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lis****21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91KB
约10页
文档ID:52138120
1风险评价管理制度_第1页
1/10

2-1 风险评价管理制度1. 目的识别生产中的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生产现场使用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规范企业风险评价行为,采取科学、有效、全面、客观的方法对企业生产所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价,保障企业生产安全,遏止事故,避免人身伤害、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和工作环境破坏,做到事前预防,达到消除减少危害,控制预防的目的2.范围适用于企业生产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范围的划分与评价方法的选择、风险的评价、风险的控制、风险信息的更新3 职责3.1 企业总负责人负责企业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的领导工作,负责审批企业重大危险有害因素清单3.2 安全环保部负责组织并指导企业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管理、实施、监督、检查3.3 各部门负责人在安全员的组织指导下对本部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制定并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填写“危险有害因素调查表” ,并上报安全环保部汇总4 风险评价范围:1) 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2) 企业常规活动(如生产、办公)和非常规活动(如临时抢修设备) ;3)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4) 所有进人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包括顾客、承包商、供应商和访问者的活动;5)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6)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7)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8) 企业周边环境;9) 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性灾害;5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5.1 各部门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时,可采用询问与交流,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如事故记录、安全检查表、工作危害分析、危险和可操作行研究等方法进行。

5.2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时要考虑危险有害因素的根源和性质:1)要考虑:存在什么危险(伤害源)?谁(什么)会受到伤害 ?伤害怎样发生?2)要考虑:过去、现在、未来三中时态可能造成的危害、影响3)要考虑:异常事故(包括启动、运行、关闭、维修、停机、工程开始 / 结束及其他非预期运行的情况)及潜在的紧急情况(如火灾、爆炸、泄漏、其他灾害而造成的紧急疏散、人员伤亡或重大环境污染等)4)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的分类,应尽可能辨识实际的和潜在的危害,包括:a、物(设施)的不安全状态识别, 包括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扩大的设计缺陷、 工艺缺陷、设备缺陷、保护措施和安全装置的缺陷;b、人的不安全行为识别,包括不采取安全措施、误动作、不按规定的方法操作、某些不安全行为(制造危险状态)c、可能造成职业危害、中毒的劳动环境和条件的识别,包括1)物理性危害:如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噪音、振动、湿度、辐射、运行、明火、电击、能造成伤害高温(低温)物质、粉尘与气溶胶、作业环境不良、信号缺陷等危险有害因素2)化学性危害:如易燃、易爆、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危险气体、氧化物等3)生物性危害:致病微生物、致害动物、有害植物、其他生物危险有害因素。

4)心理性危害: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心理异常、辨识功能缺陷、其他心理性危险有害因素5)行为行危害:指挥错误、操作错误、其他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6)其他危害:搬举重物、作业空间狭小、工具不合适、通道和道路缺陷等d、管理缺陷危害:包括安全监督、检查、事故防范、应急管理、作业人员安排、防护用品缺少、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管理5.3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 GB6441-86)中规定,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穿帮、透水、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等6 风险评价方法(见下表) :作业活动选用方法频率举例直接作业活动工作危害分析法( JHA)作业活动前检修作业岗位,部门,装置主选工作危害分析法( JHA)每年一次各部门,车间次选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 LEC)压缩空气机,真空泵关键、重要设备安全检查表法( SCL)每年一次搅拌釜等单个设备新建装置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 HAZOP)建设前按工序进行分析评价5 评价准则5.1 工作危害分析法( JHA)采用风险度 R=可能性 L×后果严重性 S 的评价法,具体评价准则规定为:5.1.1 风险度 R 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20-25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 不能继续作巨大风险( 1 级)立刻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15-16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 建立运行控重大风险( 2 级)立即或近期整改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9-12可考虑建立目标、 建立操作规程, 加2 年内治理中等( 3 级)强培训及沟通4-8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 作业指导书但有条件、有经费可接受( 4 级)需定期检查时治理< 4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5 级)5.1.2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L 判断准则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L 判断准则等 级标 准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5 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 ,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发生过任何监测,或4 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 ,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3 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 ,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或在异常情况下类似事故或事件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2 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事故或事件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1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5.1.3 事件后果严重性 S 判别准则等级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人员财物损失环境影响停工企业形象5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死亡>50造成周边环境破部分装置( >2 套)或设重大国际国内影坏备停工响4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丧失劳动能力>25造成作用区域内2 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停行业内、省内影响环境破坏工不符合上级企业或行业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作业点范围内受3的安全方针、制度、规定>101 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地区影响性病影响等2不符合企业的安全操作轻微受伤、间歇不舒服<10设备设施周边受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企业及周边范围程序、规定影响工1完全符合无伤亡无损失无影响没有停工形象没有受损5.1.4 工作危害分析法( JHA)及风险等级判定5.1.4.1 工作危害分析法( JHA)流程:选定作业活动 分解工作步骤 识别每个步骤的潜在危害和后果 风险分析控制措施 定期评审5.1.4.2 从工作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

5.1.4.3 作业步骤应按实际作业步骤划分,佩戴劳动防护用品、办理作业证等不必作为步骤分析,可将其列入控制措施5.1.4.4 作业步骤只需说明做什么,不必描述怎么做作业步骤的划分应建立在对工作观察的基础上,并应与操作者一起讨论研究,运用自己对这一项工作的知识进行分析5.1.4.5 识别每一步可能发生的危害,对危害导致的事故发生后可能出现的结果及严重性也应识别识别现有安全措施,进行风险评估,如果这些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项风险,就提出控制措施的建议5.4.4.6 如果作业流程长,作业步骤多,可按流程将作业活动分几大项每一项为一个大步骤,再将大步骤分为几个小步骤5.4.4.7 对采用工作危害分析的评价单元,其每一个步骤均需判定风险等级,控制措施首先针对风险等级最高的步骤加以控制5.4.4.8 频繁进行的类似作业,可事先制定标准的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5.2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 LEC法)危险性可用 D=L× E× C 表示式中: D —危险性;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5.2.1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L 判断准则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10 完全可以预料6 相当可能3 可能,但不经常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0.5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0.2 极不可能0.1 实际不可能5.2.2 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E 判断准则分数值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10连续暴露(包括四班三运转)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2每月一次暴露1每年几次暴露0.5非常罕见地暴露5.2.3 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C 判断准则分数值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100大灾难,许多人死亡40灾难,数人死亡15非常严重,一人死亡7严重,重伤3重大,致残1引人注目,需要救护5.2.4 危险性分值D 判断准则D 值危险程度风险等级业> 320(1级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160~32(2级 )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70~160(3级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20~70(4级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20(5级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5.3 安全检查表分析( SCL)5.3.1 安全检查表分析方法是一种经验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员针对将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和事故隐患,查出个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再以提问的形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织成表,以便进行检查和评审。

5.3.2 检查项目列出之后,还应列出与之对应的标准标准可以是法律法规,也可以是行业规范标准或本企业有过关工艺操作规程,安全规程等列出标准后,还应列出不达标准可能导致的后果5.3.3 各 R、L、S 的数值同 JHA分析法5.4 风险评价活动实施步骤5.4.1 企业负责人主持风险评价活动,成立评价组织组织成员由有安全评价工作经验和安全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5.4.2 危害辨识,实施现场检查、识别危险有害因素5.4.3 通过定性或定量评价,确定评价目标的风险等级5.4.4 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控制措施5.4.5 得出评价结论5.4.6 风险评价应从影响人、财务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1)火灾、爆炸;2)中毒、窒息;3)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露;4)高温、低温等异常环境;5)人机工程因素(指人员、设备、工作环境合理匹配、使设备、环境适应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从而使操作简便准确、失误少) ;6)电击、触电及电弧烧伤;7)物体或人员高处坠落;8)机械伤害;9)噪声;10)设备的腐蚀,缺陷;11)潜在危险及其变异;12)其他5.5 重大风险的确定5.5.1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5.5.2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5.5.3 公司的声誉和社会关注度等5.6 风险控制的内容5.6.1 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1)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2)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安全性3)控制措施的经济和理性及企业的经营承受状况4)可靠的技术保障及服务5.6.2 控制措施应包括并按如下顺序:1) 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2) 管理措施,实现规范管理3) 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4) 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伤害5.6.3 风险控制管理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束,落实所选的风险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对于确定的重大风险项目,需建立档案,内容包括:1)风险评价报告及技术结论2)评审意见3)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算情况等4)治理时间表和负责人5)竣工验收报告5.6.4 风险信息更新不间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

风险评价的频次为每年一次,当下列情况发生时,企业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2)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3)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4)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5)组织机构发生较大变动5.7 重大危险源的控制5.7.1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按照《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规定,识别企业生产区范围内的重大危险源企业现有重大危险源为原药、半成品贮存装置5.7.2 重大危险源管理执行《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5.8 风险管理的宣传和培训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风险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风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价方法、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等增强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认识本岗位的风险,并掌握控制风险的技能6 评价组织6.1 企业成立风险评价领导小组组长:吴发茂副组长:吴俏灵 裴玉 吴海东组员:吴其伟 王克旭 赖安兰 陈博 王警东 杜秀 李异胜 吴洪 兰远才6.2 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参与风险评价工作,岗位员工要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工作7 其它要求7.1 根据评价结果,确定重大风险,并制定落实风险控制措施7.2 评价出的重大隐患项目,应建立档案和整改计划7.3 风险评价的结果由各单位组织从业人员学习,掌握岗位和作业中存在的风险和控制措施。

7.4 按照实际情况不断完善风险评价的内容8 风险控制评价样表8.1 工作危害分析记录样表作业危害分析( JHA)记录表作业岗位:作业任务:评价时间:年 月日序现有安全措施L风险工作步骤危害分析主要后果S R整改内容号等级8.2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记录样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 LEC)记录表作业岗位:作业任务:评价时间:年 月日序危害因素主要后果现有安全措施风险整改内容活动内容LECD号等级8.2 安全检查分析记录样表安全检查分析分析( SCL)记录表作业岗位:作业任务:评价时间:年 月日序标准依据危害分析主要后果现有安全措风险整改内容检查项目L S R号等级施。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