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2年高中语文 6.21《石钟山记》教案(5) 沪教版第四册

xuey****n39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0.52KB
约4页
文档ID:159622644
2022年高中语文 6.21《石钟山记》教案(5) 沪教版第四册_第1页
1/4

2022年高中语文 6.21《石钟山记》教案(5) 沪教版第四册第二课时一.背诵复习第一段二.分析理解第二段(一)补充注释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到,往 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赴:赴任,就职3.余固笑而不信也 固:姑且 4.森然欲搏人 森然:阴森森的样子5.微波入焉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6.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涵淡:水波动荡7.因笑谓迈曰 因:于是(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1.因A 因得关所谓石钟者B 因笑谓迈曰C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D 事出有因2.焉A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B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C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D 语焉不详E 且焉置土石3.固A 余固笑而不信也B 固已怪之矣C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D 自以为关中之地,崤函之固E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4.相A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B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C 则将焉用彼相矣D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E 苏秦合纵,为六国之相F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三)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4.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四)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而大声发于水上2.空中而多窍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4.古之人不余欺也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五)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三.分析第二段1.作者参观石钟山的缘由是什么?答:\'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得兴尉\'。

2.作者是怎样才有了独到发现的?答:深夜泛舟江面3.作者的独到发现是什么?答:石钟山得名是因为风水进出石洞缝穴发出的声音与钟声相似4.本段写了作者的两次\'笑\',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理吗?(讨论)四.分析理解第三段(一)补充注释1.而臆断其有无 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大概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终:总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考:敲5.自以为得其实 实:事情能够的真相6.盖叹郦元之简 盖:表原因、目的(二)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含义1.实A 自以为得其实B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C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D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2.绝1.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2.噌吰如钟鼓不绝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事不目见耳闻2.而言之不详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4.自以为得其实(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2.余固笑而不信也3.至莫夜月明4.汝识之乎?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6.及雠仇已灭,天下已定7.长乐王回深父8.暴秦之欲无厌(五)分析赏读1.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答: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声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

2.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答:类比和对比的方法3.\'此世所以不传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体指什么?答:\'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类人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答: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翻译背诵全文六.教学后记:。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