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武汉城市圈利弊分析 (2)

仙***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89KB
约16页
文档ID:169403928
武汉城市圈利弊分析 (2)_第1页
1/16

咸宁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武汉城市圈利弊分析武汉城市圈利弊分析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首先实行东部率先发展战略,随后又大举开发中国西部地区和实行东北崛起战略这些国家扶持政策促进了上述地区的发展但是中部地区深感“经济凹陷”的压力和“边缘化”的困境中部地区迫切需要构筑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促进本地区的发展继被定为“中部地区重要的战略支撑点”之后, 武汉城市圈在2007年末又被确定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已经成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并将承担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历史使命本文从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拥有的优势出发,分析了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发展战略选择,以期为国民经济的发和产业结构的提升提供创新思路,从而实现武汉城市圈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中部崛起 中心城市 副中心城市The analysis of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Wuhan city circle Abstrac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eastern part of china developed by strategies of country firstly. then china government develop China's western region by large-scale and rise the strategic implementation of the Northeast. These support policies of countr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areas. However, The central China deeps in "Economic Depression" and "marginalized" plight. The urgent need to build strategic fulcrum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Wuhan city circle has been defined a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central pillar",and was identified as the national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referred to as the "two-oriented society")of co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area at the end of 2007 . Wuhan city circl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conomic growth point for the central region,and will bear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development of central region . In this paper,I analysy the advantages and problo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uhan city circle.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Wuhan city circle and give a nem view for developing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enhanc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I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choice for Wuhan city circle.Key words:Wuhan city circle Rise of Central China Central City Vice-central city一、武汉城市圈(一)城市圈的概念城市群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在特定的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域空间里,以区域网络化组织为纽带,由若干个密集分布的不同等级的城市及其腹地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区域系统。

城市群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逐步优化组合的产物,每个城市群一般以一个或两个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若干个空间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发展城市群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自身的发展建设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带动区域发展的一个重大宏观战略,也是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一条主干途径法国地理学者戈德认为,城市圈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形成著名的5大城市圈: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圈、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5大湖城市圈、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圈、以伦敦为核心的英国城市圈、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圈[1]朱晓影.武汉城市圈圈层分析[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8年第5期 24页1](二)城市圈形成的条件城市群不是靠行政命令,也不是完全奉人的意形成的,它是自然形成的,自然形成必须要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城市圈的形成是因区域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交通条件、文化相似性以及政策支持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一个区域要形成城市圈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圈内至少有一个经济发达、能级较高,可作为“增长极”的中心城市2.周边城市应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和密度,能够依托中心城市形成经济和社会文化活动上的融合性和互补性,推动经济一体化3.城市化水平应达到一定程度,城市等级体系合理,圈层空间清晰,扩散地域宽广4.域内有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产业结构互补,具备不断创新和向高级化演的能力三)武汉城市圈的现状武汉城市圈,是指武汉及其周边100公里范围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市,又称“1+8”该圈占全省33%的土地和51.6%的人口,城市密集度较高,经济基础较好,环境条件优越,2008年,武汉城市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优化产业结构,总体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的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972.1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61.5%,所占比重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武汉城市圈在全省经济增长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 从地区来看,武汉市领涨势头依然,增长速度保持领先全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60.0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较武汉城市圈平均增幅高0.3个百分点,占武汉城市圈经济总量的56.8%。

增幅前三位城市分别是:咸宁(16.1%)、鄂州(15.8)和仙桃(15.4%)2008年,武汉城市圈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趋于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0.9%、45.5%和43.6%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高出3.1个百分点其中武汉市第三产业比重最高,达到50.2% 表1 2008年武汉城市圈及9城市地区生产总值[2] 2008年武汉城市圈经济运行情况简析·中财网. 2009年02月05日[3] ]湖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年[4]湖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2]城市GDP(亿元)增长(%)第一产业(亿元)增长(%)第二产业(亿元)增长(%)第三产业(亿元)增长(%)湖北省11330.3813.41780.006.04963.6116.64586.7712.4武汉城市圈6972.1114.8761.24.63171.9717.83038.9414.2武汉3960.0815.1144.703.01827.65 17.61987.7313.5黄石556.5711.641.453.3297.5011.4217.6213.5鄂州269.7915.841.526.4148.0921.580.1810.6孝感593.0614.7131.715.0243.9519.6217.4015.4黄冈600.7515.0192.587.1204.2320.2203.9416.8咸宁359.1916.181.892.1155.2721.5122.0318.3仙桃233.5015.444.775.0108.5118.480.2217.9潜江211.8215.335.714.5112.7119.263.4014.3天门187.3514.646.872.174.0623.166.4213.8二、武汉城市圈的优势分析(一)武汉城市圈内有一个特大城市作为增长极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地区)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在武汉城市圈中, 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湖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在全国区域发展的大格局中,武汉素以“承东启西、接南转北、通江达海”的独特区位优势,承担着带领周边地区实现“中部崛起”的重任。

作为武汉城市圈增长极的武汉市通过扩散效应使产品、技术、人才、信息的区域内流动,把经济实力与创新成果传导到广大的腹地,从而带动周围地区、整个区域甚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二)区位优势武汉城市圈距京、津、沪、穗、渝、西安等城市均在1200公里左右,在我国经济地理圈层中处于优势的中心位置武汉城市圈的核心——武汉市也是全国的铁路枢纽之一;目前,京广京九、武九、汉丹四条铁路干线在武汉交汇,使武汉铁路形成“米”字形网络构架武汉城市圈的中部地区的中心位置使它位于长江经济带与京广经济带的交汇处,各方向的经济产业辐射和聚集具有优势武汉城市圈在长江中游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向东向南可以承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同时武汉城市圈内的九个城市距离都在一百公里以内,同处荆楚文化区区内居民的语言相同,习俗相近,有很强的文化认同感这些都易于武汉城市圈内的人员交流和物资流通同时,相同的习俗和文化认同感会使的各地区易于形成一种整体观念,便于地区间的利益协调另外,相同的习俗和文化认同可以降低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减少市场风险最合理的经济区域划分就是按照行政区域划分三)资源优势武汉城市圈地区人口3097万,占湖北省总人口的51。

6%,可以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且劳动力成本低,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这对投资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城市圈地处长江中游,水资源保障程度较高城市圈多年平均水资源量716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2335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0倍四)潜力巨大的科技教育优势武汉城市圈具有较发达的科技与教育优势武汉是全国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其城市综合科技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21个,48所普通高校、50万在校大学生、45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36个科研设计单位武汉东湖高新区是我国仅次于中关村的第二大智力密集区,被誉为“华中硅谷”,在通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激光、微电子技术和新型材料等五大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武汉城市圈已具备建设中西部最为重要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中心武汉还是我国6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门类齐全,国有大中型企业占有主体地位,资产存量和开发潜力巨大武汉城市圈可依托所有的雄厚科技力量和优势科技资源,成为向中西部地区嫁接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和科技创新的基地五)国家政策的扶持优势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武汉城市圈在中部地区较强带动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特别是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武汉城市圈在中部地区的龙头老大地位日益确立,国家的一些鼓励措施也相继出台,使得武汉地区迎来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关键的发展机遇期这些优惠政策包括:1.获得了平等的政策环境,改革开放以后,先有东部地区的率先发展,然后是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在忍受了长期的“政策忽视”之后,随之中部崛起的提出获得了平等的政策环境武汉城市圈也获得了平等的政策环境2.财政支持,在未来5年内,国家开发银行将向武汉城市圈提供150亿贷款用于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3.鼓励中部崛起的税收政策,武汉城市圈在享受现行的外资投资优惠政策的同时,国家将参照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增值税优惠给与武汉城市圈相应的优惠政策同时事实证明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中部地区缺乏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及其以之为中心的城市圈,因此在中部崛起战略的指导下,推动城市圈的发展成为中部各省的重要发展战略武汉城市圈承担起支撑中部崛起的重心,通过构建城市间合理的空间关系,来推动城市圈的发展,从而促进中部地区的快速崛起中央也明确要求武汉城市圈的综合配套改革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投入各个领域的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

三、武汉城市圈存在的劣势应该说, 武汉与周边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9个城市构成的以武汉为圆心、100公里为半径圈层是比较符合上述条件的据2008的数据,该区域以占湖北省33%的土地面积(61347平方公里),汇集了全省50.4%的人口(3040.79万人)、59.9%的国内生产总值(6430亿元)、53.1%的地方财政收入(602亿元)、572%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70.3亿元)、61.8%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58.4亿元),[5] 2008年武汉城市圈经济运行情况简析[J]中财网[6] 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7]湖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8]湖北省统计局网站[9]董毅,鲁克雄.公共财政视野下的两型社会与武汉城市圈建.[J] .设科技创业月刊· 2009年第4期[10]王世红 刘嗣明.实现“十大对接”加速融入进程——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城市.2008年8月[11]沈金华.武汉城市圈深入发展的研究.[J] .城市.2007年11月12日2]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经济中心区,区位优势明显,工业科教基础较好,综合实力雄厚,具有很强的域内经济联系和域外关联带动效应,成为继珠江三角洲城市圈、长江三角洲城市圈、环渤海湾城市圈之后,中国内陆最富发展潜力区之一。

但是,若干对比研究也表明,武汉城市圈本身还存在一些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一)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同国内其他三大城市圈相比,武汉城市圈的经济总量偏小、经济效益不高、结构升级缓慢,发展明显滞后用2001年的指标来衡量,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武汉城市圈都不到长三角或珠三角的50%;人均GDP只与环渤海城市圈相当.2002年,武汉城市圈全口径财政收入不及长三角的10%、环渤海城市圈的25%,只有广东省的11.3%圈内城市大多还处于工业化初、中级阶段.在信用环境、法制环境、人才资源、市场营销、政府服务及效率方面也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缺乏具有极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区域品牌形象表二2007年武汉城市圈与大三城市圈主要经济指标的比较3]地区GDP(亿元)人均GDP(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出口总额(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长三角46672.0752519.314427.9921337.684506.76367.7珠三角25606.8754919.87811.786906.743540.85151.88京津唐27887.9833576.98507.511562.71016.7127武汉城市圈5556.7418599.32556.72814.4763.2828.86甚至与中部地区的其它城市圈(如:皖江城市带、长株潭城市圈、中原城市圈)优势也不是很明显, 在某些方面甚至有劣势.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 从GDP来看,2008年,武汉城市圈仅相当于中原城市圈的67.6%,排在四大城市圈的第二位, 人均GDP排在第三位,GDP的增长速度为13.1%,排在末尾。

2. 2008年武汉城市圈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皖江城市带、长株潭城市圈仅高出16.66亿元、53.36亿元,而与处于首位的中原城市圈相比则落后171.83亿元,仅相当于它的57.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速度,武汉城市圈2008年为24.1%,分别比中原城市圈、皖江城市带和长株潭城市圈低8.1、3和0.6个百分点 3.从投资规模看,2008年武汉城市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皖江城市带、长株潭城市圈高出165.13亿元、502.04亿元,落后于中原城市圈902.42亿元,相当于它的65.6%,排在第二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武汉城市圈为24.6%,分别比中原城市圈、皖江城市带和长株潭城市圈低18.7、10.6和10.1个百分点4.从居民收入水平来看,2008年,武汉城市圈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长株潭城市圈、中原城市圈和皖江城市带低3548元、1011元和981元, 只相当于长株潭城市圈的69.4%.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长株潭城市圈、中原城市圈和皖江城市带低2443元、37元和27元, 只相当于长株潭城市圈的57.5%4](二)中心城市呈现一支独秀的局面中心城市一支独秀会导致要素和生产活动从周边地区源源不断向中心城市集聚,剥夺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机会,使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

根据增长极理论,增长极对周边地区发展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力量的对比集聚功能是指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高度集中,这种状态促进社会分工细化,加强专业化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减少各类的费用及交易成本;有利于建立高效率运行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形成巨大的外部经济效益;有利于产生巨大的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使各类成产要素在更宽阔的平台上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也有利于有些人才的集中,各种先进思想的碰撞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正是这些效应(规模效应﹑市场效应﹑信息效应﹑人才效应﹑设施效应)的吸引, 将区域中的人口和各类要素,包括第二﹑三产业﹑人才﹑原料﹑资金﹑技术和管理强烈地集聚于此集聚十一个量变的过程,集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产生极化效应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使之成为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中心和城镇网络的发展极,其能量和层次随之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中心城市把从区域内吸引的经济要素不断地从核心向外辐射,在自身得到不断发展的同时,引导周边地区的经济结构,社会文化形态,权利组织和聚落类型的转换,进而促进整个城市圈的发展,这就是扩散效应一般而言,在经济发展初期,集聚效应大于扩散效应,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扩散效应则会大于集聚效应。

按照该理论,在都市圈发展初期,作为增长极的武汉,其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实属必然但与此同时,一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即目前我国发展最为成熟的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到目前为止,其集聚效应大于扩散效应的阶段仍未结束,地价飞涨也不能遏制上海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由此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这一现象,很多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其中最具吸引力的观点之一是:传统生产函数将劳动和资本视为相互替代,没有考虑二者之间的互补,若将二者视为互补关系,便能解释在增长极--城市已经规模巨大且资本日益丰富廉价的情况下,劳动力何以会从周边地区源源不断流入,促进增长极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引起它和周边地区差距的继续增加对于这一点,武汉都市圈由于起步较晚,应发挥后发优势多学多看,三大都市圈的成功经验可以效仿,但其教训也应设法规避表三2004年武汉城市圈城市规模机构分布表5]城市面积/k㎡人口(万人)GDP(亿元)人均GDP(元)GDP占城市圈比重武汉8549.09785.91956.002488851.39%黄石4582.85254.9316.98124358.33%鄂州1593.54105.0141.92135163.73%孝感8922.72507.2381.29751710.02%黄冈17446.63726.3432.40595311.36%咸宁9749.84277.0205.0174015.39%仙桃2519.83159.7138.4786713.64%潜江1929.51101.5106.43104852.80%天门2528.35176.8127.4072063.34%城市圈合计57822.363094.33805.9012229100%(三)武汉城市圈缺乏有带动功能的副中心城市武汉城市圈以武汉为中心,覆盖半径100公里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从武汉城市圈“1+8”的结构看,9个城市中武汉市“鹤立鸡圈”,首位度出奇的高.如下图所示:表四6]级序级别划分城市数量城市非农村人口城市名称(万人)(座)%(万人)%1>100111.1494.78665.6武汉250-100111.164.30748.53黄石320-50788.9195.4325.9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鄂州4<200000— 表中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内有特大城市1个,即武汉市,大城市1个,黄石市;中等城市7个,即武汉城市圈内除去武汉、黄石市的其他城市.同时由表四还可以看出:1.武汉城市圈内城市规模结构出现畸形,按照城市规模划分的标准,武汉城市圈内特大城市、大城市的数量较少,大部分城市为人口数量20-50万的中等城市,这样就出现了断层现象,是一种不利于整体发展的模式。

2.核心城市的城市首位度过高.城市首位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武汉城市圈的首位度为7.68,即武汉与次级核心城市黄石的人口规模差别较大,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城市圈的整体发展3.各个规模等级的城市人口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其中仅武汉市的人口就占了武汉城市圈内总人口的65.6%同时这可以与我国较成熟的城市圈——长三角城市圈的比较中更明显地看出(见下表)长三角城市圈的城市中,第一层次除上海外还有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5市,二﹑三层次城市实力破强,紧追上海,形成了一中中心城市与次级城市﹑特大城市与大中城市相结合,层次分明的金子塔式城市圈结构.而在武汉城市圈中则缺乏第二层次的城市,第三层次城市较多且城市规模小,农业比重大,经济实力弱,是畸形的断层结构 表五7]标准武汉城市圈长三角城市圈城市个数城市名称城市个数城市名称GDP超过10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100亿元人均GDP超过20000元1武汉6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GDP超过5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40亿元06绍兴﹑南通﹑常州﹑嘉兴﹑扬州﹑镇江GDP低于500亿元财政收入低于40亿元8黄石﹑鄂州﹑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42泰州﹑湖﹑州舟山等.(四)传统体制制约武汉城市圈发展1.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一体化的体制障碍武汉城市圈具有良好的重工业基础,武汉市是全国六大综合工业基地之一,工业体系完备,黄石市是湖北省老工业基地,仙桃和天门的纺织工业、潜江的石油工业、孝感的汽车加工业、鄂州的冶金工业,在国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002年以来,武汉城市圈环境保护虽然取得较大成绩,但环境污染较重的形势仍没有根本转变,人均“三废”排放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人均环境污染源治理投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建设“两型社会”压力较大当前武汉城市圈在生态承载能力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和创新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是我们发展“两型社会”的重要任务2.城乡一体化的体制障碍城乡一体化要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相结合,必须突破体制障碍.就武汉而言,武汉市的中心城区和远城区居.民在就业、医疗、教育、文化、收入、社会保障、公共设施服务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远城区依赖都市,农业长期为中心城区 “输血”,促进以工商业为主体的中心城区的繁荣发展,加大城乡差距.另一方面,武汉城乡户籍的二元分割已经越来越成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障碍.3.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障碍由于传统体制分割和体制惯性,协调区域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总体上依然薄弱中心城市武汉独树一帜,各种要素和生产活动从周边地区源源不断向其集聚,削弱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机会,进一步扩大了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武汉作为中部地区唯一一个特大城市,由于与周边地区。

产业互补性不强,对周边城市的集聚功能要远大于其扩散功能,不能发挥像上海对苏州等周边城市明显的辐射作用,造成周边地区发展缓慢4.产业一体化的体制障碍目前,武汉城市圈产业布局存在着明显的“散”、“乱”状况,圈内城市之间在产业发展上发挥各自优势、优化分工协作还很困难,表现出产业趋同、重复布局现象武汉、鄂州、黄石三市冶金、建材产业结构趋同,重工业产业档次没有拉开;孝感、黄冈、咸宁以及仙桃、潜江、天门第一产业趋同,在粮棉油猪鱼蛋和果茶等方面大同小异在区域市场上的产业集中度还比较低,缺乏应有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圈内城市除汽车、钢铁、汉正街小商品产业集群和武汉光谷的光电子产业集群、轻加工产业集群外,大多数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集群效应不明显,严重影响了区域产业竞争力表六武汉城市圈各城市支柱产业8]城市现状支柱产业武汉钢铁﹑机械﹑化工﹑建材﹑纺织﹑食品﹑造纸黄石冶金﹑建材﹑纺织﹑机械﹑化工﹑医药﹑轻工﹑食品﹑电子鄂州冶金﹑服装﹑食品孝感机电﹑食品﹑建材﹑化工黄冈建材﹑纺织﹑机械加工咸宁轻纺﹑机械﹑建材﹑食品﹑运输仙桃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医药﹑化工潜江机械﹑轻纺织﹑盐化工及医药化工天门农产品加工﹑食品﹑纺织(五)思维滞后武汉城市圈建设正式启动已有三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圈内人民的迫切希望、与竞争对手的快速发展相比,进展不能令人满意。

其原因之一,就是在“分灶吃饭”的体制下,不少地方没有建立城市圈合作共赢的思维模式,遇到事情还是算本地小帐的多,算城市圈大帐的少,其结果是口头支持多,项目进展少;对本地直接有利的事情很积极,对以立竿见影的事情很冷淡;产业转移与合理分工进展不大周边城市对本地企业总部欲迁往武汉意见很大,认为武汉是一个“黑洞”,把周边的人、财、物资源都吸走了,而武汉市对城市圈建设也有所顾忌,主要是怕背“扶贫”、“输血”的担子,担心自身没有发展起来倒被垮了而这种思维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产业的高度雷同,本文在上面已经分析过了武汉城市圈存在产业一体化的体制障碍而这种障碍突出的表现在产业的高度雷同产业的高度雷同就是因为各个城市之间没有形成合作共赢的思维模式,没有结合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发展自己的产业2.恶性的争夺外资,这重要表现在各地区普遍对外资“过好”使外资在各个地区享受都了“超国民”的待遇这样一方面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另外也使国家的税收等因为对外资的过好而遭受损失四、发展武汉城市圈的建议针对武汉城市圈存在的一些问题,我认为应该从政府和市场两个层面来解决这些问题,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互配合产生合力。

一)政府措施面积不到湖北省1/3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6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但由于自然地理、产业结构、历史发展等原因,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要想在新时期取得经济的高速增长,必须要有充足政府政策的支持9]1.继续加强武汉的核心城市地位武汉是武汉城市圈内唯一的大城市,因此它的发展在城市圈内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城市圈内其他城市相比,武汉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规模都是其它城市所不能及的然而,武汉城市圈要发展成为国家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就不能驻足于目前的规模由于目前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善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圈、珠江角洲城市圈以及京津唐城市圈的核心城市上海、广州、北京等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武汉,所以武汉要带动城市圈的总体发展,就必须在巩固现有的核心地位的基础上继续做大做强,起到真正的强辐射力作用2.努力发展次级核心城市由于武汉城市圈内的城市首位度高达7.68,比长江三角洲城市圈的2.57、珠江三角洲城市圈的3.63高很多.如此大的首位度一方面说明首位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很强,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区内其他城市的发展水平落后武汉城市圈内的第二大城市为黄石,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南岸,沪蓉高速公路横贯市区北隅,上通渝蓉,下通宁沪;武(昌)黄(石)九(江)铁路,东连浙赣线,西京线;水路依托长江可出海对外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黄石是一个资源型城市,目前以重工业为主导业,主要有冶金、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黄石市作为武汉城市圈内唯一的一个大城市,它的发展对于城圈的整体进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黄石自身要加大自己的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展已有的优势产业,利用自己便利的交通条件,努力发展第三产业此外,整个城市圈也要为黄石的发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从而促进整体的发展3.借力中部崛起主动承接国民经济的梯度转移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城市圈的崛起,与中国政府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密不可分武汉城市圈是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为国家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武汉城市圈的建设, 离不开中央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一方面要借中部崛起的机遇,争取把武汉城市圈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同时还要谋求国家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产业政上加大支持力度,如针对机关工资水平低、下岗失业人员多、县域经济发展薄弱的问题,争取中央政府增加对武汉城市圈内工资调整、社保资金调剂、贫困县扶助等方面的财政转移支付,比照东北推行增值税转型,支持武汉市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等等按照梯度经济发展规律,由东部发达地区到西部欠发达地区是一个从高到低的梯度发展态势,中间地带的发展不可逾越。

中部地区居中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决定了其“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战略地位和承接东部发展与西部开发的“中间区域”功能在当前外资和东部企业的“西进”中,武汉凭借其区位优势、巨大的市场、整体上优于西部的工业基础以及巨大的劳动力优势,可以更有条件地承接沿海乃至境外的产业转移和西部地区的产品输出等功能10]4.联合进行基础设施的协调建设,形成一体化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是联系城市生产力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纽带,起着空间支撑物的作用,成为沟通整个城市经济有机体的物质脉络,为投资商、旅游者、各种人才、居民提供周到的服务和舒适的环境要加强武汉与周围城市多方式、快速度的交通联系,建设城际交通网,不仅包括路交通,还应包括铁路、水路等,并将圈域内的郊区铁路和城区的轨道交通联系起来,形成大运量的交通运输系统近期要继续强化以武汉为中心的交通骨架体系,远期再向网络化发展,以重塑武汉“九省通衢”的新优势应加快城市圈的信息化进程,以市场为导向,搞好邮政、电信、电视、计算机网络建设,不断提高武汉在全国信息网络中的重要地位,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城市5.注重城市圈内外空间结构的优化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须以汉十高速(汉丹铁路)、京珠高速(京广铁路)、沪蓉高速(武九铁路)这两条十字形开发轴线为依托,建立中心城市与亚核心城市之间的区域发展轴,形成三条城镇连绵带,包括武汉—仙桃—天门—潜江城镇连绵带,武汉—汉川—孝感—安陆等城镇连绵带,武汉—鄂州—黄石城镇连绵带。

从而加强各核心节点城市的集聚与扩散能力,并带动各区域的全面发展二)市场方面1.加大武汉城市圈内市场对接顺利融入的基础市场对接是实现顺利融入的基础市场经济体制越完善,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就越充分,区域的经济发展就越离不开市场的作用统一开放的区域大市场,不仅有利于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而且还是区域对外开放的基础市场对接的目的是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服务周到、监管有力的市场体系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市场网络,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才会灵活自如地把圈内的有限、稀缺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这不仅可以大大促进圈内融合,还会提高效率,从而用经济利益这条纽带把圈内各经济主体牢牢地捆在一起基于武汉城市圈的现实,各副中心城市应着重培育统一要素市场,加强人力、资金、技术、产权、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同时努力进行大市场建设,务必消除人为设置的市场准入门槛,努力降低市场准入的交易费用,提高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与对外辐射力首先,要实现圈内各个分市场体系的网络化建设,形成圈内市场体系小系统;其次,构建圈内、圈外直至全国市场体系大系统,与外界实现联网;再次,要强化与其他城市间的市场服务环境建设,如营造法制、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这些都有利于顺利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最终有利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2.培育发展城市间横向的组织协调机构区域经济整合在市场机制基础上发展起来,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各城市之间的共同利益区域经济整合必须建立相应的运行规则和协调机制,发展横向的组织协调机构势在必行设置主要着力于开展城市间横向联系和合作的机构鼓励发展各种非政府的横向协调机构,减少经济活动的摩擦,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参考文献[1]高洪深.《区域经济学》(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2]林先扬, 陈忠暖, 蔡国田.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热带地理.2003年3月第1期 44页[3]邹宇.武汉城市圈“以小带大”的推进战略及方式[D].武汉学刊 .2008年第6期 31页[4]朱晓影.武汉城市圈圈层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D].2008年第5期 24页[5] 湖北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武汉城市圈功能提升研究[J].江汉论坛.2007年12月[6] 武汉市经济研究所.武汉城市圈在中部崛起中的作用及前景设计[J].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2期[7]《湖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年[8]雷青青. 武汉城市圈与三大城市圈的比较及借鉴 [J].科协论坛.2009年第3期下 [9] 《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J].2006年[10] 赵伟.中心城市功能与武汉城市圈发展[D].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5月12日.300-3005[11] 江志明,周鹤敏,郭耀光 .武汉城市圈“ 两型社会” 建设联动机制初探[J].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第4期[12]赖诗攀.城市群一体化中城市政府合作路径探讨[M].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8月 第3卷第3期[13] 董 毅 鲁克雄.公共财政视野下的两型社会与武汉城市圈建设[J]. 科技创业月刊. 2009年第2期[14] 王世红 刘嗣明.实现“十大对接”加速融入进程——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城市.2008年8月[15] 王敏·武汉城市圈协调发展——一个外部性研究视角[D].武汉学刊.2008年第2期[16] 2008年武汉城市圈经济运行情况简析[J].中财网.2009年02月05日[17] 沈金华 .武汉城市圈深入发展的研究[J].城市.2007年11月12日[18]湖北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武汉城市圈功能提升研究[J]·江汉论坛·2007年12月[19]刘传江 董延芳.武汉都市圈发展差距研究[D].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2期[20]范小伟 雄天号.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分析[J].华商.2007年12月[21] 杜肯堂.《区域经济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2] Kawase,R,Matsuoka,Y,Fujino,J.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Carbon Emission in Long- term Climate. Stabilization Scenarios [J].Energy Policy,2006,(34):pp2113- 2122.[23] Gustavo Garza. Global economy, metropolitan dynamics and urban policies inMexico[ J ]. Cities, 1999, 16 (3) : 149 - 170.[24] 厉以宁. 区域发展新思路 [M]. 北京: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0.11]3.清除阻碍区域经济整合的市场障碍促进区域统一市场的发育,促进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自由流动,特别是促进人才流动和劳动力的异地就业,构筑统一的物流平台。

建设区域性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发展异地金融业务,建立交易结算清算金融平台,加快清除各种市场障碍,促进建立开放有序的区域市场;加强对市场的培育,维护公平公正和充分有效的市场秩序4.在市场机制基础上发展产业分工关系,促进各城市扬长避短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形成产业分工关系,发展各城市间的产业配套关系,形成产业链在各城市间产业分工形态不断发展,特别是内部分工和水平分工加强的情况下,要重视培育产业集圈,促进生产某种产品的关联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不断集聚,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强创新功能和产业竞争力,形成若干产业优势地区5.促进地方政府间达成区域经济整合的框架协议 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投资便利化、区域大交通体系建设,区域统一市场建设、区域共同服务体系建设、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合作机制的多边协议,具有对地方政府和经济主体的法律约束力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管和仲裁机制,保障框架协议的实施6.构建系统集成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在完善武汉城市圈各城市间互补的人才流动体系和人才市场的基础上,对人才的吸引﹑培养﹑激励和使用制定统一政策,合理规范人才流动,并通过改善科研的政策环境, 服务设施等,充分利用区域内较为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人才实力,利用信息化手段研究与开发网络,协同攻关关键性的科研项目,有针对性的某些高科技领域,培育武汉城市圈的高科技专业化优势,建立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与此同时,广泛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曲艺合作,构建武汉城市圈产学研和科技开发联合体,共享技术开发优势和技术成果转让,特别是在区域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环保产业等方面实行联合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方面转化,真正建立起区域的产业竞争新优势五、结论都市圈的蓬勃兴起反映了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必然性,标志着现代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区域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使区域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大大拓展了发展空间实践证明哪个地区的都市圈发育良好,经济一体化程度高,哪个地区就发展迅速;哪个地区的都市圈发育不良,经济一体化程度低,哪个地区就发展缓慢 可以肯定,发挥中心城市配置资源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加快中部地区的都市圈建设,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必由之路都市圈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它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深刻影响甚至决定中部崛起的成败注释:第16页 共16页。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