为学生们思维碰撞、灵感激发的绝佳场所小组探究,问题争鸣,专题辩论……在课堂质疑的过程中运用知识,追问知识、熟悉知识;在课堂内外的辩论中探究问题,释疑解惑,问辩人生围绕真理话题开展课堂合作探究,在辩论中明确,真理一定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坚持认识属于主观范畴,是强调其主观形式;认为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一方面是强调其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而实践具有客观性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存在决定思维,便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反映与反应的区别在于,一切物质,无论是生命物质还是非生命物质,都具有反应的特性,是受到体内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活动,主要表现为物理反应或化学反应,是客观的过程而认识的反映则是把客观事物及其实质表现出来,是主观的映像。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更强调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正确揭示经过长期、反复的科学论证后得出“地球是圆的”这一结论,是对事物现象的正确反映,也是真理性认识而类似“墙面是白的,树叶是绿色的”,这样一眼看穿的命题,即使是符合实际的正确认识,一般也无需视作真理,否则,就有真理庸俗化的嫌疑受主客体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会形成不同的看法,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也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及变动性,可以形成对其不同方面、不同时期属性多样化的正确反映但是,对于同一确定对象,正确认识只有一种,即真理只有一个譬如面对一匹马,我们不能说这是一匹马,同时声明这不是一匹马,否则,就可能陷入不可知论的泥淖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就是强调真理的客观性,强调对同一确定对象正确认识的唯一性,不管是平凡还是伟大人物,是初学者还是资深专家,谁揭示了正确认识,真理就掌握在谁手中真理的条件性强调其适用条件与范围,体现了普遍联系的思想;真理的具体性则突出其变化发展,蕴含了辩证法的发展观承认真理的条件性与具体性,便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真理,将其绝对化、僵化,妄图一劳永逸地“占有真理”,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修正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的揭示,谬误也可能变为真理可见,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但这种界限并非不可逾越,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正所谓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只有“一步之遥”事物的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成功的路上不会只有鲜花与掌声,但并非只有经过失败才能走向成功人们应当始终如一地坚持真理、追求真理、服从真理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所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认识的反复性强调其不会一帆风顺,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回到实践的多次反复;认识的无限性强调其发展过程的永无止境,“终极真理”是不存在的;认识的上升性表明认识的发展既不是圆圈式的循环往复,也不是直线式推进,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是基于历史与现实条件基础上的超越自身以问题链方式推进哲学课堂的教与学,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营造平等宽容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大胆“生疑”,学会判断、筛选出值得探究的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将问题推向深入,追寻本质与规律于是,教的过程不再是千篇一律地传授知识,学的方面不再是似有若无的接受信息教的过程更加注重知识内涵的挖掘,学的环节更加习惯知识的反思、质疑与辨析,是在积极的不断质疑中接受新知识,形成新能力,学生灵活运用和驾驭知识的能力获得最大限度的提升。

三、课外拓展阅读,积淀思辨底蕴哲学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提不出问题,或者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除了受制于自身阅历、哲学学科固有的抽象性,很大程度上也与学生的阅读选择有关一个人读书很少,或者很少阅读哲学书,精神世界会显得贫乏,思考容易缺乏深度,也便失去了站在前人、巨人肩膀上“高瞻远瞩”的机会与连环追问的精彩适当选读有关哲学智慧、哲学思想的书籍,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结构,更理性、全面地发现与思考问题在阅读中累积起来的知识底蕴,可以让学生不再是哲学课堂的边缘化听众,而是自编自演的主角哲学课堂由教师枯燥乏味的一言堂,演变为师生互动活色生香的大舞台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哲学学习的兴趣,可以组建哲学课外阅读兴趣小组,推荐适合高中生阅读的哲学启蒙类、专业类书籍,例如《道德经》、《逍遥游》、《苏菲的世界》、《人生的智慧》、《哲学的故事》、《你的第一哲学书》、《尼采生存哲学》、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与《通向幸福之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等宽泛而有选择的阅读可以极大地延展学生的视域,更利于在学习过程中激发思维火花,提出有个性、有深度的哲学问题基于课外广泛阅读基础上的提问,显得更内行,更有看点,更有味道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们提出以下问题: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为什么真理的发展一定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什么是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更为重要的飞跃是哪一次?为什么?此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高中哲学课程的学习要求,但学生能提出这样深度的问题,表明其思考已达到一定境界,可以在相应范围内给予提示与引导。

绝对真理是从真理的客观性角度而言的,强调人们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坚持可知论,就必须承认绝对真理相对真理是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角度而言的,强调认识是无限发展的,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一定范围、一定方面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有待于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之中有相对正是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了绝对真理人们获得的每个真理性认识,都是绝对真理的一个成分,都是通向绝对真理的一个阶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由实践到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根本任务第二次飞跃是由认识到实践,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获得丰富与发展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因此,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飞跃在饶有兴味的哲学阅读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积累方法,提升境界,进而增进学生的想象力与问辨力积极的阅读可以拓宽人生内涵与外延,博观而约取,助力我们犀利地发现问题,让哲学学习过程中的质疑与思辨显得睿智而理性四、丰富生活阅历,增进思辨素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生活之树长青,实践丰富多彩变化发展的实践,不断提出新课题、新问题、新要求,引领认识走向深入可见,源于实践的哲学追问,才可能生成“真问题”,揭示“真知识”初学哲学的高中学生,应当努力增进人生阅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实践中实现对书本知识的再认知,在创造性质疑中揭秘哲学本真,以缜密的逻辑性提升思维素养一分人生阅历,一分哲学体悟远离实践的哲学学习,质疑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思辨也便成了花拳绣腿的纸上谈兵中国梦是凝聚人心的“最大公约数”,学生们在暑期实践中打出标语“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感觉特振奋,特给力,这是正确认识的促进作用大考来临,请高僧将准考证开光,可以对考生形成心理暗示,起到安神效果,有利于考场发挥,这是唯心主义的“妙用”有同学据此提出,“有用的就是真理”,但也有不少同学表示反对辩论的结果是:真理的正确性决定了其必然有用(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有用的未必就是真理在一定意义上,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也有其现实效用,但他们都属于错误的哲学此命题将“是否有用”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否认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质是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因而是片面的受此启发,有同学进一步提出,真理作为正确认识,能成为大家的共识,那是否意味着“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现实生活中群体性错误事件时有发生,大家都感觉地球是平的,太阳在围绕地球转。

于是,布鲁诺宣传日心说反遭教会迫害事实上,科学终将战胜愚昧,真理的正确性决定了它最终一定能为多数人认可但是,受认知习惯等因素影响,一开始的时候,真理往往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此命题同样错在未能坚持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实践标准学好哲学,离不开鲜活的实践,广博的阅读,大胆的质疑,严谨的思辨哲学是理性与沉思的杰作,哲学之美在于思辨,哲学的发展离不开质疑多元社会乱花迷人眼,需要有哲学意象的坚守,才能以正心修身,达致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质疑与思辨中揭秘哲学真谛,体味哲学之乐,让人生少走弯路,不走错路责任编辑:王葎)。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