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三)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典例略,参考12月6日典例部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白云先生传方 苞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征,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会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山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发、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①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革,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②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③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
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遂沉没也选自《方苞集》,有删改)【注】①楮墨:纸和墨,借指诗文或书画②椑:古人的棺材有好几层,椑为最里层的棺③渴葬:古礼称未到葬期而提前埋葬为“渴葬”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申”表年份,运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其中“甲”是天干,“申”是地支B.“三楚”指先秦时期楚国的疆域,秦汉时期楚国分为西楚、东楚、南楚C.“殓”和后文的“葬”在古代都是把棺木埋葬的意思,也称为“窆”D.“诸生”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的生员,包括太学的生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之始归故里/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定附身衾衣,乃卒/臣乃敢上璧C.反则已渴葬矣/置杯焉则胶D.而终不得一寓目焉/夜缒而出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会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B.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会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C.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会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D.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会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云先生的父亲因效忠而死,白云先生曾被流贼抓获,但他坚贞不屈,流贼将对其严刑拷打,贼人中有人赞赏他的气节,放他逃脱。
B.三楚、吴、越一带年高德劭的人大多追求声望,以诗文互争高低,而白云先生却隐居山中,很多达官贵人来找他,却始终找不到C.亲朋好友为白云先生做了好的棺材,但白云先生因父亲去世时丧事简单,要求换掉棺材,并且亲自定下敛尸的包被和寿衣D.朝廷下诏修订《三礼》,白云先生的著作被其侄孙送到府郡,太守命人抄写,虽很久没完成,但作者还是庆幸先生的著作被献了出来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2)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3)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1.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殓’和后文的‘葬’在古代都是把棺木埋葬的意思”错误,“殓”在古代指把尸体装入棺材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都是副词,才C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那么、就D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3.B抚孙元化而死”这件事,所以“之”和“事”之间应该断开因此选B4.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很多达官贵人来找他,却始终找不到”曲解文意,原文中说“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达官贵人不知山中有白云先生这个人,当然不会“来找他”5.(1)我已故的父亲和处士余公佩逢过年时都要到山中慰问他的生活情况2)我只是借写作来度过我的余生而已我已经买了两个大瓮,死后下葬时要把这些著作一起埋葬3)有人说:“先生著的书已埋入墓穴了也有人说:“《经说》有副本,还保存在他家中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注意关键字词以及文言句式的翻译参考译文】张怡字瑶星,原名鹿征,是上元人父亲张可大,明末担任登、莱二府总兵适逢毛文龙率领部下反叛,诱捕了巡抚孙元化,张可大殉难而死。
事情奏报朝廷,张怡以诸生的身份被授予锦衣卫千户的官职甲申年(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的军队攻占北京张怡遇到贼人的将领不屈服,被锁铐起来将要肆意用刑,他们的同党中有人赞赏张怡的节义而放他逃走了,很久之后张怡才回到故乡他的妻子在这之前就死了,他独自一人寄居在摄山的佛寺里,从不到城市中去,乡人都称他为白云先生当时,三楚、吴、越一带年高德劭的人大多追求声望,以诗文互争高低只有苏州的徐昭发、宣城的沈眉生,在穷乡僻壤中以耕作为生,即使是贤德的士大夫造访也不得见他们一面,然而他们还是有诗文流传于人世的白云先生则亲自打柴挑水,嘴里从不谈论《诗》《书》,学者诗人们也无从向他讨教,四方来往的官员,每天都有到此山游玩的,却不知道山中有他这样一位人物我已故的父亲和处士余公佩逢过年时都要到山中慰问他的生活情况走进他的屋中,看到书架上摆放着数十百卷书,都是他撰写的《经说》和史事评论请求抄写副本,他不答应,说:“我只是借写作来度过我的余生而已我已经买了两个大瓮,死后下葬时要把这些著作一起埋葬他去世时八十八岁平生的亲朋好友早就买了好木材,为他做好了棺材病重将死的时候,他听到此事哭着说:“过去先父在将要被攻破的城池之中效忠而死,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料理丧事,虽然后来改葬了,但贴身的内棺却无法更换了。
我能忍心用这种好棺材吗?”回头看着他的侄孙张某,催着赶紧换棺材,并且亲自定下敛尸的包被和寿衣,才闭目而逝当时先父正好回到安徽桐城,赶回来后他却已经提前下葬了有人说:“先生著的书已埋入墓穴了也有人说:“《经说》有副本,还保存在他家中乾隆三年,皇帝下令修订《三礼》,搜求散失在民间的著作白云先生的侄孙张某把书送到府郡,太守命学官召集诸位生员抄写,过了很久也没完成先生的著作,我心中十分向往,并且担心其失传已经很长时间了,幸亏他的家人亲自献了出来,而我又始终未能亲眼见一见故而一并记载在这篇文章中,以期使他的同乡晚辈们有所感触,妥善保存并加以传扬,不要让它们埋没失传了今日收获如何?总结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