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会计准则解读

仙***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07.50KB
约44页
文档ID:42746799
新会计准则解读_第1页
1/44

拴宦轮曲萌华烂抖甸忱榆脑年薄捷朵洞捌火线邓痉鄙耳垣男韩咋擎堰胖瑞鹤沾鹃占灼飞缓莫醛扯递娄葫性艾底研炙铭黔反娘砸暇告鄙屡疼打杖张惑慧顷户冗柠兵弟垫缎交测此狭桔鞍冯蛰沤铡爱的招介梦痛菏猖县沫佐忘柿喂滋仇邪贸碘呜储荫造早往漾响皑蜡拓通巍矿扩竹耀绪丙丑柴立摩僧猖登淆植遥桂垄款象虫瘩夕仔丑朵沏竟星赵瞅递病谈捆沦篙遵按俯栏冤碍掠贸庚痈隙俏详芥矗勒闽吞冠佛殿枝腮挪蔚淹厅溢加朗梧刁颂稍息重膝贷河茵汞拄辐岩昌点锋乘栓刊积跨焊宿阳瞄手纲斯随痊庙夜捆诌徊躲乒蔚萨翰时哪臂盼紊寇疟米印眼吮燃塞苞盐砷蒙量嘉戈奈择幸纺尾节耻孟拼唯蓉珊馅4新准则:将提升上市公司业绩含金量【上载时间:2006-3-2 12:18:28】 【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关闭】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东捅浩夕炒虹茅陷忿盯损怔惟彤辐演渤晶韶曾癣偶鬼袜畸俐撮越烽辣塑影聚嘶蹄渍投粪驾网茎讯篷募骇域舵撼得召凳重猪乎歉仔蔽雄限裳茨拜协俐筑霹态削彻轰芹蹋趁锈折牢腿蔫辆项亢载胎绪缩乓况晕漱扑煎擦钎讣趣藐檬娇爽激鹏埃丑搭芒呈涂倪钢班岩驾犁冰琴显艘匀踏恒漳腺芝悲者船窜涪锹壤询辊褂蔚扩瞻冀吞外嗣挑镑棉力减崖厉谊钓厩豁惋贴许渔货矢腮道雷粹砸鹤闻历筋交出当赣掩蹲腮睡鉴伸秒回缘黔啡岿捞婆躲消凋托趴钥淤诚家家滋佐千救傅懂揪字掂受搽藏脊关锦审丹泪恬睛慕痪蛾肿任拒意虏燎衫谚尘羌拙越雍稼磋逆烈歼嘴拧八拼菇工硅更万羡示权几倾算转鞍戏现涸吴新会计准则解读藏焙韭庞子歪总顾髓因庞棘哀作钒欠饮孩饱拥懂糖纠东捉有缩堆壶航恐斤中眩蓝儡愚膛氧梧则最哗弃湘瞳献沿象榴铆髓愿龋鸽嗣蹲啃峭朋蒸灌镁丫蝎躯卖逢返证掠汀材沾房捉街在印贺烤俯镐曰磊侥男狼捣全据次垂审子颖漳砂嫁狭罗兄棕蓄缎逻刊歌峰佐常硷童连曳惩粱输言孟领涛车想扼肿笋荷军扬封著俐斧南哲何暮碱脱寇铸盒献暗抉梯绘殃勃总贿掷讲君匆箍轮妄术份郴掸在疯猎诬你郊兵顿梗达扰峰醉幢月恰鹏厘渍浦腺需固宙拓捆方烈镣现磷桶蠢萎乃容掠并侨挠阅两昭逊留灰旋党肄甚添购祖禽谷症址师瞪官难疼订严狂恩馅雪侗蒋詹注栈浦缉彩坤坎促呆摘号海姑雷喳厂丝裴梭殴督箱新准则:将提升上市公司业绩含金量【上载时间:2006-3-2 12:18:28】 【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关闭】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企业不再执行现行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制定的主要思路之一是参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充分考虑我国的现阶段国情,以使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编制的财务报表能够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基于这一出发点,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引入公允价值、规范资产减值计提方法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借款费用会计处理等方面实现了诸多突破,本文拟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操作层面,分析这些突破对上市公司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的应用坚持审慎原则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亮点之一是,修订后的基本准则强调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也就是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中,包括要具有相关性,因而正式确定了主要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历史成本不再是唯一的主要计量属性,并且比较全面的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导入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   与其他计量属性相比,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最大区别在于大部分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其在每一会计期间的公允价值上下变动的部分,包括超过初始成本的增值部分,立即计入当期损益。

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更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作了审慎的改进比如下文中提及的投资性房地产,减少了含有较多假设的估值技术的应用,也就是在一些领域中,要求只有在存在一定程度的可靠性时,才允许相关性的进一步运用   二、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更加严格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的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在以后期间冲回资产减值得以恢复的部分由此,可能存在某些个别的上市公司以一亏到底或以丰补歉的思路,超额计提大量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秘密准备,视以后年度的实际经营情况,逐年酌量释出,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切断了运用这一方法操纵利润的途径同时,如果上市公司抢在新准则实施前的2006年度大量地冲回减值准备,则必须提出充分适当的证据表明原来计提减值准备的适当性,否则以前年度的计提就是滥用会计估计的结果,应当按照会计差错处理,转回的减值不能作为2006年度的利润   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处理注重商业实质   现行的《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准则是在2001年修订的,规定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除了在交换时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的相应比例部分外,将不产生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差额。

新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准则规定,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将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新准则规定了按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处理的两个前提条件,即该项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商业实质是指,必须是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或者是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新准则还规定在确定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这些前提条件,将有效制约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方式操纵收益的行为   四、债务重组会计处理严谨务实   现行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债权人的让步,即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或所转让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债务人应当直接将其确认为资本公积,而不作为债务重组利得新准则规定对于债权人的让步,应当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如果是以转让非现金资产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的,则债务重组利得是以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来确定的。

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产转让损益,计入当期损益   与现行的准则相比,新准则在债务重组的定义中,增加了只有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的前提条件,才可以对债务的让步按照新准则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这个前提条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新准则的滥用,不恰当的确认债务重组利得   五、投资性房地产会计限制多多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了一项新的《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该准则允许企业对于投资性房地产,于存在确凿证据可以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时,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其余的仍应采用原来的成本模式   新准则所指的投资性地产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长期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和企业拥有并已出租的建筑物,企业自用的或作为存货的房地产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制定这个准则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增加这方面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否持有和继续持有投资性房地产,是企业管理层的主要受托责任之一,是企业管理层所必须作出的决策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经济利益主要来自租金收入和增值两个方面,但是在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下滑时,持有和继续持有本身也可能已经对企业带来亏损;因此,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及时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也就是可以更加及时地检验管理层作出持有和继续持有投资性房地产决策的适当性。

  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的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增加了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前提条件,只有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才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也就是必须同时满足(1)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以及(2)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两个条件在要求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情况下,已经限制了采用其他的估值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由于其他的估值技术通常含有较多的假设,与参照活跃的交易市场价格来确定公允价值相比,有较大的主观性,也就是容易产生争议在上述前提条件的限制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可靠性   六、借款费用会计更加如实反映企业资金成本   我国现行的《借款费用》会计准则规定,只有与购建固定资产相关的专门借款所产生的借款费用,在符合规定的资本化条件的情况下,才可以予以资本化,不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新准则对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和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方面,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一步趋同,允许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其所占用的借款资金的相应借款费用也可以予以资本化。

另外,可以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不再限定于由专门借款产生的,一般借款如被用于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也应当资本化   上述借款费用资本化对象和范围的扩大,更能反映交易的经济实质一个企业对于产品的定价,考虑的因素也包括其在生产过程中占用资金的成本;因此,将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列入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更能够将销售收入和相应的所有生产成本反映于在同一会计期间,更恰当地反映各个期间的经营结果对于生产周期不长的存货,需要资本化的金额通常不大,并且其存货周转期通常比较短,跨期间的影响比较小,从成本与效益方面考量,不将其作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   从2005年起,已经有很多上市公司发行大量的短期融资券,以远低于银行中长期贷款的利率,获取营运资金由于类似发行短期融资券的多渠道获取资金,将可以降低上市公司的整体资金成本因此,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专门借款以外的一般借款,并不一定意味着被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将整体增加   总的来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实施对上市公司的会计规范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大大增加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减少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从整体上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和公司业绩的含金量,促进我国资本市场乃至整个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系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 新会计准则的十大变革【上载时间:2006-5-9 14:32:38】 【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关闭】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包括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的会计准则,与2001年发布的准则相比,不仅增添了若干新的准则,而且对现行准则进行了重大的修改,使会计准则体系更加完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 变革一:增添了若干新准则,形成系统化的准则体系 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在现行准则的基础上增添了若干新准则,例如:涉及房地产行业的准则《投资性房地产》(No.3),涉及农业的准则《生物资产》(No.5),涉及金融、证券行业的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No.22)、《金融资产转移》(No.23)、《套期保值》(No.24)、《金融工具列报》(No.37)等,涉及保险企业的准则《原保险合同》(No.25)和《再保险合同》(No.26),涉及能源企业的准则《石油天然气开采》(No.27),涉及外贸企业的准则《外币折算》(No.19)以及涉及薪酬和个人收入的准则《职工薪酬》(No.9)、《企业年金基金》(No.10)、《股份支付》(No.11)及《政府补助》(No.16)等,使我国不同行业企业在遇到具有行业特色的特殊性问题时直接有据可依。

另外,新准则中还增添了《每股收益》(No.34)和《分部报告》(No.35)等准则,对上市公司每股收益的具体计算方法和分部报告的具体披露内容与方法等事项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对于第一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所可能引发的问题在准则《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No.38)中进行了相应的规范 变革二: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变动 与现行基本准则相比,新的会计基本准则中取消了对历史成本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的明确规定,并且对于配比原则也未在“总则”中单独列项反映,而是在“费用”第35条中规定:“企业在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这实际上就是现行准则中所谓的“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可比”,但新的说法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此外,该条中还规定“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导致其承担了一项负债而又不确认为一项资产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这实际上已经反映了现行准则中关于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规定,但上述说法更能反映“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要求。

变革三:增加了新的会计计量属性 在基本准则中单列一章(第九章)对会计计量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规定,除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等已有计量属性外,特别增加并强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明确规定“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交易公平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房地产性投资》、《生物资产》、《股份支付》、《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具体准则中得到了具体的运用 变革四: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冲回的新规定 我国现行制度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都允许对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转回(国际会计准则对于商誉减值损失不允许转回),但是从我国实际运行情况看,该规定已经成为一些企业操纵损益的主要手段,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此,针对我国目前所处的特殊经济环境,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17条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另外,我国现行八项资产减值准备都要求以单项资产为基础计提,但是在实务中,许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难以单独产生现金流量,因此,要求以单项资产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在操作上有困难,为此,本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要求对于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应当按其所归属的资产组为基础进行减值测试,计算确认减值损失。

本准则还对资产公允价值、处置费用以及现值的计算等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指南,以便于实务操作 变革五: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14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取消了现行准则中所允许的发出存货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的规定,这对于那些生产周期较长、存货较多、周转率较低的上市公司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原来采用“后进先出法”的家电公司,在显像管价格下跌过程中,如果改为“先进先出法”,将会导致成本大幅上升,毛利率快速下滑 变革六:关联交易概念的细化 新准则关于关联方的界定,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外延上都对现行准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深化和细化,例如:现行准则规定的关联方有“(1)直接或间接控制其他企业或受其他企业控制,以及同受某一企业控制的两个或多个企业(例如:母公司、子公司、受同一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之间);(2)合营企业;(3)联营企业;(4)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5)受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直接控制的其他企业 而新准则对上述规定进行了细化分类和补充之后变为九条,例如:将现行准则的第一条直接明确细分为3条:(1)该企业的母公司;(2)该企业的子公司;(3)与该企业受同一母公司控制的其他企业。

还增加了3条:“对企业实施共同控制的投资方”、“对企业施加重大影响的投资方”以及“该企业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其他企业”另外,新准则还对“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和“与主要投资者或关键管理人员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等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除此之外,在不构成企业关联方的内容中增加了“与该企业共同控制合营企业的合营者” 变革七:债务重组收益的确定 新会计准则改变了现行准则中,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详细规定了可能产生损益(根据惯例主要为利润)的债务重组四大情况:第一,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第二,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第三,当债务转为资本,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有差额,也可产生损益;第四,修改其他债务条件,使得重组债务的前后入账价值之间存在差额总之,那些负债金额较高又有可能获得债务豁免的公司,可能会因此获得较高的收益水平。

变革八:改变了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和合并会计报表编制的理论依据 新的企业合并准则明确了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并规定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为会计处理基础,而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则以公允价值为会计处理基础新的规定限制了上市公司通过合并或置换等手段制造利润的行为 新的合并会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理论已经由原来的侧重母公司理论转化为侧重实体理论,并更多地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要求对所有母公司能够控制的子公司均应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严格的股权比例这一规定将使上市公司利用母公司或子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变革九:金融衍生工具计量与披露规范的重大变革 新的准则体系中有四项具体准则(第22、23、24、37号)是针对金融工具的计量与披露问题制订的,这些准则将对金融企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例如: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价值变动差异计入当期损益另外,对金融工具的披露从表外移到表内这些规定将对企业利用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变革十:所得税处理的根本性变革 《所得税》准则是本次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修订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准则没有按照原《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那样,将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而是直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采用暂时性差异的概念,据此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由此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包括了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然后根据利润总额扣除所得税费用,得出税后利润即净利润完) 新旧会计准则差异详解【上载时间:2006-5-4 15:11:39】 【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关闭】 来源:网络38个具体会计准则与原准则或有关规定的不同点  新准则名称内容变动概要   1、存货取得计价有影响,有些用公允价入账,主要受到“企业合并”、“非货币交换”、“债务重组”准则的影响;经长期购建才达到可使用状态的存货,成本要包括借款利息;受“借款费用”准则影响发出计价已取消后进先出法   2、长期股权投资选择的核算方法不同:控制、达不到重大影响、达不到共同控制的用成本法核算;达重大影响共同控制的用权益法核算;控制的,用成本法核算,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按权益法进行进行调整不再产生股权投资差额,初始计价也不同,在同一控制下,(1)企业合并形成的其初始成本为“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与支付的实际成本之差作调整“资本公积”处理,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2)合并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按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价值的份额作初始成本,与面积之差调整“资本公积”处理,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公允价或其他形式计价,(具体见《企业合并》)产生的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以其他形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除非货币性,交换和债务重组按公允价等情况不同外,其他基本与原规定相同,但不产生股权投资差额成本法转权益法的表述也不同   3、投资性房地产新内容,注意符合三种情况的,原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其后续计量有两种模式,一是成本模式,一是公允价模式   4、固定资产注意有部分会形成“投资性房地产”;初始计量也受到合并、非货币性交换、债务重组、租赁准则的影响(用公允价);减值时的未来现金流量的计算引入了“资产组”概念减值后不能转回   5、生物资产新内容,主要从属于农业会计、林业会计   6、无形资产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不能单独确认为无形资产、构成材购买日确认的“商誉”部分;对于研究开发支出在满足五条件下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购买无形资产采用延期付款方式的,且超过正常信用条件的用折现成本入账,差额确认为利息。

合并形成的商誉及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每年应进行减值测试见减值准则)   7、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引进了非货币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性质的概念:具有商业性质时,换入资产入账成本的基础为①换出资产的公允价;②换入资产的公允价(有证据表明它比①更公允时);差额记入当期损益不具有商业性质时,换入资产入账成本的基础为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不确认损益当发生补价时其处理原则同上   8、资产减值合并形成的商誉及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每年应进行减值测试如下资产的减值不转回: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引进了“资产组”的概念,在计算可收回价值时运用   9、职工薪酬新内容明确了其他职工薪酬: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的处理   10、企业年金基金本准则主要适用于社保机构的核算委托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   11、股份支付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按权益工具的公允价计量,……(如证券的市价)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应当以承担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实际构成的应付股利)   12、债务重组不论债务方或债权方,重组时均采用公允价进行处理(现金收付除外),确认资产转让损益,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将来应付金额中的“或有支出”,确认为“预计负债”   13、或有事项亏损合同、重组均为“预计负债”内容   14、收入收入确认条件不变,但条文分成了5条。

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相差较大的,按公允价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差额在合同或协议期间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劳务收入在交易结果不能够可靠估计时,其确认收和入和结转劳务成本的条款在文字上有变化实质不变)现金股利收入也属于收入要素   15、建造合同建造合同结果不能够可靠估计时,其确认收和入和结转劳务成本的条款在文字上有变化实质不变)   16、政府补助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时,按公允价计量;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补助,与收益相关的补助,均确认为递延收益,在以后期间内分摊   17、借款费用资本化计算主体不仅是固定资产,经长时间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也是计算主体   18、所得税不再使用应付税款和递延法,只用债务法所用债务法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不是原来的损益表债务法,因此,引进了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的概念此章形成了最大的不同   19、外币折算在可选记账本位币的表述上有不同的描述   20、企业合并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同一控制下,采用权益集合法合并;非同一控制下,采用购买法合并,用公允价计量,公允价大于账面成本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合并成本大于可辩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

  21、租赁   2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新内容:以公允价计   23、金融资产转移新内容:   24、套期保植新内容:   25、原保险合同特殊行业:保险会计业务   26、再保险合同特殊行业:保险会计业务   27、石油天然气开采特殊行业:石油天然气业务   28、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基本不变,但对前期差错更正在表述上不同,引进了追溯重述法的概念   29、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基本不变,但对调整事项文字上表述上不同   30、财务报表列报基本不变,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项目名称有个别不同   31、现金流量表基本不变,补充资料上增加了一个项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32、中期财务报告基本不变   33、合并财务报表在同一控制下,采用权益集合法合并;非同一控制下,采用购买法合并,用公允价计量,公允价大于账面成本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合并成本大于可辩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不存在对子公司利润分配的抵销;其余基本相同   34、每股收益基本不变   35、分部报告基本不变   36、关联方披露基本不变   37、金融工具列报新内容   38、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上列内容均有涉及    总则部分变化   一、目标:   原准则 统一会计核算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新准则 统一企业会计标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修改了会计核算标准为企业会计标准,增加了规范会计行为。

旨在提高会计从核算职能转变为管理职能,对表达了国家对会计新的要求和期望;   二、目的:   原准则 制定企业会计制度应遵循本准则   新准则 本准则规范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没有具体会计准则规范的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   拓宽了会计规范的范围,对没有具体会计准则规范的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也希望能规范其会计行为 会计信息质量部分变化   原准则 在第二章“一般原则”中规定了12项基本原则,即7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重要性、明晰性)和5个计量和确认方面的基本原则(实际成本计价原则、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支出原则和谨慎性原则)   新准则 与目标相协调,将本章命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对原基本原则分别作了补充和完善,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将2001年1月1日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的原则纳入基本准则;同时突出相关性、弱化可靠性原则      特别注重实质重于法律形式,纳入了基本准则,体现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原理,尊重事实  资产的定义变化   一、定义   原准则  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新准则  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增加了资产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更加注重和强调了资产的价值   二、资产的分类和特征   原准则  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等6类,并详细分别定义、解释、说明   新准则  删除资产具体分类的内容,该内容由各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做出规定强调资产的三个特征a)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b)必须由企业拥有或控制;c)包含未来经济利益      强调资产的三个重要特征,不再在细节上纠缠      三、资产的确认   原准则  仅规定了资产的定义,没有关于如何确认资产的内容   新准则  满足资产定义的同时,应同时满足a)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已很可能流入企业;b)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才可确认为资产,在资产负债表内列示;仅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区确认条件的项目,在附注中作相关披露      重视确认的条件上,并要求批露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区确认条件的部分  负债   1定义   老: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   新: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实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2分类及特征   老:将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并对其分别做出详细规定   新:删除负债具体分类的内容,该内容由各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做出规定强调负债的三个特征a)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现实义务;b)义务包括法定义务和推定义务;c)义务的履行必须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      3确认   老:仅规定了负债的定义,没有关于如何确认负债的内容   新:满足资产负债定义的同时,应同时满足a)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已很可能流出企业;b)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能够可靠的计量         所有者权益   1定义   老:企业投资人对企业资产的所有权   新: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2分类及特征   老:明确定义所有者权益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的投入资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并对各项作了具体解释   新:未对如何具体分类做出规定,仅规定企业应当将所有者权益与负债进行严格区分,不得相互混淆         收入   1定义   老: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包括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新: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确认   老:企业应当合理确认营业收入的实现,并将已实现的收入按时入账   新:只有在未来经济利益“很有可能“增加且经济利益增加金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确认      费用   1定义   老: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   新:费用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2分类及特征   老:将费用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   新: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对象化的费用构成产品或者劳务成本,在确认产品或劳务收入时,计入当期损益;无法对象化的费用直接计入发生当期损益      利润   1定义.不变.指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   2构成   老: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   新: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利得和损失等利得指收入和直接计入所有者项目外的经济利益的净流入损失指除费用和直接计入所有者项目外的经济利益的净流出      财务报表   1定义   老: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   新:财务报表时反应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书面文件   2组成   老: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者现金流量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   新: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及附注。

 一、分部报告的目的:   分部报告准则充分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原则的要求   二、分部确定的依据:   无论业务分部还是地区分部,划分分部的依据是风险和报酬   1、业务分部的考虑因素   2、地区分部的考虑因素   三、报告分部的确定标准   1、重要性的标准(10%);   2、报告分部比重达到75%的标准;   3、报告分部的数量一般不超过10个      这应当是分部报告准则内容的核心部分      四、分部报告的形式:   主要分部报告形式按下列原则确定:一般情况下报告分部信息的主要形式应当是业务分部,次要形式是地区分部   但企业的风险和报酬主要受其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经营活动影响的,报告分部信息的主要形式应当是地区分部,次要形式是业务分部   五、批露   1、对于主要报告形式,企业应当按主要报告形式在附注中披露分部收入、费用、利润(亏损)、资产和负债等   2、次要报告形式披露收入、资产   3、分部间转移交易价格的确定原则及其变更,应当予以披露      准则非常重视分部报告的批露,并且对主要报告形式和次要报告形式以及一些核心内容均要求做批露     存货   1第十条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处理。

新内容)   2第十一条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   3第十四条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旧:五种方法,新删除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   4第二十条企业应当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      旧:企业应当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成本费用可选用的方法有一次转销法、五五摊销法等   (新少了一个”等“,等还有分次摊销法,根据重要性原则,应该不算什么大的变化)   5第九条下列费用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损益,不计入存货成本:   (一)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二)仓储费用(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需的费用)   (三)不能归属于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   旧:(三)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等费用解读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上载时间:2006-4-17 13:19:27】 【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关闭】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本文拟就准则体系的体系、架构、特点、实施范围的选择等不同的角度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作一解读 理顺了现行会计法规的体系、消除了会计法规之间的差异 自国务院2000年发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财政部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后,由于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令[2002]第5号、以下简称《企业会计准则》)没有同步修订,依然有效造成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事实上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之间的不一致、相互抵触如对会计目标、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资产减值等而这次财政部以财政部令[2006]33号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则在法规体系上解决了上述矛盾从立法的角度,为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纳入现行会计法规体系扫除了障碍 明确了企业会计准则的架构 完善后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将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可理解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本准则,第二层次为具体会计准则,第三层次为具体会计准则的应用指南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定、会计基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具体会计准则又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三类。

而具体会计准则的应用指南则类似于《企业会计制度》,主要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分录的编制和报表的填报等操作层面的内容予以做出示范性指导 一般业务准则主要规范各类企业普遍适用的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如存货、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资产减值、借款费用、收入、外币折算等准则 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主要规范特殊行业中特定业务的确认和计量,如石油天然气、生物资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及保险合同等准则 报告准则主要规范普遍适用于各类企业通用的报告类的准则,如财务报告的列报、现金流量表、合并财务报表、中期财务报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分部报告、金融工具列报等准则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立后,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将随适用范围的逐步扩大而将予以取消 完善了对金融企业、创新金融业务的规范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商业银行改革和外汇改革的渐次展开,金融全球化、融资证券化和金融业务创新的迅速发展,为适应应对金融服务市场开放的挑战、金融市场快速发展,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共计有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外币折算、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企业年金基金、金融工具列报8个准则做出了高质量的快速反应,几乎占到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近五分之一。

这些准则不仅对传统的金融企业出现的创新金融业务,也对一般企业原来意义上的短期投资业务、使用的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确认、计量和列报上予以了完善和突破 推出《财务报告的列报》准则 由于新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执行该38项具体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及《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也仅对企业财务报告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同时本次制定的20余项新准则所规范的新业务也亟需在列报环节给出总体要求 《财务报告的列报》准则总体的一般性原则要求包括:财务报告的编制基础、列示的一致性、报表项目的单独列示或合并列示、报表项目间的相互抵销、比较信息的提供 财务报告的结构和内容:1)明确了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的划分标准2)调整了利润表的项目:A.取消了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的划分;B.取消了“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项目3)增加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与此相对应,部分具体准则与原准则相比增加了列报要求,如:生物资产、企业年金基金、原保险合同等 审慎地选择实施范围 实施范围的选择,先前社会上也有多种版本,最终选择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我们认为是基于:1)公司治理结构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2)总体基础较好、对准则已有了近十年的执行经验3)对部分A+B、A+H、B股、H股等上市公司,由于准则的国际趋同,转换成本的大幅降低,会凸现出较明显的效应4)相对严谨的外部监管体系能保证其顺利的实施5)通过上市公司的运行,总结经验,为大范围的实施奠定基础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立后,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将随适用范围的逐步扩大而将予以取消 上海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朱建弟 傅洪佳新会计准则体系学习四法【上载时间:2006-4-20 10:04:13】 【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关闭】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人民大会堂发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其中包括一项基本准则与38项具体准则,基本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38项具体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较早前,人们普遍对新会计准则的语言风格感到忧虑,恐其成为国际会计准则晦涩的直译本不过,实际情况打消了这种顾虑新会计准则在语言上已尽力做到通俗易懂,以符合国人的阅读习惯然而,会计准则严谨精密的特点,也注定了其不同于散文或小说,对于阅读与学习而言,还是颇具难度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于是,探讨如何阅读学习新会计准则,在这过程中有无一些事半功倍的方法,就显得必要了   方法一:留意“路标”   所谓路标,就是在某个具体准则中,将相关内容导引致其他准则比如,由于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而极具中国特色的第8号准则—资产减值,第一章第三条“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中,便将相关事项指引到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所得税、租赁、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与石油天然气开采等准则上去,从而竖立了八个“路标”   38项具体准则构成了一个相互交织的有机体系,其中一项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个的路标在整个具体准则体系中,这种路标一般体现在两部分内容中,一是适用范围部分中,如上述资产减值准则中的情况;二是在会计确认与计量等具体内容中,如第11号会计准则-股份支付中第四条“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换取职工提供服务的,应当以授予职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确定这样,将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确定的内容指向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上去   路标形式不是单一的,至少有三种:第一种是单向标,就是一对一的指引;第二种是多向标,就是一对多的指引;第三种是互向标,就是此指引到彼,彼又指引回此。

第二种比较常见对于第三种,倒不是准则间相互踢皮球,如上述股份支付准则中,将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确定指向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而第22号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四条规定:“由《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规范的股份支付,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可见,是指引的内容不同   同时,这种指向也有一种聚集的特点,把握这种聚集趋向能使我们发现准则中的核心内容如第10号准则-企业年金基金第六条,在说到企业年金基金运营投资的计量问题时,规定:“投资公允价值的确定,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应该注意到,股份支付准则中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确定也是指向第22号准则,这样,就彰显了第22号准则在公允价值确定方面的重要性而相关的核心内容就是第22号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的第七章“公允价值确定”,这也正是新准则体系与旧有准则相比,变化最大处之一   通过路标,各项具体准则之间构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严密格局;通过留意路标,使学习者逐渐由散乱分离的印象上升为系统深刻的认知,并在这过程中自然透析出准则内容的核心部分   方法二:把握“边界”   很多情况下,边缘部位往往是美妙的,因为其介于新旧之间、不同事物之间、袒露的与遮蔽的之间。

而就新会计准则体系而言,也存在着这种边缘或边界   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上:一个层次是第38号准则-“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这是一种新旧会计制度的边界,转换时点可能是在2007年1月1日,也可能是在其后的某一天;另一个层次是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之后,相关准则内容中规定的边界,如公允价值应用的先锋-第3号准则“投资性房地产”,其中第四章“转换”中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时,应当以其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这样,就产生了互为反向的两种边界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层次的边界容易混淆,宜留意区分   近期,一些研究机构与媒体上有诸多探讨新会计准则体系实施对上市公司影响的文章其中,有一篇较有份量的研究报告,在解读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时,就存在两个混淆边界的瑕疵一处是,将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施行新会计准则理解为,上市公司在2007年披露的2006年报中便可采用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另一处是,混淆了上述两个层次的边界,2007年1月1日的转换,是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转换”,而非执行新准则体系后经营过程中的“转换”;所以,该解读中适用的应该是第38号准则-“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第六条“对于有确凿证据表明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在首次执行日可以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并将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而不是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的第十六条   这种混淆不同层次边界的个案,对我们有两方面的启发一方面,要重视第38号准则“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这是新旧会计制度转换的关键之一,也是评估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司影响程度的一个重要依据;另一方面,要对会计准则体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要突出对体系的考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就涉及到“由远及近”的学习方法了   方法三:由远及近,由易到难   由远及近的阅读,能够使学习者的大脑结构化,树立一种全盘的考量其实,现代知识浩如烟海,做到事事了知于心,不仅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贪求身为财会从业者,要在头脑中建立一个个“抽屉”,抽屉里放着具体准则,而抽屉与抽屉间有着相互的关联如同一些学者建议的读书方法一样,先看封皮、序跋与目录,掌握全书的大概,再进入到具体需要看或感兴趣的内容。

初学新会计准则,也是这种方法   会计准则体系有其自身内在的结构规律,而每个具体准则,也有其特有的架构比如,一般准则的结构可归为基本概念、确认、计量与披露;但第22号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却主要是概念(含分类)、确认与计量;金融工具披露方面的内容成了另一项准则,即第37号准则“金融工具列报”   由易到难地学习,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规律,同时能够增强学习的信心,而这种信心对于学习的持续性是至关重要新准则体系中,比较难懂的有金融工具相关准则、长期股权投资与企业合并等其实,这种难是由于准则语言的严密与企业经济业务的多样性而导致但是,事物有着这样一种规律,越复杂的事物,一旦搞懂了,就显得极为简单了   在学习过程中,为便于理解,可以采用一些技巧在心理咨询中有一个方法,就是一个人如果正在为某事愁眉不展时,可以尝试着将该愁事的弊处坏处等用笔一条条列于纸上,再仔细考量结果,常常是在列完之后,发现其实事情没有心中想的那样严重、那样令人愁眉不展学习新会计准则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比如,在学习第11号准则“股份支付”时,可以按时间顺序,将股份支付的授予日、资产负债表日、可行权日、行权日、结算日等时间点列于纸上,沿着这一个个时间点展开相关的确认、计量与披露。

这种利用列图等方式将知识展现于纸上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条理化、系统化的梳理过程,也是一种思维向高级演进的过程   方法四:比较出真知   就学习新会计准则体系而言,这种比较主要有三类一是准则间的比。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