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教参: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课文研讨 陋 室 铭 一、整体把握 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缺乏十字,与格言颇相似本文虽只有81字,却是铭辞中的长者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期间〔824—826〕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作者为它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挖苦现实的意味 一般的铭辞因为目的在于使人知所警戒,所以往往只提观点,不作论证;本文那么夹叙夹议,不但有观点,有论证,而且在论证过程中还简要而生动地描述了这间“陋室〞内外的情景全文分三层: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类比即指山“有仙那么名〞、水“有龙那么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那么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那么不陋矣如此立论,颇有一锤定音之势其次说到“陋室〞,先以“苔痕〞二句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以“谈笑〞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再由此反跌出“无丝竹〞二句,使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更洞假设观火最后,奇峰突起,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例证,联系上文还看见出作者有自况之意;再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省略了上句而只引下句,是因为上句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南阳〞二句之中这样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二、问题研究 1.关于本文的体裁 本文以双句为主,且绝大多数是对偶句,因而很多人认定它是骈体文,这似乎欠妥骈体文的双句当用“四六句〞,不能用杂言;又要讲求声律,有“平接平,仄接仄〞的规定,这些特点本文都不具备其实,本文的体裁在文题中早已点明,就是“铭〞;能把“铭〞的体裁特点作简明介绍,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为有益 铭的根本特点可以用陆机说的“博约而温润〞〔?文赋》〕这句话来概括博,指内容广博;约,指文辞简约,概括性极强;温,气度温和,沉着不迫;润,语调柔顺铭之所以具有这些特点,是因为它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其影响不止于题铭者本人及其同代人,还将传于后世示例,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将汉崔瑗所作?座右铭》写在自己的屋壁上李善说:“铭以题勒示后,故博约温润〞此话有理我们今天读?陋室铭》,也同样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2.关于本文的“文外曲致〞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方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 爱 莲 说 一、整体把握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跃,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作者周敦颐是北宋驰名的哲学家,人品极高,胸怀洒落曾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省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文章 本文章法极为严密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是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
接下来,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衬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这就是入题了循此继进,自然说到莲的种种可贵之处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那么总括莲的品格莲既有此品格,菊和牡丹又如何呢?由此又引申出一层新意:“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三者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到篇末,作者再运用感慨的方式含蓄地说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烘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 二、问题研究 1.莲的形象的象征意义 文中莲的现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者正是从这个整体出发,得出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这个结论的;又据这个结论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具体地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
所有这些象征的内容都是通过联想而产生的,关键在于要把握莲的整体形象,然后仔细寻味;联想愈丰盛,作者心目中的君子的形象就变得愈鲜明 2.关于烘托的写法 烘托的运用有种种不同的情况,有时可以辨别为高衬、低衬或正衬、反衬;有时那么无法辨别本文中以“牡丹之爱〞烘托“莲之爱〞属于反衬,这大略没有争论;但“菊之爱〞究竟属于何种烘托,就很难说清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从前一重意义来看,本文作者与之相反,他不赞成避世,而主张入世;从后一重意义来看,那么“菊之爱〞与“莲之爱〞亦似有相同之处据此,我们不妨说作者以菊作衬托的本意也许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那么境界更高至于这究竟是正衬还是反衬,大可不必去管它 写法也是为表情达意效劳的,研究写法的目的是要弄清作者这样写究竟叙述了怎样的情意,用哪一个名词术语来概括是次要的事 练习表明 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能牢牢地记住这两篇名文这道题要在课上完成,据以往的实践经验,熟读成诵约需35分钟,默写约需10分钟要让学生养成当堂记诵的习惯。
二、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以下问题 1.?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2.?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3.下面几句话都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所谓“寓意〞,主要是指作者的志向和抱负,这是托物言志文章的核心,必须抓住这个核心,才能到达整体感知;此外,也包括对文中某些重要语句的理解此题中前两小题是依据整体感知的需要设计的,应作为讨论的重点下面分别表明: 1.?陋室铭》的全篇旨意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住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文章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在讨论前最好先告诉学生这句话的出处,说说省去前半句的原因 参考答案见“整体把握〞 2.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有种种美德,我们无法尽知,而只能通过莲的形象来探求因此,在讨论前应当指出,这是一种艺术概括方式,要善于运用联想把莲的形象跟君子的形象融为一体,不要搞机械的“对号入座〞。
此题切忌搞统一答案,重在培养学生的联想力 3.设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注意揣摩语言 ①可以先问学生:作者是否不喜欢听音乐?〔从“调素琴〞可以得出否认的答复〕“调素琴〞跟“丝竹之乱耳〞有什么区别?由此逐步引导到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态度上来 ②作者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此外别无贬辞,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为了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无妨先读读白居易的?买花》诗〔见“有关资料〞〕,此诗浅显易懂,费时不多 此题也不要求统一答案 三、“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发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以下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⑤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熟悉“之〞的三种最常见的用法切忌讲语法,非讲不可也只能讲到词性为止文言虚词的用法实质上是个习惯问题,读得多了,养成了习惯,就不会觉得它难解所述三种用法中的最后一种跟诵读的关系尤为密切,示例“无丝竹之乱耳〞,去掉“之〞字后,句意并未变化,但读起来就不如原句顺口且有韵味;“有何陋〞读起来语气就不如“何陋之有〞那样强烈。
让学生在诵读中反复品味,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有效办法 参考答案:①的②表示舒缓语气④表示强烈反问⑤它〔指桃花林的奇景〕 教学倡议 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由于课文篇幅短小,疏通文意不甚费劲,语句又读来琅琅上口,两文都可以用先背诵,其次讨论,最后默写的程序进行教读讨论的指导在“练习表明〞里已经波及,勿庸赘述下面单就诵读的指导谈几点意见 一、根本原那么和做法 1.诵读指导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粗知课文大意的根底上到达成诵粗知课文大意,就是约略地知道字面上的意思,能将全文大体上贯通下来,而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解决所有的疑难〔有些疑难要放在讨论中解决〕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将精力集中在记诵上 2.这种指导是在学生练习背诵的过程中进行的,为了保持诵读的连续性,就必须采用“短兵相接〞的方式,无论解词、串句、说大意、指示读法,都只能用三言两语,点到为止,切忌繁琐、拖沓为此,教师应当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作认真的调查,以便有的放矢地解决某些带有普遍性的疑难点 3.指导诵读的过程又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除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外,教师也应提出假设干问题,或让学生作答,或共同探讨,以利于学生在理解的根底上加强记忆;如果波及课文要旨,也要告诉学生预先作准备,留待下一步解决。
4.关于诵读办法的提示,教师应当不止于说说而已,还要作示范诵读,必要时也可以领着学生读 二、课文诵读指导要点例如 1.?陋室铭》 ①铭是韵文,可以叫学生找出韵脚,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 ②第一层中,前四句是铺垫〔先不提类比论证〕,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作者的正意 ③第二层写“陋室〞苔痕〞二句写环境〔可让学生说说环境的特点〕,要读得有点美感下列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可问学生共写几件事〕,读时须一事一顿六句中有虚笔〔可让学生说,即“往来〞句、“无丝竹〞二句〕,虚笔读得轻一些,才有韵味 ④第三层是结束语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制造悬念〕,然后用肯定的语调读末两句可问学生:作者写这一层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诸葛庐不陋,子云亭不陋,那么我之陋室亦不陋矣!〕本层也可用调侃语调读,要读得有点韵味 ⑤读毕还可以再问:“何陋之有〞跟上文哪一句相互呼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目的是以此贯通全文,到达整体把握 2.?爱莲说》 ①本文前一段介绍情况,当用陈说语调读;后一段发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慨,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②前一段首句是总说,当用提顿语气读;“可爱者甚蕃〞要读得清楚。
下列依次说菊、牡丹、莲,其间应有明显的停顿,“牡丹〞后的停顿要长一些,因为以上皆铺垫,下列才是正意所在 ③“予独爱莲之……不可亵玩焉〞这个长句是有层次的〔可让学生试着划分〕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要轻读下列可分三层,即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要读出层次感前两层亦可用描写语调读,有审美感情,读后作稍长停顿,再出末句,以突出莲的品格 ④后一段可分两小层〔让学生找出划分的标志,即“噫〞字〕:前一层是三个并列句,以人为喻,分别指出菊、牡丹、莲的品格,要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出;前两句要读得轻些,后一句当重读后一层用菊、牡丹、莲的不同遭际来批判世风,全用感慨的语气读,但其间又有细微差异:“菊之爱〞一句有惋惜意,“莲之爱〞一句有慨叹意,“牡丹之爱〞一句有挖苦意 ⑤读毕再让学生找出前后段中互相呼应的句子,示例“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跟“莲,花之君子者也〞 有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1.?陋室铭》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俗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宝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为保持铭文句式工整和押韵的特点,本文兼用意译 2.?爱莲说》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那么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欣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二、作者简介 1.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内〕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加入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司马。
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挖苦保守派,外迁,任连州〔今属广东省〕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今属四川省〕、和州〔今属安徽省〕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827〕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 2.关于陋室〔钱德车、陈友冰〕 关于刘禹锡陋室的处所,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河北定县〔旧中山郡〕,一说在安徽和县〔旧和州〕持定县说的理由是,刘禹锡是中山人,今定县南三里庄有陋室存世;持和县说的根据是,刘曾任和州刺史,和县城中也有一陋室我们认为,和县的陋室与刘禹锡关系更为密切 和县的陋室,是刘禹锡于长庆四年〔824年〕至宝历二年〔826年〕在和州刺史任上修筑的历阳典录》载:“陋室,在〔和〕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和县与采石隔江相望,地处冲要,唐末黄巢起义、宋金战争、元末农民起义都曾在此渡江或作战晚唐以降,和州屡遭兵燹,陋室连同碑铭遂毁于兵火刘禹锡之后,很少再见到有以此为题而讽咏成章,大略正是由于这种缘故 今存陋室位于和县城关历阳镇中一正两厢联成一体,方位坐北朝南,结构小巧紧凑正室四檐如翼,庭前阶除三五级,旁植桐树,秀木交柯,绿阴满地,环境十分清幽。
所处地势略高于城中其他局部,面临巍峨雄壮的镇淮楼〔俗称鼓楼〕不远处即夫子庙,庙址传属旧衙故地陋室中原有石碑一方,镌刻着岭南人金福保补书的陋室铭碑首篆书“陋室铭〞三字,正文楷书,文后有记金氏于后记中称:“唐和州刺史刘梦得先生陋室,旧有碑铭,为柳诚悬〔公权〕所书,兵燹久□,碑亦无存子才弟来宰历阳,□三年,鸠工重建,嘱余补书以存旧迹,爰握管书之,并志数语以告来兹〞由于“文革〞中此碑遭破坏,现已断裂残损然除个别字之外,文句犹清晰可读现在所知,陋室于乾隆年间再行重建我们以为,清人起室复碑之举,不似无端好事所为,于理当有依据 〔节选自?关于〈陋室铭〉的两个问题》,?语文学习》1982年第8期〕 3.?宋史》有关周敦颐的记载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从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着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
〞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熙宁初,知郴州用及吕公着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三、铭的文体特点 铭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沿着器物之铭开展下来的述功纪行的文字,有时用于警戒勉励;一类是埋于地下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也就是墓志铭这两类内容不同,形制有异,但语言的特色却是一样的:押韵,简约,开阔,优美,即?文心雕龙》所谓“体贵弘润〞,“文约为美〞,?文赋》所谓“铭博约而温润〞〔博与温,指内容、气魄;约与润,指辞句〕这里只说前一类 古人作铭,常以身边的物件如鼎、镜、钺、剑、枕、杖、笥奁、漏刻等为题,并且把铭文刻在这些器物上。
也可以就某名山大川或建筑物为题,立石勒铭器物之铭开始也用以颂扬功德,如扬雄的?鼎铭》等,但后来主要是记物寓意,形容该物的某方面特征以比况人事,用以劝勉警戒而劝戒的对象,主要是作者自己也有请人作铭的,如苏轼的?莲华漏铭》就是受“莲华漏〞的主人之请而作刘禹锡的?陋室铭》别具一格,虽以建筑〔自己的住室〕名题,但是用意、内容与器物之铭相近,是用来自述其志的 古人为了自警自戒,还作“座右铭〞,意即置于座位之右,时时提醒自己汉代崔瑗的?座右铭》是比拟有名的,内容是总结在封建制度下为人处事的经验,如“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之类,今天看来,也不失为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折射白居易作?续座右铭》,其序云:“崔子玉〔崔瑗的字〕?座右铭》,余窃慕之虽未能尽行,常书屋壁然其间似有未尽者,因续为座右铭云〞既是续作,所以也仿崔瑗之体,五言一句,但是韵却改了虽说也是“铭〞,但座右铭却不一定刻石,即如白居易,既说“常书屋壁〞,可以想见他自己的续作也是“书〞而不刻的 山川之铭,内容多为纪功颂美、劝勉世人示例自陕入蜀必经之剑阁,地势险要,李白在诗中即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非〕亲,化为狼与豺〞的感慨〔?蜀道难》〕。
历来作?剑阁铭》的就不少被刘勰称誉为“其才清采〞〔?文心雕龙·铭箴》〕的晋代张载?剑阁铭》,据说就是“至蜀省父,道经剑阁载以蜀人恃险好乱〞而写的〔见?晋书·张载传》〕,后来由朝廷派人刻于剑阁山其铭中也有“矧兹狭隘,土之外区;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势之地,非亲勿居〞的话,意在劝戒梁益二州〔均在今四川〕之人,服从晋廷,不要作乱柳宗元也作过一篇?剑阁铭》,前面还有一篇长序,内容却是记载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严砺讨平蜀地暴乱的功迹历代的山川铭大体都是这种情况 〔节选自许嘉璐?古代文体常识》〕 附:古代铭辞例如 1.?盘铭》:“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2.?杖铭》:“恶乎危?于忿〔zhì,愤恨〕恶乎失道?于嗜欲恶乎相忘?于富贵〞 3.?衣铭》:“桑蚕苦,女工难,得新捐故后必寒〞 四、补充注释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课文注释是:“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有美好的品德〞几十年来无人提出过异议〔译文也是以此为依据〕但仔细品味起来,高低两句文不相属,跟上文也接不上按:“斯〞释为“这〞在文言文中有时用作定语,如“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有时用作宾语,如“某在斯,某在斯〞〔?论语·卫灵公》〕,而不能用作主语;在这句话中,“斯〞有连接上文的作用,用法与“那么〞相同,犹言山、水既如此,那么室亦当如此。
惟〞,这里当介词用,与“以〞相同馨〞,?说文》云:“香之远闻也〞据此,这句话合上文言之,其意当是:山以仙而名,水以龙而灵,那么此陋室亦当以吾德而芳名远播这样,第一层的整体意思就豁然而明了 2.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孔子想搬到九夷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好住?〞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简陋了〞〔此系杨伯峻的译文〕 3.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可参读白居易的?买花》,全诗如下: 帝城〔指长安〕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光鲜貌〕百朵红,戋戋〔众多貌〕步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选自?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