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尔泰与胡塞尔在德国哲学从近代向现代进展进程中,有一个应当引发人们关注 的情形,那确实是狄尔泰的精神科学与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关系问题 这不仅是因为狄尔泰与胡塞尔相差正好是一代,有过个人交往和学术 观点的争辩,而更重要的是,狄尔泰的精神科学所表现的是近代哲学 向现代哲学的过渡,而胡塞尔的现象学那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哲学 的开端能够说,胡塞尔的现象学正是在以狄尔泰为代表的近现代哲 学的基础上而进展起来的因此,弄清狄尔泰与胡塞尔的关系,对咱 们正确熟悉近现代西方哲学进展的脉络,具有重要意义可是,长时刻以来,由于各类缘故,很多学者只看到他们之间的 区别,而看不到他们的联系,就好象由胡塞尔开始的现代西方哲学是 凭空而起的若是如此,咱们不仅不能正确熟悉近现代西方哲学的进 展历程,而且也无法明白得胡塞尔本人在1928 年曾说过的话,狄尔泰 的精神科学的工作是现象学天才的前瞻和预备;[1]更无法明白得胡塞 尔在 1929年 6月 27日写给米施信中所说的,观念的现象学“是在1913 年——1925 年完成的,它与狄尔泰超级接近,尽管方式是超级不同 的”[2]因此,系统地考察狄尔泰与胡塞尔的关系,了解西方近现代 哲学的进展,确实是本文试图完成的任务。
狄尔泰是从历史学跨进哲学的,他年轻时受到施莱尔马赫和浪漫派精 神所侵淫,在他身上表现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人文主义精神而胡塞尔 那么是从数学进入哲学的,他推崇的是严谨缜密的分析推理当狄尔 泰在撰写关于莱辛和诺瓦利斯的文学评论时,胡塞尔却在柏林钻研“阿 尔贝的函数”两位思想家的身世不同,阻碍了他们一生的研究方向 狄尔泰试图成立的精神科学体系,要紧范围包括哲学、历史学、宗教 学、社会批判、文艺批评等,而心理学和人类学那么是他视为把这些 学科联系为一个体系的熟悉论基础胡塞尔那么更情愿把哲学看做一 门严格的科学,一生专注先验现象学的进展,而不做体会研究可是,他们有两个一起点:其一、他们都超级关心19 世纪与 20 世纪之交欧洲所面临的文化危机和精神危机,而且试图以自己的理论 体系去改变这种情形;其二、他们都以心理学为其理论探讨的起点, 尽管他们后来所走的道路完全不同对狄尔泰来讲,心理学是他的精神科学的基石他从一开始就高度 重视心理学,因为精神科学的对象是社会和历史的真实性,而社会和 历史的载体是人,因此,对这种真实性的研究就与对人的生命实践的 研究交织在一路尽管狄尔泰以为,生命最终是不可探讨的,但生命 在其发生、进展进程中所显现的体验和表达——意识、意识关联、知 觉、内觉、自省等,能够使咱们从科学上对它有所熟悉,进而达到狄 尔泰所说的“明白得”。
如此,心理学确实是咱们熟悉生命、熟悉社会 和历史真实性的入口,如此的心理学不该当是“实验的”或“构造的”, 而应当是“描述的和分析的”,进而是“明白得的”提出这种全新的 心理学研究方式,对狄尔泰来讲,具有双重的目标设定第一,狄尔泰的描述和分析心理学是在生命直接显现的地址描述 生命和考察生命狄尔泰通过对“体验”那个概念的说明和演绎,公 设意识、意识关联都是在生命中直接给定的,这是一种对“内在现象” 的觉察,而且与外在知觉相区分进一步说,生命存在于各类关联当 中,咱们能够通过意识关联去熟悉生命这种具有反思特性的心理学 熟悉被狄尔泰称作思维行为,它专门考察在分析方面能够区分、但在 体验中却不能够分开的意识事实的同一性这点是狄尔泰对康德哲学 中关于“自我意识”论述的继承和进展第二,论述成立描述和分析心理学的重要依照在狄尔泰看来, 传统的人文科学缺少的确实是象自然科学中那种通过方式论的构造而 取得一个系统的关联尽管在生活实践中存在着这种联系的可能性, 但却一直没有形成一个与逻辑结构相符合的人文科学的整体联系狄 尔泰已经清楚地熟悉到历史学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局限——它们都不可 能制造一个与社会和历史相合乎的整体关联。
这时,狄尔泰就把希望 寄托在新兴的心理学那里,因为若是心理学能够澄清生命是一种体验, 是一种在本原上的关联,而且使之提升为一个明确的熟悉,那么,如 此的心理学就应当能够帮忙他所成立的精神科学冲破原先的人文科学 的局限如此,他所设定的以“体验”为核心的心理学就能够在概念 上说明精神科学的同一性,以此推演下去,她不仅能够成为精神科学 的熟悉论之基础,而且还能够构造历史和社会的客观知识尽管狄尔 泰没有明确地指出“体验”在那个地址所具有的系统的功能,但正是 “体验”的这种功能确信心理学与熟悉论的关系咱们由此看到,在那时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思潮的冲击下,狄尔 泰为了保证精神科学在他那个时期仍然能具有独立性,不只是自觉地、 成心识地去证明它,而且还灵敏地熟悉到,如此的证明必需尽可能的 有效这确实是说,他不是食古不化地对原先的熟悉论进行一番改造, 然后就拿它去证明精神科学的独立性,而是通过作为熟悉论基础学科 的心理学的证明,使各门具体的精神科学的学科之间有一种内在的、 合乎逻辑的关联那个地址值得注意的是,精神科学除要有描述和分析心理学的直 观性之外,还应当在方式论上具有清楚性和明确性,这就涉及了逻辑 学范围。
精神科学在如此前提下的逻辑要求,就不该当是象形式逻辑 那样简单地把思维规律看成对象,而是应该追溯心理进程的本原狄 尔泰尽管提出了自己的分析逻辑的思想,但并无展开具体的逻辑研究 其中一个重要缘故,确实是艾宾豪斯在 1896 年对狄尔泰心理学理论的 抨击,致使狄尔泰停止了精神科学的建构工作1900 年,当狄尔泰读 到胡塞尔的《逻辑研究》时,取得专门大启发,他不仅从头开始精神 科学的建构,而且自觉地依照胡塞尔的逻辑理性去修改和深化自己的 精神科学,这确实是学术界常常说的狄尔泰在晚年的转向——从心理 学的狄尔泰转向说明学的狄尔泰在那个地址,胡塞尔的逻辑研究在本质上是另外一回事并非重要, 关键是在于,狄尔泰能够通过胡塞尔开辟的道路找到他所要求的、与 他的思想相一致的分析逻辑因为那个地址不只是追溯心理学的本原 进程,不只是对给定的事物进行清楚和明确的观看,那个地址更重要 的,是对“体验”、“意识”、“现象”、“意识关联”等狄尔泰因此为具 有自明性概念进行清楚而又周密的分析因此,狄尔泰那时在称赞胡 塞尔是哲学分析的天才的同时,还主动地同意了胡塞尔的观点,依照 狄尔泰的说法,他要紧从《逻辑研究》第五、六章中感到了方式论的 冲动。
而就这两章的内容而言,它所涉及的是描述心理学和体会现象 学,胡塞尔在那个地址仍然给予描述心理学重腹地位,指出它的意义 与直觉相同,这就表现了他与狄尔泰的思想有一些共通的地址1905 年以后,狄尔泰在论证精神科学的客观有效性时,专门讨论 了知识的结构关联,他的论述,不管是在方式上,仍是在术语上,都 显然带有胡塞尔《逻辑研究》的烙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狄尔泰在 这时把胡塞尔关于行为的客观化思想视为他自己尽力探讨的结构研究 的基础,而且还想把胡塞尔的方式更普遍地应用在感觉和欲求现象的 研究上由此来看,胡塞尔的现象学方式似乎能够知足狄尔泰研究的 要求,对他而言,这些方式是现成的,既然能够信手拈来,何乐而不 为因此,他在后来撰写《精神科学中的历史世界的建构》时再次应 用了现象学的方式只是,从胡塞尔方面来看,咱们就不必然能指出,胡塞尔所说的 描述现象学从一开始就与狄尔泰所明白得的描述心理学相同诚然, 胡塞尔早年曾做过心理主义式的逻辑研究可是,胡塞尔的这方面研 究并非涉及具体的心理体验是不是合乎规律,各个结构环节是不是具 有同一性他关切的是一样熟悉论的大体问题——存在与意识之间的 本质关系胡塞尔的研究命题不是“生命”,而是“意识”,而且是“意 向性意识”。
意识行为并非直接指向客体,而是以其回忆、预期与对象 发生关系胡塞尔的熟悉论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是对象的同一性和 意 向 行 为 的 多 样 性 , 其 二 是 意 向 客 体 的 意 义 ( noematischer Gegenstandssinn)的同一性和意向行为(Noesen)的多样性因此, 在胡塞尔追求的精细缜密研究中,对现象进行双重的还原——本质还 原和先验还原确实是十分必要的,它们能够使对现象的分析成为纯粹 现象学的研究,也确实是说,通过双重还原的方式使一切给定的东西 转化为单纯的现象,从而使意识摆脱所有现实存在现象的杂多性显 而易见,这与狄尔泰所关切的作为体会事实的心灵生命的结构规律在 全然上是不同的如此来看,狄尔泰曾经在胡塞尔的《逻辑研究》中体会到方式论 的冲动,而且毫无保留地把某些胡塞尔的方式应用到自己的研究中; 但从胡塞尔方面来讲,由于他的研究方向完满是一种逻辑的、先验的 分析,他与狄尔泰之间存在专门大距离二、只是,正如胡塞尔自己所说的,观念的现象学是在 1913 年——1925 年间完成的,这就意味着,在胡塞尔那个地址,从 1913 年出版《观念 I》以后,开始显现了现象学的转向。
咱们或许能够从他转向以后的 现象学中发觉某些与狄尔泰相似或相通的地址胡塞尔一生都在对自己的现象学进行自我检讨和批判当他继续改造 自己的建构方式时,他对意向性的明白得发生了转变和深化,开始改 变那种抽象的、简单化的意识行为的方向他通过度析内在的时刻意 识,发觉一切给定东西呈现给主体的视角(horizons)与自己建构方 式的视角是相适应的,他因此舍弃了早年具有静态特点的纯粹先验现 象学, 而趋向 他自 己所说的 发生现象学( genetische Ph?nomenologie)发生现象学与只注重抽象的纯粹先验现象学的不同 之一,确实是发生现象学带有具体研究的特点那个地址所说的具体,固然不是说体会研究,而是指胡塞尔的“自我” 概念的转变自我”这时并非是一个没有规定、缺少内容的自我,而 是依照意义(Sinn)成为一个变易进程,它存在于过去意义的结果中, 同时通过自己的行为与以后的意义发生关系如此的自我并非是实体, 而是先验意义上的“单子”(Monade)每一个作为“单子”的自我, 都让自己成为独立的个体,而且与其他作为“单子”的自我相区分, 而不论是不是与其他自我有结构上的一起性[3]这时,胡塞尔已经看 到,自我有历史,自我尽管作为自己的历史而存在,但自我在时刻上 有其依托性。
胡塞尔还看到,自我是被包围活着界史当中的,因此应 当注意自我与其他自我的交往的一起体[4]现在,胡塞尔就直接面对 自我与其他自我( Ego und Alt er ego )的关系问题,即主体间性(In tersubjek tivi t?t)的问题,那个问题也是指发生现象学意义上 主体间性的历史性问题从先验现象学转向发生现象学,对胡塞尔来讲,第一是对行为建构的 本质的从头明白得,在这时,世界能够被明白得为意义创建 (sinnstiftend)的结合,是主体性的构造;而建构世界的主体主若 是作为具体的主体显现的,即作为单子式的自我而显现的每一个个 体都经历变易进程,它既生活在过去的意义创建当中,同时通过此刻 的作用去阻碍以后的意义此刻,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看起来似乎接近了狄尔泰所说的结构、关 联、历史的同一性了,狄尔泰正是在那个地址发觉了生命的结构规律 那个地址或许确实是胡塞尔所说的,狄尔泰的精神科学的哲学基础是 现象学的天才的预备时期可是,咱们不该该忘记这句话的下半句,他们的“方式完全不同”对 狄尔泰来讲,在那个地址挖掘生命的关联是容易做到的,因为他最终 是依托说明学来奠定精神科学的基础的,他的描述和分析心理学都是 为此目的效劳的。
胡塞尔的情形却不一样,他的观看和研究自始至终 都是先验的,那个地址所说的具体的主体和世界生活都是发生在先验 的基础之上,因此,它们与狄尔泰所熟悉的具有实体性质的生命关联 不是一回事如此,咱们就必需试探那个问题,是不是胡塞尔在建构 先验的、但是却又是历史的主体间性时没有充分考虑先验的基础,而 狄尔泰的精神科学的哲学基础那么显现了自己的承载能力?若是咱们进一步观看,就会发觉,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关于主体间性 的论述与狄尔泰对心灵生命的讨论是超级接近的与狄尔泰一样,胡 塞尔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都同意了从本身自我(daseigene Ich)到他人自我(das fremde Ich)的思想,而且这条道路最终又回 到本身自我那个地址胡塞尔的这种自我学说在证明主体间性的建构 作用的同时,还说明它具有对本身自我的反作用可是,如此的本身自我与其他自我的关系是不是也象狄尔泰的心灵关 联那样能够相互明白得呢?事实并非如此,胡塞尔的自我学说只是在 建构主体间性的最初时期中具有方式论的作用,它并无从主体间性的 关联引向说明学的生命明白得对胡塞尔来讲,只要自我不是许多单 子组成的一起体的一员,自我始终确实是一个抽象的东西。
由此来看, 狄尔泰所设定的明白得他人心灵的途径,在他自己那里并无成为疑问, 因为他是从现实的社会交往来明白得那个途径的;但在胡塞尔先验建 构那个地址,却必需对那个途径的可能性条件提出问题那个地址的 缘故就在于,尽管他人的心灵生命在直接体会中是给定的和能够表达 的,尽管它存在于客观精神当中,在这种情形下能够明白得他人的心 灵,这是一回事;但从先验条件动身,去达到明白得的可能性,那么 是另外一回事在这方面,狄尔泰和胡塞尔表现出两种显然不同的哲学观看层面胡 塞尔的现象学在那个地址就遇上那个问题:是不是能够从先验方面明 白得主体间性和与之紧密相联的世界生命,而且最终在历史的关联中 把握它们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来讲,那个问题意味着,只有一种从历史上把握的 先验的主体间性能够被看成狄尔泰意义上的世界建构这句话反过来 也一样适用于这层含义,一个历史意义上的先验的主体间性,在其建 构世界的作用中,它在本质上仅仅只给那个世界一种历史存在的意义, 因此,它也只具有历史把握的客观性如此来看,胡塞尔的发生现象 学从一开始就把主体间性的问题明白得为一个先验的、历史的问题, 其缘故在于,“胡塞尔以为,以一种历史的态度看待它们,比作简单的 哲学反思要重要得多,因为哲学也可能固执于当下现成的诸般情形, 而进不到历史的视野中。
[5]因此,那个问题的解决应当取决于对先 验的主体间性的历史性作进一步分析和论证但是,胡塞尔在历史性方面的研究并无展开有些学者曾以为,历史 是一个加倍复杂的领域,胡塞尔在那个地址没往前走几步,就已经到 了垂暮之年,他因此未能踏入加倍幽深的时期只是,这只是一种或 然说明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当他在分析主体间性的同时,又陷入笛 卡儿的第五沉思,而没有专注发生学问题,他在那个领域是停滞不前 的这不仅限制了他对主体间性讨论的深度,而且还给咱们留下了一 些琢磨不透的疑问,比如,如何从先验方面把世界明白得为主体性的 行为构造,如此的世界又如何被看成历史形式的人类世界 等胡塞尔本人也看到,他对主体间性的建构分析尚未达到历史的分析, 但这尚未组成他的全数理论的矛盾他说到,“这确实是现象学,它把 世界的历史性揭露为先验的历史性构造”[6]它说明,胡塞尔一方面 急切盼望解决历史的疑难,另一方面似乎又陷入无法解决的窘境当中 在这种情形下,他只能对此作出简单的提示更进一步讲,胡塞尔并 无隐瞒这方面的困难,他从未说过“自我的历史”,“主体的历史”,“主 体间性的历史”对他来讲,那种在时刻形式中发生的事件未必确实是 历史,尽管历史必然是时刻上的进程,但时刻的进程不能挖掘出历史 的变迁元素,就不必然是历史。
胡塞尔的此言使咱们好象又看到黑格 尔的历史哲学至此为止,咱们看到了狄尔泰与胡塞尔既有相通、也有相异的地址, 因此能够比较清楚地明白得胡塞尔所说的那段话的含义若是咱们对 他们最后几年的思想再加以对照,或许能从中悟出更多一些东西三、胡塞尔在晚年尤其从发生现象学方面关注意义的生成和进展,他在这 时讲述意义时,选用“Sinn”,而不用“Bedeudung”Sinn”那个词 除有“意义”的含义之外,还有“感觉”、“知觉”、“沉思”、“意识” 等多种含义胡塞尔选择那个词本身就说明,他仍然在以其强劲的专 注力对心理结构作细致的内省,他对历史、主体间性的讨论,仍然是 先验范围的研究对胡塞尔来讲,澄明先验的主体间性的发生进程, 确实是揭露出所有主体先前的创建意义和成立意义形态的行动;他所 明白得的历史,确实是特定的“历史意义”,确切地讲,确实是在时刻 中“积淀的历史意义”通过如此的追根溯源,即能够激活先前的建构 行动,还能够清楚地还原建构进程胡塞尔在这时仍然是依照发生学 的原理来考察的意义形成进程,而且试图清楚地说明,任何主体不只 是具有自身的发生进程,而且还与历史发生关系,因此,主体性应当 是历史的主体性。
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中,胡塞尔不仅继续用“ Sinn” 那个词,而且还扩而广之,利用了一些以Sinn为词根的新的概念,如“besinnlich”,“selbstbesinnlich” ,“Besinnung”这些词的汉 语含义大体上与词根相近,能够翻译为沉思、自省等意思这些新概 念使咱们注意到胡塞尔与狄尔泰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因为狄尔泰 也是在晚年才利用“自省”(Selbstbesinnung)那个概念的对狄尔 泰来讲,“自省”是把生命的发生进程看成生命的历史,而且在生命关 联中指诞生命的意义,因此,“自省”的含义多于发生学的观看,超出 了单纯的、只反映时刻流动的“体验”概念由此来看,胡塞尔与狄 尔泰在那个方面是一致的只是,认真推敲的话,仍是能够发觉他们之间的不同第一,依照狄 尔泰的观点,生命的历史意义应当在他所说的生命范围中表现出来, 他对此作出的大体说明是:第一,不能用人的本质之外的东西或意向 性的对象关系方式去明白得具体的人的本质,体验具有另外的价值; 第二,一切在生命中的体验都是成心义的,不仅生命的发生进程是时 刻上的流动关联,而且对这种时刻关联的体验也具有明白得生命的意 义。
因此,“自省”是不能代替“体验”的狄尔泰的那个观点显然是 不同于胡塞尔的说明的,为此他们曾发生过猛烈的辩论第二,狄尔泰所明白得的意义范围不同于胡塞尔的意义发生进程咱 们在那个地址不管如何不能忽略,在狄尔泰的意义范围中缺少先验的 东西胡塞尔观看意义的独特视角已经限制了狄尔泰的意义范围,胡 塞尔通过其意向对象和意向行为的研究,从 Sinn 那个概念中看到纯粹 对象性的意义,他所说的意义是涵盖一切意义的“意义”,因此,他的 所谓“意义”不同于狄尔泰的“意义”再次,狄尔泰的历史性始终是成立在体会基础之上的,他所说的历史 体会和意义并非是对生命意义自省的结果从全然上说,狄尔泰的所 谓历史意义只能是在客观对象建构进程中不断增加的意义积存进程, 那个熟悉对明白得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有效性固然是有踊跃意义的 对此,胡塞尔并非予以否定,但他所说的先验主体创建意义的行为并 非具有对象的客观性,因此,他关于意义的论述,始终缺少对具体价 值的自省元素,而这点在狄尔泰那里是不能或缺的对历史性和意义的考察,给这两位哲学大师带来不同的结果从胡塞 尔那个地址来讲,研究那个问题能够打开新的思路若是他自我批判 地认清“初期现象学带有产生于传统积淀的成见”,而且进一步熟悉到, “咱们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是过去的遗产”,[7]那么,这或许是对先验 现象学进行从头试探的开端。
可是,胡塞尔直到最后都在坚持现象学 是严格的科学的观点,尽管他已经觉察到,历史对现象学不断增加的 作用和意义,但他不肯或不可能再从那个地址继续向前迈进这是胡 塞尔理论事实的割裂,也是他个性的冲突,它妨碍了胡塞尔对先验性 与历史性进行调和的尝试对狄尔泰来讲,他在那个地址也碰到一个 他无法逾越的障碍,因为他一方面坚持真理的历史相对性,另一方面 又相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一俟他把历史相对性与世界观结合 在一路时,他原先假想的哲学所具有的指导意义就大打折扣,从而也 减少了他的精神科学的重要性尽管他尽力想使自己的理论在历史相 对性中取得绝对性,而且为此殚精竭虑,但熟悉上的误区使他不可能 弥合体系的矛盾尽管狄尔泰坚持体会哲学的立场,而胡塞尔坚持先验哲学的方向,而 且他们在晚年都发觉自己理论内部的矛盾,可是,他们不但不隐瞒这 些矛盾,而且自始至终坚持自己的原那么,他们在这点上也是完全一 样的正因为如此,胡塞尔发觉了狄尔泰的矛盾,并用自己的理论和 方式超越了狄尔泰,而海德格尔那么一样发觉了胡塞尔的矛盾,也用 他的理论和方式超越了自己的教师哲学确实是在这种不断发觉和克 服矛盾中前进的注释:[1] 《哲学与现象学年鉴》第九卷,第237 页,1928 年,哈雷。
[2] 转引自里克曼《狄尔泰》第312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年,北京[3] 参见叶秀山《思•史•诗》第104页,人民出版社,1988年,北 京[4] 《胡塞尔全集》第十四卷,第 222 页[5] 姚治华《爱德蒙德•胡塞尔》,载《现代世界十大思想家》,江苏 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518页[6] 《胡塞尔手稿》第七卷,第11 页,1932年9月—10月[7] 《现象学研究特刊》卡尔•阿尔贝出版社,弗赖堡/慕尼黑,1985 年,第 9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