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作业一:走进语文课堂感受诗意生活

hjk****6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3KB
约7页
文档ID:166968259
作业一:走进语文课堂感受诗意生活_第1页
1/7

走进语文课堂 感受诗意生活通河县祥顺中心学校 李炳芬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一、语文教师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观摩王崧舟老师的课已不止一次,今日再一次有幸通过视频观摩了王崧舟老师的《过去的树》一课,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王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啊,作为语文老师,只有博览群书,只有潜心阅读,才能让自己所汲取的文学修养像涓涓细流一样滋养自己的心灵,浇灌自己的课堂在王老师的身上我感受到不搀杂任何功利因素的潜心读书经历,为他今后的路夯下了丰厚的人文根基,也成为他思想转折的催化剂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它充实着思想江河,读书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能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通过博览群书,拜读古今中外教育名著,可以与大师对话,与大师心灵相通行万里路,读百卷书,交百人友”,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只有在持之以恒的专心阅读中,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

对于教师,读书是提高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读书的热情、读书的习惯和读书的需要直接决定学校的文化品位,决定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广泛阅读,“以书交友,与书为友”反思过后,我便拿起了我许久未读的经典名著二、语文教师要有高超的教育智慧2011版新课标中就说明了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立足于课堂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自然不能机械化地训练,每一次都需要浓浓的场景氛围,文本本身就是一种情境,不能把培养语言文字的表达只放到习作课,只放到口语交际课,要把它落实到每一节语文课中,要学会创设语言文字表达的情境,尽量扩大语言运用的容量,因为语言运用的频率很高,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语言运用的品位文章自身就有语言美,而孩子们的语言运用也要做到美,在课堂上要有相应的评价,有明确的要求,把握好语言环境的基调、语言环境使用的节奏    智慧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是一篇童话,谁来给我们读一下第一自然段?”——王老师直截了当的开场和他的笑容一般淡淡在一遍遍的诵读中,王老师带领孩子们找出关键词“天天”,配上柔和的音乐,变化不同情境的图片,让孩子们接起火车不停地反复读第一自然段。

反复——是王老师这节课里点击率最高的一道程序不同的情境下,孩子们在王老师抑扬顿挫的提示语声中自如变换感情,变换读法你能从刚才的朗读中体会到什么?”是的,反复的,一遍又一遍的,不厌其烦的读,就能让孩子们纷纷举起手说出自己的体会,无论是对“鸟儿”与“树”之间关系的体会,对它们之间感情的体会,对人物表情的体会,对人物心理的体会……智慧二: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学习内容,老师的“教”固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的“学”却是更应得到锻炼的王老师在让孩子反复诵读第一自然段之后,要求他们自主完成句子,如:“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树长得(    ),鸟儿呢,长得(    )让孩子去想象人物的外貌,让孩子去开发自己的词库,但王老师在这里又着重提醒孩子们在仿写时加上“特别”一词配着和缓的音乐,孩子们的练习本沙沙作响,不一会,音乐结束,孩子们也端正了坐姿,这种恰到好处的情景配合体现在整堂课中千万树中,只为这一棵唱;千万鸟中,只听这一只唱一句简单的话,一片深邃的情,我忽然感受到王崧舟老师那淡淡中蕴含着的某种浪漫,孩子们应该也是感受到了的,于是他们便更加卖力地感受着文字中的深情智慧三:质疑,是解读文章的又一法宝。

在带领孩子们感受深情之后,王老师突地话锋一转,“刚才所说的鸟儿的外貌也好,树的外貌也好,都是同学们写出来的,课文中写了吗?”课文根本没有提及任何与“鸟儿”、“树”外貌有关的句子,在得到学生的认同后,王老师擦去了之前写的第一自然段“写外貌”的板书,这里作者写得非常“浅近”,可我们却都能想象出它们的模样,这种感受不也又是“深厚”的吗?智慧四:对话,是体会文章思想,理清脉络的重要线索在分角色朗读的分配中,我感动于王老师的课堂用语“你愿意吗?老师也一起读可以吗?现在可以读了吗?”他低沉的声音吐出这些语句令人有种被充分尊重的感觉朗读过后,他又提出一个问题:“刚才的对话时有一个人读得不好,他是谁呢?”就在大家都稍有紧张的时候,王老师却说:“老师读得不好学生们都好奇地睁大了眼睛,“老师读的提示语太平淡了,一点儿意思也没有怎么样读才能有意思一些呢?”“怎么样才能有意思一些呢?”——再自然不过的一句转折,也同样自然地将孩子们再次领到了“语用”训练中,请同学们给提示语加上些形容词来形容人物说话时的心情然而王老师也并不是直接就让孩子们放手去写,而是带着孩子们再一次沉浸在音乐中,沉浸在“鸟儿”和“树”的亲密中。

智慧五:语言营造氛围,师生体会真情这是鸟儿和树的一个春天的约定,一个心心相印的约定又是一份令人遐想的温情,王老师不断用他浑厚的声音为故事营造一种静谧也带点忧伤的气氛在和孩子们共同寻找结果的过程中,他再一次否定了之前自己写的板书,文章中也没有写到人物对话时的表情啊!这里依然是“浅近”的,可它们的表情似乎就是显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是那么那么的“深厚”鸟儿”的寻找一路又一路,“树”的凄凉遭遇一波又一波,当鸟儿看着灯中跳跃的火花,那个“春天的约定”还被记在心中吗?音乐声再次响起,然而这一次却与之前的悠然欢快不同,显得那么悲伤,那么惋惜王老师依然与学生们一起,用鸟儿的眼睛“看”着灯火,它在回忆,它思绪万千,轻轻地,反复地诵读着同一句话:“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唱……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无论日起日落,潮起潮退,夏阳白雪,春华秋实……听到这里,我听到了孩子们哽咽的声音,也发现自己早已不觉湿了眼眶学习一篇文章,与其倒背如流,倒不如在课文里实实在在地走一回王老师带着学生在这篇短短的,浅近的童话里漫步着,用他独特的淡淡和隐藏着的浪漫给了孩子们一个美丽的梦。

他的课,也如同这篇课文一样,浅近中蕴藏着深厚,本课无时无刻不展示着王老师高超的教育智慧我们的课堂亦应展现我们教师的智慧,孩子的点滴进步与感受亦应成为我们智慧的结晶三、语文教师要有宏观的课程视野观摩王崧舟老师的《去年的树》一课,一股浓浓的诗意油然而生,课堂上王老师的声音娓娓动听,带着优美的音乐,去年的树,从大树和小鸟在旭阳初升的早晨你唱歌我聆听,在阳光灿烂的午后你唱歌我聆听,在夕阳西下的黄昏你唱歌我聆听……大树和小鸟,一对相依相偎的朋友,在深秋小鸟南飞之前相约明年还要在一起,为了这个约定小鸟飞越了千山万水来到了去年的树林,却只看到孤零零的树桩立在那里,大树却已经被切成细条做成了火柴,只剩了最后一根火柴点燃的灯火还在那里,于是小鸟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的歌……        有人说那是诚信,有人说那是友谊,但王崧舟老师却指出文中的大树是“他”,文中的小鸟是“她”,没有点明却角度独特,让人回味,在让孩子们感受了浓浓的友情之余又拓宽了思维角度,领略到了不同的情,使意味更深远了,在音乐声中,美与情相交融,让听者心中也似乎升起了一股暖意,感受到了诗一般的美好 王老师的课真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情中有诗”。

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场面?”“你想说些什么?”“你能写下来吗?请记住用‘树啊树……’的句式”,他把小鸟与大树的约定变成了春天的约定,变成了心心相印的约定,超越时间,超越语言,让在坐每一位老师和每一位学生体会了生命无常的哀歌,感动人,温暖人……王老师的每一句导语就是一句诗;学生的每一次回答就是一句诗;文本的每一个小情节就是一句诗……把这一句句诗汇集,整堂语文课就是一首完美的诗,“诗意语文”!   我们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仅应把课文当例子,用课文这一例子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树立宏观的课程理念,培养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四、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语文教师的诗性课堂最后,王老师又问,为什么文章里不写外貌,不写表情,不写心理呢?是作者写不好吗?孩子们都已心领神会,这是为了给我们的想象空间留下一片天地其实,王老师的课又何尝不是为我们教师的课堂撒下一粒希望的种子呢?好的课堂,好的学生,不是平白摆在那里等你来教的,好的语用能力也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语用的品位,学生需要提升,教师就更需要精益求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我们语文教师有一个执着的职业精神,让教书不再成为一种生存工具,而是实现人生理想的路径。

  作为一个一线的语文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朝着这样的方向努力,让自己的语文课摒弃一切杂质回归语文真正的家园!  。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