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阅读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阅读答案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选择题:1、选出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困于心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B、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C、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D、舜发于畎亩之中 孔子云:“何陋之有?〞2、选出加点词义相同的一项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将兵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C、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 恐前后受其敌D、征于色,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二、翻译以下句子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4、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5、行拂乱其所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6、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7、人恒过,然后能改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0、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三、简要回答问题。
1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13、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驰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14、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答案:1、B2、D3、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经这样的人4、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5、行拂乱其所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6、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7、人常犯差错,然后才能改过8、内心忧困,思虑梗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9、〔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10、〔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11、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鼓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开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3、都是在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14、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阅读答案2文言文阅读〔11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字的含义(4分)〔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劳其筋骨〔3〕困于心衡于虑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小题2: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小题3:文中所举舜、傅说等六位名人有什么共同特点?〔2分〕小题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启发?(2分)参考答案:小题1:〔1〕被选拔 〔2〕使……劳累〔3〕通“横〞,堵塞、不顺〔4〕明白,了解小题1: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小题1:都是出身卑微并历经磨难,后来受到重用干出了大事业小题1: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如要成才就要经受磨练,遇到困难时要经得起考验;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贪图安逸等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高低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此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六位名人的共同点即可小题1:此题考查理解文章主题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以及生活实际来谈即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阅读答案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子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 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而不学,那么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 刻树汁为墨夜那么映星望月,暗那么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选自王嘉?拾遗记》〕1.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粗的词语〔1〕所以动心忍性 〔 〕〔2〕曾益其所不能〔 〕〔3〕更以净衣易之 〔 〕〔4〕门徒悦其勤学 〔 〕2.以下各组中加粗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告之于帝B.人那么无法家拂士/那么何以成C.舜发于畎亩之中/或依林木之下D.以记其事/不以物喜3.翻译以下句子。
〔 1 〕人而不学,那么何以成?〔2 〕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之行尸走肉耳!4.乙文表现了任未的什么精神?请写出甲文中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参考答案:1.〔1〕用来……的办法〔2〕通“增〞,增加〔3〕交换〔4〕喜欢2.C3.〔1〕人如果不学习,则凭什么成功〔成就事业〕呢?〔2〕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仍然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使活着,称他为行尸走肉罢了4. 表现了任末勤奋好学和求学不怕艰辛的精神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阅读答案4阅读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答复文后的问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与在文中的意思1)行拂乱其所为(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管夷吾举于士( )(4)入那么无法家拂士(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以下各组句子中国,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衡于虑 左手倚一衡木B.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C.国恒亡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D.行拂乱其所为 为宫室、器皿、人物4. ?论语》中孔子曾称誉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表明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1)行为、行动 (2)了解 (3)狱官 (4)通“弼〞,辅助,辅佐2.(1)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决,增强他不具备的才能2)这样,人们就可以明白:忧患(鼓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开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3.C4.围绕“痛苦和磨练可以造就人才〞答复;答“生于忧患〞亦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阅读答案5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步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锇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小题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人恒过,然后能改〔 〕〔4〕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 〕【小题2】 指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在句中的意思〔2分〕〔1〕曾益其所不能 通 ,意思〔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通 ,意思【小题3】将画线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译文:【小题4】 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小题5】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B.本文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C.论证死于安乐是全文的重点,办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表明D.全文从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方面论说人要成就一番大业,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 答案【小题1】 ⑴被举荐 ⑵这样的 ⑶常常 ⑷在外面〔外国〕【小题1】⑴曾 增 增加 ⑵衡 横 阻塞【小题1】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小题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小题1】 C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
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掌握,要求学生熟记本文的通假字及含义即可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对次阿联的理解,联系文章中的句子进行答复即可小题5】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本文论证的重点是生于忧患故C项错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阅读答案6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小题1:以下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2分)A.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家喻户晓B.舜发于畎亩之中/后发制人C.管夷吾举于士/举世无双D.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忍无可忍小题2: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小题3:第二段中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和“ 〞用课文语句答复)〔2分〕小题4:下面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A.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B.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练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从国家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的层次显得分明D.本文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参考答案:小题1:A小题1: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小题1: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小题1:C小题1: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词义要结合具体句子理解A项两个都是“知道〞;B项前一个“被任用〞,后一个“动员〞;C项前一个“被举荐〞,后一个“全〞;D前一个“使……坚韧〞,后一个“忍受〞小题1: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小题1:本题考查的是筛选信息的能力从所在语段找到适合要求的语句即可小题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能力,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从个人说到国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阅读答案7【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稿,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那么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以下词语〔1〕牺牲:________________〔2〕衡:________________2.翻译以下句子〔1〕何以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3.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答复〕4.找出甲文中集中体现曹刿政治思想的句子,以及乙文中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分别抄写在下面5.从甲文或乙文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1.〔1〕〔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通“横〞,堵塞,指不顺2.〔1〕〔您〕凭借什么作战?〔2〕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过3.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4.【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5.例如:“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说明了每个人难免会犯错误,当我们敢于面对并勇于改过错误时,就会不断进步〔答案不唯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阅读答案8阅读文段,回答下列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学习文言文要随时注意积累请写出例句中加粗字的词义①入那么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②草色入帘青?陋室铭》________③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在国内 ②映入 ③进入2、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3、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阅读答案9【甲】?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乙】?郑人为盖》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那么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那么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那么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选自?郁离子》〕16.解释以下加点词〔4分〕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②未几盗起 ▲③鲜用盖者 ▲ ④劳其筋骨 ▲17.以下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3分〕A. 郑之鄙人学为盖 为坛而盟B. 入那么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C. 越有善农者 京中有善口技者D.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人谓宜泄水种黍18.翻译以下句子〔3分〕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19.【乙】文中郑之鄙人无论是学习为盖,还是学习为桔槔,总是事到眼前才去想怎么办,结果都没有派上用场而越之善农者却在大涝三年时想到有涝必有旱,坚持种水稻,结果丰年弥补了歉年,这表明了 ▲ 个人如此,国家也同样,【甲】文中孟子就提出了 ▲ 的观点〔2分〕20.根据两那么文章主题,你觉得下列哪篇文章内容很好地印证了甲文的观点?请简要分析〔4分〕A、?陈涉世家》 B、?邹忌讽齐王纳谏》 C、?出师表》选〔 ▲ 〕 理由: ▲答案:16.〔4分〕①被选拔 ②不久 ③少 ④使……劳累〔一格一分〕17.〔3分〕B18.〔3分〕因此说:“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缝制裘皮衣这真是世间的名言啊!〞〔译出判断句式特点;译出“故,所以;具:准备〞的意思少一点扣一分〕19.〔2分〕做事需要有前瞻意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格一分〕20.〔4分〕选B,邹忌从比美一事中得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的结论,由此类比推理及威王被宫妇、群臣、百姓蒙蔽很深,因而劝谏威王公布法令除蔽,最终使得齐国大治,各国朝齐生活安乐时,邹忌却能从比美事件中想到国家治理的弊端。
这正印证了甲文所言,在国内有辅佐君王的大臣时常谏言,使君王产生忧患意识,从而让国家得以生存选C,诸葛亮率师北上伐魏前,感蜀汉危急存亡,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提出了开张圣听、刑赏清楚、亲贤远佞三条倡议,以史为鉴,鼓励后主励精图强这正印证了甲文所言,在国内有辅佐君王的大臣谏言,使君王产生忧患意识,从而让国家得以生存〔具体内容占两分,结合甲文的观点占两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阅读答案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1)舜发于畎亩之中 (2)空乏其身(3)行拂乱其所为 (4)人恒过然后能改(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人那么无法家拂士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B.①必先苦其心志 ②行拂乱其所为C.①人那么无法家拂士 ②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D.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温故而知新3.用“/〞划分出以下句子的节奏。
每句划分两处)(1)故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是 人 也(2)人 那么 无 法 家 拂 士,出 那么 无 敌 国 外 患 者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2)(3)5.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防止“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用自己的话概括答复6.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第一段通过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办法,阐明承当重大使命的人都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道理B.开头连用六个事例,比照鲜明,排比的句式增强了文章气势C.第二段由个人说到国家,从背面论证了“死于安乐〞的观点D.本文以论点为标题,眉目清楚,主旨清晰1.(1)起,指被任用 (2)资财不足,这里指受贫困之苦 (3)违背 (4)常常 (5)通“横〞,堵塞,不顺 (6)通“弼〞,辅佐2.B (B.均为“他的〞A.从; 因C.如果;是D.所以;旧知识)3.(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4.(1)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刚强起来,增加他(原本)不具备的才能2)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所了解。
3)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开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要字字对译、处处落实,并且句子要流畅、通顺)5一是在国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二是在国外有足以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害先找到与回答下列问题相关的原文语句,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答此类题目,务必看清题目是要求用原文答复,还是用自己的话概括)6.B (文章首段通过列举舜、傅说、胶鬲等六人出身低下而后成大业的事实,巧妙得出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结论连用六个事例,是同类并举,而非鲜明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