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3年中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豆***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5.95KB
约17页
文档ID:166434989
2023年中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_第1页
1/17

中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下面整理了中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希望对您有帮助~  广义: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夹义: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 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互相作用  “五要素” + “三过程”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三过程(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23代以前)  192023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教育心理学》  2.发展时期(0世纪2023代到50年代末)  这一时期美国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及教育心理文选之类的书籍多达上百种,但由于没有统 一^的理论指导,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3.成熟时期(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初,由布鲁纳 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Itt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善。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  1.产生阶段(十月革命前)  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  俄国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杰列夫1877年出版的《教学心理学》  2.发展阶段(十月革命后)  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  布隆斯基:强调儿童的个性统一性以及对儿童心理进行整体性的综合研究,代表作《科学的心理学概论》  鲁宾斯坦: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相统一的原理他认为,心理过程不仅在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且也 是在活动中形成的  3.完善并逐渐形成自己特点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90年代)  注重与发展心理学的结合,开展了许多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研究;在学习理论方面,形 成了最具代表性的两大派别!联想一反射”理论禾口“学习的活动”理论;前苏联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人 际关系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心理学思想的起源  在古代就萌发了教育心理学思想  2.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翻译著作是192023房东岳翻译的日本小泉又一所著的《教育实专心理  廖世承于1924年编写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陆志韦于1926年翻译出版了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到目前,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工作者们正在不断吸取国外的 先进科研成果,结合我国教育教学实际,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性  (1)连续性与阶段>性;(连续性—量的积累"介段性—质的奔腾)  (2)定向性与顺序性"方位顺序)  (3)不平衡性"发展速率不同)  (4)差异性个体之间发展速度,水平优势差别)  1.中学生的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  (1)皮层细胞在功能上趋于成熟,脑功能重要体现在兴奋与克制过程逐渐平衡;  (2)人体内分泌腺相称活跃,学生的情绪不稳定,神经系统容易疲劳  2.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1)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  (2)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3.中学生观测发展的特点  (1)目的更明确;  (2)持久性明显发展;  (3)精确性提高;  (4)概括性更强  4.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力是人生中记忆力的“最佳时期”,达成了记忆高峰。

  (1)故意识记占主导地位;  (2)理解记忆成为重要的识记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2岁)重要特性: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重要特性:言语和概念发展速度惊人,思维集中化和不可逆,只注重状态  3.具体运算状态(711岁)标志:出现“守恒”的概念,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  4.形式运算阶段(116岁)思维开始发展到形式阶段  皮亚杰提出,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四个因素是: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和具有自我 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重点)  “最近发展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 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成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者说借助于别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成的较高 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  1.学习信任的阶段(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  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8个月到4岁)  3.发展积极性的阶段(6岁)  4.变得勤奋的阶段(612岁)  5.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220岁)  6.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024岁)  7.显示充沛感的阶段(450岁)  8.达成完善的阶段(0岁以后)  1.为了对人的聪明限度做定量分析,心理学家发明了许多观彳量工具,这些工具被称作智力量表。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  智商:即智力常数,它是通过智力测验所得分数来表达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相对指标,简称 IQ计算公式如下: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X100  2.智力的差异:涉及智力的个体差异和智力的群体差异一般认为,IQ超过140的人属于智力 超常,IQ低于70的人属于智力低下)  3.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反思型与冲动型、整体性和系列性、心理 自我调控理论等方面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学习,人类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积极地掌握社会 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1.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加捏认为,学习结果就是各种习得的才干、本领,人类学习重要是为了获得以下五种才干: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运动技能  2.奥苏贝尔的分类  奥苏贝尔根据以下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据此可 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据此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故意义学习。

  3.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1.桑代克的尝试一尝试错误说"试误说$  桑代克根据实验提出了三条重要的学习定律:准备律,效果律,练习律  2.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2)刺激的泛化与分化(会判断泛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将不同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禾口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1)强化,即可以提高反映概率或者反映发生也许性的手段  (2)强化的程式,即强化的时间和频率安排3)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4)消退  (5)处罚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交互决定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互相决定的因素起作用)  (2)观测学习(分为直接的观测学习、抽象性观测学习和发明性观测观测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 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和动机过程)  (3)对强化的重新解释(除了直接强化外,班杜拉还提出了此外两种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布鲁纳,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

  (1)学习  学习的实质是积极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涉及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提倡发现学习"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呈序原则"虽化原则)  2.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  (1)故意义学习的含义:就是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 为的 实质 的 系  (2)故意义学习的条件:教材要有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 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3)意义的同化三种模式即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组合学习  (4)组织学习的原则: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先行组织者策略  加捏把学习按照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 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个 体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  基本观点:(1)知识观: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知识并不能概括世界的法则知识 不也许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2)学习观: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3)学生观:学习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校情境的。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的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 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  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的具有激活功能、定向功能、强化功能、调节功能  1.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  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  3.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  1.强化理论  (1)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理论家们提出的  (2)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种方式: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3)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楷模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2.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  点击查看:XX年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核心考点汇总  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  (2)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 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结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动机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  4.自我效能感理论  (1)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可以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

  (2)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口向  (3)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涉及结果期待禾口效能期待  (4)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暗示,情绪唤醒  5.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相反倾向的部分组成,一种称为力求成功,另一种称之为避免失 败由于两种动机所占比重的差异,会产生两种不同的人,一种称为避免失败者,另一种称之为力求 成功者避免失败者往往选择容易完毕的任务,而力求成功者则喜欢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倾向于选择 成功率508的任务  1.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2.注意教学的新奇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浓厚的爱好  4.针对学生的个另(J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适本地开展学习竞赛  2.对的运用奖励与处罚  3.运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对的归因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P向,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毕其他活动的  1.正迁移与负迁移划分依据:迁移性质不同正迁移:促进作用;负迁移:干扰或阻碍作用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划分依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水平迁移(横向迁移)顺 向迁移(先行影响后继)逆向迁移(后继影响先行)  垂直迁移(纵向迁移)自上而下(上位影响下位)同化;自下而上(下位影响上位)顺应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划分依据:迁移内容的不同一般迁移(普遍迁移);具体迁移(特殊迁)  1.形式训练说  该学说认为心的组成成分是各种官能,它们遵循着用进废退的原则"一种官能的改善会加强其他 所有官能  2.相同要素说  该理论代表人物是教育心理学创始人桑代克认为迁移的产生是因共同要素的存在  3.概括说  该理论代表人物是心理学家贾德水下击靶”经典实验  4.奥苏贝尔的认知观  基本观点:一切故意义的学习必然涉及迁移;认知结构变量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  奥苏贝尔提出了三个重要的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可禾U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和清楚性  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