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物体的运动一、运动的描述1.参照物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怎样选择参照物二、运动的快慢1.速度2.平均速度V=S/t3.匀速直线运动三、长度、时间及测量1.长度 (单位)千米(km) 米(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2.时间 (单位)小时 (h) 分 (min) 秒(s)3.误差重难点: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能根据日常经验和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和长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实验)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 知道参照物;会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3.速度、平均速度 知道速度;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4.匀速直线运动 了解匀速直线运动;会计算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问题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A.划破夜空的流星的运动 B.植物的开花结果 C.奔腾的骏马的运动 D.地球绕太阳公转 2.在颐和园的昆明湖上,小红同学坐在航行的游艇内,若说她是静止的,则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 A.湖岸 B.游艇 C.湖水 D.岸边的树 3.观光电梯从1楼上升到6楼的过程中( ) A.相对电梯来说乘客是运动的 B.相对乘客来说,楼房的窗口是向上运动的。
C.以乘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 D.以电梯为参照物,楼房的窗口是静止的 4.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所用时间越小,速度越大 C.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D.20km/h的速度大于15 m/s 5.如果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4s内通过20m的路程,那么它在2s的速度是( ) A.20m/s B.10m/s C.5m/s D.无法确定6.甲、乙两小车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的速度为10m/s ,乙车的速度为2m/s C.经过6s,甲、乙两车相距2m D.经过5s,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m 二、填空题 请你根据下面的描述,判断下面划横线的物体分别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并把它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①夜晚,小明抬头仰望天空,发现月亮在云中穿行 ②小玲乘飞机旅行,在飞机降落时,看到地面正向他扑来__________ ③唐代诗人李白在《望天门山》的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优美的诗句分别是以什么为参照物?________________ ④小华看着车窗外路边的白杨树,它们正急速地向后退去 ⑤清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第二章 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交谈;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六、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招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
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5、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八、声音的利用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重难点: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人发声靠声带,鸟发声靠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的鸣膜的振动 蟋蟀是靠左右翅的摩擦的振动发声的2 声音的传播:必须有介质如空气、木、铁等 3 声音的速度是 340米/秒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4乐音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在响度和音调相近的情况下主要通过音色来判断发声体三要素是难点集中点,可以通过放歌曲来降低学习难度 5.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噪声是物体杂乱无章的振动产生的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上讲,噪声是妨碍正常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或者干扰人们听的声音 减小噪声的方法: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途径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第二章 声现象一 选择1.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D.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2. 300年前,意大利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中自由飞翔.第一次未对蝙蝠有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中的铃铛响了.下列问题不是该实验所研究的是( )A.蝙蝠飞行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B.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C.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3. 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B.在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在城市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通常我们根据音色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4.在城市道路上常见如图所示的标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A.乐器商店的标志B.鼓号乐队不能进入 C.道路弯曲,行车注意安全 D.禁止鸣笛,保持安静 5.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C.声源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发声体不同音色不同6.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只要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B.中考期间学校周围路段禁止鸣笛,这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 C.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这是利用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性质 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7.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A.手指 B.琴弦 C.弦柱 D.空气8.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B.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路径上减弱噪声 C.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9. 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以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 )A.振动 B.一直向左运动C.一直向右运动 D.静止不动 10. 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声波只能传递信息 C.音调和响度完全相同的声音,它们的波形也完全相同 D.在空屋子里听到别人说话的声音要大些,是因为声音反射的结果11. 下列关于声音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物体振动,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有声音产生,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C.振动停止以后,声音要慢慢消失 D.只要我们对着高墙喊话,就一定能听到回声12. 如图所示,敲击右边的间叉,观察到泡沫塑料球被弹开,这一现象不能说明( )A.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能够传递能量C.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D.空气能够传声13.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如图9所示,日本沿海岸遭受由地震引发的特大海啸袭击,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失踪.此次地震,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核电站机组爆炸后释放大量核辐射造成重大二次灾害.有关这次地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和海啸的发生,常常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我们人耳能够听到这种声波B.核电站主要是利用核的聚变进行发电的 C.核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D.海啸对建筑物的损坏是因为具有较大的内能14. 有一种电子牙刷,如图所示,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关于电子牙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B.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的音调很低 C.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D.超声波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第三章 光现象一、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可分为: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二、光的传播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三、光速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 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 c;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m;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四、光的反射: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 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法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入射光线与镜面成θ角,入射角为90°-θ,反射角为90°-θ)(3)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镜面旋转θ,反射光旋转2θ)(4)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答: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4、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要求会作):(1)、确定入(反)射点:入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入射(反射)点(2)、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线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6、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2)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五、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近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近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2倍距离)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平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近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近,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
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3、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注意: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要求能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六、凸面镜和凹面镜1、以球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2、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电筒)七、光的折射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2、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3、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八、光的折射定律1、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要求会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的光路图)3、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4、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5、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6、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九、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十、光的色散: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3、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4、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青、黄,三原色混合是黑色;5、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透过什么颜色的光);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发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例: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马、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黑色的石头,现在暗室里用绿光看画,会看见黑色的马,黑色的石头,还有黑色的花在绿色的纸上,看不见草(草、纸都为绿色)十一、看不见的光:1、太阳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光谱;(从左往右其波长逐渐减小;散射逐渐增强;人眼辨别率依次降低)应用傍晚太阳是红的,晴天天是蓝的,汽车的雾灯是黄光。
2、 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1)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打仗用的夜视镜)(2)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3)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热作用强;(加热)3、 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1)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2)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小孩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3)荧光作用;(验钞)(4)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线来自太阳,臭氧层阻挡紫外线进入地球;重难点:1. 光的直线传播 通过实验探究光传播的特点--(实验) 2. 平面镜,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实验)3. 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实验)4. 镜面反射, 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5. 光的折射规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规律--(实验)6. 光的色彩、颜色,探究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实验);初步了解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知道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7. 红外线和紫外线,了解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第三章 光现象1.下列事实或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路灯下行走的人,出现人影相随 B.平静的水面映出蓝天和白云 C.水池底部看起来比实际浅 D.在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像2. 下面所做的探究性活动与结论不匹配的是( )A.活动:说话声把要上钩的鱼吓跑,探究结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B.活动:手影游戏,探究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C.活动:击鼓时用力越大,鼓面上的纸屑跳得越高,探究结论:响度与振幅有关 D.活动:将黄色和蓝色颜料在调色板上配出绿色,探究结论:绿光是黄光和蓝光组成 3. (2010•潍坊)关于国庆60周年大阅兵场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旗手帽子上的军徽熠熠发光,因为军徽是光源B.整个队列整齐划一,观众是通过光的折射来判断的C.解放军整齐的脚步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D.解放军整齐的脚步声,是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耳内的4.(2012•日照)如图是两个并排而且深度相同的水池,一个装水,另一个未装水,在两池的中央各竖立着一只长度相同而且比池深略高的标杆.当阳光斜照时就会在池底形成杆的影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B.未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C.两池中标杆影子长度相同D.装水的池中标杆没有影子5. (2011•莱芜)小敏同学到野外旅游时,看到水中美丽的倒影,如图,“倒影”的形成原因是( )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反射C.光的折射D.光的色散6(2011•桂林)如图所示,进入人眼睛的光线是由( )A.平面镜发出的B.像s′发出的C.平面镜反射的D.人的眼睛发出的7. (2010•宜昌)小明同学到湖边游玩,他看到以下现象,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A.湖水中的太阳B.树在湖水中的倒影C.湖水中的游鱼D.阳光下自己在地面上的影子8.(2012•菏泽)一条光线照射到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这条光线经水面折射后的光线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画出它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大致方向.9.如图,由发光点S发出的光射到水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经过A点,试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第四章 透镜及其应用一、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二、基本概念:1、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CC/表示;2、光心:同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3、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表示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三、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四、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五、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六、照相机: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七、投影仪: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八、放大镜:1、放大镜是凸透镜; 2、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注: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九、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注意事项:“三心共线”: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又叫“三心等高”十、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求熟记、并理解):1成像条件物距(u) 成像的性质 像距(v) 应用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F﹤v﹤2f 照相机 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v=2fF﹤u﹤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v﹥2f 投影仪 U=f 不成像0﹤u﹤f 正立、放大的虚像 V﹥f 放大镜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实像小,虚像大。
注意:1、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线必过像点;2、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注意:凹透镜始终成缩小、正立的虚像;十一、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十二、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前,晶状体曲度过大,需戴凹透镜调节;十三、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近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后面,晶状体曲度过小,需戴凸透镜调节;显微镜和望远镜十四、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十五、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重难点:1. 凸透镜和凹透镜,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2. 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以及作图3. 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了解凸透镜成像的有关应用4. 望远镜和显微镜,近视眼和远视眼矫正的办法,初步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作用;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第四章 透镜及其应用一、填空题 1.阳光通过一个透镜后可以把后面白纸上一点照得很亮,说明这是一个__________透镜。
2.放映电影时,为了在屏上得到清晰的更大的像,应将电影放映机_______屏幕,同时将镜头 _______移动 3.把一个凸透镜正对阳光,在镜下白纸上出现一个亮点,这点叫__________测得该透镜光心到亮点的距离为5 cm,用它做照相机镜头,则照相时物体到镜头的距离至少应大于__________ 4.紧贴着凸透镜再放一个透镜,阳光透过后不再会聚成一个亮点,说明这个透镜是__________透镜 5.照相机和投影仪的镜头都相当于凸透镜,只是照相机利用了凸透镜成__________的成像规律,投影仪利用了凸透镜成_________的成像规律 6.把一个瓶底放在地上,发现瓶底下的物体变大了,说明瓶底的边缘比中间__________填“薄”或“厚”) 7.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_______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______上,形成物体的像8.眼睛近视是因为物体在眼球中成像的像距太__________,近视镜的作用是利用其对光线的__________作用使眼球中成像的像距变__________,使像能清晰地成在_________而远视与此相反,远视镜是利用其对光线的__________作用,使眼球中成像的像距变__________。
9.显微镜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标本通过物镜成一个__________像,像成在目镜__________位置,通过目镜观察时,目镜再把这个像__________一次,若物镜和目镜对标本的放大倍数分别为m1、m2,则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__________ 10.有一种天文望远镜,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遥远天体通过物镜成一个__________的实像,目镜相当于__________镜,这个像被目镜放大后,增大了人的__________,人就可以看到远处的天体了 11.现有如下光学元件:(a)平面镜,(b)凸面镜,(c)凹面镜,(d)凸透镜,(e)凹透镜,在下列光学仪器或用具中用到了哪种器件?请把相应的字母填入空格,自制潜望镜用_______,太阳灶用________,老花镜用__________,汽车观后镜用__________,近视镜用__________,耳科大夫的额镜用_________ 12.做透镜成像的实验时,烛焰的像成在屏的下边缘处,如果不改变烛焰及屏的位置,而打算移动透镜使像移动到屏的中央,应将透镜向__________移 13.近视眼镜的镜片是一个__________透镜。
二、选择题 1.以下光学仪器中,对光线起发散作用的是( ) A.凸透镜 B.潜望镜 C.平面镜 D.凹透镜 2.要使一束平行光经过两个相同的凸透镜后,光线仍然保持平行,那么这两个凸透镜的主光轴 应重合,两个透镜间的距离是 ( ) A.等于一倍焦距 B.等于两倍焦距 C.大于两倍焦距 D.可以等于任何值 3.关于虚像的理解,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虚像就是没有像 B.虚像不能映在光屏上 C.虚像都是放大的像 D.虚像就是不清晰的像 4.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安保工作中将采用人脸识别系统(如图),识别系统的摄像机可以自动将镜头前1m处的人脸拍摄成数码相片,通过信号线传递给计算机识别,摄像机的镜头( ) A.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为0.5m B.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为0.1m C.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为0.5m D.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为0.1m5.用焦距一定的照相机照相时,要想使照片上人的像再小些,可采取的办法是( )A.照相机离人远一些 B.照相机离人远一些,同时将镜头与底片的距离调近一些 C.照相机离人近一些 D.照相机离人近一些,同时将镜头与底片的距离调大些6.焦距为5cm的凸透镜,当光源从离透镜8cm处逐渐移到离透镜20cm处的过程中,下面说法 正确的是( ) A.像和像距逐渐变小 B.像和像距都逐渐变大 C.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大 D.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小7.一个同学研究了凸透镜的成像实验,写出了下面四句话,你认为正确的应是( ) A.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 B.实像和虚像都可能是放大的或缩小的 C.成实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大 D.成虚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大8.若用照相机的镜头作为透镜做透镜的成像实验,那么下述现象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看到物体倒立的、缩小的像 B.看到物体倒立的、放大的像 C.看到物体正立的、放大的像 D.看到物体正立的、缩小的像9.小明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 A.一定大于20cm B.一定小于8cm C.一定在10cm到16cm之间 D.一定在8cm到10cm之间10.小明拿着一个直径比较大的放大镜伸直手臂观看远处的物体,可以看到物体的像.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射入眼中的光一定是由像发出的 B.像一定是虚像 C.像一定是倒立的 D.像一定是放大的11.小光在听讲座时,想把银幕上用投影仪投影的彩色幻灯片图像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由于会场比较暗,他使用了闪光灯.这样拍出来的照片( ) A.反而看不清投影到银幕上的图像,倒是把银幕上的一些污渍拍出来了 B.色彩鲜艳,比不用闪光灯清楚多了 C.色彩被“闪”掉了,拍到的仅有黑色的字和线条 D.与不用闪光灯时效果一样,因为拍摄的是银幕上的像,而不是实际的景物 12.生物显微镜的镜筒下面有一个小镜子,用来增加进入镜筒的光强,如果小镜子的镜面可以选择,在生物课上使用时,效果最好的是( ) A.凹型镜面 B.凸型镜面 C.平面镜面 D.乳白镜面13.使用显微镜时,被观察物体离物镜的距离( ) A.大于焦距 B.小于焦距 C.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 D.大于2倍焦距14.使用显微镜时( ) A.物镜成实像,目镜成虚像 B.物镜成虚像,目镜成实像 C.没有光屏都成虚像 D.成实像还是虚像,要根据物距确定15.使用望远镜时( ) A.物镜成实像,目镜成虚像 B.物镜成虚像,目镜成虚像 C.由于没有光屏,物镜、目镜都成虚像 D.由于物距远大于焦距,物镜、目镜都成实像16.(2011自贡)许多照相机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是可调的。
某次拍摄前摄影师已经“调好焦”,使被摄者在胶片上形成了清晰的像如果在拍摄前被摄者和摄影者的距离变远了,为了使他在胶片上仍然成清晰的像,镜头与胶片间的距离应( ) A、变小 B、变大 C、先变小后变大 D、先变大后变第五章 质量和密度一、质量 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进率是千进) 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5.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6.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二、密度1.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计算密度公式是ρ=m/v ;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还有: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质量m的单位是:千克;体积V的单位是米3。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3.水的密度ρ=1.0×103千克/米3 4.密度知识的应用: (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质量m和用量筒测出体积V就可据公式:ρ=m/v 求出物质密度再查密度表 (2)求质量:m=ρV (3)求体积:v=m/ρ 重难点:1. 质量,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实验)2. 密度,ρ=m/v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实验)3.密度的测量4. 密度的应用,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第五章 质量和密度一 填空1、物体所含_______________叫做质量,物体和物质是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铁钉是________,组成铁钉的铁是____________2、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它的卵有1.5kg,合_________g;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它的卵只有0.35g,合_________mg;铁的密度是7.9×103kg/m3,合__________g/cm3;3、某同学在测铁块质量时,首先取来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随后就把铁块放在天平的右盘里,再在天平的左盘里放入砝码,从而称出铁块的质量.该同学在实验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错误是 (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4、一定质量的水结成冰后,它的________变小,_________变大,_________不变(填“质量”或“体积”或“密度”)5、某金属块的质量是1.08×103kg,体积为0.4m3,它的密度是__________________kg/m3,现将它截去三分之一,剩余部分的密度是______g/cm3。
6、在“测定液体密度”的实验中: (1)使用托盘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_________点上,若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_调节,使横梁平衡 (2)用调节好的天平称液体质量往烧杯中倒入液体,称出杯与液体的总质量为70g,把杯中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如图甲所示;再称烧杯和剩下液体的总质量时,发现加减砝码总不能使天平平衡,这时应移动___________使天平平衡若天平再次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倒入量筒内液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g,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是___________cm3 (3)该液体的密度是_______________g/cm3,查密度表可知该液体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7 (2011成都)实验室所用的托盘天平是测量_________________的工具;水的密度为ρ =1.0×103 kg /m3,将一杯水倒出一半以后,剩余水的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kg/m38、在调好的天平两盘上各放一铝块和铁块,天平恰能保持平衡。
则铝块与铁块的质量之比m铝:m铁=_____,体积之比V铝:V铁=_____ρ铝=2.7×103kg/m3,ρ铁=7.8×103kg/m3 )二、选择题1、19世纪末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将人们的视线引入到原子的内部由此,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关于原子结构模型通过学习,你认为原子结构与下列事物结构最接近的是( )A.西红柿 B.西瓜 C.面包 D.太阳系2、下列微粒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分子 夸克 质子 电子 B.分子 原子核 质子 夸克 C.原子核 电子 质子 分子 D.分子 原子 电子 原子核 3、(2011年福州市)一块铁块的质量会发生变化的情况是( )A.将它熔化成铁水 B.磨掉铁块一个角 C.把它轧成薄铁片 D.从地球运到月球4、一用久了的天平,砝码严重磨损,若用这样的天平去称量物体的质量,其结果是( ) A.偏大 B.偏小 C.是准确的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5、影视中常见一些房屋道具倒塌,或重物落下,不会将演员砸成重伤,这些重物是用( ) A.密度比实物大的材料做的 B.密度比实物小的材料做的 C.密度与实物相同的材料做成 D.密度与实物相近的材料做成6、科学家研究发现:地球上金属锇的密度为22.6×10kg/ m;宇宙中的“中子星”,其1cm的物质有10t,“脉冲星”核的密度为10g/cm,“超巨星”的密度是氢气密度的17万分之一,上述密度最大的物质是( ) A.“超巨星” B.“脉冲星”核 C.“中子星” D.金属锇7、由同种不锈钢制成的饭锅、饭盒、小勺,根据公式ρ=m/V,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锅的质量大,所以饭锅的密度大 B.饭盒的体积比小勺大,所以饭盒密度比小勺小 C.小勺的体积小,所以小勺的密度大 D.饭锅、饭盒、小勺体积不同,但它们的密度相同8、要测量一根大头针的质量,下列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 A.把一根大头针放在天平左盘中仔细测量 B.将一根大头针放在容器里测出总质量,再减去容器质量 C.测出100根大头针的质量,然后求平均值 D.多次测量同一根大头针的质量,然后求平均值9(2011烟台)图5是小明在探究甲、乙、丙三种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时作出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 A.ρ甲>ρ乙>ρ丙 B.ρ甲>ρ丙>ρ乙 C.ρ丙>ρ乙>ρ甲 D.ρ乙>ρ甲>ρ丙10、已知酒精的密度为0.8×103kg/m3,下列说法能够成立的是( ) A.能装1kg纯净水的瓶子一定能装下1kg的酒精 B.能装下0.8kg酒精的瓶子一定能装下1kg纯净水 C.同体积的水和酒精质量之比是5:4 D.同质量的水和酒精体积之比是2:5 八年级下第六章 力和运动一、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二、运动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重难点:1. 力,力的图示、力的三要素,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实验)2. 重力,弹力,摩擦力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实验)3. 二力平衡;二力合成,通过探究,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会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4. 牛顿第一定律,知道牛顿第一定律5. 惯性,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实验)6. 力与运动,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第六章 力与运动一 选择1.下列事实中,属于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的有( ) A.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 B.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降 C.正在进站的火车 D.运动员投出的标枪在空中前行2.在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 ) A.桨对水的推力 B.水直接对船的推力 C.人对船的推力 D.水对桨的推力3.请你从以下三幅图中,总结出一条它们共同包含的物理知识 4.飞机降落后,在机场跑道上滑行,与起飞升空时比较它的惯性变小了,原因是: A.运动速度变小了 B.高度降低了 C.质量变小了 D.阻力变大了5.(2011绍兴)如图,木块竖立在小车上,随小车一起以相同的速度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木块没有受到小车的摩擦力 B.木块运动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C.木块对小车的压力与小车对木块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当小车受到阻力突然停止运动时,如果木块与小车接触面光 滑,木块将向右倾倒6.书放在桌面上,下列几对力属于平衡力的是( ) A.书受到的重力和书对地球的吸引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对桌面的压力和书受到的重力 D.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7.A、B两个磁环先后套在光滑的木支架上,并使两磁环相对面的极性相同,此时可以看到上方的磁环A“悬浮”在空中,如图所示:设两磁环受到的重力相等且都为G,则磁环B对木支架底座的压力F和重力G的大小关系为: A. B. C. D.8、以下场景所联想到的物理知识,不正确的是( ) A、弹簧的工作原理:弹簧长度与所受的拉力大小成正比 B、旱冰鞋比普通鞋子多四个轮子,是利用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力小的多 C、包子皮上被捏出了漂亮的花边,是发生了塑性形变 D、用力握才能把活蹦乱跳的鱼抓在手中,是利用了增大压力增大摩擦力9、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运动时,若不计空气阻力,则足球的受力情况是( ) A.只受踢力 B、只受重力 C、既受踢力,也受重力 D、不受踢力,也不受重力10、10、在太空中,宇航员不能做的实验是( ) A、用秒表来测时间 B、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力 C、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D、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11、有关重力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沿自动扶梯匀速上升的小车所受重力的方向与斜坡垂直 B.正在上升的飞机,它受重力的方向仍然竖直向下 C. 1kg=10N D. 重心一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