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绩效—科室运营效果评估与分配科室运营效果评价就是对科室管理的整体效果从人员、 设备、病床、资金等各方面的投入 与工作量、质量、经济收益、学科发展以及社会效果等产出情况进行分析对比,指导科室的经 营管理,保证科室运营效益的最大化科室要想取得良好的运营效果, 必须首先保证投入合理, 即最大可能的降低投入, 又最大 可能的提高产出因此,在评价科室的运营效果之前,首先要做好投入的规划科室人力资源规划科室的人力资源规划是指科室根据医院的发展战略与目标的要求, 结合科室业务发展和未 来定位科学地预测、 分析人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状况, 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措施, 以确保科室在 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岗位上获得各种需要的人力资源 一般而言,科室的人力资源规划主要是 定岗定编,合理编制各类人员科室的人力资源是开展医疗服务工作的基本要素, 医疗工作要想有序地进行, 就必须对各 类人员的资格条件、 能力素质以及如何配置等进行研究, 以便于各项医疗任务的完成, 同时又 能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发挥这就需要加强科室定岗、定编、定员、定工作标准、定任务目标等 工作,以提高科室的运营效益一、定岗定编的基本原则1、尊重实际原则 定岗定编首先应尊重实际。
目前医院所形成的人员与岗位匹配情况, 与医院的社会文化背 景、管理体制、员工的职业理念、长期的工作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医院须尊重现有岗位和人员 的实际, 通过定岗定编合理调整人员结构, 对工作负荷与压力进行合理评估与分解, 对各岗位 员工的工作数量、 质量、效率进行合理评价, 以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和全院员工的人力成本控制 意识和效率意识2、工作需要原则 定岗定编必须以满足工作需要为根本原则,做到“以事定岗、以岗定人” 按照科室的职 责范围和工作负荷合理确定岗位名称和编制数3、精简高效原则即坚持因事设岗,因岗设人,精简冗员,使岗位与人员编制在配备上达到优化,在保证医 院工作质量的前提下, 用较少的人员完成较多的工作任务, 从而提高医院工作效率, 达到优质 高效低耗的目的4、结构合理原则 要保证各类人员合理的比例关系和合理的层次结构,使科室人员达到群体组合的最优化, 以发挥人才群体的最大效能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科室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可以用数量指标来监测的, 但有些工作是无法用数量来衡量的, 因 此,在定岗定编时,必须要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6、动态调整原则科室人员编制应该根据医院发展要求、 学科建设、工作效率、 经营管理水平等因时因地制 宜,实施动态管理。
二、科室定岗定编的主要政策或规定依据一个科室配置多少人员最为合理, 一方面要看科室的实际情况, 同时更多的要看行业标准, 即使没有明确的行业标准, 在调研大量医院后也可参照行业的平均水平 景惠管理研究院在以 工作负荷法为主要定岗定编方法的同时, 还要参照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定岗定编的相关政策 与规定,并结合数百家定岗定编的行业数值来确定某家医院的具体人员编制下面是部分行业定岗定编规定政策或规定的列举1、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1) 原卫生部 1978 年颁发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 (试行草案)》,对不同床位的综合医 院科室设置、各类人员配置提出基础编制参考2) 卫医管发 [2011]33 号《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中对三级综合医院的人员定编提出相 应参考标准,具体如下:a) 卫生技术人员与开放床位之比应不低于 1.5:1 ;b) 病房护士与开放床位之比应不低于 0.4:1 ;c) 麻醉医师人数与手术台比例不应低于 2:1 ;每张手术台配备一名麻醉住院医师及一名 主治及以上的麻醉医师手术室护理人员人数与手术台比例应不低于 2.5:1 (3:1 );麻醉科主任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护士长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 格。
d) 重症医学科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不低于 0.8:1 ;护士人数与床位之比不低于 2.5-3:1.e) 临床药师配置:配置 5 名以上临床药师,全职专科从事临床药物治疗工作每 100 张 床与临床药师配比》0.6(0.8).f) 血液透析室人员配置:至少有 2 名执业医师,其中至少有 1 名具有肾脏病学中级以 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0 台血液透析机以上, 每增加 10 台血液透析机至少增加 1 名执 业医师;血液透析室负责人应当由具备肾脏病学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 任每台血液透析机至少配备 0.4 名护士;血液透析室护士长或护理组长应由具备一定透析 护理工作经验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注册护士担任至少有 1 名技师,该技师 应当具备机械和电子学知识以及一定的医疗知识,熟悉血液透析机和水处理设备的性能结构、 工作原理和维修技术g) 临床营养专业人员与床位比不少于 1:200 h) 每位护士平均负责病人数w 8人,并体现护理人员能力与病人危重程度相符的原则3) 卫办医管发 [2012]57 号《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中对二级综合医院的人员定编提出 相应参考标准,具体如下:a) 医院病床与工作人员之比, 300床位以下的按 1:1.30〜1.40 ; 300-500床位的按1:1.40〜1.50 ; 500床位以上的按1:1.60〜1.70。
每床至少配备0.88名卫生技术人员每床 至少配备 0.4 名护士;重症监护室护士与患者之比达到 2.5〜3:1 ,手术室护士与手术台之比 > 3:1 ob) 新生儿病室人员配置: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当为 0.3 : 1以上;由具有3年以上新生儿专业工作经验并具备儿科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负责人 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当为0.6 : 1以上;由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且有 2年以上新 生儿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负责人c) 麻醉医师人数与手术台比例》2:1 ;手术室护士人数与手术台比例〉2.5 : 1o每张手术 台配备一名麻醉住院医师及一名主治及以上的麻醉医师d) 重症医学科人员配置: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 0.8 : 1,护士人数与患者之比达到2.5〜3 : 1,床位使用率达到75%e) 病理人员配置: 病理医师按照每百张病床 0.5〜1人配备,技术人员和辅助人员按照与 医师 1:1 的比例配备f) 输血人员配置:输血人员数量符合规定要求(人床比例为 1:80〜120或人与年发血量 比 1:1000U)g) 血液透析室人员配置:至少有 2 名执业医师,其中至少有 1 名具有肾脏病学中级以 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0 台血液透析机以上, 每增加 10 台血液透析机至少增加 1 名执 业医师;血液透析室负责人应当由具备肾脏病学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 任每台血液透析机至少配备 0.4 名护士;血液透析室护士长或护理组长应由具备一定透析 护理工作经验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注册护士担任至少有 1 名技师,该技师 应当具备机械和电子学知识以及一定的医疗知识,熟悉血液透析机和水处理设备的性能结构、 工作原理和维修技术h) 每位护士平均负责病人数w 10(8) (6)人,并体现护士能力与病人危重程度相符的原 则i) 全院病区护士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 0.4:1 °ICU护士与床位数之比达到2.5〜3:1 手术室护士与手术床之比不低于 3:1 o母婴同室、新生儿护士与床位数之比不低于1:0.6 oNICU PICU 护士与床位数之比达到 1.5〜1.8:1 4) 卫医政发 [2010]95 号《关于印发综合医院眼科、耳鼻喉科和皮肤科基本标准(试行) 的通知》,对综合医院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人员配置要求如下:a) 眼科人员编制:一级综合医院中,单独设置眼科的,至少有 3名医师,其中 1 名具有眼科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医师;眼科医护比应当为 1:1 以上。
二级综合医院中,每增加10张床位,至少增加 4名医师,其中至少有 1 名具有眼科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 格;每增加 20 张床位,增加的医师中至少有 1 名具有眼科专业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 格和 1 名具有眼科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每床至少有 0.5 名护士,其中至少有 1 名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与耳鼻咽喉科共同设立五官科门诊和病房的, 每床至 少有 0.4 名医师,至少有 1 名具有眼科专业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每床至少有 0.5 名护士三级综合医院中, 至少有 8 名医师, 其中至少 3 名具有眼科专业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 务任职资格每增加 10 张床位,至少增加 5 名医师,其中至少增加 1 名具有眼科专业副高级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每床至少有 0.5 名护士,其中每 10张床至少 1 名具有中级以上专业 技术职务任职资格b) 耳鼻喉科人员编制:一级综合医院中,单独设置耳鼻咽喉科的,至少有 3名医师,其 中具有 1 名耳鼻咽喉科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医护比应当为 1:1 以上二级综合医院 中,至少有 4 名医师,其中至少有 1 名具有耳鼻咽喉科专业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每增加 10张床位,至少增加 4名医师,其中至少增加 1 名具有耳鼻咽喉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职 务任职资格每 20 张床至少有 1 名医师具有耳鼻咽喉科专业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至少有 4 名护士, 其中至少 1 名具有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增加床位后, 每床至少 有 0.5 名护士与眼科共同设立五官科门诊和病房的, 每床至少有 0.4 名医师, 至少有 1 名具 有耳鼻咽喉科专业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每床至少有 0.5 名护士三级综合医院中, 至少有 8名医师,其中至少有 3 名具有耳鼻咽喉专业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每增加 10张床位,至少增加 4 名医师,其中至少增加 1名具有耳鼻咽喉专业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 务任职资格每床至少 0.6 名护士,其中至少 2 名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每 10张床至少有 1 名护士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c) 皮肤科人员定编:一级综合医院中,至少有 1 名具有皮肤与性病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 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以及护士 1名负责护理工作 二级综合医院中, 至少有 3名医师,其中 至少 1 名具有皮肤与性病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增加床位后,每床至少有 0.5 名医师每 10 张床至少有 1 名皮肤与性病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每 20 张床至 少有 1 名皮肤与性病专业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病房护士可与其他专科护士共 用,每床至少有 0.5 名护士三级综合医院中,至少有 5 名医师,其中至少 1名具有皮肤与性 病专业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 名具有皮肤与性病专业中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每 增加 10 张床位,至少增加 4 名医师,其中至少有 1 名具有皮肤与性病专业副高级以上专业技 术职务任职资格 每床至少 0.5 名护士,其中至少有 1 名护士具有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 资格每 10 张床至少有 1 名护士具有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5) 原卫生部《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试行草案) 》中,对各级别医院人员编制做出基本 要求:a) 一级医院病床与医院正式职工人数之比为:1 : 1-1.4卫生技术人员占全院职工总数 之比为 80-85%(非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从事医疗、医技和护理技术工作) b) 二级医院病床与医院正式职工人数之比为 1 : 1.3-1.5 卫生技术人员占全院职工总数不少于75%医师与护士之比为1 : 2。
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医师之比为1 : 2 :4 : &护师以上占护理人员总数》20%c) 三级医院中医师与护士比为 1:2;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 主治医师: 医师比为 1: 3:5 : 7,护师以上占护理人员总数》30%临床营养师以上职称人员》2人工程技术人员(技师、助理工程师及以上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 1%6) 卫医政发 [2010]90 号《骨科医院基本标准》对骨科医院的人员配置作出基本要求,具 体如下:a) 三级骨科医院中,每床至少配备 1.4 名卫生技术人员;病区实际每床至少配备 0.6 名 护士临床科室各科主任应当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至少有 2 名具有相关专业背景 的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每增加 20张床位,至少增加 1 名具有相关专业背 景的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b) 二级骨科医院中,每床至少配备 1.3 名卫生技术人员;病区实际每床至少配备 0.6 名 护士各临床科室至少有 1 名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副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 每增加 20 张床位,至少增加 1 名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
7) 卫医管发 [2011]78 号《三级妇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对妇产医院的人员基本配 置做出相应要求,具体如下:a) 卫生技术人员与实际开放床位之比应不低于 1.5:1 每床配备 0.5 名护士(每 2 张待 产床应配1名助产士,每张产床应配备3名助产士)护士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50%b) NICU 医护人员与床位数比例应满足需求,护士与患儿之比不低于 1.5~1.8:1 由具有3 年以上新生儿专业工作经验并具备儿科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科室负 责人由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且有 2 年以上新生儿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担 任负责人c) 重症医学科,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不低于 0.8:1 ,护士与患者之比不低于 2.5~3:1 d) 临床药师配置:每100张病床与临床药师配比》0.6名e) 病理科医师按照每百张病床1〜2人配备,技术人员和辅助人员按照与医师1:1的比例 配备f) 输血科(血库)人员配置与床位数或与年输血量参考比例为 1:100(床)或 1:1000 单 位(以红细胞成分计算) g) 临床营养专业人员与床位比不少于 1:200h) 每位护士平均负责病人数w 8 (6)人,并体现护士能力与病人危重程度相符的原则。
ICU护士与患者之比2.5〜3:1手术室护士与手术间之比不低于 3:1病房护士总数与实际开 放床位比大于0.5:1 (床位使用率》93%,或病房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 0.6:1 (床位使用率》96%平均住院日小于10天)3、综合医院各学科建设管理指南1) 卫办医政发 [2009]31 号《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中,病理科的人员配备和岗位设置应满足完整病理诊断流程及支持保障的需要其中医师按照每百张病床 1-2 人配备, 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医疗机构应适当增加病理科技术人员和辅助人员按照与医师 1: 1 的 比例配备出具病理诊断报告的医师应当具有临床执业医师资格并具备初级以上病理学专业技 术职务任职资格,经过病理诊断专业知识培训或专科进修学习 1 -3 年快速病理诊断医师应当具有中级以上病理学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并有 5 年以上病理阅片诊断经历2) 卫医政发 [2009]23 号《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中,医师人数与床位数 之比应为 0.8:1 以上,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 3:1 以上;重症医学科至少应配备一名具有 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主任; 重症医学科的护士长应当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在重症监护领域工作 3 年以上,具备一定管理能力。
3) 卫医政发 [2009]50 号《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中,急诊医师应当具有 3 年 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具备独立处理常见急诊病症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 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心电复律、呼吸机、血液净化及创伤急救等基本技能,并定期接受急 救技能的再培训, 再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 2 年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主任应由具备急诊 医学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 二级综合医院的急诊科主任应当由具备急诊 医学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4) 卫医政发 [2009]270 号《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中,临床营养科的人员 配备和岗位设置应满足完整临床营养诊治流程及支持保障的需要 其中营养医师人数与医院床 位数之比应至少为 1:150,营养技师应按照与营养医师 1:1 的比例配备,营养护士应不少于 3 人营养病房护士的配置应当达到病房护士配置标准5) 卫医政发 [2009]123 号《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中,新生儿病室应当根 据床位设置配备足够数量的医师和护士, 人员梯队结构合理 其中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当 为 0.3:1 以上,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当为 0.6:1 以上。
6) 卫生部颁发《血液透析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 》中,血液透析室护士的配备 应当根据透析机和患者的数量以及透析环境等合理安排, 每名护士负责操作及观察的患者应相 对集中且数量不得超过 4 个设置 10 台以上透析机的血液透析室应当配备 1 名具备机械和电 子学知识及一定的医疗知识、 熟悉透析机和水处理设备的性能结构、 工作原理和维修技术、 具 有技师或工程师资质的专职技师7) 卫医政发《医疗机构药学部门建设与管理指南》中,三级医院药学部门负责人必须是 医院药学学科带头人, 应由具有药学专业或者临床药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并具有高级药学专 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级医院应由具有药学专业或者临床药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并具有中 级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以上任职资格; 一级医院药学部门负责人应由具有药学大学专科毕业的药 学专业技术人员担任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不得从事药学专业技术工作和担任药学部门负责 人医院必须建立临床药师制,以药物分类为基础,配备专职临床药师现阶段三级医院不少 于5名,二级医院不少于3名2020年前逐步达到临床药师配备与床位比为 0.8〜1.5 : 100 以门诊调剂室全体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每人每日平均调剂处方量: 100张(120张)。
以住 院调剂室全体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每人每日平均调剂摆发药品量(床位) :120 张以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全体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每人每日平均调配工作量: 80 袋( 瓶) 8) 卫医政发[2011]31 号《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中,三级综合医院每床 至少配备 0.25 名医师,其中至少有 2 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 1 名具 备中医类别执业资格的执业医师 每床至少配备 0.5 名康复治疗师 每康复医学科病床至少配 备 0.3 名护士二级综合医院每床至少配备 0.25 名医师,其中至少有 1 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 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 1 名具备中医类别执业资格的执业医师每床至少配备 0.5 名康复 治疗师每康复医学科病床至少配备 0.3 名护士2、1、 中医医院1) 原卫生部、劳动人事部 1986 年颁发的《中医医院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标准(试行) 》, 对不同床位的中医医疗机构科室设置、各类人员配置提出编制参考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 2012 年版)》对中医医 院人员编制提出新的要求,具体如下:a) 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比例》 60%b) 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 60%c) 院级领导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 60%d) 中药房主任或副主任中,应当有副主任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
中药饮片质量验收负责人应为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中药饮片鉴别经验的人员 或具有丰富中药饮片鉴别经验的老药工 中药饮片调剂复核人员应具有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 术职务任职资格(小包装饮片的复核人员应具有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煎药室负责人应具有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煎药人员应为中药学专业人员或经培训取得 相应资格的人员e) 医院配备5名以上临床药师或每100张病床与临床药师配比》0.6.f) 病房护理人员总数与病区实际开放床位数的比例达到 0.4:1 的要求g) 人员配备满足“治未病”服务功能需要,专职医护人员不少于 6人,中医类别人员》70%,其中应当有 1 名具备副主任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h) 重症医学人员,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不低于 0.8:1 ;护理人员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不 低于 2.5-3:1. 科主任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护士长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 职务任职资格i) 手术室护士与手术间之比达到 3:1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 2013年版》中有关人员 定编的具体要求如下:a) 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比例》 60%b) 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 60%c) 院级领导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 60%d) 中药房负责人中,应当具有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
中药饮片 质量验收负责人应为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中药饮片鉴别经验的人员或具有 丰富中药饮片鉴别经验的老药工 中药饮片调剂复核人员应具有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任职资格 (小包装饮片的复核人员应具有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 煎药室负责人应具有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煎药人员应为中药学专业人员或经培训取得相应资格 的人员e) 病房护理人员总数与病区实际开放床位数的比例达到 0.4:1 的要求f) 人员配备满足“治未病”服务功能的需要,专职医护人员不少于 4 人,中医类别人员> 70%其中应当有一名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4) 国中医药医政发 [2010]44 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等 11个科室指南(试行)的通知》中,对中医医院妇科、 ,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科、肿瘤科、 骨伤科、肛肠科、针灸科、推拿科、急诊科、脾胃病科、脑病科、心血管科、血液病科、肾病 科、内分泌病科、风湿病科、老年病科、神志病科、肝病科、外科、感染性疾病科、重症医学 科、康复科等的人员队伍配置分别作出明确要求5)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 》中要求:“治未病”科人员包括中医执业医师、医技人员、护理人员、中药师、管理人员等。
专职医护人员二级中医医院中应 当不少于 5 人;三级中医医院应当不少于 6 人,中医类医护人员比例不低于 70%二级中医医 院“治未病” 科应当有一名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执业医师; 三级中医 医院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执业医师占科室医师比例不低于 20%二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当有中医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三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中医专业 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科室医师比例不低于 20%6) 《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 2008)》中,提出三级中医医院人员配置参考评价指标值: 中医类医师占医师比例》70%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剂人员总数的比例》 70%全院开放病房 床位与病房护士比例 1:0.4 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中要求,中医医院应按开放床位 与人员比例 100:1-100:2 配备信息管理和技术人员, 开放床位低于 100张床的医院人员配备应 不低于 2 人信息技术人员应具备计算机、医药信息及相关专业的技术知识三、科室定岗定编的具体计算方法1、某医院骨科的定岗定编方法 某医院测定的工作效率规定:门诊如消化内科门诊诊疗人次核定标准为 7人次/小时,月有效工作天数为 21 天,每名医生每天出勤时间为 8 小时,则每名医生每月可承担的门诊量为1176人次。
若医院消化内科每月的实际门诊量为 3500人次,则消化内科门诊需要编制 3 名医 生门诊医生诊疗效率参考值:外科、妇科、儿科、肿瘤科、皮肤科、针灸科、理疗科 8 人次/ 小时,内科、中医科、眼科、五官科 7 人次/ 小时,口腔科 3 人次/ 小时病房医生:医生人数1 (处理病房常规工作)=病人实际占用床日X内(外)科的人均日工时十每月 法定工作时数处理病房常规工作每床日所需要时间,内科系列 50 分钟,外科系列 40 分钟医生人数2 (处理病人出入院)=实际收治病人数X每个病人所需时间宁月法定工作时数 处理每名病人出入院所需时间: 120分钟医生人数3=实际手术台数X每台手术时间X手术医生人数十月法定工作时数 病房编制医生人数 =医生人数 1+医生人数 2+医生人数 3 科室编制医生总人数 =病房医生人数 +门诊医生人数 +科室主任按此方法计算:某医院骨科某月实际开放床位数为 50 张,则医生的配置为:医生人数1 (处理病房常规工作)=病人实际占用床日X内(外)科的人均日工时十每月法定工作时数=50X 30X 40-( 21 X 480) =6医生人数2 (处理病人出入院)=实际收治病人数X每个病人所需时间-月法定工作时数 =150X 120-( 21X 480) =1.8医生人数3=实际手术台数X每台手术时间X手术医生人数-月法定工作时数 =60X 150X3-( 21X 480) =2.7应编制医生 =8+1.8+2.7=12.5 ,考虑到主任的管理因素应编制 1 3人。
根据门诊量门诊编制 医生 1 人,则该医院骨科应编制医生为 14 人计算方法 2:骨科全年实际开放病床为 50 张,按每名医生查房 10 名病人计算,上午查房下医嘱需要 5 人,每人平均工作 4 小时,则全年实际耗时为 4X 5X 365=7300(小时),其余时间保证有一名 医生在病房值班,则全年实际耗时为 20X 365=7300(小时)全年有 800 例手术,法定休息日和法定节假日不开展手术, 全年法定休息日和法定节假日 时间为 115 天,全年实际开展手术时间为 365-115=250 天,即平均每天手术 800- 250=3.2 台, 每台手术平均 2.5 个小时,需要 3 名医生操作,即全年手术时间为 3X 2.5X 800=6000(小时) 骨科完成全年工作实际耗时 =7300+7300+6000=20600(小时)每名员工全年应出勤2000小时(一年减去104天法定休息日和11天法定节假日),减 去平均每人休假80小时(二周),每名员工全年实际应出勤1920小时则病房应编制医生为:20600 - 1920=11 (人),考虑到主任的管理,可增加1人,根据门诊工作量编制门诊医生 1人,则骨科可编制医生为13人。
2、某医院妇科按护理工作耗时定编某医院妇科2013年实际开放床位为41张,平均住院日为5.9天,年出院病人数为2536 人次,近3年住院病人手术率平均保持在 75流右,其中三四级手术不足10%所诊疗的疾病 基本为妇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基于科室特点,在与该科室护士长和护理骨干访谈中, 大家认 为责任护士常规开展的护理工作主要为以下项目, 所耗费的时间也与相关标准对标确认, 并得到了本科室护理人员和上级护理管理者的认同护理项目耗时(min)护理项目耗时(min)护理项目耗时(min)整理床位8导尿5口服给药2理疗5肌肉注射6静脉输液10体温脉搏测量5氧气吸入4查对医嘱5会阴护理5各种记录5巡视5备注:合计为65 min,其中导尿、理疗、会阴护理、静脉输液并非每个病人都需要护理, 则每名病人每天实际需要的护理时间为 40 min左右,每名责任护士每天工作 8X 60=480mi n,则每名责任护士每天实际可护理病人为 480十40=12名,即每名责任护士每个责任班 可护理病人12名根据以上耗时可计算得出实际需要的护理人员数量具体计算方法为:A班:每天8:00至16:0 0,共工作8小时,按每名护士负责12张床配制护士。
工作时间为 41 - 12X 8X 365=9977小时P 班:每天16:00至24:00,共工作8小时,安排2名护士值班工作时间为2X 8X 365= 5840 小时N 班:每天24:00-08:00,工作时间为8小时安排2名护士值班工作时间为2X 8X 365= 5840小时办公班:每天8小时,安排2名护士值办公班(同时考虑护士长管理因素)工作时间为2 X 8X 365=5840小时则全年护士工作总耗时:9977+5840+5840+5840=27497小时每名员工全年制度出勤时间为2000小时(一年减去104天法定休息日和11天法定节假日),减去平均每人带薪休假 40 小时(一周),每名员工全年实际应出勤1960小时,则27497- 1960=14名妇科应编制护士为14名,床护比1: 0.34另一种计算方法为:病房护士定编人数=(病人实际占用床日X每个病人每天平均护理时间 +科室间接护理时 X日历天数)十(日历天数X日工作时间) +护士长某月日历天数为30天,开放床位为41张,则病人实际占用床日为1230,每个病人每天平均护理时间为2.5小时,科室间接护理时间为6小时,则应编制护士为:(1230X 2.5+6 X 30)-( 30X 8) +1=14.5(注:在实际讨论中,参与人员也谈到按相关规定床护比是否一定达到 1: 0.4的问题,大家普遍认为护士的配置和病区所收治病人的疑难危重程度高度相关, 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的医院难以高度统一,具体配置时还应该结合所收治病人的病种。
医院妇科护士的定编应该是动态的,随着病人数量和病种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定编工作应该由人力资源管理部和护理部每半 年进行一定工作负荷的测定3、某医院超声科医生定编方法根据对超声科主任和业务骨干访谈和实际观察,各检查项目的次均检查时间为:腹部组:每人次10分钟;心血管组:心脏检查每人次 20分钟,血管检查每人次30分钟;妇产科组:普通妇科早孕检查10分钟,三维四维彩超检查30分钟腹部超声检查:目前每天腹部超声检查量按平均为 400人次左右计算,每天工作时间为 7小时,则每台机可承担42人次的检查,实际情况个别病人速度还可加快,所以正常工作时间 内每台机每天可完成50人次(近100家医院的实际数据总结)的检查,则每天需要开启 8台超声机(按365天,天天如此推算)心血管超声检查:按目前工作量,每天需要1台超声机专门从事心脏检查和血管检查, 待 其它机负荷不紧时也承担一部分工作量工作时间同样为周一至周五全天,周六、日上午 妇产科组:按目前工作量,每天需要 2台超声机专门从事普通妇科早孕检查和三维四维彩超, 待其它机负荷不紧时也承担一部分工作量工作时间同样为周一至周五全天,周六、日上午 则超声机的工作时间为:相当于周一至周六正常工作时间( 7小时)开启11台机,每天非正常工作时间(17小时)开启1台机,则超声室运转的总耗时为:11X 7X 365=28105 1 X 17X 365=620528105+6205=34310现科室平均每人每年应休假为 35小时,考虑参加会议或个人事务原因预估非工作时间 人均15小时,则每人每年实际可出勤时间为 1700小时(全院统一)。
则需要配置的医生为 34310- 1700=20人4、某医院人力资源部主任定岗定编方法时间分布任务描述周期耗时(H)会议时间1.参加院长办公会每周22.参加职能科室例会,每两周一次(平均每周1.5小时)每周1.53.参加医院党委会,每两周一次(平均每周 1小时)每周14.参加医院行政查房,每两周一次(平均每周1.5小时)每周1.55.本部门例会每周16.科间协调会,平均每月两天每月77.年度性会议,全年按3天左右预算每年208.参加上级部门会议、外出学习或出差每年40平均每周用于开会时间为7小时(1天),全年52周共364小时,加月度、年度会议时 间为508小时,相当于72.6个工作时,约合3.5个月的工作日人力资源规划时间1.撰写全院人力资源工作计划、总结,本部门 计划、总结以及阶段性工作安排每年302.审核编制全院年度人力资源编制计划每年303.组织修订和完善人力资源相关的制度、规定每年604.修订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人力资源管理 流程每年50用于人力资源规划的总时间为170小时,约合1.2个月的工作日招聘时间1.赴全国各大知名院校参加招聘活动每年1002.每月的院内招聘(3天)。
每月20考核时间1 •参加医院职称评价小组会议全年 2次每年62.每年组织参加年度考核,约4天时间每年24用于招聘与考核的时间为150小时审核性工作时间1.审核性工作(工资福利报表、社会保险的缴 纳、劳动合同、职称考试与晋升申报、考勤、 人员情况等各类报表、报告和材料)每月按 2天计算每月14用于审核性工作的时间为全年168小时,约合1.2个月的工作日用于人员考察1.考察、审核调入、提拔、出国等人员的情况,每年70与选拨的时间撰写考察报告全年两周)沟通与协调1.与院领导沟通有关人力资源事宜每月1天)每月72.与有关部门和科室沟通有关人力资源事宜每月73.与核心员工及有关人员的沟通每月2天)每月14用于沟通与协调有关人力资源工作的时间全年为 336小时,约合2.4个月的工作日常规事务工作时间1.每月需要7天左右时间每月50主任工龄30年,法定休假时间为15天合计105小时 全年为满负荷工作三、科室岗位的设置方法政府文件(国人部发[2007]35号)《关于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中对卫 生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类别、名称以及比例等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主要内容有:1岗位类别设置A .卫生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
B .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单位 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C .专业技术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 位根据卫生行业特点,专业技术岗位分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和非卫生专业技术岗位 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以医、药、护、技等卫生专业技术岗位为主体,并根据工作需要适 当设置非卫生专业技术岗位D .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工勤技 能岗位的设置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 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卫生事业单位业务工作的 实际需要工勤技能岗位根据卫生事业单位工作需要, 按照国家确定的卫生行业特殊工种、 通 用工种和普通工种设置E .根据卫生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等因素,综合 确定卫生事业单位三类岗位总量的结构比例F .卫生事业单位应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原则上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 80%卫生专业技术岗位中医、药、护、技各职种应当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设置,并符合有关标准和 规定管理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应保持相对合理的结构比例鼓励卫生事业单位后勤 服务社会化,已经实现社会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
2、岗位等级设置(1)管理岗位等级设置A .全国事业单位的管理岗位分为 10个等级,卫生事业单位管理岗位最高等级为三级职 员岗位,共 8 个等级卫生事业单位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根据卫生事业单位的规格、 规模、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B.卫生事业单位现行的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 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管理岗位三至十级职员岗位C•根据卫生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和隶属关系 ,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设置卫生事业单 位各等级管理岗位的职员数量2) 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A •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高级岗位分为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其中,正高级 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为 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 位分为 3 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其中十三级是士级岗位B .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 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根据地区经济、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以及卫生事业单位的功能、 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实行不同的结构比例控制根据全国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高级、 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总体控制目标的要 求,按照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结构比例现状,根据卫生事业发展需要 和“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 构比例。
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 中级、初级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 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 1:3:6;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 2:4:4;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 3:4:3;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结 构比例为 5:53) 工勤技能岗位等级设置A •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其中技术工岗位分 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B •工勤技能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岗位等级规范、技能水平和工作需要确定C .卫生事业单位中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对应技术工 一至五级工勤技能岗位D. 卫生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结构比例,一级、二级、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 总量的比例全国控制目标为 25%左右,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 国总体控制目标为 5%左右E.卫生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的一级、二级岗位,主要应在卫生专业技术辅助岗位承担技 能操作和维护职责等对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领域设置 要严格控制工勤技能一级、 二级岗位的 总量(4)特设岗位设置A •卫生事业单位中的特设岗位是根据卫生事业单位职能,以及因业务发展急需聘用高层 次人才等特殊需要,经批准设置的非常设岗位。
特设岗位的等级按照规定的程序确定特设岗位不受卫生事业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的限制,在完成工作任务后, 应按照管理权限予以核销B.卫生事业单位特设岗位的设置须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按程序报设区的市级以上政府人 事行政部门核准具体管理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3、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及岗位等级A.卫生事业单位中,正高级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特级主任医 (药、护、技)师岗位、一级主任医(药、护、技)师岗位、二级主任医(药、护、技)师岗位、三级主任医(药、护、技) 师岗位,分别对应一至四级专业技术岗位;副高级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一级副主任医(药、 护、技)师岗位、二级副主任医(药、护、技)师岗位、三级副主任医(药、护、技)师岗位,分 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一级主治(主管)医(药、护、技) 师岗位、二级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岗位、三级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岗位,分 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一级医 (药、护、技)师岗位、二级医(药、护、技)师岗位和医(药、护、技)士岗位,分别对应十一至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
B. 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和对应等级参照相关行业指导意见和标准执行, 原则上沿用现专 业技术名称C. 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一级岗位属国家专设的特级岗位综合医院实际、相关研究、景惠管理研究院咨询案例和政府人事部门的相关文件,景惠管 理研究院在提供咨询中建议医院的配置比例为:管理岗位:管理岗位的设置按照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 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管理岗位三至十级职员岗位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 级正职、处级副职一般由医院的人事主管部门核定,医院核定的就是七、八、九、十共四个等 级,参考的设置比例为 20% 20% 30% 30%专业技术岗位:医院的专业技术岗位中,正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 的占比可参考的比例为 10% 20% 35% 35%按照《关于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 意见》中有关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 中级、初级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国总体 控制目标,具体到一家医院不同等级岗位设置可参照以下比例:卫生技术岗位不同等级之间的结构比例岗位级别占比岗位名称岗位等级占比正咼级10%特级主任医(药、护、技)师一级一级主任医(药、护、技)师二级10%二级主任医(药、护、技)师三级30%三级主任医(药、护、技)师四级60%1副咼级20%一级副主任医(药、护、技)师五级20%二级副主任医(药、护、技)师六级40%三级副主任医(药、护、技)师七级40%中级35%一级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八级30%二级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九级40%三级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十级30%初级35%一级医(药、护、技)师十一级50%二级医(药、护、技)师十二级50%医(药、护、技)士十三级具体到某一个科室,参照本配置比例执行,如某临床科室根据工作负荷需要编制 18名医师和32名护士,则主任医(护)师、副主任医(护)师、主治医(护)师和医(护)师的配 置比例为:10% 20% 35% 35%具体的配置数量为主任医师 2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 师6名、医师6名。
护理人员具体的配置数量为主任护师 3人、副主任护师6人、主管护师 11人、护师6人、护士 6人但根据景惠管理研究院在100余家医院的调研中发现,大部分 医院特别是二级医院实际具有高级职称的护理人员远远达不到护理人员总数的 30(分析2012年至2014年50家医院的情况,实际为8%,考虑到护理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实际人数偏少, 因此在核定编制时,原则上按照高级职称护理人员(包括主任护师和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 护师和护士的配置比例为:10% 20% 35% 35%按此标准,则本例科室护士的具体配置数量 为主任护师和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7名、护师11名、护士 11名因为人员编制会涉及 到绩效工资分配的额度,在实际确定各级人员的配置时要对医院当前实有人数情况进行充分的 分析,并与相关部门和关键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 在充分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再确定人员结构 比例,这样定岗定编工作才能得到全体人员的参与和支持工勤技能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中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 对应技术工一至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景惠管理研究院调研数十家医院后, 认为可参考的设置比 例为 5% 10% 30% 30% 25%科室收支核算医院是由承担不同任务与功能的科室所组成的。
这些科室要想正常的运转,除了要做好 业务拓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外,还要做好成本核算(对科室来讲主要是本科室的收 支核算)工作科室的收支核算简单地说就是如何通过合法的经济收入和合理的支出来确保绩 效目标的完成 收支核算的概念在业务型管理干部的头脑中往往是不清晰的, 或者说, 他们很 少能够对科室的收支核算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其中既有医院层面的原因, 也有科室层面的原因 让科室主任懂得收支核算, 目的就是要求他们在科室的经营管理中树立增收节支和提高运营效 益的意识科室收入核算指将医院业务活动所获得的收入按照核算对象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各核 算对象实际收入的过程, 科学合理的收入核算能更好的引导医疗行为, 确保医疗安全和医疗质 量支出核算指将医院业务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核算对象进行归集和分配, 计算出总 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过程 收支核算是绩效工资分配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 是绩效工资实现合理 分配的重要条件, 科学合理的收支核算能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 质量,最终实现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提高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一、收支核算的原则1. 合法性原则:科室计入的各项收支须符合《医院财务制度》 、《医院会计制度》等相关 制度的基本规定,不合规定的不记入。
2. 可靠性原则:按照职能科室的职责规定,明确各项支出归集分配的责任部门,确保各 项成本数据的真实、可靠3. 支出归口管理原则:成本支出核算信息应满足科室、医院领导、上级有关部门的管理 需要,支出实行归口管理, 谁负责领用消耗的成本计入相应单元, 即可控成本支出不进行二次 分摊,以便落实成本支出管控的责任,便于医院加强成本支出管理4. 收入协作分成原则:对于关联性明显的协作收入(两个及以上科室参与创收的,主要 是医技辅助收入) 要体现双方共同参与协作的价值, 按比例分配的形式, 提高科室之间协作的 主动性和积极性;每项协作收入在归集分配过程中累计不得超过原值的 100%5. 权责发生制原则: 凡属应计入本期的支出, 无论是否实际支付, 都应作本期支出处理; 凡不属本期的支出,即使实际在本期支付,都不作本期支出处理6. 按实际支出计价原则: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医院成本支出一律按取得或购建的实际支 出金额计价7. 支出与收入配比原则:必须遵循取得收入的时间与付出成本的时间相配比,收入和支 出的核算对象相一致8. 一致性原则: 科室收支核算的方法、 程序和依据前后各期应保持一致, 不得随意变更。
二、 科室的收入归集科室收入项目主要分为门诊收入、住院收入、检查检验收入和手术收入其中门诊收入 包括挂号费、治疗费、手术费、其他费、床位费、护理费、输氧费等住院收入包括治疗费、 其他费、床位费、护理费、输氧费、理疗费等检查检验收入包括 MRI费、CT费、医学影像费、超声检查费、检验费、心电图收入、脑电图收入等三、 科室支出归集科室成本支出分为固定成本支出和可控变动成本支出两大类:(一)固定成本支出 科室通过自身努力也很难短期内改变和节约的成本支出1. 房屋折旧:根据《医院财务制度》“医院固定资产折旧表”规定“业务用房:砖混或砖 木结构,折旧年限为30年;钢筋混凝土结构,折旧年限为 50年”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房屋 折旧按总建筑面积和总造价,核定每平米建筑的折旧单价后按科室占用的建筑面积数计提房 屋折旧费用,100炖入科室支出,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