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检测题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乡土中国》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14分)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
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节选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 材料二: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 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适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节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材料三: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
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节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1.材料一中对“愚”的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村的症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 B.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包谷一样,都是“愚”的具体表现 C.作者看来,“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 D.乡下人“愚”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主要是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如城里人 2.材料二中关于“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文明”“慈善”等意思 C.礼是由个人习惯来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自己私下停止 D.礼是高于道德的,并非社会舆论所维持,是经教化而主动服礼的习惯 3.三则材料中论证方法的运用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材料一在分析乡下人的“愚”时,运用了例证法,使论证更形象、明确 B.材料二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明确地指出了礼与法律、道德的不同之处。
C.材料三以“柴”与“波纹”为喻,生动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 D.材料三引用“一表三千里”,说明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不断向外扩展 4.请结合材料三,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点4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9分) 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私”的问题是个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法的问题西洋的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这种格局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指的是他和他的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为什么我们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因为我们的社会结构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波纹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
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以“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
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和《大学》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条理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内向和外向的路线,正面和反面的说法,这是种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也可以说是模棱两可了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在西洋社会里,做人民的无所逃于这团体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革命、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等等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5.下列对“差序格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由自己向外推出去,一圈一圈,波及和自己有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它愈推愈薄,关系越来越疏远 B.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家庭可以小到只包括一家三口,也可以大到囊括所有亲戚,这个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
C.差序格局常常要求一个人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表现为由内而外的推浪形式,把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界定得很清楚 D.在传统的差序格局社会中,要求每个人“克己”“修身”,做到“本立而道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就会是一条通路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西方社会,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的给父母交膳宿费,这是团体格局意识的体现,他们对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分得很清楚 B.西方社会里,任何个人无所逃于团体之外,他们个人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这是因为他们有革命、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的约束监督 C.与中国的差序格局相比,西方团体格局的主要问题是权利问题,争的是权利,主张团体内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 D.朋友说要带全家来看望你,如果这个朋友是西方人,你就能明确知道客人的数目;如果这个朋友是中国人,你就可能不确定会来几个人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这看起来是社会公德问题,其实是“私”的问题,说到底,与社会的差序格局密不可分。
B.我们的家讲人情冷暖,有钱有势时可以容纳所有亲戚,大家攀关系、讲交情,其乐融融;一旦“树倒猢狲散”,就让人感到世态炎凉 C.中国传统社会也倡导牺牲精神,不过牺牲是为“公”还是为“私”不好确定,站在任何一个圈里,向外看来是为私,向内看也可以说是为公 D.儒家讲求“伦”“推”的前提是先承认“己”,对于“己”,得以礼克服,克己就是修身;君主不同,应该“先治其国,后齐其家,再修其身”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一笔一笔的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在我们社会里看得最清楚,朋友之间抢着回账,意思是要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像是投一笔资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
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但是亲属尽管怎样亲密,究竟是体外之己;虽说痛痒相关,事实上痛痒走不出皮肤的如果要维持这种亲密团体中的亲密,不成为“不是冤家不碰头”,也必须避免太重叠的人情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这平衡可以在时间上拉得很长,但是如果是一面倒,社会关系也就要吃不消,除非加上强制的力量,不然就会折断的防止折断的方法之一是在减轻社会关系上的担负举一个例子来说:云南乡下有一种称上的钱会,是一种信用互助组织我调查了参加的人的关系,看到两种倾向,第一是避免同族的亲属,第二是侧重在没有亲属关系的朋友方面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找同族亲属入?他们的理由是很现实的同族的亲属理论上有互通有无,相互救济的责任,如果有能力,有好意,不必入就可以直接给钱帮忙事实上,这种慷慨的亲属并不多,如果拉了入,假若不按期交款时,碍于人情不能逼,结果也吹了所以他们干脆不找同族亲属其他亲属如舅家的人虽有入的,但是也常发生不交款的事我调查时就看到一位首为此发急的情形他很感慨的说:钱上往来最好不要牵涉亲戚这句话就是我刚才所谓减轻社会关系上的担负的注解 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有了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 “钱上往来”就是这种可以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普通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内的活动,狭义地说是生意经,或是商业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都是有无相通,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以馈赠来经营大规模的易货在太平洋岛屿间还可以看得到Malinowski所描写和分析的Kulu制度就是一个例证但是这种制度不但复杂,而且很受限制普通的情形是在血缘关系之外去建立商业基础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有专门作贸易活动的街集,街集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场上,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份出现在这里大家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我常看见隔壁邻舍大家老远地走上10多里在街集上交换清楚之后,又老远地背回来他们何必到街集上去跑这一趟呢,在门前不是就可以交换的么?这一趟是有作用的,因为在门前是邻舍,到了街集上才是“陌生”人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不能牵涉其他社会关系的。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有删改) 8.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种投资方式,朋友和亲属间互欠人情使得彼此的亲密关系得到有效维持 B.“算账”“清算”是人际关系中最伤害彼此感情的行为,等于宣告双方的绝交,不再有往来的可能 C.亲戚也会有私情,若某方背上了过多的人情债,就会打破权利和义务间的平衡,可能导致亲密关系的破裂 D.碍于人情,关系亲密的双方不便进行经济上的“清算”行为,故而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可能存在的 9.下列对文段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围绕着“人情”二字详细论述了亲密的血缘关系是如何限制着社会活动的,让读者对血缘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B.云南首的话正说明了不减轻彼此的负担,亲属间的亲密关系就难以维持 C.费孝通先生举出云南会和Kulu制度的例子证明乡土社会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相互馈赠,有无相通的 D.本文论述语言生动又带有讲故事的随意性,体现了费孝通“杂话体”的特点,不至于让读者感到论述文本的枯燥。
10.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费孝通先生的观点看,传统的“礼尚往来”实际上是人们在社交活动中相互兑现人情的行为 B.《红楼梦》中,精于世故、善于平衡自己与众人之间的人情关系正是王熙凤在贾府左右逢源的重要原因 C.即使一个家族中的某些成员之间因为某些问题产生了严重的矛盾,也不一定会造成矛盾双方的决裂 D.如果亲戚间需要进行借贷或交易行为,就必须搁置双方的亲戚关系,代之以陌生人的关系,避免人情的影响 一、重点章节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14分) 1答案D 解析A项“从客观标准来看”是相对于病和贫,“愚”应为主观标准B项“都是‘愚”的具体表现”说法错误,原文中认为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C项“就是”说法绝对,原文是“如果” 2.答案A 解析“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说法错误,原文是“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 3.答案B 解析“正反对比论证”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而没有正反对比 4.答案①差序格局是有中心的,每个人都是关系中的中心(或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
②差序格局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③这种格局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9分) 5.答案C 解析C项张冠李戴,把“权利与义务”划分清楚的是团体格局,差序格局中个人的权利与义务是模糊的 6.答案B 解析B项因果倒置,“他们有革命、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是结果 7答案D 解析D项理解不当,所有人都要先修身 三、阅读(共30分) (一)(每小题3分,共9分) 8、C 提示:A项,文中说的是“像是一笔投资”B项,文中说的是“无需往来”D项,文中是“不能存在”,意即商业行为会打破人情关系,是不能够存在的 9、B 提示:不存在这种必然关系 10、D 提示:“必须搁置”于文无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