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C—6电子自动补偿仪使用说明书重庆地质仪器厂目 录一、 概述…………………………………….……………..(4)二、 仪器主要特点和功能…………………...……….…..( 4)三、 仪器主要技术指标…………………………………...(4)四、 仪器结构………………….…………………………..(5)五、 操作步骤…………………….………………………..(6)六、 操作注意事项……………………….………………..(7)七、 串行接口的使用………………………….…………..(7)八、 仪器的维修和保养……………………….…………..(8)附录一(电极排列说明)…….……………………....…………..(9)一、 四极垂向电测深………….…..……….………...(10)二、 三极垂向电测深………………….….………….(10)三、 四极电剖面测量……………………..…….........(10)四、 三极电剖面测量……………………..……….…(11)五、 矩形(中间梯度)……………………..…………...(11)六、 偶极—偶极………………………..………..…...(12)七、 井中激电(地—井方位测量)…………...……….(12)八、 五极纵轴电测深…………………..…………….(13)附录二(仪器成套性)…….……………………..…………….(14)附录三(存储数据排列格式)……………………….………….(14)附录四(装置的电极距选择规则)………………………………(14)附录五…………………………………………………..…(15)5-1 关于测量数据存储的说明………………………………………(15)5-2 该仪器在做复合四极法和联合剖面法中的实际应用 …………………………………………………………......(16)附录六(应用实例)………….…….…………………………….(17)一、 找水实例的曲线解释………………………………(17)二、 找矿实例………………………..………………….(18)附录七(设置工作参数)…..………………………………………(21)附录八(串口通讯程序)…………………………..……………..(22)一. 概述:DDC—6电子自动补偿仪,是我厂参照国外先进电法仪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我厂多年生产电法仪器的经验,精心研制的新一代直流电法仪器。
它将传统电法仪器的发射机和接收机组装在一个箱体里,可直接用于电阻率法的测量可直接显示所测得的参数值,如视电阻率Rs值,及电流I和电压V的平均值该仪器广泛用于寻找地下水源,解决人畜用水及工农业用水问题用于水文工程,环境的地质勘探及高分辨电阻率法工程地质勘探,用于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探,能源勘探,城市物探,铁道及桥梁工程勘探,并用于找地热,确定水库坝基和防洪大堤隐患位置等二.仪器主要特点和功能:1、发射、接收一体化,轻便2、全部采用CMOS大规模集成电路,整机集体积小、耗电低、功能多3、采用多级滤波及信号增强技术和数字滤波,抗干扰能力强,测量精度高4、自动进行自然电位、飘移及电极极化补偿5、接收部分有瞬间过压输入保护能力,发射部分有过压、过流及AB开路保护能力6、数设置:可任意设定供电时间(1—59s)并有9种野外常用工作方式选择及其极距常数的输入与计算功能7、 电保护:具有掉电数据不掉功能,能存储800个数据8、 准接口:配备的RS—232C 接口能与其他微机联机工作9、故障诊断:诊断程序可快速准确的判断出故障所在位置及主要损坏器件全密封结构具有防水,防尘,寿命长等的优点三.仪器主要技术指标:1 接收部分:n 电压测量范围:±3Vn 电压测量精度:±1%±1个字n 输入阻抗:>8MΩn 电流测量范围:3An 电流测量精度:±1%±1个字n 对50HZ工频干扰压制优于60dB。
n SP补偿范围:±1V2 发射部分:n 最大供电电压:700Vn 最大供电电流:3An 供电脉冲宽度:1~59s,占空比1:13 其它:n 工作温度:-10℃~50℃,95%RHn 储存温度:-20℃~60℃,n 仪器电源:1号电池(或同样规格的电池)8节n 重量:<7kgn 体积:300×200×120四.仪器结构1 DDC—6型仪器所有操作部分均位于面板上,面板由下列部分组成:1)显示器为两行,每行20个字符的点阵式液晶2)26个键的键盘允许进行各种操作和数据输入3)供电接线柱AB;4)测量电位接线柱MN;5)高压电缆:用于接高压供电电源;红色夹子接“+”,黑色夹子接“—”6)设有RS—232串行接口;2 26个键的功能:1)0~9为数字键,用于输入数据2)小数点键用于输入小数点3)清除键为双功能键,第一功能用清除输入的数字;第二功能用来清除内存,操作步骤为:首先按住该 清除 键,同时打开仪器电源开关,这是屏幕上显示CLEAR?问是否要清内存,如果要再按 前进 键,即可清除内存4)列键;用于选择电极排列,压下该键,显示器显示电极排列之一,它和前进键配合,可以周而复始地显示九种电极排列方式。
5)时间键:压下该键,显示器显示TIME=´´秒,该键和前进键的配合可完成对时间参数的修改6)极距键:用于电极排列参数输入,它与前进键配合送入电极排列的各个参数7)前进键:用于置数和读取测量结果数值,及周而复始地显示预置参数8)+/-为符号键:用于改变数字符号9)次数键:用于预置测量周期数,在每次测量时,若要修改测量周期,可用此键与前进键配合,达到修改目的10)电池键:电池电压检查键,压下该键显示BAT=´´V,其中´´代表电池电压,电池电压不得低于9.6V11)测量键:用于仪器测量,按下此键,仪器开始测量,显示器显示INJECTION12)存储键:用于存测量结果数据及测线号、测点号、电极参数和电极排列方式压下存储,显示器显示STORE存储号´´?需要存储时压下前进键可,存完后显示OK,也可以按给定的点号存储13)调用键:用于把某一存储区数据调到显示器重读,如没有存储数据显示NO NE=0需要调用,按前进键按下调用键;显示RECALL存储号xx?同前进键配合,完成数据调出功能14)联机键:用于把RS—232C接口传输测量数据用的15)自电键:用来测量自然电位用的16)ON/OFF键:用来开关仪器电源。
五.操作步骤:1、按仪器开关ON,显示器显示DDC—62、压下电池键:检查电池电压,应不低于9.6伏,否则更换电池注意电池不需要经常检查3、预置与测量有关时间和电极排列参数,见表1、表24、压下时间键:选择供电时间,仪器初始值为2秒种,如要修改可直接送入给定的时间,再按前进键即可5、压下排列键—选择电极排列,自动预置,初始值的起始位置定位于四极电测深排列,显示器显示4P—VES,如果要选择其他电极排列,可连续按下前进键,直到显示所需的排列为止,例三极电测深显示3P—VES,在下一次测量时,如果不改变电极排列,可以不进行此操作6、压下参数键:如四极电测深,显示器显示AB/2=´´.´,这时送入给定的极距如88,再按前进键,显示器显示MN/2=´´.´ 再送入给定的参数如6再按一次前进键,显示PROFIL=´´位置,再输入剖面号如1,注意对于测深来说,剖面号即为测深点号,然后再按前进键,这时显示器显示K值,K=´´ 注意如果发现送的数据有错,可再按清除键,清除已送入的数据,然后再重新送数即可7、 测量键:进入测量状态显示INJECTION,测量结束显示器显示 RO=* * V/I= ****mV ****mA8、需要存储时,在读完测量结果后,可按存储键,将测量结果存入仪器内存。
具体操作:先按一下存储键,显示器显示存储号?如果认可,再按一次前进键即可注意在存储时,存储的测点号必须连续,以便进行绘制测量曲线9、一点重复测量只须按下测量键即可10、如果我们要某一测量点的结果,可压下调用键,显示“RECALL”测点号?然后输入某一测点号,再压下前进键,显示OK,同时RECALLI消失,说明本操作已经完成,这时压下联机键,显示: RO=* * V/I= ****mV ****mA时 间 参 数表1最小值最大值初始化值供电时间TIME1s59s2s电 极 排 列 参 数 表2电极排列NO.缩写词电极排列参数ABCD四极垂向电测深14P/VESAB/2MN/2PROFIL三极垂向电测深23P/VESOBMN/2PROFIL四极动源剖面(联合剖面)34P/PRFLAB/2MN/2XPROFIL三极动源剖面43P/PRFLOBMN/2XPROFIL矩形5RECTCLXYAB/2MN/2PROFIL偶极—偶极6OIPULEX-MNX-ABOPROFIL地井电法7IP/BURHR五极纵轴85P/VESAMANABPROFIL送K值9K六.操作注意事项:1、在测量之前必须把输入高压接好,把AB供电电极接好,接收电极MN接好,要消除接触不良现象。
2、 议在测量每一条测线时检查一次电池电压3、 电阻率R以Ω·m为单位4、只有输入电极排列参数时才计算电阻率如果没有输入电极排列参数,显示器显示R=´´´5、得的平均电流大于或等于0.01mA时,才计算电阻率值,否则显示器显示,R=´´´,I=0此条可用于判断AB的接地好坏)6、>1V,按下测量键出现ERRER,SP>1V,此时须更改MN的极距或改善电极接地条件七.串行接口的使用:以PC机为例:串行异步通讯数据传送格式为8位数据位,1位停止位, 无奇偶校验波特率为4800bit/S传送ASCII字符,以前进键和换行作为字符串的结束注意:该传输程序必须在DOS系统下使用, 若为WINDOS系统则必须从系统关机程序中用“重新启动计算机切换到MS-DOS方式”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关断DDC—6的电源· 把DDC—6串行口电缆线与PC机的RS—232口相连· 使PC机接通电源,并BASIC环境运行通讯程序DC5COMUS.BAS1)显示“WANT TO RECIVE STORE No.:”, 输入总点数,按PC机Enter键,显示“please turn On your DDC-6”。
2)接通DDC—6电源3)按PC机Enter键,显示“SERIAL No. [0/1: 0-COM1, 1-COM2]??,输入“0”选择串行口1,输入“1”选择串行口2,(4)按PC机Enter键,显示“Do you want to save(Y/N):” 将提示需要存盘否?若存请输入Y后按PC机Enter键,再输入文件名,若不存盘直接按PC机Enter键,屏幕将显示“press LIANJ1&QIANJNK KEY on your DDC-6”· 按仪器联机键,显示“startdot=xxx”, 输入起始点号;再按前进键,显示“enddot=”, 输入终止点号; 接着按仪器前进键,传送开始,首先在PC机CRT上显示大写字母“C”,说明传送正确,完成通讯建立过程,接着就传送18000数据,每组10个数据,如传输失败,重复上述过程传送结束时,屏上显示“Receiving end”RS—232是美国电子工业协会正式公布的串行接口标准,也是目前最常用的串行接口标准,用来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仪器之间的数据通讯满足该标准的接口称为RS—232标准接口,最大通讯距离为15米,最大传输速率为20KB/s。
由于这种接口是标准的,一般计算机配备该接口1~2个,分别称为COM1、 COM2如用户购买的新型计算机不是RS—232标准,需要配备与RS—232有关的转换插头此项请用户购买计算机时要特别注意)连接串行口时,先将仪器与计算机的电源均关断,并确定计算机串行口的位置及口号(COM1或COM2)从仪器配件中取出RS—232口专用电缆,将其上的七芯插头端插入仪器面板上的标有“RS—232”的插座上,将九芯插头端插入计算机串行口插座上,如计算机串行口插座为25芯时,需将九芯插头端插入(9~25芯过渡插头)至此便完成了串行口的连接,其后执行数据通讯操作八.仪器的维修和保养:如果仪器发生故障可利用本机的诊断程序检查:1、首先检查电池电压,按电池键,显示BAT³9.6V为正常,如果出现忽大忽小或有时不显示,很可能是电池接触不良,也可能是电池盒引线松动2、测量电池电压正常,但测量其他参数不准确或差异很大,故障出现在A/D转换之前可检查各运算放大器、滤波器及D/A转换情况3、检查各级静态工作点是否正常4、检查程序板各控制信号是否正确送出5、如果发送机部分不工作,检查控制信号是否正常,快速熔断器是否断,VMOS管是否坏。
6、 果存储数据保持不住,检查RAM芯片是否坏7、 行接口不正常:很可能是MAX233,或P80C31坏或性能差8、RAM器件损坏,显示ERROR 1N RAM9、供电电流大于3A,显示ERROR I >3A10发生过流保护时,显示PROTECTED重新测量时,需要关机一次,并将高压断掉,经检查排除故障后,再开机附录一:电极排列的说明用直流供电来测量大地电阻率的方法:通过两个电极(用A和B表示)向大地发射电流,电流产生等位线分布,用另外两个电极(用M和N表示)来测量电位差其视电阻率定义为:=,其中几何因素K只与野外的几何排列有关 + - a b X A M O N B 图一 四极垂向电测深(4P—VES)用四极装置测定岩石电阻率电法勘测的物质基础是岩石、矿石具有导电性差异,对于电阻率法是利用岩(矿) 石电阻率的差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就要测定岩(矿)石电阻率。
测定方法,用四极装置测定如图一所示,地下为均匀各向同性岩石,供电电流通过导线和打入地下的A、B两电极,在地下建立起两个异性点电源的稳定电场根据电位公式(电位叠加原理)可以直接写出地面任意两点M及N的电位: …………………………………...(1) …………………………………...(2)式中AM、BM、AN、BN分别为点电源A和B到M和N点的距离于是可求出M、N两点的电位差:………(3)根据上式可以得到测定电阻率的公式如下:K称为“装置系数”或“布极常数”,单位为米,从图一上可看出: ……….(4)其中 ………….………..(5) ………………………………..(6) ……………………………….(7)令:O为AB和MN中点,将a、b分别代入(5)中,则有:一、 四极垂向电测深如图一(4P—VES)在这种排列方式中MN对称地置于AB的中心两侧,原点O是它们的公共中心点当保持中点O是固定的时候,测量的深度是通过增加AB供电线长度来实现的………………………….(8)K的简化公式为(假如AB/2>MN/2)令AB/2=a和MN/2=b二、三极垂向电测深(3P—VES)电极B固定在足够远的地方,使和 可以忽略不计,由于定点O总是MN的中点,可以通过移动A来实现测深。
X A M O N B 图2 3P—VES 这时a=OB和b=MN/2三、四极电剖面测量(4P—PRFL)四个电极沿X轴移动的动源电剖面测量(PROFLED)是用来研究电阻率的横向变化,由于这些电极的相对位置保持恒定本剖面的K值是常数原点O是X轴上一个固定点(通常是选定MN最初的中点)位置一: X A M O N B位置二: X A M Oˊ N B图三 4P—PRFLK始终为四、三极剖面(联合剖面)测量(3P—PREL)电极B放在无穷远处,AMN沿测线同时移动,各电极间相对距离保持不变。
且K始终为五、矩形(RECTGL)(中间梯度)这种排列供电电极AB是固定的,测量电极MN在AB中部1/3的范围内移动,此外,MN极还可以在离开AB连线一定距离(AB/6范围内)且与之平行的旁测线上进行观测,这种排列实用于观察所要探测的相对地表一定深度的电阻率变化,原点O选择AB的中点,除了a=AB/2和b=MN/2以外的几何因素,还有MN中点的坐标(即OX,OY) Y M N Y X A O X B 图四 RECTGL则K表达式为:六、偶极—偶极(DIPOLE)如图五所示,这种装置的特点是供电电极AB和测量电极MN均采用偶极子,并分开有一定距离。
由于四个电极都在一条线上,故又称轴向偶极其中,原点取OOˊ中点(O为AB中点,Oˊ为MN中点),它适用于研究沿着剖面不同深度电阻率的变化剖面的延伸是通过同时移动AB和MN(通常移动距离为d)来实现的取AB=MN=d(d为偶极子长度),OOˊ=nd(n为正整数),n为电极的间隔系数,则K=pn(n2-1)d d (n-1)d d O Oˊ A B M N 图五 DIPOL 七、 井中激电地—井方位测量K值计算公式(IP—BUR) A4 (负) A1(主) A2(反) t R O t b a H O¢ M A3(负) N Z 图六 (IP—BUR)(1) 有关规定:a 主方位:供电极A极位于勘测线上,但钻孔倾向向A极方向,如图六中A1极。
b 反方位:供电极A极位于勘测线上,但钻孔倾向不向A极方向,如图六中A2极c 副方位:供电极不在勘探线上,而是位于勘探线垂直的两侧方位,如图中A3,A4极R:供电电极与到井孔口0的距离,即OA1=OA2=OA3=OA4=Rd 钻孔与铅垂线的夹角(a)钻孔与水平线的夹角(b)(2) 有关的是:主方位:b=90°-a反方位:b=90°+a副方位:b=90°(3) 计算公式(K值)THFTA为仪器显示的角度,代表b角值 其中 八、五极纵轴电测深 Y N M y2 y1 B1 L A B2 图七 五极纵轴电测深电极布置平面图A为原点,中心供电电极电流强度为+I,两侧供电电极B1、B2处电流强度为-I/2测量电极MN沿纵轴Y移动。
五极纵轴测深装置的电流密度主要分布在h < 0.93L的范围内,其电流密度大于对称四极装置的电流密度因此能比用对称四极测深进行观测获得较大的电位畸变值,从而可以得到关于勘探对象状况的较明显信息五极纵轴测深在对高阻体和低阻体地质体上进行勘探时,当基岩电阻率小于上覆岩层电阻率时,都可以获得随深度h的增大而出现向右移的高阻异常值和低阻异常值,而四极电测深获得D型曲线,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利用该曲线判断地质体的存在及埋深目前常用的对称四极测深主要是用来解决水平层状结构的有关地质问题而在水文及工程调查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非层状地质体,如溶洞等测深,五极纵轴测深法在一定的地电条件下,对非层状地质体有较好的勘探效果,与其它电阻率法相比,五极纵轴测深具有分辨能力强,曲线直观,解释简单等优点注意: 1.在同一点做四极测深和五极测深时,所得的视电阻率值是不一样的因为视电阻率同装置系数K有关,同时也和水平均匀介质及水平非均匀介质有关 L³2h(h为估算的异常深度),电极距L应不小于测深点对象埋深的2倍L=AB1=AB2=AB 2.五极纵轴测深曲线,一般应绘在算数直角坐标系中,纵轴表示电阻率R,横轴为(y1+y2)/2。
式中:Y1=AM Y2=AN附录二:仪器成套性之一1、DDC—6电子自动补偿仪 1台2、背包 1个3、说明书 1本4、5A快速保险丝 2个5、RS—232C传输线 1根6、电源线 1根自选设备:便携计算机、打印机等(市场价)附录三:存储数据排列格式(10个参数):N,M,RO,VP,IP, FG,A,B,C,DN:点号 M:剖面 RO:视电阻率VP:一次场电压IP:一次场电流FG:电极排列:(1、4P—VES; 2、3P—VES; 3、4P—PRFL; 4、3P—PRFL; 5、RECTGL; 6、DIPOLE; 7、IP—BUR; 8、5P—VES; 9、自由送K)(A,B,C,D):电极排列参数。
附录四:装置的电极距选择规则一)供电电极距AB,测量电极距MN,一般应以下列原则:(1) MN应选择在(1/3~1/15)AB范围内,一般应注意取其为点距的整倍数2)在表土不均匀性严重时,MN不宜选择过小若MN与AB的比例取得合适,可以将表土不均匀性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3)在有明显游散电流和自然电位变化大的地区,在保证接收机测量的一次场电位>20mV的前提下,尽量缩小MN极距,可以将这一干扰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4)在正常使用中,供电电极距AB和测量电极距MN比例要根据不同地区合理的选择,最大MN=AB/5也就可以了5)供电极距大小应视所有电源设备功率大小、测量仪器的检测能力、地电条件和工区的施工条件二)观测方法与技术要求:出现下述情况,需要重复观测 测量结果发现有明显的干扰现象,单次观测难以保证最终结果的精度时。
三)困难条件下的观测和处理:观测点甚远无法工作时,应检查仪器当确信仪器性能正常,而是由外部因素造成时,可根据其特点进行分析、判断并给予处理常见的由外部因素造成的观测困难现象及原因有以下几种:1) 仪器无输出,液晶显示I=0说明供电回路和测量回路都没有接通,如果液晶显示AVR V=0.0mv、AVR I=0,注意测量回路(MN)没接通如果高压输入端电源极性接反也没有输出,液晶显示 R0=*I=0ERROR2)按自电键如果液晶显示器有自然电位显示值,再测一次自电值若基本相同,说明MN回路是通路的,如果两次测量值根本不同,说明MN回路没有接收3)按自电键,每次测的自然电位差值变化很大时,可能是测量导线随机摆动或严重漏电,电极附近有机械震动或不规律的游散电流干扰引起的4)测某一地区自然电位和工业游散电流的变化情况,如发现变化很大,严重影响观测精度时,应通过实践摸索抑制或排除的措施应注意观察,弄清其在时间、分布地段和方向上的特点,然后采取相应措施附录五:5—1 关于测量数据存储的说明由于本仪器具有存储数据及与其他微机的联机功能(并配有相应的解释软件)所以我们希望将有关测得数据按一定顺序存储起来。
存储的方法:第一、确定剖面号(PRFL),不论选用那种装置,当按极距键后,屏幕上最后一行都会显示出:“PRFL=?”这就是剖面号当需要输入给定的剖面号,可将光标移到此行前面,然后再按相应的数字键,输入给定的数字后,再按前进键确认即可第二、对于同一剖面(即同一测深点)不同电极距,在储存时只需输入相应的点号,此点号在按存储键时,屏幕上将显示出“STORE´´?”,其中´´为存储点号,开机应默认为“1”如要修改,请输入相应的修改号,只要不关机,每按一次存储键,存储号自动加“1”对于同一个剖面号,所存储不同极距的测点号(即储存号),必须连续不间断,对于不同的剖面间的存储点号,可以间断如第一剖面所存储点号是1—10,第二剖面可以从20—30,也可以连续从11—20在通常的情况下,希望连续存储,可以节省存储空间另还应注意的是:如第一次工作存储到100点时,下一次开机再存储数据应以101点开始,这时按一下存储键,屏幕显示“STORE 1?”,这时输入数据101后,再按前进键即可,显示“OK”存储完毕5—2 该仪器在做复合四极法和联合剖面法中的实际应用1、复合四极法:为对某一点O,MN不动,改变一次AB/2电极距,如图a所示: XA¢ A M O N B B¢此方法可选用本仪器中四极剖面法装置(4P—PRFL)。
在实际操作中,第一次测量须输入AB/2=´´,MN/2=´´,X1=´´,剖面号PRFL=´´第二次测量只需输入A¢B¢/2=´´在按前进键即可2、联合剖面法:是剖面法中的一种,它是由两个对称的三极装置联合而成, 如图(b)它们有一个公共无穷远极C在各测点分别由A或B供电,测得两个视电阻率rSA和rSB C无穷远 K O O X A M O N B 图 (b)计算公式为: .............(1)令:代入(1)式:相当本仪器中的三极动源装置为此在使用本仪器做联合剖面时,选用三极剖面(动源)装置无穷远电极的设置:在做联合剖面法和三极法时,都必须设置无穷远电极,且应垂直测线方向布设,它与最近测线的垂直距离应大与或等与OA的五倍当斜交测线方向布设无穷远时,它与最近测线的距离应超过OA距离的确10倍。
具体操作:打开电源,按排列键,屏幕显示电极装置;选三极剖面,按数字键4,再按前进键,屏幕显示: X=´´ MN/2=´´ OB=´´ PRFL=´´这时输入相应的参数值例如,设定X=1,MN/2=8,OB=66,PROFIL=1操作如下:第一测点X=1(输入1),送MN/2的值为8, 送OB值为66,送PROFIL为1,且每送一次,需按一次前进键,将B极接C(无穷远),屏幕显示Rk=´´´´值,可以开始测量测量完后,将数据存起来再将A极接C(无穷远极)对同一点不再需要重新输入参数,换好电极后便可测量此时为rSB值在做联合剖面时,可以加一个转换开关K,承受电流大于3A,电压200V即可(用来转换A、B电极同C电极的分别连接)也可以不加转换开关,只调换AB电极的连接如果我们想在同一测点上,做完了联合剖面法后,再做四极剖面时,其操作是非常简单的这时不需要输入任何参数,只选择模式即可,因为四极剖面所输入的参数值和三极剖面是一样的,只是模式不同,故不用再输入参数。
其操作步骤为:按排列键,选择模式,再按测量键即可附录六:一、以下为找水实例的曲线解释1 二塘码头供水孔旁的Rs(ρs)的曲线解释(如图1所示)根据物性测定,本岩层电阻率在80~150Ω.m变化随裂隙的风化裂隙发育程度不同而电阻率有所变化,30米~50米及60米~90米为两个急剧上升段之间的缓升段,视为含水层2 含水层的分析与辨认在高阻岩层,相对富水构造、破碎带、岩溶裂隙发育带测深成低阻归纳为缓(缓升),平(水平),降(下降)三种变异特征1) 升变异为三种状态:第一种,急剧上升后的缓升,视为含水层;第二种,夹在两个急剧上升段之间的缓升,视为含水层;第三种,急剧上升前段的缓升,视为含水层2) 平变异:水平段在测深曲线上出现的部位不同,有三种情况第一种,尾支变平的水平段,视为含水层;第二种,两个上升段之间的水平,视为含水层;第三种,整个曲线近似水平,是岩溶裂隙水的反映3) 下降变异:第一种,尾支下降段,可视为含水层,它一般是深部岩溶裂隙发育且规模较大的反映;第二种,两个急剧上升段之间下降,可视为含水层;第三种,只有尾支急剧上升,前段下降的曲线,上降段是中上部岩溶裂隙发育相对富水反映二、 找矿实例在北京地区某铜矿27—59号桩,视电阻率实测值,用Surfer软件处理的等值线图实例,如图2所示:图1 二塘码头供水孔视电阻率曲线图2 北京某地区铜矿III剖面27-59号点之间视电阻率断面等值线图附录七设置工作参数(即输入极距常数):选定工作模式后,按参数功能键,显示器显示出如图3所示参数输入窗口。
2 三极测深 ▌OB= xx MN/2= xx PROFIL= xx1 四极电测深▌AB/2=xxMN/2= xxPROFIL=xx3 四极剖面 ▌X= xxAB/2= xx MN/2 =xxPROFIL=xx 4 三极剖面 ▌ X= xxOB=xxMN/2 =xxPROFIL= xx 5 矩 形▌x=xx y= xx AB/2= xx MN/2= xx PROFIL= xx 6 偶极—偶极▌x-MN= xx x-AB= xx D= xx PROFIL= xx 7 地 井▌H= xx R= xx MN/2= xx THETAL= xx PROFIL= xx 8 五极纵轴测深▌ AM= xx AN= xx AB= xx PROFIL= xx 9 送 K▌ K= xx PROFIL= xx其内容是输入对应装置极距常数,具体内容因装置而异,参见表2常数输入后,再按回车键,显示器将显示K=xx(即装置系数值)以测深四极为例,如图4四极测深AB/2=25.38MN/2=1.01PROFIL=1K=1.000附录八10 REM ddc-5 & ibm-pc communication20 DEFINT I,J,S,K,P,M 30 DIM C(8000)40 COLOR 15,0:CLS:CLOSE50 INPUT"WANT TO RECEIVE STORE No. : ",K60 PRINT "Please turn on your DDC-5"70 IF INKEY$="" THEN 7080 INPUT"SERIAL NO. [0/1:0-COM1,1-COM2]?";M90 IF M<>0 AND M<>1 THEN 80100 IF M=0 THEN OPEN "com1:4800,n,8,1,rs,ds,cs,cd" AS #1110 IF M=1 THEN OPEN "com2:4800,n,8,1,rs,ds,cs,cd" AS #1120 INPUT "Do you want to save ?(y/n):",V$130 IF V$<>"y" AND V$<>"Y" THEN 150140 INPUT "PLEASE INPUT SOURCE DATA FILE NAME:",PAT$150 PRINT "Press LIANJI&QIANJIN key on your DDC-5"160 LINE INPUT #1,A$:PRINT A$170 FOR I=1 TO K180 PRINT :PRINT I;190 FOR J=1 TO 10200 LINE INPUT #1,A$210 B$=MID$(A$,2,8)220 S=(I-1)*10+J230 C(S)=VAL(B$):PRINT C(S);240 NEXT J250 NEXT I 260 IF V$<>"y" AND V$<>"Y" THEN 360270 OPEN "o",#2,PAT$ 280 FOR J=1 TO 8000 STEP 10290 FOR L=J TO J+4300 PRINT #2,C(L):NEXT L310 FOR L=1 TO 10320 PRINT #2,0:NEXT L330 FOR L=J+5 TO J+9340 PRINT #2,C(L):NEXT L350 NEXT J360 CLOSE370 PRINT "Receiving end"380 INPUT "DO YOU WANT TO PRINT SOURE DATA ?(y/n):",OO$390 IF OO$<>"y" AND OO$<>"Y" THEN 480400 LPRINT"N M R0 Vp Ip FG A B C D"410 FOR I=1 TO K420 LPRINT430 FOR J=1 TO 10440 P=(I-1)*10 +J450 LPRINT C(P);460 NEXT J470 NEXT I480 SYSTEM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