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折柳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隋无名氏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丝丝拂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青门柳【唐】白居易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长安新柳【唐】陈光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临川见新柳【唐】崔橹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汀洲草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柳【唐】崔橹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题柳【唐】狄焕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雨余笼鴻岸,烟暝夹隋河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新柳【唐】杜牧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柳绝句【唐】杜牧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柳【唐】方干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柳【唐】韩僱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裏长条柳【唐】韩琮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柳【唐】韩溉雪尽青门弄影微,暖风迟日早莺归如凭细叶留春色,须把长条系落晖彭泽有情还郁郁,隋堤无主自依依世间惹恨偏饶此,可是行人折赠稀咏柳【唐】韩僱裏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唐】李瞬杨柳郁氤竄,金堤总翠氛庭前花类雪,楼际叶如云列宿分龙影,芳池写凤文短箫何以奏,攀折为思君垂柳【唐】李商隐娉婷小苑中,婀娜曲池东朝佩皆垂地,仙衣尽带风七贤宁占竹,三品且饶松肠断灵和殿,先皇玉座空柳【唐】李商隐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柳【唐】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题柳【唐】李中折向离亭畔,春光满手生群花岂无艳,柔质自多情夹岸笼溪月,兼风撼野莺隋堤三月暮,飞絮想纵横柳【唐】罗隐一簇青烟锁玉楼,半垂阑畔半垂沟明年更有新条在,绕乱春风卒未休唐】慕幽今古凭君一赠行,几回折尽复重生五株斜傍渊明宅,千树低垂太尉营烟藏翡翠,倚风兼雨宿流莺隋皇堤畔依依在,曾惹当时歌吹声柳【唐】裴说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咏柳【唐】吴融自与莺为地,不教花作媒细应和雨断,轻只爱风裁好拂锦步障,莫遮铜雀台灞陵千万树,日暮别离回柳清明带临水带【唐】徐夤漠漠金条引线微,年年先翠报春归解笼飞霭延芳景,不逐乱花飘夕晖啼鸟噪蝉堪怅望,舞烟摇水自因依五株名显陶家后,见说辞荣种者稀咏柳【唐】薛逢弱植惊风急自伤,暮来翻遣思悠扬曾飘紫陌随高下,敢拂朱阑竞短长萦砌乍飞还乍舞,扑池如雪又如霜莫令岐路频攀折,渐拟垂阴到画堂庭柳【唐】姚系袅袅柳杨枝,当轩杂佩垂交阴总共密,分条各自宜因依似永久,揽结更伤离爱此阳春色,秋风莫遽吹柳【唐】张旭濯濯烟条拂地垂,城边楼畔结春思请君细看风流意,未减灵和殿里时柳【唐】郑谷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篇二:“折柳送别”原始意蕴探赜内容摘要:“折柳送别”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送别形式每至行人远离,送行者往往折柳相送以表惜别之情祝福之意这种独特的送别方式在文人墨客中颇为流行,为原本落寞惆怅凄凉伤感的离别场面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折柳送别”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送别形式每至行人远离,送行者往往折柳相送以表惜别之情祝福之意这种独特的送别方式在文人墨客中颇为流行,为原本落寞惆怅凄凉伤感的离别场面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一般认为“折柳送别”发端于西周初期,而《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则被视为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到了汉代,“折柳送别”渐成风气,记录汉代京师长安社会生活的《三辅黄图》云:“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据程大昌《雍录》载:“汉世凡东出函关,必自灞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为别”折柳送别”有固定的送别地点及具体的折柳内涵,标志着这一送别形式的定型与成熟到了唐代,由于实行科举制度和边疆战争频繁,普通庶民为追求功名,或远离家乡以文求仕,或远赴边塞建功立业,“折柳送别”之风大盛,成为时人送行饯别的主要方式,所谓“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者,应为离别多”多情浪漫的唐代诗人将其作为诗歌中的特定意象,引诗入词反复吟咏。
权德舆《送陆太祝》诗:“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孤独及《官渡柳歌》:“远客折杨柳,依依两含情同时,情感表达也从抒发离别之苦拓展到了表现离别双方的相思之痛王建《宫中调笑》:“杨柳,杨柳,日暮白沙渡口船头江水茫茫,商人少妇断肠肠断,肠断,鹧鸪夜飞失伴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无领长相思,折段杨柳枝那么古人为什么会采用这么一种别具一格的送行方式,“折柳送别”的原始意蕴究竟何在呢,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探讨,历来不乏其人,然终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其一,礼俗说有人从古代的丧葬礼俗中加以解释,认为古人用柳来制作丧车丧具,是借用柳的再生功能,表现了活着的人对逝者生命再生的企盼和愿望再由“死别”转向“生离”,柳成为现实生活中人们远行或亲友分离时,寄托生命长在、生命平安这一类朴素愿望的吉祥物其二,生命说有人从生物学角度予以阐述,杨柳易活,生命力旺盛,以柳入诗,寄寓祝福,希望远行之人能很快适应异乡的水土,健康地生活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正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
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其三,文化传承说有人认为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折柳送别”实际是一种文化传承其四,介之推说有人认为“折柳”、“插柳”源于寒食节习俗,南北朝时期梁宗懔撰《荆楚岁时记》记载:“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家家户户门前插柳,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大臣介之推的据说他力保国君重耳出逃19年,割股作汤,忠心耿耿后来重耳作了国君他却被遗忘了,他与老母在绵山自耕自织为生,最后被大火烧死在山中的枯柳树下人们插柳,是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折柳便有了纪念、怀念之意,成为后世“折柳送别”之滥觞其五,谐音说有人从音韵学方面给予解释,认为古人注重谐音表意,“柳者,留也”,柳及相关无的这种谐音便易于成为表达情感的媒介折柳相送,是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况且那随风飘舞千丝万缕的柳枝与“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是何等吻合,柳丝飘荡与游子飘泊的情状又何其相似,以柳相送,自然是合情合景其五,信仰说现代学者追溯出“折柳送别”的起源乃是蕴涵着“树神崇拜,生殖信仰”的观念,认为柳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就有祛邪扶正的神异力量,是被推崇敬奉的神树,同时也是生殖重版的象征,后来逐渐演化为了送别形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虽然丰富发展了“折柳送别”的文化内涵,却使得这一送别形式的原始意蕴愈加变的扑朔迷离真伪难辨笔者认为,任何习俗的产生形成都人们的生产生活,是那个时期人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正如郭于华在《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一种权力实践的解释》一文中所说,“民间仪式主要是作为生存的技术而存在的,其遵循的是一种生存的逻辑”追根溯源,“折柳送别”的起源亦应来自人们的生产生活我们因此认为:“折柳送别”滥觞于西周初期的“禁烟改火”制度,源自古人对火的崇拜,是现实生活在习俗中的具体反映篇三:离别诗的诗句及意象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1.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3.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4.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5.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6.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7.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8.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9.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10.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11.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12.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13.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4.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5.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16.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17.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18.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19. 南浦凄凄别.西风袭袭秋.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1. 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2.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3.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4.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把意思写出来就是咯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5.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1.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2.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3.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4.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5.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6.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7.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8.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9.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10.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11.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诗中乡情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1.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文《渡汉江》》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别离诗鉴赏之意象题在高考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近年来的考察也越来越灵活,同学们在做这类题时也会力不从心,不知从何下手,所以我们就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去鉴赏古代的仙文豪给我们留下的经典之作在中国古代诗坛上,别离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别离亲人、恋人、友人而这时,别离无论作为人生遭际还是作为创作题材,都会显得更为重要,更为深刻,更为壮烈,更为精彩古时没有火车飞机,没有隧道轻轨,没有电脑,在交通通讯落后、路途艰险的情况下,只能“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就反映的别离形式来看,有送别、留别、赠别、酬别、话别、宴别、饯别、寄别诸多种类而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则更多,可以数出来的有杨柳、杯酒、明月、江水、芳草、眼泪、残阳、孤云、远帆、歧路等。
我们用近代艺术大师也就是后来出家当了和尚,法号为弘一法师的李叔同著名的《送别》开篇,来讲解别离诗的意象问题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诗了古代经典离别诗所用的种种意象,“柳”、“长亭”、“芳草”、“夕阳”、“浊酒”等等意象概括了离别诗的“离愁别绪”一、折柳赠别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此习俗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三:1、“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2、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绵绵的情意,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诗经〃小雅》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永在《雨霖铃》中写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王之涣有名气的《送别》是这样的: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二、芳草惜别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芳草还有一种植物,也是别离诗中常常出现的意象。
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其中有一首大家都熟悉的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最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喻离别的愁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在空间的分布上,碧草连天,好像在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古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芳草像纤柔的柳丝一样,缠缠绵绵,给人以依依不舍之情三、长亭饯别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长亭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别,此后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古时在城外路旁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除“长亭”之外,还有南浦也是离别诗中常常出现的地名,“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当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和长亭一样已成为送别之地的一个专有名词了同学们试着想一下,能够想出哪些关于“长亭”的诗句呢?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四、饮酒泣别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酒除折柳送别外,把酒壮行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送别形式辛弃疾《满江红》:“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杯中物所指的就是酒许是因为以酒送行更宜于被人接受,也更易于尽抒胸臆,因此就数量而言,以酒送别的诗在别离诗中也是最多的而就表情达意而言,那种悲壮激烈之情,恰好与以柳送别的缠绵悱恻形成鲜明对照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王维的《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这种情况下,送者或被送者,谁也很难生出什么兴致来,真是“愁颜”难慰,别恨又添所谓“借酒浇愁愁更愁除了壮行之外,借酒还可以表达当事人的交情,并寄以某种企盼和祝愿温庭筠《送人南游》所谓“唯以一杯酒,相思隔远天”这就是“酒”这个意象所具有的奇特内涵五、日暮伤别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夕阳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日暮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送别诗中常出现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是古人喜欢在傍晚时分送别吗?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李白写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其中《送友人》便是很成功的一首: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个落日便给我们描绘出一副夕阳西下,诗人与友人执手不忍分离的图画除了这些意象之外,还有很多意象也是古代经典别离诗常常使用的,比如,江水、孤帆、云朵等等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在《别赋》中如是说别”愁、别”思、别”恋在众意象中被表达的淋漓尽致,我们在鉴赏古诗的时候要深刻理解意象的意义和功能,还要从意象中分析出诗人的感情和诗词的思想附:《长亭送别》崔莺莺并不叛逆华德阳《长亭送别》是《西厢记》里的一支奇葩,有人说在这一折戏里突出刻画了崔莺莺的叛逆性格,描写了她对功名利禄视如粪土和对爱情的大胆执著的追求其实,崔莺莺并不叛逆,她的言行只是一个自然人的本能反应,还谈不上反抗封建礼教有人说,崔莺莺的唱词里有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等表明了她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显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如果以此类推,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难道也是写了一个轻视功名利禄的具有叛逆性格的女子?显然牵强附会那么,此时此刻崔莺莺是怎样一种心情呢?首先,崔莺莺之所以不让张生赴京赶考,不是轻视功名利禄,也不是叛逆。
只要是一个正常的热恋中的女子都会这样做相思折磨人啊!什么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什么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一朝拥有”!什么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每个热恋中的男女都会视功名如粪土的,都会有叛逆精神的现在的一些中学生早恋,在我们成人看来是浪费青春,耽误前程;但热恋中的学生们毅然、决然地投入,宁愿不考大学,也要卿卿我我难道他们也如崔莺莺般伟大?也是在反抗封建礼教”?其次,崔莺莺不舍得张生去取功名,是因为夜长梦多”崔莺莺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说就是怕张生停妻再娶妻”一旦张生金榜题名,他将成为高门望族的择婿对象,这个巨大的阴影折磨着崔莺莺并且,恋爱中的人儿宜小别忌久别,张生这一走,回来的可能性就小了,因为外界的诱惑太大了,休怪他走累了偏那绿杨堪系马”也很难说张生不是陈世美,说不定又多了一个张世美,因为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不是没有历史根据的所以,崔莺莺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热恋中的女子,在送别的时候所表现出的只是离愁别恨,只是对爱情潜在的危机的一种无奈和担忧,而不是革命女青年”般的叛逆,也不是反抗封建礼教的斗士”,只是一个真实人性的本能反应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