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 中芳汀的角 色塑造与分析The Role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Fantine in " Les Miserables "丁松云(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摘要:雨果作为法国人道主义作家,一直以来都很关注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他的《悲 惨世界》更是将笔触深入到巴黎的各个角落,将巴黎街头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革命起 义等具体景象进行了细致描写《悲惨世界》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都是社会 底层人民,却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常态我们注意到传统的对雨果及其传世作品《悲惨世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照原则的分 析上,对人物的分析上则主要集中在主人公冉•阿让的身上,而对出场不多却令人印象深 刻的芳汀则无人问津本文将以小说中的人物芳汀为研究对象,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具体 析:首先,从芳汀在小说中代表的流浪儿、女性、母亲三种社会角色来分析其人物形象; 然后,从对照原则和抒情色彩两方面介绍其人物形象的构造方法;最后,结合小说中关于 芳汀的描写阐述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关键词:《悲惨世界》;雨果;芳汀;角色塑造Abstract: As a French humanitarian writer, Hugo has been veryconcerned about the lives of the lower people in society. His "Les Miserables" is a brush strokes into every corner of Paris, the bottom of the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in the streets of Paris and revolutionary uprisings and other specific scenes were described in detail. " Les Miserables " created a lot of lifelike characters, which are the bottom of the community people, but on behalf of the social norm.We noticed that the traditional study of Hugo and its handed down 〃 Les Miserables "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inciple of control, and the analysisof the character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protagonist Ran Ah, but the appearance of small but impressive Fantine is nobody cares.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are taken as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the characters are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 the characters of the street children, women and mothers, which are represented by Fantine in the novel, are analyzed. Second, from the control principle and lyrical color of its character to introduce the image of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novel on the description of Fantine to introduce Hugo's humanitarian thinking.Keywords: Les Miserables Hugo Fantine role shaping一、 引言《悲惨世界》是十九世纪最着名的小说之一,是由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 所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
这部作品一出版就大 获成功,问世以来多次被改编为电影和音乐剧法国着名的传记作家安德烈•莫洛亚在《雨 果传》中指出:“如果没有雨果,很难想象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正像没有巴尔扎克或左 拉,就根本不能想象它一样雨果是法国人民民族天才的典型表现”《悲惨世界》是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国文学大家茅盾先生认为:“它有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拿牙膏伟大的气魄,那样多方面的生活描写,那样多的篇幅” [1]雨果这部作品中大多数的人物取材于社会中的下层阶级,展示了勤劳善良的下层人民在当 时残酷的制度和社会秩序下的悲惨命运⑵本文将以《悲惨世界》中的重要人物之一芳汀作 为研究对象,分析芳汀这个角色的角色塑造,解读雨果作品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特 色二、 雨果与《悲惨世界》概述维克多•雨果是法国十九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是文坛中杰出的资本主 义民主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作“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雨果的一生,几 乎占了 19世纪5/6的时间在他漫长的生活和创作道路中,经历了复杂的思想过程⑶ 其一生写出了很多文学巨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 界》等他一生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仁慈、博爱以及反对暴力。
1862年《悲惨世 界》的出版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它的受欢迎程度超出了雨果的想象小说在美国、德国很 快就有了译本流传,立刻成为家喻户晓的一部名着在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 诗人雨果常常是贵夫人沙龙的谈资1924年安德烈•布勒东在《超现实主义宣言》中说雨 果是超现实主义者,这有助于年轻一代对雨果诗歌的探索与研究,后来,乂有很多学者从 新的角度阅读和理解《悲惨世界》,以求对其有新的认识⑷国内对于《悲惨世界》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我国文学巨匠鲁迅曾在 留学日本时翻译过雨果的随笔《哀尘》,原名《芳汀的来历》,是《悲惨世界》中较为重 要的部分80年代以来,国内各期刊杂志上不时可见研究雨果作品的论文,其中不乏有对 悲惨世界的评论与研究主要是从胰腺癌几个方面来分析和研究《悲惨世界》的:一是人 道主义思想;二是人物形象研究;三是写作特色研究;四是比较研究但笔者认为,虽然 国内关于《悲惨世界》的研究很多,关于其人物形象研究的也很多,但大多数人都关注主 人公冉•阿让冉•阿让确实是雨果笔下一个鲜活的人物,值得研究,但本文想从另外一 个所占篇幅较少但乂不可或缺的角色芳汀入手,研究其角色塑造与分析,以全新的视角解 读《悲惨世界》。
三、芳汀人物形象分析雨果的代表作《悲惨世界》集中体现了人道主义理想和浪漫主义精神作品以冉•阿 让一生的经历贯穿全书,从他出狱之日写起,一直向上追溯到他入狱的1796年,往下涉及 到发生巴黎街垒战的1932年在这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完美融合的作品中,芳汀这位女 性形象的出现,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使得作品具有更为深刻的思想意义和独特 的艺术魅力《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邛可让经历了 “从人到恶魔,再从恶魔到天使”的人生过程⑸他从因为饥饿过度偷了一块面包被迫服了19年的苦役,获释出狱后的冉邛可让饱受社会的 不公待遇,人们对他退避三舍社会的排斥几乎就要磨灭他向善的信心和改过自新的希望 ⑹但主教米里哀的收容和感化乂使他走向“天使”之路如果说主教是将他带上“天使” 之路的那个人,那么芳汀就是冉•阿让走向“天使”之路的主桥梁,是芳汀坚定了他从恶 为善的信念在芳汀这位女性形象身上,如果说,现实主义侧重于“真”的典型性的话, 浪漫主义就更多地体 现了 “美”的艺术性在《悲惨世界》中,芳汀的成长阶段,代表着 三个不同群体的生活环境和性格特征,有着一定的典型意义她的悲剧是生活在社会下层 女性命运的真实写照。
一) 社会底层的流浪者芳汀成长于社会底层,出生在法国北部的一个小县城里,她无名无姓,从小就被亲生 父母抛弃,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世文中说,她走在大街上时,第一个遇见的人这样喊了她, 这就是她的名字了芳汀从小到大没接受过什么教育,只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勉强认识 几个字,但都不会写她无家可归,味了生存,十岁就开始在农场主家干活,十五岁时独 身一人来到巴黎做工在《悲惨世界》中,雨果成功塑造了流浪儿加弗洛夫,这个名词已 成为流浪巴黎街头顽童的代名词芳汀和其他流浪儿一样,芳汀过着孤苦贫困的生活,然 而乂有着快乐而坚强的性格二) 被欺骗、被侮辱的女性随着时光飞逝,芳汀逐渐在困苦的环境中长大,她拥有天生的完美容貌与高雅气质 在混乱的成长环境中她并没有沾染上社会不良风气,有着善良而朴实的性格,她依然对生 活充满热情然而乐观积极的态度却没有换来美好的生活,她在情窦初开的年纪憧憬着爱 情芳汀16岁时到巴黎来“碰运气”,后来成为巴黎青年多罗米埃的“爱宠儿”雨果把 这些生活在巴黎的学生都称作巴黎人,认为他们在巴黎求学便算是生在巴黎芳汀对多罗 米埃的出身却不以为意,坚信多罗米埃是她的归宿,所以还在做着她初次的情梦她和宠 姬、大丽、瑟芬组成了所谓的“四人帮”,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美女”。
她们靠自己的 热情与美貌搭上了差不多令人失望的四个花花公子,却也几乎同时招到戏弄和抛弃一直 以来依靠多罗米埃生活的芳汀,早已经没有了谋生的能力,而巴黎已经不能接受这样一个 失贞的女子此时的芳汀只有选择带着和多罗米埃的私生女珂赛特离开巴黎,回到家乡蒙 特勒伊善良而朴实的芳汀,真心实意地憧憬爱情,然而初恋的结果却只是情人玩弄开心 的对象在生下一个私生女后,被情人轻易地遗弃三)为社会不容的母亲芳汀是“四人帮”里最为出众的一个女性,长着长长的像瀑布一样的金色长发和像珍 珠一样的牙齿,在着作中雨果还给芳汀披上了贞洁的外衣成为母亲的芳汀,可以说是一 个完全忘我的无私的母亲她选择了勇敢地面对和承担一切,将所有的爱都给了女儿克塞 特然而,社会并没有接受她她在巴黎无依无靠,乂失去了工作,只能离开巴黎,将女 儿寄养在一家客栈老板的家里她回道家乡后,在当时已成为市长的冉•阿让的工厂中找 到了工作然而当她刚刚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时,却被人发现了 “秘密”,被赶出工厂收 养女儿的德纳第一家不仅虐待珂赛特,还把她当作摇钱树,不停地敲诈芳汀而芳汀呢, 不仅受到房东的诈骗,还受到所谓绅士的欺凌,为了支付女儿的抚养费,她不得不出卖自 己的金发、门牙乃至肉体,最后在饥寒交迫和病痛折磨中悲惨地死去。
在《悲惨世界》中,雨果对给芳汀塑造了者三种人物形象,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雨果在小说中并没有对芳汀的沉沦进行道德的谴责,相反,他怀着对受压迫者的深切的同 情,揭示出造成她们悲剧命运产生的社会根源在雨果看来,造成社会黑暗和人民苦难的 根源在于社会压迫,尤其是法律的不公道,世俗的偏见和社会的不平等在小说中,雨果 写到:“妻子、孩子、仆人、弱者、穷人和无知者犯错误,是丈夫、父亲、主人、强者、 富人和有学问的人造成的[7]雨果在作品中,更侧重于描写芳汀怎样被欺骗、被众人唾弃,被贫穷逼得走投无路, 从一个年轻美貌、纯洁的女子,变成了一个没有廉耻心的妓女,最后悲惨死去雨果通过 芳汀这个形象写出了法国当时社会底层女性所拥有的思想与性格特征正是由于有了芳汀 这个人物形象,使得作品呈现的生活画面真实而丰富,作品的主题得以更深刻与生动地显 现四、芳汀形象的塑造方法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普遍流行的一种文艺思潮,偏重于表现主观思想、 书法强烈的个人感情《悲惨世界》中,在芳汀形象的塑造上,雨果运用了多种浪漫主义 手法,以极大的艺术力量突现出人物形象一)对照原则雨果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深刻地阐明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美学思想。
雨果认 为,自然的万物并不尽符合人的意愿,都是通过两种不同要素的对比形式而呈现出来的 在雨果看来,将美、是非、善恶、光明、黑暗放在一起,正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美、善、是 与崇高在《悲惨世界》中,在描写人物芳汀时,雨果从不同的角度运用这种美学对照原 则,夸张的手法、浪漫的色彩,运用纵横交错的对照把形象突现出来,把作家的爱憎情感、 人物的悲剧命运和作品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首先,在角色安排上对照即在美的角色旁边设置丑的角色雨果认为,在美的角色 旁边设置丑的角色,通过美丑两个极端的对比能突出美的角色[8]在芳汀出场时,雨果就 将其塑造成美与纯洁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统一起来德纳第夫妇则恰恰相反,他们外表丑陋,内心阴暗、凶残两种形象形成鲜明对照这种美与丑、崇高与邪恶的对 立,更能引起读者对美与崇高的毁灭的无限同情和愤恨其次,对人物自身进行外形和内心的对照雨果在在《巴黎圣母院》中,运用外形和 内心的对照原则,塑造了着名的卡西摩多形象他外表奇丑,内心高尚他不同于副主教 的道貌岸然,也不同于花花公子弗比斯的逢场作戏当他第一次在爱斯美拉达那儿感受到 人心的温暖后,不惜放弃生命救助爱斯美拉达这种对照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能卷走读者的全部思想感情。
在《悲惨世界》中,雨果也运用了这种对照,芳汀临死前, 雨果一方面写到她在饱受身体和精神的摧残下变得丑怪的外貌,另一方面,乂突出地写到 她的内心的温柔、善良和悲凉这种极为相矛盾的外形和内心对照,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突出了芳汀的心灵美二)浓厚的抒情色彩在《悲惨世界》的总体艺术氛围中所浸透的那种主题意识,也是作品浪漫主义创作方 法的重要表现雨果在作品中穿插了大段大段的直叙胸臆的抒情和议论如,在芳汀被情 人抛弃后,雨果感叹道:“她做错了一件事,但是,大家记得,从本质上讲,她是有廉耻 心的她模模糊糊地感到,她就要堕入苦难之中,会一步一步滑入更悲惨的境地而她鼓 足了勇气,顽强地坚持住了在芳汀被逼迫地卖身后,雨果有整整一节的篇幅抒发了自 己悲愤的心情:“芳汀的遭遇是什么呢?那是社会买一个女奴向谁买?向贫穷向饥饿、 寒冷、孤独、遗弃贫乏那是痛苦的买卖一个灵魂为换取一块面包而出卖自己贫穷卖 出,社会买进 ”这些高昂、激烈的抒情插笔,不仅抒发了强烈谴责了黑暗的社会的情感,也使小说的叙述具有一种崇高的史诗般的风格五、雨果的人道主义关怀(一)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的同情芳汀原来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善良而朴实,但恶浊的社会玷污了她,可她有自食 其力的决心,但是包工头、债主乂对她进行无情地剥削。
她把自己的头发牙齿低价卖掉之 后仍然走投无路,最后被迫出卖肉体雨果沉痛地说:“社会造就了一个奴隶即一个娼妓 芳汀的悲惨命运完全是罪恶的社会现实造成的由此可见,雨果对社会下层贫苦人民悲惨 遭遇的深切同情二) 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作品从人道主义思想立场出发,淋漓尽致地勾勒出一个令人发指的“悲惨世界”,暴 露了社会上的种种罪恶和不公,深刻地为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民发出呼吁和控诉,有力地 揭示了资本主义法律的本质:一方面是社会罪恶的根源,追捕和扼杀生活中善良和美的事 物,把无数穷苦的人们推向水深火热之中如女工芳汀,在社会上孤立无援,被骗失身后 带着私生女受尽天下苦楚而惨死;她的女儿珂赛特成为孤儿后,不断遭到德纳第夫妇的折 磨 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悲惨世界”!另一方面,它扼杀了人类善良的天性,这不仅通过冉•阿让前期的盗窃、报复生活表现出来,而且尤为突出地从沙威这个奴性十足、 冷酷残忍、不讲人道的走狗警察形象表现出来作为雨果评价生活的思想基础,人道主义 思想在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揭露和对社会罪恶的无情鞭挞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三) 乐观向上的信念雨果继承了启蒙主义者放眼未来的传统,满怀乐观信念,相信人类有个美好的明天,这 是雨果人道主义所具有的鲜明个性和独特品格。
女工芳汀从小在社会底层的艰苦环境中长 大,但她并没有沾染不良的社会风气,依然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还有冉•阿让,他 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仅仅因为饥饿为姐姐家的孩子偷了一块面包,便在监狱中度 过了19年,他恨社会,想报复社会,但在米里哀主教的感化下,悔恨以往的所作所为,人 性复活纵观雨果的创作,我们更加相信他是一个坚定的拥护共和、积极宣扬人道、恳切 相信未来、热忱追求理想的民主主义者四)支持正义的战争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也表现在他对待革命起义的态度上雨果饱含激情地讴歌了 1832 年的人民起义和街垒上英勇战斗、视死如归的共和主义战士,其中有壮烈的场面,英勇的 献身精神和高尚的情怀,表现出他对革命的同情在雨果眼中,资产阶级大革命把法国从 封建专制的奴役下解救出来,是人道主义原则的巨大胜利雨果借郭文在临死前之口说过: “文明有它的瘟疫,这阵大风(革命)治好了它也许大风选择得很不够好可是它有别 的办法吗?在瘟疫的恐怖面前,我了解风暴为什么这样猛烈雨果认为用资产阶级革命 暴力消灭封建专制,是革命的天职,是为了实现人类的理想,这是他人道主义思想的一个 重要前提六、结论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芳汀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人物形象 之一。
真实鲜明的性格特征,一波三折的多舛命运,深沉的爱憎情感,深深感染着广大读 者,至今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雨果在塑造芳汀形象时,将典型性与艺术性完美融合 在一起一方面,雨果通过这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真实的生活,传达他对现实人生的看 法和他对人类本性的观察与了解另一方面,小说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深切强烈的情感、 爱与人性的光辉,都具有十分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与人道主义理想芳汀这一人物形象在人们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她不仅是资产阶级社会最底层劳 动妇女的悲惨生活现状的真实写照,也是揭露残酷和黑暗的社会现实的锋利武器芳汀虽 然并不是《悲惨世界》中的女主角,但我们并不能忽略她所带来的重要影响她是当时社 会背景下无数劳动妇女从无助走向堕落的真实写照,很有力地披露了这个残酷吃人的社会 整篇小说对芳汀的人物形象塑造使人们对芳汀的悲惨遭遇感同身受,让人深切感受到这位 女性角色的悲剧人生经历芳汀在整部小说中出场时间并不长,但雨果却把她刻画的栩栩如生,具有丰满的人物 形象由此可见,《悲惨世界》这部长篇巨着的写作功力在这里,我们特别要指出,人 们常认为《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代表作,而我们认为,《悲惨世界》这部巨着与《巴黎 圣母院》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甚至可以说它是雨果的代表作。
参考文献[1] 陈文杰.白老汇音乐剧《悲惨世界》中“芳汀”的角色塑造和演唱分析[D].西南大学,2014.[2] 刘晓丹.浅析雨果小说《悲惨世界》[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04-106.[3] 孙连宇.《悲惨世界》中的巴黎形象[D].湘潭大学,2012.[4] 曾玮.试析《悲惨世界》中芳蒂娜形象的典型性与艺术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2012,(03):107-108.[5] 代文清.试论雨果创作的对照原则[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07):1-4.[6] 茅盾.世界文学名着杂谈[M].沈阳:白花文艺出版社,1980.[7] 雨果.悲惨世界[M].潘丽珍,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