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一物理下学期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huo****ian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17.01KB
约14页
文档ID:155937287
高一物理下学期期末考试复习提纲_第1页
1/14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一物理科考试说明一、命题原则:考查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上是否达到国家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考试内容要求的合格标准为目的的水平性测试,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相关内容的教学目标为参照,面向绝大多数学生,按照“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适度考查能力”的命题原则二、考试范围:高中物理课本(必修2)的第一章至第五章(全书)三、依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广东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四、难度估计:易∶中∶难= 4∶5∶1 全卷难度:0.60左右五、考试时间:2011年6月29日上午10:30~12:00六、试卷结构1、题型、题量和分数题型Ⅰ卷48分Ⅱ卷为非选择题52分单项选择题双项选择题填空、实验题分析、论证、计算题题量12(每题3分)4(每题3分)23分数361212402、试题内容分布:各章所占百分比与它们在教学中所占课时的百分比大致相同. 七、高一物理必修2模块考核内容和要求目标主题内容要求说明知识与技能第一章抛体运动1.曲线运动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3.竖直方向的抛体运动4.平抛运动5.斜抛运动ⅠⅡⅠⅡⅠ斜抛运动只作定性要求第二章园周运动1.匀速园周运动、角速度、线速度2.向心加速度3.匀速园周运动的向心力4.离心现象及其应用ⅠⅡⅡⅠ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1.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及重要意义2.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3.环绕速度(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ⅠⅡⅡ第四章机械能和能源1.功2.功率3.动能4.动能定理及应用5.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6.机械守恒定律及其应用7.能量守恒与转化和转移ⅡⅡⅡⅡⅡⅡⅠ第五章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20.经典时空观、相对论时空观、量子化现象21.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ⅠⅠ实验与探究实验一探究动能定理1.从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动能定理(理论探究)2.通过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1.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弹簧秤等2.要求认识误差问题在实验中的重要性,了解误差的概念,知道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知道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偶然误差;能在某些实验中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不要求计算误差3.要求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的结果。

间接测量的有效数字运算不作要求实验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3.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二师附中高一物理下学期期末考试复习提纲【第一二三章】高一( )班 姓名 学号 课本P1 第一章 抛体运动 第一节 什么是抛体运动1、抛体运动的特征:V0 ≠ 0、F合=G【a=g】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在其运动轨迹各点的切线方向上,并指向物体前进的方向3、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1)曲线运动中,至少速度的方向要发生变化(速度大小可变可不变),故速度一定是变化的;(2)做曲线运动的物体一定具有加速度(即合外力一定不为零)4、质点做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的条件:合外力(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物体做直线运动;合外力(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物体做曲线运动5、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区别:比较项目 运动名称F合(合外力)a(加速度)速度的大小(速率)速度的方向(运动方向)V(速度)S(位移)运动条件:F合(a)与v的方向匀速直线运动F合=0a=0不变不变:始终在其运动轨迹的直线方向上不变S(大小)=L匀变速直线运动F合≠0 a≠0(且恒定)变化变化在同一直线上曲线运动F合≠0 a≠0(可能恒定:如抛体运动) (可能变化:如圆周运动)时刻变化:在曲线上这一点的切线方向时刻变化S(大小)﹤ L不在同一直线上6、课本P5 表1-1-1 实验结果记录小球在桌面上所受合外力(F)方向小球在桌面上的速度(v)方向合外力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的关系实验结论1F合=0水平向左\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2水平向左水平向左在同一直线上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3时刻改变时刻改变不在同一直线上小球做曲线运动7、课本 P26 10原有状态撤去力的方向与原有速度方向的关系撤去一个力后所做的运动静止\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相反(在同一直线上)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相同(在同一直线上)匀减速直线运动不在同一直线上匀变速曲线运动第二节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1、课本P9 讨论与交流合运动合位移合速度合加速度V0≠0匀变速直线运动S= v0 t+(1/2) at2Vt= V0 + a ta=aS= S1 + S2Vt= V1 + V2a=a1 + a2分运动分位移分速度分加速度V1= V0的匀速直线运动S1= v0 tV1= V0a1=0V0’= 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S2=( 1/2)at2V2= a ta2=a2、判断分运动与合运动的关系①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不一定是直线运动(可能是直线运动,可能是曲线运动)。

②两个匀速直线运动(无论在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合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③一个速度为V0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另一个同方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是初速度为V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④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一个匀速直线运动和一个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是曲线运动因为合加速度与合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3、小船渡河问题规律①:船头垂直河岸,渡河时间最短!规律②:船速V1 与水速V2的合速度垂直河岸且船速V1 >水速V2 ,渡河位移最短!第三节 竖直方向的抛体运动1、竖直下抛运动可以看作同一直线上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竖直向下、初速度为V0的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2、竖直上抛运动可以看作同一直线上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竖直向上、初速度为V0的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3、竖直上抛运动的特点①物体上升到最大高度所用的时间 = 物体从最大高度落回原地的时间,即:t上 = t下 = v0 / g②物体落回原地的速度与抛出的初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V0 = - Vt落③[时间对称]上升阶段中从任一点上升到最大高度所用的时间 =物体从最高点落回这一点所用的时间相等④[速度对称]物体上升时通过任一点的速度与下落时通过这一点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⑤上升的最大高度:Sm = V02 / 2g ⑥竖直抛体运动的位移指距抛出点的位移第四、五节 平抛、斜抛物体的运动1、平抛运动可以看作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2、斜抛运动可以看作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上的竖直上抛(或竖直下抛)运动 3、平抛运动的特点【V0:平抛运动物体的初速度 y:抛出点离水平地面的高度】 ①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由y决定; ②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水平位移由y、V0决定;③落地时瞬时速度的大小由y、V0决定; ④落地时瞬时速度的方向由y、V0决定4、平抛运动:水平分速度 ,竖直分速度 合速度 水平分位移x=vot 竖直分位移y= 合位移大小:s= 5、保持抛射的初速度大小不变,改变抛射角的大小,则:①在抛射角小于45°的范围内,随着抛射角的增大,射程增大,射高增大;②抛射角超过45° 后,随着抛射角的增大,射程减小,射高增大;③当抛射角等于45° 时,射程最大;④当抛射角等于90° 时,射程为零;射高最大 。

6、五种运动的比较:比较项目运动名称F合(合外力)a(加速度)初速度的大小(速率)初速度的方向(运动方向)运动性质自由落体运动F合=Ga=gV0=0\V0=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运动竖直下抛运动V0 ≠ 0竖直向下V0 ≠ 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竖直上抛运动V0 ≠ 0竖直向上V0 ≠ 0的匀变(减)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V0 ≠ 0水平方向V0 ≠ 0的匀变速曲线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斜抛运动V0 ≠ 0斜向上/斜向下V0 ≠ 0的匀变速曲线运动课本P27 第二章 圆周运动1、圆周运动:如果质点的运动轨迹是圆或圆弧的一部分,那么这一质点的运动就叫圆周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圆弧长度(是路程,非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匀速圆周运动3、对某一确定的匀速圆周运动, 有三不变:线速度大小不变;周期不变;角速度不变4、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rw5、匀速圆周运动公式: 转速n=1/T[单位:r/s]线速度: v==w r=2rf [单位:m/s] 角速度:w = [单位:rad/s] 向心加速度:a向=[单位:m/s2]向心力: F向= ma = [单位:N]课本P45 第三章 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1、 人类认识天体运动的发展历程科学家学说贡献托勒密(公元2世纪)地心说(统治了一千多年)\哥白尼(1473-1543)日心说(误点1:天体运动是匀速圆周运动;误点2: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冲破教会神学对人的思想禁锢开普勒(1571-1630)开普勒三大定律(1、椭圆轨道定律;2、面积定律;3、周期定律揭示太阳系行星运动规律牛 顿(1643-1727)万有引力定律(1687年提出)揭示地上、天上物体运动遵从同一规律卡文迪许(扭秤实验)(放大法(1798年)测出引力常数2、万有引力数学表达式: F万=G万 解题思路一:天体绕行: G 解题思路二:在地球表面附近: mg = G g = G 3、V1=7.9km/s称为第一宇宙速度(最大环绕速度、最小发射速度); v2=11.2km/s称为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3=16.7km/s称为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二师附中高一物理下学期期末考试复习提纲(第四五章)高一( )班 姓名 学号 课本P63 第四章 机械能和能源课本P63 第一节 功1、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②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2、 公式:W=Fscosα,其中α为F、s之间的夹角;W代表功,单位是焦,符号J。

此公式只适用于恒力做功解题时应注意W与F的对应关系当功率恒定时,也可使用公式:W=Pt,变力做功用动能定理求解3、 功是标量,但有正负,正负代表效果0°≤α<90°,W>0(力对物体做正功,起推动作用)α=90°,W=0(力对物体不做功)90°<α≤180°,W<0(力对物体做负功,起阻碍作用)4、 W克= ∣ Wf∣>05、 比较功的大小:取绝对值(例如:-10J>5J)6、 求总功 ①W总=F合 s cosα ②W总=W1+ W2+ W3+……课本P68 第二节 动能 势能1、功能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2、动能:①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②定义式:Ek=(1/2)mV2 其中,V指的是瞬时速率;(Ek是标量,只有正值;单位:J,)  ③动能变化量: △Ek=Ek2 - Ek13、重力势能: ①定义:由物体所处位置的高度决定的能量②定义式:Ep = mgh ,(Ep是标量,但有正负;单位:J;h是物体的重点相对参考平面的高度)   其中:参考平面指重力势能为零的水平面        物体在参考平面以上:h>0,Ep>0物体在参考平面上:h=0,Ep=0        物体在参考平面以下:h<0,Ep<0③重力势能变化量:△Ep=Ep2 - Ep1 【但重力势能的差值并不因为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而有所不同。

4、重力做功(与运动物体所经过的路径无关,仅决定于始点与终点的位置):WG= -△Ep=Ep1 – Ep2 =mg(h1- h2) 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5、弹性势能:EA= (1/2)k △x2课本P74 第三节 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1、文字表述: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2、表达式:W合= Ek2 - Ek1 =DEk = ①W合: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②Ek2 :物体的末动能,Ek1 :物体的初动能③合外力做正功,物体动能增加(即:W合>0,Ek2> Ek1),     合外力做负功,物体动能减少(即:W合<0,Ek2< Ek1 ) 3、适用范围:不仅适用恒力做功和直线运动,也适用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4、解题步骤: ①明确研究对象,正确受力分析,列出各个力所做的功   ②明确研究过程的初、末状态,写出初、末动能   ③利用动能定理(W合= Ek2 - Ek1= DEk)列方程求解5、由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动能定理: F Favt解:①F合=F-f=ma②由匀加速运动的公式,有③W=(F-f)S= ma.= = Ek2 - Ek1课本P79 第四节  机械能守恒定律1、机械能 =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2、文字表述: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相互转化,而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3、表达式:Ep1+Ek1 = Ep2+Ek2 【 mgh1 +】4、条件:系统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5、解题步骤:①明确研究对象和运动过程,列出各个力所做的功  ②正确受力分析,判断研究对象的机械能是否守恒③选定研究过程的初、末状态和势能的参考平面,写出初、末的机械能(动能和势能)  ④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列议程求解6、技巧:恰当选择零势面,方便列方程求解课本P83 第五节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1、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时,要先闭合电源开关,后松开纸带2、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要从几条打上点的纸带中挑选第1、2两点的距离接近2mm并且点迹清晰的纸带进行测量3、电磁打点计时器应连接6V低压交流电源,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应连接220V交流电源,4、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不必要的步骤有:用天平称出重物和夹子的质量、用秒表测出重物下落的时间5、纸带公式:①Δs=aT 2,即任意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相等②,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课本P85 第六节  能量 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1、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

2、能量转化和转移有方向性;能量在被利用过程中总存在一定的损失课本P91 第七节  功 率1、功率是描述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当P为机车功率时,F为机车的牵引力;当P为起重机功率时,F为起重机的拉力)2、平均功率:描述力在一段时间内力做功的平均快慢①P = ②P = Fv瞬时功率:细致地描述某时刻或某位置处力做功的快慢 Pt = F Vt(其中,Vt=V0+at) 3、汽车以额定功率P运动,当汽车发动机的牵引力F与所受阻力f大小相等时(F=f),汽车的加速度为零(a=0),以最大速度vmax做匀速直线运动,即:P额 = f vmax课本P95 第八节  能源的利用与开发类别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电能、氢能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核能焦炭未来的理想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课本P103 第五章 经典力学与物理学的革命课本P104 第一节 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1、经典力学把天上物体和地上物体的运动统一起来,从力学上证明了自然界的多样性的统一,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2、经典力学适用于低速、宏观的物体,不适用于高速、微观的物体3、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并没有使经典力学失去存在的价值,经典力学仍将在它的适用范围内大放异彩课本P107 第二节 经典时空观与相对论时空观1、凡是牛顿运动定律成立的参考系,称为惯性(参考)系;而牛顿运动定律不成立的参考系,称为非惯性系.2、对于所有的惯性系,力学规律都是相同的,或者说,一切惯性系都是等效的,这一结论称为伽利略相对性原理3、根据经典时空观,有几个具体结论:同时的绝对性、时间间隔的绝对性、空间距离的绝对性4、时间、长度、质量在经典力学中与参考系的运动无关5、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同时”的相对性、运动的时钟变慢、运动的尺子缩短、物体的质量随速度的增加而增大课本P111 第三节 量子化现象1、黑体:能够吸收照射到它表面的全部辐射而无反射的物体 黑体辐射:黑体发出的电磁辐射2、能量子假说的提出(1)1900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2)普朗克的假说:E=hv(3)能量的量子化:在微观领域中能量的不连续变化,即只能取分立值的现象,叫做能量的量子化。

3、光子说(1)1905年,爱因斯坦发展了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提出了光量子理论2)光子说:爱因斯坦认为,光不是连续的,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光子,每个光子的能量与频率成正比: E=hv(3)光电效应现象表明:光具有粒子性4、光的本性: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也就是说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在宏观上,大量光子表现为波动性;在微观上,个别光子与其他物质产生作用时往往表现为粒子性5、原子光谱:原子能量的不连续性(这说明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当原子从一种能量状态变化到另一种能量状态时,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辐射或吸收的光子的能量是不连续的附录:《必修1》知识【说明:期末考试范围:高中物理课本《必修2》的第一章至第五章(全书)第一部分 公式及和定律符号说明:1、三平均:(1) (2)(适用于所有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3) (适用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三基本:(1) (2) (3)3、三自由:(1) (2) (3)4、滑动摩擦力: 5、胡克定律(文字):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成正比。

公式为: 6、共点力平衡条件:(文字)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为零公式为: 引申:物体受三个共点力的作用处于平衡状态,那么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7、重力G在斜面上的两个分力: 8、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用两个共点力的线段为临边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则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另:同向相加,反向相减)9、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10、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公式为: 合力的计算方法: 注意:刹车时动力为零,所以: 11、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它们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是同种性质的力注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一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第二部分 一些结论1、两种情况: 两种情况:2、平均速度:与一段位移、一段时间对应 瞬时速度:与某一位置、某一时刻对应。

3、(1)、超重:(加速度方向向上),, 超重的两种运动状态:(2)、失重:(加速度方向向下),, 失重的两种运动状态:4、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基本单位:质量单位kg(千克),长度单位m(米),时间单位s(秒)5、①矢量:有大小有方向的物理量例如:位移s、加速度a、速度v、电场强度E、磁感应强度B、力F (s a v E B F) ②标量:只有大小的物理量例如:质量、时间、路程等6、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1)(2)(3)例题:如图是某次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记录的纸带,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点与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0s); 。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