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传统 构建精神家园 ——《缤纷的节日》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课题负责人王瓜店镇金槐小学 田春梅弘扬民族传统 构建精神家园 ——《缤纷的节日》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着眼素质、扎实基础、全面发展、办出特色”的学校办学宗旨和育人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等手段和途径,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积极有效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争创学校特色,努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我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为了让我们的国粹再现其精华,也为了让我们的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我校进行《缤纷的节日》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弘扬民族传统,构建精神家园特制定本学年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课程开发的背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有着许多精彩的文化内容,它包括饮食文化、民间艺术文化、诗词文化、戏曲文化、娱乐文化等,对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维护社会公德、增强民间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我们都面对着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对此知之甚少对我校部分班级抽样了解,15%学生对传统节日由来有一点了解,而50%的学生连节日与具体的时间都对不上号来。
分析其原因有二:其一、国家课程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是教育的空白区;其二、缺少探究的氛围学生过的每一个节日,除了吃,就是玩,没有创设一种挖掘、探究节日“实质”的氛围,学生固然就一无所知了二、课程开发的意义(一)顺应时代的呼声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有许多中华民族珍贵的生活史料,是历代民众共同创造的精神文明的积淀2008年国务院规定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为法定节假日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也曾建议增加除夕、清明、端午、中秋、元宵、重阳等中国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他指出建议的出发点并非为了休假,而是为了广大群众能利用假期进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回味悠久历史,享受民俗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直接手段之一,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最便捷手段之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民族学者们也指出:我们应该继承传统节日中的精华,要不断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并能够以创新的精神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让更多的人参与这种文化活动,了解文化的源流2002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随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决定》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二)完善学校的课程结构课程的开发必须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我校一直坚持经典诵读办学特色,传统民俗节日在中国民众生活中经过了几千来的自在的、自发的传承,早已经形成了世世代代传习不断的全民族重大生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完美和谐的特征,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的素材这些内容,在国家课程很少涉及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从而完善了学校的课程结构三)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民族节日是最富有文化意味的如春节,它就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多种文化从大年三十的吃饺子、吃团圆饭,延伸至正月十五的吃圆宵,体现的是饮食文化;裱剪纸、 贴窗花、唱快板,突显的是民间艺术文化;对对子、贴春联之类,这吟诵的是诗词文化;赶庙会,唱大戏,这热闹的便是戏曲文化;还有玩龙灯、舞狮子,这彰显的便是娱乐文化等等,不一而足学生通过上网、调查访问,实践活动,不仅了解节日的由来,而且还能更深层地领略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增强民族自豪感三、课程的开设(一)课程目标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更为广阔的学习途径,强调学生在亲历实践中,掌握新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
1、通过学习与实践,增进社会与文化参与,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陶冶学生爱家、爱乡、爱国的民族文化情操,尊重并学习不同地域的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2、通过学习与实践,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发展,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质,培养文化生活的兴趣与理想和爱国主义精神3、通过学习与实践,激发学生自主的探索和研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课程内容及具体目标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传承了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藏为了让学生更多更早地了解其精华,我校依据自身的办学特色,与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了以传统节日为主的校本课程开发三)课时安排及内容安排在传统节日的前后期间,学校的经典诵读课可安排学生诵读,其中1-2年级的校本课程课也可以诵读在诵读专题节日诗文前,每班可利用一节语文课开设“传统节日我知道”综合实践课,以此启动本班专题节日诗文诵读专题活动结束后班级要举行相关诵读比赛或展示活动,并收集相关资料上交校本课程开发领导组内 容节日目 标一 级二 级三 级本模块主要包括中国农历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传统节日的口头或非物质遗产的文化多样化资讯以及部分相关的民风民俗等方面的内容,推荐诗文诵读。
清明节(4月4日)知道清明节的具体日期;初步了解节日的来历;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通过调查、访问,收集有关清明节的资料,并能整理成文章通过板报、演讲等形式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并诵读诗文端午节(五月初五)知道端午节的具体日期;初步了解节日的来历;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通过调查、阅读上网查找等方式,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并能整理成文章收集端午节风俗习惯的各种图片,办一次图片展或搞一次其他形式的实践活动,挖掘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并诵读诗文中秋节(八月十五)知道中秋节的具体日期;初步了解节日的来历,了解中秋节的风俗习惯能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与中秋节有关的资料,并能把资料整理组合好了解中秋节的文化意义,并能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发现更深层次的内容,并诵读诗文国庆节(10月1日)知道国庆节的具体日期;初步解节日的来历,了解这一天对于全国人民的伟大意义通过调查,访问老红军或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中国解放的历史,懂得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了解国庆节这一天对于全国人民的伟大意义,通过开展多种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诵读诗歌元 旦(1月1日)知道元旦的具体日期,初步了解元旦的来历通过上网查找或访问等了解一些简单的天文地理知识。
在探究学习中了解,发现元旦这一天的意义,及元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并有创造性地学习,并诵读诗文春 节(正月初一)知道春节的具体日期,初步了解节日的来历,了解春节的风俗习惯通过回忆,查找资料等途径了解春节在各地的不同风俗习惯,并能整理成文章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发现春节的文化意义,并诵读诗文元宵节(正月十五)知道元宵节的具体日期,初步了解元宵节的来历;了解元宵节的风俗习惯通过回忆,查找资料等途径,了解元宵节在各地的不同风俗习惯,并能整理、组合资料收集元宵节风俗习惯的图片及各种实物,办一次展览,了解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并诵读诗文四、实施要求1、确定文本主题,制定目标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所涉及的面非常广,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进行挖掘这次传统节日文本主题确定为:(1)、《春 节》 (2)、《元宵节》 (3)、《清明节》 (4)、《端午节》(5)、《中秋节》 (6)、《国庆节》 (7)、《重阳节》 (8)、《元 旦》每个主题都按年段开发,一、二年级为低段,三、四年级为中段,五、六年级为高段,依据每个主题所涉及的内涵,有选择、有重点的渗透,同时参与开发课程的教师还要熟识每个模块的三级目标,做到心中有谱,眼中有人,脑中有思路。
2、设计活动方案,实践反思心中有目标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地方特色、教师自身的特长选一个主题,设计一个适合某一年级的主题活动方案;然后,分年组进行初步尝试教学;上完后,各年级组对该活动方案提出修改建议,设计教师写出反思,为进一步修改打好基础3、组织编写,反复修改,初步成稿教师修改后的主题方案,送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进行可操作性鉴定,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待教师进一步修改后,最后组织教师编写校本课程,除编写校本课程(教本)外,还将编写附属资料《学生读本》和《教学参考资料》,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心应手地使用教材四)跟踪调查,扩展课程内容8个主题编写成课程文本后,就将组织教师在经典诵读课进行教学,教科室和教导处组织人员随堂听课,做好学生和教师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反馈工作,组织上课教师研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收集整理,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展文本主题范围,使校本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注重教师反复实践修改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得到的许多信息,将是我们编写学生读本及教本第一手资料如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风俗,还有学生参与活动拍下的照片等等五、评价方法 (一)学生评价结合各年级目标及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过程性及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提供学生展示的途径和阵地,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基本素养,结合校内和校外的多种资源,首先提供学生展示的平台校内校外校报、校刊电视台、报社等黑板报社区展示作品展览交流会成果汇编集出版主题队会学校间的交流与沟通然后借助评价表格,采用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评价的难度分为:主题生成的参与积极性;实践过程中的自主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协同能力;活动成果的表述;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等五个难度如果是课外活动,要求让家长在观察孩子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对孩子的评价主题实践活动学生自主评价记录表活动主题 姓名 评价项目评价等级自评评价等级互评指导老师对你说情感态度优 优 良 良 及格 及格 信息加工优 优 良 良 及格 及格 实践创新优 优 良 良 及格 及格 合作交流优 优 良 良 及格 及格 成果展示 [实践体验]: 『家长寄语]: 在终结性评价中,我们采用档案袋评定即根据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及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掌握情况设星级评比制,其评价结果放入学生成长记录袋内星级评比表快乐天使 来自小队 想一想,再涂色 议一议,再打分参与星☆☆☆☆☆☆☆☆☆☆全程投入 动手星☆☆☆☆☆☆☆☆☆☆实践能力 创意星☆☆☆☆☆☆☆☆☆☆创造能力 合作星☆☆☆☆☆☆☆☆☆☆合作能力 评定人: (二)教师评价由学生、教师和学校行政三部分组成。
学校制定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奖励制度,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式,对节日活动方案、课程实施执行情况、实施效果、学期的活动成果等进行评价即既要对教师设计的方案进行评比,又要适当地结合学生的评价成绩评价结果以等级制呈现,分为A、B、C三级1、对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学年末评选校本课程开发先进工作者,与校级公开课等同2、对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有特出贡献者,学年内评优评先给予倾斜考虑 3、实验教师未能按规定进行课程开发的,学年内不能评优评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