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阅读答案附译文 篇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附答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积累与运用 1、解释加点的词 (1)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2)下者飘转沉塘坳... ( ) (3)公然..抱茅入竹去 ( )(4)长夜沾湿何由彻... ( ) 2、翻译句子 (1)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3、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3)床头屋漏屋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4、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7、把你积累的有关杜甫的情况写在下面 二、阅读探究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这首诗从体裁上说属于诗作者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一度在长安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安史之乱后入蜀,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因此后人又称他为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主义诗人,当时人称其诗显示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又被后人称为 9、这首诗中作者描写风的威势的动词有 : 10、本文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什么? 11、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2) 12、你还学过杜甫的哪些诗?把你认为很有名的句子写出至少四句来不是同一首的,还要注明出处,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 (1)(2) 三、阅读拓展 《岁暮到家》 《归信吟》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13、《岁暮到家》一诗化用了孟郊《游子吟》里的诗句请指出诗人是如何化用的 14、《归信吟》秉承诗人一贯的表现苦吟的诗风本诗的语言表达就很有特色,如“泪墨”一词就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请结合诗意写出你对“泪墨”的理解 15、请你用细腻的笔法,丰富的想象,描写出作者岁暮到家时母子相见时的情景 16、都是思念亲人的诗,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四、中考(杭州市)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两题 兰溪棹歌 (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棹(zhào)歌:船歌 1、“越中山色镜中看”中的“镜中看”三字极富韵味,它启发读者去想像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请作描述 2、“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精彩传神,营造出优美活灵的意境,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课后检测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风怒号( ) 2.三重( )茅3.挂罥( )4.塘坳( )5.布衾( ) 6.广厦( ) 7.大庇( )8.突兀( ) 9.唇焦口燥( ) 10.沾湿( ) 二、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八月秋高风怒号______ 2.卷我屋上三重茅___ 3.高者挂罥长林梢_____ 4.俄倾风定云墨色____5.布衾多年冷似铁____6.骄儿恶卧踏里裂_____ 7.长夜沾湿何由彻_____ 8.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_ 三、填空、默写。
1.杜甫,字__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_____诗人自称少陵野老,因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员外郎,故世称_________ 2.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四川,在_______西郊浣花溪旁建了这座“茅屋”,后人把这里叫做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提示,默写学习过的杜甫诗歌中的名句 (1)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望岳》) (2)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 (《登岳阳楼》) (3)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春望》) 四、除了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和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古代诗人留下“忧国忧民”的名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整体内容感知 1、这首诗从体裁上说属于近居住,曾自称,安史之乱后入蜀,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因此后人又称他为。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主义诗人,当时人称 其诗显示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又被后人称为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景渲染诗人暗淡悲惨的处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作者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4、这首诗中作者描写风的威势的动词有 5、本文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什么? 6、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 (2) 7、你还学过杜甫的哪些诗?把你认为很有名的句子写出至少四句来不是同一首的,还要注明出处,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 六、点拨:中学生要掌握一定量的课外诗词 1.本诗作者 ,被世人尊称为“”,他的代表作中著名“ ”、“ ”写于安世之乱期间 2.全诗先叙事,后,既写诗人贫穷的窘状,也表达诗人 的博大胸怀。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正确读法是()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翻译句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一句的. 七.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说:“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羞所以见公画,再拜涕泗流本文中的哪些诗句与王安石的话相照应? 答: 八、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1)广泛地遮蔽(2)沉到池塘水边(3)公开地,毫无顾及的(4)如何捱到天亮2、(1)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回来的时候只有拄着拐杖连连叹息 (2)布被子用了许多年,又薄又冷,像铁块一样,淘气地儿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3)怎么才能得到许多宽敞的大屋子呢?这样就可以为天下所有贫寒的读书人遮风挡雨,让他们都高高兴兴,不管有多大的风雨也像大山一样平平安安 3、(1)对偶(2)夸张(3)比喻(4)对比 4、①秋风破屋图②群童抱茅图③屋漏无干图④遥想广厦图 5、经过“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的杜甫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搭了几间茅屋,艰难度日。
茅屋难以抵挡狂风大雨的袭击,茅草被风吹走,终日屋漏,难以入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坦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6、诗中不少朴素的语言,至今依然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如:“风怒号”“唇焦口燥”“公然”“叹息”“冷似铁”“少睡眠”等,明白如话从句式上看,这首诗的前三段叙事如实描写,以七言为主;最后一段转而言志抒情,为适合感情表达的需要,句式也变成了杂言 7、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诗中曾自称少陵野老,当时人称“诗圣”祖籍襄阳(今属湖北),从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甫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二、阅读探究 8、古体诗;少陵野老;杜工部;现实;诗圣;诗史9、怒号、卷、飞、渡、洒、挂罥、飘转、沉 10、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1、(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任意写出二处即可) 12、(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一)》(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4)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二)》(5)留连戏 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等 三、阅读拓展 13、“寒衣针线密”化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语言简洁明快,又点明了诗题 14、理解“以泪研磨”“挥泪作墨”皆可 15、答案不统一可以从“清瘦”“苦辛”“问寒暖”等词语入手,把诗歌不能表达的细节表现出来 16、《岁暮到家》用白描的手法极力描摹了岁暮到家时,母子相见时的场景、神态,还用细腻的笔触写儿子从母亲的一系列举动上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体贴和牵挂,因此在外游荡却“不敢叹风尘”;《归信吟》却只用极简练的笔墨道尽了游子的思念之苦 四、中考 1、溪水平静清澈,倒映着月光山色,摇曳生姿,朦胧缥缈 2、鱼抢春水,涌上溪滩,啪啪蹦跳,看到这一情景,令人荡漾起欢乐之情。
课后检测: 一(略) 二: 1. 秋深 2.几层 3.挂,缠绕 4.一会儿 5.布被子 6.睡相不好 7.彻夜,通宵 8.遮蔽,保护1. 子美 现实主义 杜工部 2.成都 杜甫草堂 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3.(1)会当凌绝顶 (2)乾坤日夜浮 (3)感时花溅泪 四: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等 五 :1、古体诗;少陵野老;杜工部;现实;诗圣;诗史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1)①秋风破屋图②群童抱茅图③屋漏无干图④遥想广厦图 2)经过“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的杜甫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搭了几间 茅屋,艰难度日茅屋难以抵挡狂风大雨的袭击,茅草被风吹走,终日屋漏,难以入睡;表达了作者忧国 忧民的情怀,坦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点拨:学习诗词要联系它的社会背景,从本题就可看出学生对诗词理解的程度从字里行间把握使人感情 (3)诗中不少朴素的语言,至今依然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如:“风怒号”“唇焦口燥”“公然”“叹息”“冷似铁”“少睡眠”等,明白如话。
从句式上看,这首诗的前三段叙事如实描写,以七言为主;最后一段转而言志抒情,为适合感情表达的需要,句式也变成了杂言 4、怒号、卷、飞、渡、洒、挂罥、飘转、沉 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6、(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任意写出三处即可) 7、(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一)》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4)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 六:1杜甫、诗圣、“三吏”、“三别” 2.抒情、忧国忧民 3.B 4.略5.语意双关,“长夜”既是使诗人难以入睡,凄风若雨的漫漫寒夜对有“安史之乱”造成的黑暗昏乱的政治局面,正象是造成人民灾难深重的漫漫长夜一样 七: 安得广……亦足 八:例如:①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 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③……(所举例子要与诗中的“民本”思想密切相关)篇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练习及答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练习及答案 理解 巩固 积累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风怒号( ) 2.三重( )茅3.挂罥( )4.塘坳( ) 5.布衾( ) 6.广厦( ) 7.大庇( )8.突兀( ) 二、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八月秋高风怒号______ 2.卷我屋上三重茅___ 3.高者挂罥长林梢_____4.俄倾风定云墨色____ 5.布衾多年冷似铁____6.骄儿恶卧踏里裂_____ 7.长夜沾湿何由彻_____8.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_二 1.秋深 2.几层 3.挂,缠绕 4.一会儿 5.布被子 6.睡相不好 7.彻夜,通宵 8.遮蔽,保护 三、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回答问题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用“//”为全诗划分为四个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层意。
2.在描写“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动词下面加点,说说这些词语运用效果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此诗时,诗人只有49岁,但他却用“老无力”形容自己,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较为客观的记叙、描写过渡到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诗句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 5.杜甫的诗歌被后人称为“诗史”,他本人被尊称为“诗圣”,结合此诗,说说你怎样理解这两个 三 1.??沉塘坳秋风破屋)/??自叹息群童抱茅)/??未断绝夜雨湿屋)/??死亦足!(祈求广厦) 2.卷 飞 洒 挂罥 飘转 沉 准确、形象地刻画了风大草飞的动感画面 3.是写心情老,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4.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5.杜甫被尊称“诗圣”,是因为他有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而且诗歌艺术质量上乘;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他用诗歌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这些,都可以从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得到表现 6.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谈谈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填空、默写。
1.杜甫,字__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_____诗人自称少陵野老,因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员外郎,故世称_________ 2.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四川,在_______西郊浣花溪旁建了这座“茅屋”,后人把这里叫做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根据提示,默写学习过的杜甫诗歌中的名句 (1)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望岳》)(2)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 (《登岳阳楼》) (3)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春望》) 四 1.子美 现实主义 杜工部 2.成都 杜甫草堂 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3.(1)会当凌绝顶 (2)乾坤日夜浮 (3)感时花溅泪 实践 探索 创新 一、除了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和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古代诗人留下“忧国忧民”的名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杜甫《蜀相》一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篇三:2015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盐城市二0一五年初中毕业与升学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 本次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卷面总分为150分,考试形式为闭卷 2.本试卷共6页,在检查是否有漏印、重印或错印后再开始答题 3.所有考试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区域内,注意考号必须对应,否则不给分 4. 答题前,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①己所不欲,《论语·卫灵公》) ② ,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④两岸青山相对出,李白《望天门山》) ⑤羌笛何须怨杨柳,王之涣《凉州词》) 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 ⑦李商隐《夜雨寄北》中想象与妻子相聚、秉烛夜话的诗句是 , ⑧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从植物变化的角度写景的诗句是,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5分) 走进盐城沿海一望无际的滩涂湿地,你会强烈的感受到生命的原生状态它远离都市的喧 ( ),保留着天然的清纯安宁,有时笼罩着淡淡的薄雾,饱含神韵和灵气,给人一种 (变化莫测 神秘莫测)的感觉。
这里的天空,是那么的蓝,蓝的明亮剔()透,深邃悠远;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2)在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处1分) (3)仿照文中画线句子,在横线上写出恰当的内容2分) 3.根据情境,下列加点词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些奇葩规定,有的毫无道理,甚至荒唐可笑别致、含微讽、调侃的意味) .. B.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给与你这现世宝只出丑、丢脸的家伙,丢人现眼的人) ... C.莫泊桑下车伊始就拿出一部具有决定意义的作品指官员刚刚下车,初到任所) .... D.无事不登三宝殿,半夜三更前来,实在是打扰先生了表示没事不到皇宫来) .......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能提升市民的精神生活品味,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B.近来各地市国多发,有关部门通知要求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 C.徐盐高铁建成通车后之后,将会使我市到徐州的运行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倍 D.目前,江苏省首批“信得过”旅游景区名单揭晓,盐城地区7家榜上有名 5.仔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分) 一提到根的作用首先想到 ,这两项是绝大多数根系的本职工作然而,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根,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而是,这种最早期类型的根被称为假根 ,是因为在这些根内部没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通道,它仅有的作用就是固定植株 6.名著阅读5分) (1)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水浒传》中浔阳楼吟反诗、三打祝家庄、大破连环马等故事都与宋公明有关 B.孙悟空具有超高的斗争艺术,他善于透过迷人的假象认清妖魔鬼怪的本来面目 C.《格列佛游记》中作者用讽刺手法和虚构的情节,剖析了当时法国的社会现实 D.保尔具有这样的人格特征:自我献身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坚韧的意志 (2)阅读名著选段并结合相关情节,回答问题3分) 我先把烟叶放在嘴里嚼,一会儿,我的头便晕起来因为,烟叶还是半青的,味道很凶,而我又没有吃烟的习惯最后,又把一些烟叶放在炭盆里烧,并把鼻子凑上去问烟叶烧烤出来的味道,尽可能忍受烟熏的气味?? 语段中的“我”指 ;他采取嚼烟叶、、闻烟叶烧烤的味道等三种方法,是为了 7.综合性学习8分) 正开展“传统文化伴我成长”的语文实践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活动一】文化论坛活动中,大家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参观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活动二】谜语擂台团委组织猜谜语擂台赛,你看到了下面的四个谜面,请选择其中的两个,猜出谜底2分) 图 ,谜底;图,谜底 【活动三】精品店评阅读下面材料,根据划线文字,简要说说你在表达技巧上学到了什么2分) 在央视《星光大道》的一期节目中,而对最后一关的两位选手,嘉宾梁宏达点评说:“我想做一下比较,3号的歌就像老家东北小烧一样,喝下以后浑身发热;6号的歌跟你老家山西杏花村汾酒一样,刚入口时挺棉的,但是后进挺大如果说3号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6号就是‘洞庭波涛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活动四】建言献策请你就如何更好地传承文化这个话题,向学校李校长提一条建议,你会怎么说呢?(2分) 二、阅读理解(55分)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7分)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的夔州。
②渚:水中的小洲③百年:犹言一生 8.阅读中间两联,完成以下两题4分)(1)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二联所展示的画面2分) 答: (2)第三联多角度写出了诗人的悲苦,请简要说出其中的两种2分) 答: 9.最后一联抒发的情感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似,但抒情方式不,请分别回答3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0-13题15分)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注释】①缘贡:趁着进项的机会②才足贡数:仅仅满足进项数量③峭直:严厉刚直 10.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4)平居无私书 .. 1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 .... B.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 C.故人、亲党皆绝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 D.奉命于危难之间 谨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 12(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2)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译文: 13.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5分) (1)【甲】文第二段主要追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2分) (2)两文同述为政与做人之道诸葛亮建议后主要 保证告诫后世子孙要 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回答)(2分) (3)请用【甲】文中一个词语(短语)概括包拯这个人物形象。
1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15分) 玫瑰和胶囊 ③①②沈奇岚 十多年前笔者曾经参加过一次国际论坛有一位非常年轻的企业家介绍自己的新公司,经营的主要业务是“替人读书”许多大企业的管理人员总是非常忙碌,却又很想读书这家公司就为这些想读书而没有时间读书的人把三百页的大部头著作精简成十页的“精华”负责摘选和撰写“精华”的人都是具有高学历的研究人员,以保证浓缩的一定是精华一时间这家公司十分受欢迎,它提供的“精华”摘要,犹如读书界的营养胶囊,小小一粒,让人们觉得获得了所需要的信息和养分,同时大大节约了时间 当时我就想,这套办法是没法用在文学和哲学书上的吧,曾有人将《安娜·卡列尼娜》的摘编成一句“已婚的安娜爱上了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然后卧轨自杀”,将《简·爱》的摘要就是“家庭教师简·爱在罗切斯特先生家里教书,后来嫁给了他”,不伦不类,引人发笑事实是,如果抽去了故事的细节,抽去了一切社会属性和事情发展的时间性,没有一个故事值得一读,没有一个人物值得去爱好作品是无法压缩成所谓的精华的,尽管读好作品必须付出时间和精力,但这才是真正能够回馈到生命本身的阅读 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或许可以压缩成“精华”,让无暇与心灵对话的读者迅速吞咽,立即获得营养。
这是兔子吃胡萝卜式的阅读,是占有性的阅读而另外一种阅读,是更从容它考验读者的情趣,也试探读者的耐心在阅读中,读者和书中的内容建立起生命的联系读者找到了阅读的意义,增强了思维能力和感情容量,生命也因此而丰富起来读书是个选择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还为了正确度过生命时光,使生命更加充实获得信息和知识,在互联网时代是容易的,而思维能力的增强和理解力的增加是有难度的当网络渐渐分担甚至取代了图书传播信息和知识的功能时,滋养心灵成了书籍更重要的功能那些不可压缩的是什么?那些不能变成“精华摘要”的是什么?这是每一个读书人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个时代盛产各种各样的营养胶囊,一粒玫瑰胶囊或许有助于皮肤保养,而一朵盛开的红玫瑰可以召唤整个春天 (选自《读者》2015年第2期,有改动) 14.文章以“玫瑰和胶囊”为题,有什么妙处?(4分) 答: 15.第2段划线内容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6.第4段划线句有什么含义?(4分) 答: 17.作者提倡怎样的读书方式?联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2题18分) 消失的年声 肖复兴 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
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 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满院子吱吱作响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的前奏 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了绝响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为了一种奢侈 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大年,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
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条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 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 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炮,多少变得有些单调 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方面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到,其实,通过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不是吗? (选自2014年2月2日《新民晚报》,有改动) 18.文章从放鞭炮的声音写起,有何作用?(3分) 答: 19.文章叙述了那两种消失的年声?为什么这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作者感到遗憾?(4分) 答: 20.第6段画线句写出了吆喝声的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答: 21.结尾处作者认为“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3分) 答: 22.仔细阅读全文,简要回答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消失的年声”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4分) 答: 三、写作(60分) 23.有的人,无论远近,仿佛总在身边;有些事,不管大小,始终浮现眼前;有情分,真挚浓烈,时时温暖我们的心田;有种理,意味深长,常常萦绕我们的耳畔??他们(它们)从未走远 请以“从未走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