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术理论基础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是武术理论渊源和武术自身理论体系1)武术理论渊源——土壤---中国传统文化武术与中国古代哲学、宗教、儒家、养生、兵家等都有渊源,从中吸取营养2)武术自身理论体系——茎叶武术自身理论体系包括:生存发展起源说,拳法自然本体说,圆弧运动轨迹说,拳法阴阳技击论,守柔处雌战略论,化恶扬善道德论2、武术文化形态的形成:武术文化形态的最终形成是在宋元明时期3、五行说中“相生相克”的哲理是构成形意拳结构模式和拳理的基础4、“道”是老子提出的命题,是他思想体系中的核心道的含义有二:一是指法则、规律二是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性5、庄子以“气”来表示万物的本源,“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是说无形之气有形之物的基础庄子又以“气”的聚散来解释生命之形成:“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从春秋时代起,“气”就已成一个普遍的哲学概念6、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战国的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到宋代张载明确提出“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7、“天人合一”的基本点是天人相通8、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法的核心,是万事万物变化的源泉。
9、神形体现,手到眼到正是形对神的体现,通过眼睛传神,眼要明锐,眼随手动,目随势注手到眼到,眼随手动,目随势注——形对神的体现10、明朝思想家王守仁邙日明)提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应该是统一的,如果只“知”而不“行”,这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知”11、武术与气功,中国古代体育最完备的两大体系的汇合,是一个应该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现象,气功与武术的结合,是中国武术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在这种结合中,道教及其它秘密宗教团社是重要载体12、“武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历史上最早的、带有条款性的武德记载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安民、和众、丰财”这是对诸侯用兵道德的要求,同时也是指军事武力七个方面的作用——标准13、武德内涵深层最宝贵的是爱国意识武德的内涵:表现为“仁、义、礼、信、勇”等方面14、中国的气功大体分为三类,即道家气功、佛门气功与民间气功其中道家气功源远流长,影响最大在中国历史上,气功曾有过几次大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晋南北朝、唐宋和民国初年是中国气功发展重要阶段,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气功与武术的结合愈来愈密切15、武术运动三说三论生存发展起源说拳法自然本体说圆弧运动轨迹说拳法阴阳技击论守柔处雌战略论化恶扬善道德论一、生存发展起源说宇宙万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都是在起源——发展——衰弱——灭亡,再起源——发展——衰弱——灭亡的往复循环中生存的。
人类的生存规律也同样,武术运动亦然1. 自然活动动作2.寻食动作3.斗欧争夺动作4.战争动作5.格斗防卫动作6.治病养生动作7.仿生动作8.心理上的需要等等二、拳法自然本体说武术在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强调自然,且强调“效法自然”,也就是说武术视效法自然与否作为区别其它体育项目的本质特征之一从导引术-五禽戏-易经筋-八段锦-内功图说-太极拳的整个体系来看,自然界各种生命现象特点的模仿是发挥其健身效能的奥妙三、圆弧运动轨迹说武术以圆弧运动作为动作运行轨迹,这是对“道”运行规律的哲学思想的扩展和延伸八卦、形意、太极拳等武术动作以腰为轴心,随运动的变化形成大弧带小弧、大圆套小圆或者平圆、立圆、八字圆等各种圆弧运动为技术特点,贯穿套路始终四、拳法阴阳技击论武术运动深受传统古典哲学阴阳对立统一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拳法阴阳”的技击理论太极、形意、八卦行拳时的进退,上下,前后,左右,虚实,开合,动静,刚柔,隐显,缓急,就是遵循这种阴阳变化规律的五、守柔处雌战略论这种贵柔崇雌,崇弱尚下的思想,对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的影响是极大的,构成了太极拳的“尚意不尚力,贵化不贵抗,贵走不尚顶”的守柔处雌特点。
在练拳时讲究“崇尚柔化”,最忌用力,务使全身放松,气血贯注,日久自然练成内劲六、化恶扬善道德论武术运动理论吸收了儒家的“仁学”和“礼仪”,拳家们十分讲究武德,化恶扬善用之于拳术,被迫出手,应礼让三招,即使出手使对方不伤为上乘,化而使对方无所施其力为主要16、守柔处雌战略论武术中攻防格斗以“反者道之动”为原则,吸取诸家兵法的合理内核,形成了“守柔处雌”的战略理论17、讲解的规律顺序一般来讲依次是:方向路线、动作规格标准、动作易犯的错误、动作的关键环节、攻防含义及精神节奏等18、武术文化:是以技击技术为核心,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包括与武技密切相关的器物、传承形式和民俗,以及由它们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共同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19、本体论: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人们对万物本原的认识与说明20、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的关系简言之,就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21、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理论和实践相统一22、武德:就是指在从事武术活动群体中形成的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要求的总和23、气功:古代称为“行气”、“导引”,它是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以调息运气为主、肢体活动为辅的一种健身方法。
24、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是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诸子百家之一25、武术运动美学:简称武术美学武术美学就是研究武术运动中所产生的美和审美活动的规律,以及武术美的创造与发展规律的学问26、反者道之动:是指事物向其反面转化的意思27、武术文化的特色(1)德与艺的统一(2)淡漠的竞争意识(3)注重个人技艺的纯熟28、武术文化的整体构成(1)道与理——心理价值层——武术文化体现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情感等(2)礼与艺——制度习俗层——武术组织方式、传承方式、教授方式、礼仪规范、武德内容、比赛方式等,是一种人人关系(3)技与术——物器技术层——武术技术、器械、练功器具、场地、服装等,表现一种人物关系29、武术文化体系的完备的标志?(1)武术器械的完备及其与兵器的分离;(2)武术套路的涌现,出现了武术套路图谱的著作;(3)武术流派的形成30、“天人合一”观对武术的影响?(1)武术是大自然的一种物质运动,是人们的一种实践活动这便决定了它只能是唯物的,而不能是唯心的,只能遵照客观规律活动,而不能主观行事因此,它必然将唯物的“天人合一”观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
2)遵循自然规律是武术的主要原则,是拳道之理31、反者道之动包含三方面的意思:(1)一是事物矛盾对立面的相互依赖;(2)二是矛盾对立面的相互转化;(3)三是事物发展的方向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32、宗教与武术发生联系的原因?1. 宗教与武术同属于文化范畴,而人类各种文化间必然会互相影响与渗透2. 庞大的寺院经济是宗教信仰者习武的基础3. 宗教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组成部分,必然对武术产生影响4. 宗教信仰者的反压迫斗争,是宗教与武术结合的原因之一5. 宗教教义或宗教修炼对武术的影响也是宗教与武术相结合的原因之一33、武术中医的关系?中国武术将传统中医的整体观和综合观理论完整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所谓“拳起于易,理成于医”之说,即是这种吸收、运用的概括34、武术与气功的结合的意义?武术与气功的结合,使中国武术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不仅在技术上、在结构上完成了“内功外拳”、“内外结合”、“先内后外”等结构,使武术形成“内外兼修”完整体系;而且,由于气功与武术的结合,促使武术理论更趋丰富、合理与完善35、武术与战争、兵法的关系?战争的目的是制服敌人,武术技击术的目的也在于制服对手,因而采取各种手段夺取胜利,是战争和武术技击术的共同性质。
这种共同性质,使得战争和武术在制胜的战略战术、办法、措施等方面出现“兵法同源”,战争产生的兵法,既指导了战争,也指导了武术,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36、武术技击与兵法谋略1.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2. 敢打必胜,胆气为先3. 奇正相生,虚实相应兵之情主速4. 示形而诈,诱敌上当5. 先发制人,突袭快准6. 集中我力,分散敌力7.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37、武术运动的审美特征有哪些?(一)形神美(1)形体美(2)姿势美(3)服装、器械美(4)形与神的统(二)节奏美(三)技击美(四)意境美38、武术运动的一般心理特点?1. 内和外的统一2. 丰富的想象能力3. 情绪体验鲜明4. 动作记忆独特,需要顽强的意志品质5. 良好的器械感6. 精确地时空知觉39、武术套路教学中三多1. 动作数量多2. 方向路线变化多3. 动作所包含的因素多40、对武术运动员心理品质的培养?一、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并指向于一定的目标二、改善知觉过程,尤其是对武术运动有着重要性的专门知觉过程三、良好的意志是决心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其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41、武术运动效果的机能检测与评价中有哪些常用指标和常用方法?一般常用的机能监测方法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率血压、最大摄氧量、无氧阈、血乳酸、肌电图、血色素等。
检测的评价一般是以安静状态,定量负荷和最大负荷状态下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对照分析42、解剖形态学为武术运动员的选材提出了哪些要求?武术运动员有以下特征:眼睛有神,身高适中,五官端正,四肢匀称,手长掌大,6—9岁的儿童其身高与体重差应大于115较为合适,关节活动幅度大,皮脂较少,腿形足弓正常眼睛有神,是武术“精神”的外部表现与要求,五官端正是武术古典美,形体美的体现43、解剖学分析武术技击动作的一般步骤有哪些?1. 确定要分析的动作名称2. 描绘身体姿势和动作要领3. 划分动作阶段4. 分析各阶段的运动状况5. 小结与讨论44、佛教对武术的影响?P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