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49KB
约21页
文档ID:154302845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_第1页
1/21

《怜悯是人的天性》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教材定位】《怜悯是人的天性》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 一单元的第四课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在批评霍布斯“人天 生是恶人”观点的基础上,用事实指出,善是人的本性,怜悯 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怜悯心对 于人类生活,对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卢梭把怜 悯心视为先于理性思考而存在的一种纯自然的人类天性和情 感,这一观点很有启发性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理解其中的关键概念, 仔细梳理作品的论述思路,整体把握和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及 其秉持的价值观念在把握文章观点的同时,思考其对我们立 身处世的启发意义辩证的思考,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 和”(马克思),其天性究竟是“自然本性”还是社会实践活 动的产物?【素养目标】1.了解卢梭及其作品,了解本文写作的相关背景第 1 页 共 21 页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解关键句子 的含义3.梳理文章论证的脉络,分析论证特点4.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及其秉持的价值观念,探究其人文 价值教学重难点】分析论证特点,探究其人文价值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人之初,性本善”,关于人性的底色的探讨,历来为哲 学家、思想家们所热议。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怜悯是人的天 性》,领略卢梭的思想智慧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卢梭(1712—1778),法国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 家,18 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 一著有《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社会契约 论》《爱弥儿》《忏悔录》等2.了解“学术论文”第 2 页 共 21 页学术论文是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比较专门系统的 研究之后,总结和论述研究成果的文章学术论文是论述文中 价值很高的一种文体,它的写作不是一时的有感而发,不是简单 地零敲碎打,也不是肤浅地泛泛而谈 ;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 专门的学术研究之后,呕心沥血的长篇论文著作一般情况下,按学科分类,学术论文可以分成自然科学学术 论文和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学术论文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①学术性;②科学性;③ 理论性;④创造性3.相关背景1743 年,卢梭在威尼斯逗留时,就已经打算写一部关于 政治制度的鸿篇大论 1753 年,第戎学院公布了《论人类不 平等的起源》的征文题目卢梭应第戎学院的征文竞赛,撰写 了他的论文《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后结集出 版《怜悯是人的天性》即节选自该部书。

4.解题①“怜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②“天性”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外界难以改变的 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5.了解“启蒙运动”第 3 页 共 21 页启蒙运动,指发生在 17~18 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 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 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以法国为中心,其核心思 想是“理性崇拜”,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这次运动有 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 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 宣传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 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 等等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 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音乐史上的巴 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6.了解“演绎推理”演绎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 理方法与“归纳法”相对推论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 然的,是一种确实性推理运用此法研究问题,首先要正确掌握作为指导思想或依据 的一般原理、原则;其次要全面了解所要研究的课题、问题的 实际情况和特殊性;然后才能推导出一般原理用于特定事物的 结论。

第 4 页 共 21 页演绎推理的形式有三段论、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等在教 育工作中, 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设计和进行教育与教学实验 等,均离不开此法三、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捐弃(juān)妨碍(ài)汲汲(jí)摒弃(bìng)2.解释词语恰恰相反:指所指的事物截然不同,正好相反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嗜血成性:意思是爱好吸血成了习性,指贪婪地进行敲诈 勒索,榨取民脂民膏无动于衷:指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境地指站在别人的处境替别人着想明目张胆:现指无所顾忌,胆大妄为若无其事:形容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或形容不动声色 或漠不关心的样子一往无前:一直往前,无所阻挡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第 5 页 共 21 页动荡不安:动荡摇摆,不安定;形容局势不稳定,不平 静避而远之:指对某事或某人不喜 ,厌恶或恐惧,所以避开, 远远的离开充耳不闻: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二)初读课文思考 1】文章的核心论点是什么?明确怜悯是人的天性【思考 2】梳理文章的论证脉络?明确 ①首先从在自然状态中的人谈起,引出“天性”和“美德”的话题。

话题的引出,为下文展开论述做好了准备 ②然后,批驳“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摆出观点 ③最后指出“怜心”的作用四、文本研究【思考 1】研读内容,把握观点1.卢梭所说的“怜悯”指的是什么?明确卢梭认为在人的善良天性中 ,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感情,即自爱心和怜心自爱心是为了生存而具有的原 的、内在的、先于其他一切的自然产生的欲念怜悯心可以人 的自爱心扩大到爱他人 ,爱人类,产生仁慈、宽大等人道精神第 6 页 共 21 页而怜悯心可以指代是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 情2.请分条概括《怜悯是人的天性》所表达的观点明确 ①自然状态中的人似乎彼此间没有任何道义上的联 系,既无邪恶之心,也无为善的美德②欲望是社会造成的,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 ③怜悯心是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具有的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3.从文章第二段来看,霍布斯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是怎 样得出结论的?明确霍布斯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在他眼中,人生来就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从来不对他的同类 效劳,人总是以为自己是整个宇宙的主人4.如何理解“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 的运动”这句话的含意?明确这里是就怜悯心而言的,作者认为,怜悯心是一种天然的力量,要早于思维的心灵运动而产生,这种力量是原 始的,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难以摧毁。

怜悯心是一种感性认 识,而不是理性思维5.作者写《蜜蜂的寓言》中的故事,有什么作用?第 7 页 共 21 页明确故事中的被囚禁的人作为陌生人 ,虽然与当事人不存在任何特殊性关系,而且孩子的安危与他的自身利益也没有 切实关系,但他却由于目睹孩子的痛苦而自然而然地产生巨大 的悲伤之感,并因不能一伸援手而难过这里伸出援手并不是 想要得到感激或赞美,只是出于对受害者难以抑制的强烈的怜 悯之心这有力地证明 ,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的天然的美德 卢梭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具有强大的力量 ,为下文阐述其 作用张本6.从文章倒数第二段来看,自爱心是怎样产生的?它与怜 悯心有何不同?明确作者认为,自爱心是在理智的情况下产生的,它主要是关心自我,使自己远离一切使其感到为难和痛苦的事 物自爱心引导人肯定自我价值,追求自由,在此基础上产生 的怜悯心,使人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 关爱世界7.文章最后一段指出了怜悯之心的哪些作用?明确 ①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 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依存②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 和道德,而且还可以让每一个人都能获得需要的东西③在训 导人们方面,强调“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 人”的原则。

思考 2】分析论证第 8 页 共 21 页1.简述第一段的行文思路明确首先说在自然状态中的人既无邪恶之心,也无为善的美德,提出“邪恶”与“美德”的概念接着从生理意义 上解释“邪恶”和“美德”:把对保护自己的生存有害的品质 称为邪恶,把对保护自已的生存有益的品质称为美德指出最 不反抗天性的冲动的人是最有美德的人然后通过层层设问 , 将“文明人”与“美德”和“邪恶”联系起来 ,提醒人们思考 : 处于自然状态中和处于被动状态中,哪一种更幸福2.卢梭是如何评价霍布斯的观点的?运用了什么方法对他 的看法进行了批驳?明确卢梭认为,霍布斯对人性的解释着眼点是错误的,他把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 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了一谈,他还忽略了人天生就有 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这种事实卢梭在批 评霍布斯观点时主要运用了逻辑推理中的归谬法3.试分析第二段的破立结合明确前半部分是对霍布斯理论的批评,“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唯一的主人”,首先树立批驳的靶子 ;进而 指出其错误认识的实质,“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 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 ,与野蛮人为了 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随后进行逐级批第 9 页 共 21 页驳,“霍布斯没有看出……”“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 实……”。

这是“破”然后,在这些批评的基础上水到渠成 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 这是“立”4.作者在谈论怜悯心会派生出许许多多的社会美德时,主 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文中以“在旁边观看的动物”为例,运用类比的方法,指出愈是对受难的同类的痛苦感同身受,它的同情心、 怜悯心愈是强烈思考 3】鉴赏语句,品味语言1.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 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 恶的……明确先亮出观点:不可像霍布斯那样;接着运用两个相同的句式“因为人……便认为……”,列举霍布斯的错误认识,用 简约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内容,句式整齐,语言简洁、有力2.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 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 死的孩子一伸援手 ,他难道不难过吗?第 10 页 共 21 页明确援引事例,发挥想象,由一个事例而想到了人性最柔软最本真的“怜悯心”何等”即“多么”,表示程度之 深;“难道不难过吗?”反问句式,表示难过之极思考 4】卢梭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在中国,最著名的 莫过于孟子的“性善论”。

请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怜悯 是人的天性”的理解明确卢梭认为,“怜悯心”是人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这同孟子所讲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如出一辙现代情 商理论中有一重要概念叫“同理心”,“同理心”就是换位思 考、共情,是站在对方立场思考,从而能够体会并为对方着想的 心理,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将心比心孟子有时也把人的 “恻隐之心”称作“不忍人之心”,从字面上看就更加表明其 等同于现代所讲的“同理心”恻隐之心,仁也”,孟子又把 “恻隐之心”表现为主动地对外物秉持的“仁”的观念 ,成为 人的外在善行的心理动力,进而以“性善论”作为根据 ,主张在 政治上实行“仁政”,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保民而 王”可见,这种“同理心”,或者说“怜悯心”,是普遍存在 于人的自然天性中的,但其存在的程度,每个人却不尽相同只 有通过个人不断的努力和社会的弘扬 ,甚至有赖于良好的社会 环境,才能使它发挥出最大效能思考 5】阅读思考第 11 页 共 21 页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讫述,孟子 便对道德情感,尤其是恻隐之心做了细致的阐述他认为人皆 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任何一个路遇 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 为了结交孩子父母,也不是为了邀誉于乡党朋友。

由此看来, 恻隐之心是纯然的善,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的这意味 着,儒家学者不会同意卢梭认为的同情心源于自爱的观点根 据儒家的观点可以推知恻隐与自爱截然不同,两者之间没有因 果或源流的关系恻隐固然也需要对自身感受的关切,因为恻 隐是经由自身的痛苦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爱却无法解释一 个人为什么一定要从自己推及他人,同情他人的痛苦,更无法 解释那种自我奉献的意愿和行为那么,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概括地讲,可以这么 说,但还需要做些具体分析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包括三种现象 ——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对道德心理而言,恻隐 之心无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推动着其扩展和深 化;对道德行为而言,侧隐只是一种最初的动力,且不一定是 最主要的动力;对道德知识来说,恻隐则是形成它们的最原始 也最微弱的动力,必须经过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用恻隐之心第 12 页 共 21 页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细流,虽不汹涌澎湃,但却源源不断人类 历史上虽不乏以所谓“原则”“主义”扼制甚至消灭恻隐之心 的企图,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当然,从另一方面看,孟子的恻 隐之心是从政治角度立论的恻隐之心还有必要发展,它不能 满足和停留于自身。

它最主要的发展当然是和理性结合,使单 纯个人主观的恻隐之心转向普遍客观的道德理性,使人治转向 法治在当今的社会,理性规则、道德义务都是必要的,但规则 和义务并不是道德的全部,道德并不仅仅是规则和义务的普遍 履行,我们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深厚同情它会让规则与 义务不至于硬化干枯,会提醒我们道德与生命的深刻联系道 德也会与时俱进,只要人类还有恻隐之心,我们就可以对它的 变化基本放心选自何怀宏《道德情感》,有删改)材料二: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利益或互利虽然可以普遍解释人类一 般道德行为和道德现象,却并不能解释人类道德现象和道德行 为的全部无论是在人类的道德生活史上,还是现实道德实践 中,都可以发现大量而非偶然的非功利道德行为,它们并不是 出自某种求利、互利动机人类对老弱病残的天然同情感,个 体对某种价值理念或信念的绝对忠诚和无条件的道德奉献与道第 13 页 共 21 页德牺牲,出自公益精神的无报酬社区服务,都不是求利或互利 的动机理论所能解释的道德现象为什么人类会做出这类无私无利的道德行为?人类的道德 显然还有非功利或超功利的根源,这一根源在于人性中外伦 理学史上有过各种不同的人性理论,但归结起来无外乎性善、 性恶、性无善无恶、性善恶混说四种类型。

总体上,西方伦理 学家对人性大都采取了比较消极的理解与之相比,中国传统 伦理学对人性的看法总体上较为积极,以儒家主流为代表的传 统伦理学基本上是持性善论的,这其中尤以孟子为最出于对 人的美德伦理的高度关切,设定人天性善良,通过既定严格的 人伦秩序,以积极担负自身所承诺的人伦角色为基点,尽力实 现其善良人性的道德潜能孟子云:“人皆有四端曰: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 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 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四端”乃人性善之种 子,若人尽心养性,既能秉持人伦物理,又能存心养气,励精 磨炼,终究可以养成“浩然之气”,成为顶天立地的仁义“大 丈夫”在孟子等性善论者的道德推理逻辑中,人性本善的预设是 绝对必要的,人若无善性之“端”,将难以解释人如何达至道 德仁义和圣贤境界第 14 页 共 21 页(选自《人为什么要有道德》,有删改)材料三:“善”与神学中的德行,“仁爱”相符合,并且不会过 度,只能有错误过度的求权力的欲望使天神堕落,过度的求 知识的欲望使人类堕落;但是在“仁爱”之中却是没有过度的 情形的,无论是神或人,也都不会因它而受危险。

在这种 “善”与“仁爱”的德行中,错误有时是不免的意大利人有 一句骂人的话:“他太老好,好得简直成了废物我们要努 力利人,但是不要做人们的面貌或妄想的奴隶;因为若是那 样,就是易欺或柔懦了,易欺或柔懦是拘囚诚实的人的世间不仅有一种受正道指挥的为善的习惯,并且有些人在 本性之中,也是有一种向善的心理趋向的,如同在另一方面是 有一种天生的恶性一样因为也有些人天生不关心他人恶性 中较轻的一种趋向于暴躁、不逊、喜争或顽强,等等;而较深 的一种则趋向于嫉妒或纯粹的毒害,这样的人可说是靠别人的 灾难而繁荣的,并且是落井下石的这样的心性正是人性的溃 疡,它们就如同曲木一样,造船最好,船是天生要颠簸的,但 是这种木材却不适于造房屋,房屋是要站得牢的性“善”的 特质和特征是很多的一个人对待异乡人温和而有礼,那就足 见他是个“世界的公民”,他的心不是一个与别的陆地隔绝的 岛屿,而是一个与那些陆地接连的大洲一个人对别人的痛苦第 15 页 共 21 页灾难是同情的,那就表明他的心有如那疗他人之伤而自己受割 的珍贵的树木一个人对于别人的过恶很容易宽宥不究,那就 足见他的心智是种植在超越伤害的地方的,所以他是伤害所不 能及的。

一个人对于小惠很感谢,那就表明他重视人们的心而 不重视他们的钱选自培根《论善与性善》,有删改)问题:培根的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有何不同?请结合 材料谈谈你的看法明确 ①培根认为性善不会过度,但会犯错误,孟子没 有提出这种看法;②培根认为有人性本善,有人性本恶,孟子认为人性本 善;③培根提出性“善”是着眼于宗教;孟子提出“性善论” 是着眼于政治,是为了推行“仁政”五、技法点拨—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技法指引】文章在选择和运用材料方面以及论证风格上 有其独特之处,不光蕴含着理性的探索精神和深刻的人生智 慧,还体现出深挚的人文关怀,富有理趣任务活动】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简要结合文本分析 (一)破立结合作者在批驳霍布斯的观点的同时 ,及时阐述自己的结论边破边立比如 ,作者在指出“霍布斯没有看第 16 页 共 21 页出时,作结说,“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 恰恰在于……”(二)举例论证依托大量翔实的事例,充分论证自己的 观点三)演绎推理比如:“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 壮的孩子……他就会咬别人的腿就是由霍布斯的观点推理 出野蛮人所干的许多过分的事,从而驳斥了霍布斯观点的错 误。

六、明晰主旨本文在批评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观点的基础上 ,用事 实指出,善是人的本性 ,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和最 有用的一种美德怜悯心对于人类生活、对于调节人与人的关 系具有重要意义七、拓展阅读卢梭铜像前的思索我独自去游日内瓦湖,为了上卢梭岛卢梭岛的面积不足两亩,数株高大的白杨,茂盛的枝叶几 乎将小岛遮了个严实绿影间的一块小小的草地上,高高地耸 立着十八世纪激进的资产阶级理论家、著名文学家、伟大的思 想家卢梭的铜像第 17 页 共 21 页凡是读过一些外国书的中国人,谁不知道卢梭的《民约 论》《物竞天择》《爱弥尔》和《忏悔录》呢?谁没有听说过 他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呢?微风从远处亮晶晶的湖面上吹来, 片片被秋色染黄的杨树叶,轻轻飘落在碧绿的草坪上,黄黄绿 绿,重叠相间,编织着我异乡的梦幻和灵魂的追求1712 年 6 月 28 日,卢梭诞生在日内瓦一个贫苦的钟表匠 的家里后来,他在这座湖滨城市受过苦,逃过难,著过书 因此,后人为他在此塑造了这座铜像像底座呈四方型,卢梭坐在一把旧木椅上他将厚厚的一 叠书稿置于左膝上,身体稍微前倾;右手擎笔,正陷入沉思 他赤着一双大脚丫,两只补过的拖鞋闲置一边,左脚跷放在一 个小凳上。

那神态和造型,表现出这位思想家不接受任何拘束 的本性这尊铜像,显然颇费雕塑家们的匠心:他既像个流浪 者,又像个作家、不屈的斗士和思想家卢梭的几部名著发表后,曾受到巴黎最高法院的通缉和周 围一些人甚至朋友们的围攻,他不得不仓皇逃到瑞士的圣皮埃 尔岛上使人难以相信的是,小岛上的植物竟然使他喜出望 外:“我动手写起《圣皮埃尔岛植物志》,我一样不漏地去描 写岛上的各种植物……我手拿放大镜,挟着《自然的体系》, 在岛上考察我将小岛划分成若干方块,以便按不同季节,逐 片将这些方块走完第 18 页 共 21 页这就是大师与常人的区别,尽管条件极其有限,他可以让 整个心思从一个领域进入另一个领域,用全部精力去进行新的 研究与思索,而且“一不注意”,就会有新的伟大的成果产 生他发现“夏枯草两只长长的雄蕊是如何分叉的;荨麻和墙 草的雄蕊是怎样具有弹性的……” 这些细微的变化,只有在 专业的植物学家眼中才可能被注意,然而竟被一位逃难的思想 家和大作家发现了卢梭也喜欢找一处绿树与碧水相间的细腻的沙滩,看那一 波一波的湖水怎样拍击堤岸,听那湖里的涛声与树上的蝉声如 何交织共鸣在这寂静美妙的时刻,他那不安分的思维的触角 又开始了运动:“它们取代了我那因幻想而停止的内心活动, 不费心神就足以使我愉快地感到自己的存在。

随着那风声与 涛韵的相互会话,“‘我们自身的存在’这惟一的感觉就能够 把我们的心灵完全充实,凡是处于这种状态中的人就都可以称 自己为幸福的人”我们常听说,这个孤独,那个孤独但看到树叶和水波就 能获得充实和幸福感觉的人,怎么会产生孤独呢?但世上最复 杂的莫过于人的思想卢梭还说:“人类的绝大部分,由于不 断受到各种欲望的纠缠,他们很少能够感受到这一境界 …… 他们若是渴望这些甜蜜的沉醉而讨厌积极的生活,那是没有益 处的,因为对生活不断产生的需要给他们规定了义务第 19 页 共 21 页一个人能否在任何环境中拒绝孤独,排除欲望的纠缠,获 得充实与幸福,而又能完成那种因生活不断产生的需要给他们 规定了的义务,这才是应该追求的高尚境界卢梭岛,是处宁静、高雅、诗化了的土地,是他进行思索 的一块净土生前,他在漫长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奔波,在生活 的苦海里挣扎,在围攻谩骂中反击,在困惑与彷徨中探索如 今,他冤屈而明净的灵魂,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安息当我要告别的时候,似乎听到黑色的铜像在诉说什么:你 读过我的书吗?你能理解我吗?(取材于李存修的同名散文)问题:作者为什么说“卢梭岛,是处宁静、高雅、诗化了 的土地”?明确 ①卢梭岛环境优美,静谧自然,使人内心宁静。

② 在岛上瞻仰卢梭铜像,能感受到卢梭高雅的心灵世界——尽管 条件有限还能对新领域潜心研究且成果显著;融于自然,排除 欲望的纠缠,获得心灵的充实与幸福;能完成因生活不断产生 的需要给他们规定了的义务③人们因此领略到卢梭岛丰富的 文化内涵,给人无限遐想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并获得心灵的启 迪八、素材积累—卢梭名言第 20 页 共 21 页1.任何一个人,只要他的心和他的爱好遭到了破坏,他如 花似锦的年华就会像春梦似地消磨过去2.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 3.贤人哲士是绝不追求运气的4.深入肺腑,深入肌肤5.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能够说话和听别 人说话以前,他已经就受到教育了6.自然既把眼泪赋与人类,就表示出:它曾赐与人类一颗 最仁慈的心7.不管到了哪里,我都一直留恋那令人愉快的悠闲生活, 对唾手可得的富贵荣华毫无兴趣,甚至厌恶九、作业完成配套练习 侯晓旭第 21 页 共 21 页。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