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角色意识的培养胥口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金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育活动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学龄前的儿童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他(她)熟悉的周围生活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幼儿园角色游戏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小班幼儿特别是初入园的幼儿角色意识弱,或缺乏角色意识,所以他们玩起来难于进入角色,游戏形式单调、平淡,使角色游戏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意义和目的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角色意识,使角色游戏达到其相应的教育意义和目的,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出培养小班幼儿角色意识的途径,具体概括为四个方面:一、丰富经验,理解角色角色游戏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是社会性的游戏,只有让幼儿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才能产生玩游戏的愿望所以必须让幼儿了解和认识角色的作用与行为,初步建立起角色意识,进而在游戏中自己进入角色首先应通过开发多项主题活动,帮助幼儿初步形成角色意识。
如:主题活动“我的家”,要求幼儿回家了解,爸爸妈妈是干什么工作的?他们在家干些什么家务?一家人是怎样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谁辛苦地把你们带大?你在家帮妈妈做了什么事?通过这样有意的观察,使幼儿认识了角色的行为,丰富了生活经验,理解了角色的实际意义然后组织幼儿讨论谈话,加深对角色行为的理解和认识其次应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人们的活动,丰富幼儿的认知如:带幼儿外出散步,组织幼儿参观商店的营业员如何热情接待顾客,看警察怎样指挥交通;看医生如何给病人看病等,并以此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们对劳动的态度同时要求家长带孩子参加健康的社会活动,以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建立起角色意识此外,还应辅以故事、看图片、谈话等形式,通过文艺作品丰富幼儿的经验这样,随着幼儿观察的不断深入,经验的不断丰富,孩子们玩起角色游戏就不会出现抢占材料、自顾自玩或无所适从的现象他们能意识到自己在扮演角色,自己的行为必须符合角色的身份,必须大家合作游戏二、选择合适的主题,诱发兴趣角色游戏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再现,游戏中,幼儿进行社会性的学习,所以游戏的主题内容必须是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小班幼儿由于阅历所限,很多事情他们还没经历过,很多角色他们无从体验。
因此,我们必须选择幼儿熟悉的生活主题熟悉的角色才能激起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从而使幼儿树立起角色意识首先,应从幼儿熟悉的事物中选择合适的主题幼儿无一例外地对“娃娃”感兴趣,而生活中和他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爸爸、妈妈幼儿最丰富的经验也莫过于和爸爸、妈妈的共同生活经验因此,我们将“娃娃家”作为小班最初开展的游戏主题事实上从孩子们对“娃娃家”的喜爱程度,更加证实了“娃娃家”是小班幼儿的最佳角色游戏主题幼儿园是孩子们生活、学习的主题场所孩子们喜爱老师,乐于上幼儿园,他们熟悉幼儿园的生活在“幼儿园”这一游戏中,孩子们不仅能按意愿再现幼儿园上课、游戏、做操、表演节目等活动,也满足了一些孩子想当一名老师的愿望可见“幼儿园”也是小班幼儿能接受和喜爱的角色游戏主题其次,应从幼儿心目中所崇敬的人物去选择主题在和孩子们接触中,我发现“警察”和“司机”一直是他们所崇敬的人物,孩子们跟着父母外出,车子“嘀嘀”一开就把他们带到很远的地方,真是棒极了还有那警察穿着制服,威风凛凛地指挥交通,在孩子们眼里也是再神气不过了,他们多么想尝尝开开汽车、当当警察的滋味因此,“公共汽车”游戏深受孩子们欢迎第三,从幼儿对新异物的好奇入手选择合适主题。
商店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妈妈常带孩子到商店买物品,孩子们看到商店里那么多未见过的、琳琅满目的诱人物品,他们多么想摸摸、看看、玩玩呀还有柜台里忙个不停的售货员对孩子们也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孩子们是多么想象成人一样直接参与买卖活动而“商店”游戏正可以满足孩子们参与社会活动的这一要求三、区分层次,注重差异为了培养胆小、内向及兴趣易变孩子的角色意识,在游戏中我对他们进行因人而异的重点指导,并采取相对固定角色的方法,即在不长的一段时间内固定角色,对他们进行角色行为训练,使其尽快进入角色,树立起角色意识如对于胆小、内向的孩子则注重培养他们对游戏的积极态度和情绪,委以角色,交给任务,想方设法把他们吸引到游戏中来;对于兴趣易变的孩子则注重发展其注意力及持久性,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性固定角色并非是角色就固定不变了实践证明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能增强幼儿角色的应变能力,有利于幼儿角色意识的发展所以对那些兴趣易变而不稳定及胆小、内向的孩子在相对固定角色一段时间,在其有一定的角色意识后,就应对其角色进行变换调整,使他们有机会接触更多的角色,在提高他们对角色应变能力的同时,增强角色意识四、介入角色,示范引导角色游戏虽然是幼儿主动、自愿的活动,但不意味教师就可放弃指导。
应该说老师的介入指导对培养孩子的角色意识、深入开发游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游戏之前的谈话、讨论是不可少的谈话激起了幼儿对已有生活经历的回忆,将原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既巩固了角色意识,又为下一步付诸游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在游戏初始,教师应根据幼儿意愿引导确定主题,也可利用一些玩具材料调动幼儿游戏兴趣,让幼儿从材料中得到对所扮演角色行为的启发,增强角色意识这就牵涉一个如何根据孩子的意愿分配角色的问题新游戏的主角孩子们总是争着扮演,这时,老师如命令说XX来当医生,XX当妈妈,显然不利于幼儿积极性的发挥遇此情形,我总是进行民主选举,让大家讨论如:要玩“幼儿园”游戏,自然“老师”这一角色引起了孩子们强烈兴趣,这时我就问:“谁最像老师?谁会带大家做游戏?给大家讲故事?谁平时在班上最爱帮助别人,爱做好事,是老师的好帮手?”这样很自然地就推荐出了较好的组织者在以后的游戏中就建议轮流担任,让能力差、角色意识弱的幼儿也有扮演主角的机会,以增强其角色意识和游戏能力在指导游戏过程中,老师更应善于启发、引导老师的指导不是强加给幼儿的种种要求,而是老师以角色的身份向幼儿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劝告或者建议,从而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明确角色行为,意在培养幼儿的角色意识。
老师必须对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对游戏的不同态度进行了解和观察记录,然后对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教育如:妞妞是个非常腼腆、胆小的小女孩,她总是不声不响,生怕别人注意,常常是怯怯生生地看别人游戏,自己不敢参加我主动接近她和她交谈,消除她的恐惧心理,使她感到老师可亲,接着把她引到“娃娃家”来扮演较为容易的角色“孩子”,开始她很紧张,缺乏角色意识,不能胜任于是我介入到游戏中,扮成“大姐姐”,通过言谈举止为妞妞进行平行介入指导,让她体会到老师变成了“大姐姐”,她变成了“孩子”初步有了角色概念第二次游戏时我仍以同一角色介入,建议和她一起抱娃娃去散步,以动作和言语对她进行示范这样我不断地以角色的介入在非常自然轻松的状态下对她进行了引导,使她逐步进入角色,建立起角色意识又如,在玩“汽车”游戏时,扮演司机的洋洋总不专心,角色意识肤浅,对角色行为不明确乘客一下车他也跑去玩了,使得新乘客上车找不到驾驶员于是我就扮成了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和洋洋进行合作游戏,无人乘坐时,我就瞧瞧车子惊讶地说:“司机,你看许多座位都被乘客碰歪了,我们来把位置摆整齐吧这下妞妞可乐意啦过一会了,我又引导说:“车开了半天,挺脏的怎么办呢?他就马上说:“我来洗。
于是他马上找来了抹布卖劲地擦洗起来擦了一会儿,他又似有所悟地说:“车没气了,我该来打打气于是他又很快地将车充足了气在接着的两次游戏中,我们又配合进行修理汽车配件及开展上门服务等活动,讨论了无人乘坐时怎么办的问题同时,我还建议离开坐位到空地上练习本领,如绕障碍、转弯、倒车等这样,深化了游戏主题,增添了情趣,既让孩子很好地扮演了角色,又解决了孩子自身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好跑动的问题可以看出教师通过介入的游戏指导,较好地帮助孩子理解了角色的身份、意义,孩子的角色行为得到不断充实、完善,角色意识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