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韵歌》教学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 的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 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所以本学案的设计结合识字课的特点, 图文结合,将汉字学习与认识事物建立联系,感知汉字的演变过程,运用多种识 字方法,激发探究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识记汉字的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对子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代有一个叫陈文杰的人,他非常聪明,因为对对子 对得好而当上了钦差你们想不想像他一样来对对子?那老师就出两个满足你们 的愿望天对(地),黑对(白),花对(树)看来咱们班的小朋友也很聪明,对子 对得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儿歌《对韵歌》板书课文题目:对韵歌)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课前布置孩子动手搜集生活中的 资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为新课做铺垫,有着一举多得的作用二、识字教学,图文结合1. 试读对韵歌,并交流在试读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2. 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本课的生字,不会的请教同桌或老师 3.指生读课文,纠正朗读不正确的字音。
4.指导学生学习“对”字1) 屏显第一句,指生朗读2) 出示“对”字个别读,齐读3) 认识“对”字的部首,指导书空4) 启发学生说一说“对”的反义词5.指导学习“云”“山”“虫”1)出示一组图片(大屏幕出示图片:图上有云、山、虫),让学生猜一猜这是 文中的哪一句?不知道的可以看一看课文2) 学生汇报这是哪一句,并齐读3) 交流画了哪几个生字4) 指生领读这三个生字重点指导“云”和“虫”5) 学习“云”和“虫”的字理① 激趣:这几个字你们都已经认识了,这几个字还非常有趣呢!大家认真观 察,看看它们是怎样变来的屏幕出示“云”和“虫”的字理演变图)② 学生发表感想③ 小结:古人特别聪明,根据物体的某一部分的特点,一点点写出了汉字, 汉字多有趣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学到更多的汉字知识呢!(6) 给“云”和“虫”两个字扩词7) 把生字放回句子中指生个别读,齐读6. 指导学习“雨”“风”“花”“鸟”7. 理解词语1) 出示最后一句,指生朗读2) 去掉“对”字,再指生朗读教师相机出示成语:山清水秀、桃红柳绿 (3)理解“山清水秀”的意思① 出示课件播放春季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② 学生交流欣赏感受。
教师启发:当你看到类似这样的美景时就可以说“山 清水秀”③ 介绍家乡山清水秀的地方4)理解“桃红柳绿”① 出示图片,看图片读词② 说一说:( )的桃花,( )的柳树③ 齐读最后一行去掉“对”字再读④ 个别读,齐读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重视突出识字教学教师出示美丽的图片,并紧密 地联系生活实际,巧妙地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加深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有效 避免了学习的枯燥,使教学变化灵活,生动活泼三、加强巩固,写字教学1. 开火车读生字2. 读成语:山清水秀、桃红柳绿3. 读要求写的生字4. 指导书写1) 认真观察,思考:怎样才可以把这三个字写得更漂亮?(2) 交流写这三个字的小窍门3) 交流书写时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地方教师相机强调三个新笔画云”字 第三笔是“撇折”;“虫”字的第五笔是“提”;“山”的第二笔是“竖折”4) 教师范写,学生观察5) 学生练写,交流反馈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 语文课中安排 10 分钟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所以在起始 阶段,必须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四、反复诵读,拓展延伸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对韵歌》。
可以拍拍手,也可以同桌对读等 2.男女生对读3. 师生对读4. 共同拍手读,能背下来的可以不看书5. 小结:对韵歌这种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同元曲汉赋、唐诗宋词一样,散 发着中华民族的无穷魅力,让我们踏上对韵的快车远航吧!6. 出示一些对子,试着一起拍手读一读7. 汇报朗读8. 小结设计意图:语文知识的学习贵在“积淀”学生在一一对应的对韵吟诵中,再一次巩固识 字,既高效地完成了识字的任务,又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体会对韵歌的韵律美, 体验事物之间对应的奇妙感觉,促进积累拓展的课外对子,更能极大程度激发 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文化积淀教学反思1. 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多样灵活的识字载体,调动学生的多 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到汉字表意的丰富,提高了识字效率,扎 实有效地完成识字任务2. 多种形式、扎实有效的读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一次次读书、一次 次交流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3. 去“对”字,把“山清水秀”“柳绿桃红”变成新的创新形式这不但有效 地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而且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积累成语、诵读成语的兴趣, 可谓一举多得。
更多资源:左手按住 Ctrl 键(键盘左下方),然后鼠标单击此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