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XX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20〕 〔修改稿〕江 苏 省 农 业 委 员 会二○○九年八月目录前言第一章 发展背景1.1 自然条件1.1.1地理区位1.1.2 土地资源1.1.3 地形气候1.1.4 土壤状况1.1.5水资源1.1.6 生物资源1.2 社会经济1.2.1人口及其分布1.2.2 综合经济实力1.2.3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2.4基础设施条件1.2.5优势高效特色产业1.2.6 农业产业化经营1.2.7 农村居民生活1.3 制约因素1.3.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够高1.3.2农业投入不足1.3.3自然灾害频繁1.3.4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第二章 总体规划2.1 指导思想和原则2.1.1指导思想2.1.2基本原则一、现代高效原则二、可持续发展原则三、产业化发展原则四、体制机制创新原则2.2 发展定位与战略2.2.1科技创新战略2.2.2体制与机制创新战略2.2.3企业化经营战略2.2.4可持续发展战略2.3 发展目标第三章 空间布局3.1 优质粮棉油产业带3.1.1 发展思路3.1.2 发展目标3.1.3 建设内容与布局一、优势粮油主产区二、沿海高品质棉区3.2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3.2.1 发展思路3.2.2 发展目标一、水产业二、畜牧业三、园艺业四、特色产业3.2.3 建设内容与布局一、水产业二、畜牧业三、园艺业四、特色产业3.3 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3.3.1 发展思路3.3.2 发展目标3.3.3 建设内容与布局3.4农产品加工基地3.4.1 发展思路3.4.2 发展目标3.4.3 建设内容与布局3.5 农产品出口基地3.5.1 发展思路3.5.2 发展目标3.5.3 建设内容与布局3. 6 农产品物流基地3.6.1 发展思路3.6.2 发展目标3.6.3 建设内容与布局第四章 重点工程4.1 生态防护体系建设工程4.1.1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4.1.2 沿海旱地和滩涂生态区建设工程4.1.3沿海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4.1.4农村废弃物治理工程一、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二、大中型畜禽场沼气工程三、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四、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工程4.1.5 耕地质量保护工程一、耕地质量监测预警区域站建设项目二、高产稳产农田示范基地建设项目4.1.6农业〔渔业〕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工程4.2 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工程4.2.1农村水利建设工程4.2.2 沿海滩涂开发工程4.2.3 沿海渔港开发工程4.3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4.3.1 科技攻关项目一.农作物品种选育技术二.畜禽、水产新品种选育及良繁技术三.农产品储运及精深加工技术及设备四.农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技术五.农业信息技术及应用六.农林病虫草害与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七、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八.重点实施13个重大科技项目4.3.2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项目4.4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4.4.1 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工程4.4.2 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4.4.3 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一、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设施建设工程二、新型农民培训设施建设工程4.4.4 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一、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程二、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建设工程三、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4.5 农业信息与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工程4.5.1 "四大业态"建设工程一、改造提升农贸市场二、升级拓展农产品批发市场三、加快发展连锁超市、配送专卖四、探索电子商务、期货交易及拍卖竞价等新兴业态4.5.2 "四项服务"建设工程一、信息咨询服务建设二、质量监管服务建设三、冷链物流服务建设四、促销平台服务建设4.6 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工程4.6.1 动物保护体系建设工程4.6.2 植物保护体系建设工程4.7 食品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工程4.7.1农业综合监测点建设项目4.7.2 农产品检测能力建设项目第五章 保障措施5.1 强化政策支撑5.2 着力规划引导5.3 加大建设投入5.4 深化对外开放5.5 加强组织领导附表:1、20XX沿海地区人口分布情况2、20XX沿海地区经济状况3、20XX沿海地区农林牧渔产业值4、20XX沿海地区农业基础情况现状表5、20XX沿海地区农产品产量情况6、2020沿海现代农业发展总体目标73 / 81前言XX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农业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主产区与功能区,沿海地区发展现代农业事关XX农业持续发展全局,在全国居重要地位。
现XX沿海地区已被国家列为重点发展区域,依据国家《XX沿海地区区域发展规划》要求,制定《XX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规划》在分析我省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结合国家和省对沿海地区发展的要求,研究确定了沿海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提出了沿海现代农业"三带三基地"即优质粮棉油产业带、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产品出口基地、农产品物流基地的战略布局,重点支持的生态防护体系等七大体系建设工程,以及为确保《规划》有效实施的"强化政策支撑、着力规划引导、加大建设投入、深化对外开放和加强组织领导"等五项保障措施,力图在未来将沿海地区打造为接纳中西部、服务长三角、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物流和出口基地对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推进"两个率先"目标实现等均具有重大的意义本规划的时间以20XX为基期,规划到2020年,分为近期〔2008-20XX〕和中长期〔2011-2020年〕,重点突出近期,谋划展望远期,所有基础数据资料为20XX统计资料或最新的调查数据。
规划空间区域范围为XX沿海地区所有市,即XX、XX和XX三个市及所辖县〔市〕区的全部地域空间,《规划》包括种植业〔含园艺、花卉〕、林业、畜牧业、渔业等行业,《规划》在整合沿海地区种植业发展规划、畜牧业发展规划、园艺业发展规划、海洋渔业发展规划、林业发展规划、高效农业发展规划、滩涂开发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市场体系规划以及XX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等的基础上综合编制而成期望为各级各部门加快推进沿海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投资项目的组织实施、管理方式的确定,以及运行体系的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第一章 发展背景1.1自然条件1.1.1地理区位沿海地区地处北纬31°33'—35°07',东经119°21'—121°55',地形南北较长,东西较窄,是我国沿海〔黄海〕、沿江〔长江〕、沿线〔陇海铁路〕三条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南接长三角经济辐射区,北接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和渤海湾经济圈,东与韩国、日本、朝鲜等国隔海相望溯江而上,可通皖、赣、鄂、湘、川六省及云、贵、陕、豫等地区域包括XX境内紧靠黄海由北向南排列的XX、XX、XX三个地级市其中,XX市的规划区域包括市区、灌南、灌云、东海、赣榆等4个县〔市〕,XX市规划区包括市区、东台、大丰、射阳、滨海、响水、建湖、阜宁、盐都等8个县〔市、区〕,XX市规划区域包括市区、海安、如东、如皋、通州、海门、启东等6个县〔市、区〕。
1.1.2 土地资源沿海地区是我国东部地区后备土地资源最丰富地区,陆地面积约3.2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地面积的31.65%,其中,耕地面积16171.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9.76%,人均耕地面积为1.4亩;沿海三市中低产田比重达66%,改造潜力很大目前共有滩涂面积1031万亩,约占全国沿海滩涂总面积四分之一,居全国第一位由已围潮上带、未围潮上带、潮间带和岸外辐射沙洲四部分组成其中潮上带总面积443万亩〔已围400万亩〕,潮间带398万亩,辐射沙洲190万亩1.1.3 地形气候沿海地区地域优势明显,气候宜人,地处长江、淮河和沂沭泗河流域的最下游区内除XX境内分布有少量山丘区外,多是长期淤围形成的平原垦区演化而来的海积平原区,地势平坦,地面高程多在2.0~4.0米左右该区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属海洋性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特性,冬干旱,夏湿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3~15℃,年降雨量900~1050mm,南部多于北部,年际变化较大,年内降雨的60~70%集中在6~9月1.1.4 土壤状况沿海地区属平原海岸,地势开阔,地形平坦,土壤类型不多土壤分类单元与地理景观单元基本一致,生态类型的演替、地理景观的变化和土壤类型的发育三者基本一致,除了云台山区的棕壤和赣榆沿海的砂姜黑土类外,其他广阔的平原海岸中,海堤以外潮间带内分布着滨海盐土类,堤内老垦区主要分布着潮土类〔包括灰潮土、盐化潮土、棕潮土、盐化棕潮土四个亚类〕。
土壤盐分、土壤养分和土壤物理性质除新垦区和堤外滩涂外,已具备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1.1.5水资源沿海地区分属三大水系,废黄河以北属沂沭泗水系;废黄河以南至328国道、如泰运河为淮河下游区;如泰运河以南属长江流域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方面,以保障城镇供水、工业供水和农田灌溉用水为主,加强供水水源及输水干线建设经多年建设,初步实现长江与淮河流域之间互济互调,形成了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及沿江自引三大供水区20XX沿海地区总供水量123.6亿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21.3亿m3,占98.1%;深层地下水源供水量2.3亿m3,占1.9%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量53.4亿m3,引水工程供水量51.2亿m3,提水工程供水量6.8亿m3,跨流域调水量9.9亿m3沿海地区供水保证率总体上已超过50%,接近75%东引供水区的里下河腹部地区基本达到75%,沿海斗南、斗北垦区受里下河河网输水能力及节点控制水位限制,现状供水保证率在50%以上,接近75%渠北滨海、响水达到75%北调供水区,XX沿运供水保证率达到90%以上,XX市内直接供水区供水保证率达60%左右,补水供水区为50%沿江自引供水区供水保证率已接近95%。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制定颁布了《XX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实行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管理沿海三市共有357个水功能区,其中XX83个,XX94个,XX180个已初步形成蓄〔北部地区〕、引、提、调相结合的供水网络农田骨干排灌水系已基本形成,沟渠纵横,农田水利条件较好,基本具备新滩涂开发的引水改良条件1.1.6 生物资源沿海地区生态类型多样,有野生脊椎动物600多种,其中有白鳍豚、中华鲟、丹顶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1种,二级保护动物40余种有野生植物1000余种,其中有国家保护物种7种有药用动、植物1098种沿海滩涂潮上带天然植被茂密,有芦苇、蒲草、大米草等纤维植物,有何首乌、罗布麻等药用植物等珊瑚及金镶玉竹为XX珍稀名特产。动物资源主要分水生、陆生和鸟类。水生动物中的海洋水产品是沿海地区的主要水产品主要经济鱼类为带鱼、鳓鱼、黄鱼、鲳鱼、加吉鱼等。前三岛海区有刺参、扇贝、鲍鱼等。海区浮游植物以适温、适盐范围较广的近岸低盐广布种和暖温带种为主,共有190种潮间带底栖生物年平均生物量为57.17克/平方米陆上动物主要为陆生野生动物及人工饲养的畜禽品种,其中人工畜禽品种达12科、18属、90多个品种。陆生野生动物有麋鹿、河麂等兽类20多种,各种鸟类225种,国家重点保护或珍稀濒危鸟类有90多种。可供农业开发的生物资源丰富。
1.2社会经济1.2.1人口及其分布20XX本区域总人口2058.15万人,约占全省人口的26.99%区域人口密度较低,平均人口密度634人/平方公里,比全省平均人口密度少109人,18个县中低于全省平均人口密度的有10个县不同区域有很大差别,如海门市有1072人/平方公里,而大丰市仅有238人/平方公里本区域乡村从业人数799.08万人,约占区域总人口的38.83%,乡村从业人员比重最高的是启东市,为53.8%,比重最低的是响水县,为33.62%乡村从业人数中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308.3万人,占区域乡村从业人数的40%,跟全省40.83%平均水平相当,占区域总人口的14.98%,比全省的平均水平高出2.79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最大的是灌南县,为61.93%,比重最低的是如东县,为26.81%<见附表>1.2.2 综合经济实力整个沿海地区经济状况从南到北基本呈递减形态20XX至20XXXX沿海地区经济年均增长14.63%到20XX底,财政收入达到241.94亿元,年均增长13.7%地区生产总值4101.32亿元,占全省的15.88%,是20XX的2.6倍,其中第一产业538.97亿元,第二产业2130.09亿元,第三产业1797.24亿元。
地区生产总值以各县〔市〕来看,通州市最高,为323.33亿元,灌南县最低,为62.53亿元本地区实有耕地面积2428.56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4.2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91.99亿元,占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5.63%,其中农业产值485.19亿元,林业产值20.63亿元,畜牧业产值289.59亿元,渔业产值233.13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59.39亿元农业与林牧渔产值比为47.17:52.83,如不计林业产值,则种植业与养殖业产值比为48.14:51.86从市县农林牧渔业产值来看,东台市最高,为103.75亿元,灌南县最低,为27.58亿元与20XX相比,沿海区域的三次产业结构由23.4:43.9:32.7调整到12.07:47.69:40.24可见,第二产业和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渐增加1.2.3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科技兴农步伐加快,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沿海地区农机总动力达到1028.40 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199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966万亩,节水灌溉面积569万亩20XX到20XX,粮食产量由1026.64万吨增加到1134.09万吨,占农产品总量的77.74%下降到72.7%,占全省粮食产量由33.05%上升到36.31%。
油料产量由82.49万吨降到72.66万吨,棉花产量由221891吨增加到291229吨,肉类总产量由110.54万吨增加到117.55万吨,其中,猪牛羊肉产量由72.08万吨增加到72.98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62.08%水产品总量由151.74万吨增加到205.41万吨,占全省水产品产量的50.22%从时间序列看,XX沿海地区的农产品绝对产量呈现逐年递增态势,而且占全省的比重也呈现出递增态势;从农产品产量结构看,粮食占农产品产量比重处于领先地位,高达72.7%左右,历年相对稳定棉花和水产品产量比重也在逐年增加丰富的农产品原料既是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基础,也是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的基础1.2.4基础设施条件交通方面,本地区有新长铁路穿越XX市和XX市,连接本区的有沿海、宁靖盐、宁通、徐淮盐、宁连等高速公路随着公路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支线路况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全地区共有公路里程达41284公里,占全省公路总里程的30.87%,公路密度1.18公里/平方公里,比全省公路密度小0.12公里/平方公里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方面,把大江大河综合整治作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的重点,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以及中小河流治理。
淮河下游地区建立了以洪泽湖蓄滞上中游洪水经入江水道、入海水道、分淮入沂,分泄入江入海的防洪体系,总泄流能力达到15270~18270m3/s,设计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沂沭泗地区建立了以南四湖、骆马湖、石梁河水库三库调节洪水,新沂河、新沭河两河分泄入海的防洪体系,目前正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长江按照"因堤防,守节点,稳河势,止江坍"的治理方针进行重点治理与维护,长江堤防已能防御1954年型长江潮位加十级风浪的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海堤总长855km,按照50年一遇高潮加10级风浪加安全超高1m进行了达标建设区域实行洪涝分治、高低分排山丘区水库拦蓄、等高截洪系;平原地区分片形成独立排水区,涝水主要通过东西或南北向河道入海为主;低洼地圈圩防洪、建站排涝城市防洪建设主要依托流域防洪、区域治理构筑城市防洪保护圈沿海地区拥有一批国际知名度高、经贸往来频繁的著名口岸,与韩国、日本等国隔海相望,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XX位于欧亚大陆桥的东桥头堡,XX市地处长江出XX,交通条件便利北部以XX港为中心大港,包括XX两翼柘汪、海头港群和灌河港口集群;中部以大丰港为中心港口,包括射阳港、陈家港等;南部以XX洋口港为中心大港,形成包括吕四港、东灶港与XX港的港口集群。
目前在建有大丰港、洋口港两大深水港口,港口项目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沿海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的配套优越的经济区位非常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1.2.5优势高效特色产业沿海各县〔市〕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及技术优势,集聚产业,形成了一批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如赣榆、东海设施蔬菜、灌云芦蒿、东台西瓜、大丰大蒜、射阳薹蒜、通州水芹等特色蔬菜,赣榆的大樱桃、东海的草莓和葡萄、射阳的日本梨、海安的柿等特色水果;XX市的海针品和设施渔业、XX市的海淡水大规模标准化养殖、XX市的紫菜和经济贝类养殖;以及XX和XX南部地区的猪、蛋禽、肉禽、山羊养殖,XX北部的生猪、家禽养殖,XX的猪、家禽、肉牛养殖等沿海观赏苗木产销历史悠久,基础较好,XX如皋是国内知名的花木之乡、长寿之乡,XX花卉产业以球根切花为主,是国内反季节切花百合、郁金香、非洲菊的重要生产基地,东台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甜叶菊种植加工基地,XX地区的四青作物、四色豆等特粮特经作物蜚声海内外射阳的药用菊花产销量在国内名列前茅1.2.6 农业产业化经营沿海地区有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49家,总销售收入达777.6亿元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8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1家,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5家,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2家。
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009个,加入合作组织农户达16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2%"十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年均增长近15%20XX沿海地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736.33亿元产业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逐步实现了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的转变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逐步调整,形成了以粮油、果蔬、畜产品和水产品加工为主导行业的农产品加工产业格局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围绕优势农产品和市场需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和加工区1.2.7 农村居民生活村镇经济发展的空间进一步合理,功能结构进一步协调,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XX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38元;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进一步下降,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1.3制约因素1.3.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够高农业生产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特色产业布局不够集中,生产基地相对分散,缺少覆盖面大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水平不高,部分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加工规模和整体水平还比较低, 沿海三市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65:1,其中XX市仅为0.37:1,而发达国家为2~4:1。
另外,拉动力大的龙头企业少,中小企业和家庭作坊较多,产业集中度不高,处于低水平循环目前以专业化产地批发市场为主的市场载体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强,没有真正形成农产品集散地,农副产品的流通仍然停留在欠发达的农贸市场水平以龙头企业和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为主的市场主体发育程度还不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1.3.2农业投入不足虽然沿海地区总体上已进入以城带乡、以工哺农阶段,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财政支持"三农"的能力还很低现有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仍然严重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老化,标准低,不配套,特别是农业服务体系也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缺钱养兵、无钱打仗"现象仍然普遍以工哺农的各项措施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些都制约着沿海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1.3.3自然灾害频繁XX沿海地区处于淮河、沂沭泗水系、长江下游,东临黄海,是洪水走廊,淮沂沭泗20万km2流域洪水和XX境内4万km2洪涝水穿过沿海地区进入黄海,易形成洪涝夹击的局面该区还滨江临海,台风暴雨发生的频率较高,台风暴雨的特点是历时较短,暴雨强度大、潮水位高、破坏力强,若同时遇天文大潮汛,易形成风暴潮。
由于沿海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决定其易受洪、涝、旱、渍、海潮、台风暴等多种自然灾害影响,旱涝交替、洪涝并发、河海共涨、甚至一年多灾1.3.4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数量将逐年减少,沿海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耕地质量不高,中低产田比重大,区域内滨海盐土为全省面积最大的一类的中低产土壤,近期围垦的滩涂土壤肥力低、土体含盐和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存在程度不同的盐害威胁,严重制约作物产量提高;防洪除涝和防风暴潮工程体系虽已基本形成,但总体标准不高,特别是部分区域易涝、入海河道挡潮闸下港道淤积及城市防洪薄弱问题比较突出,不能适应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水资源配置能力不足,水资源的年际变化大,降水过程与需水过程不相匹配,容易出现连续丰、枯水年,而该地区地势平坦,缺乏水资源调蓄条件,当地径流利用十分有限水污染日趋严重,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根据已有监测资料评价,XX沿海地区仅32.0%的水功能区达到水质目标要求,沿海地区河道湖库等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跨流域引水水源不同程度的受到污染,部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时段性超标,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水质咸化,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比较突出,水污染总体形势十分严峻;工业"三废"问题,使局部地区的土壤和水体污染加重,小型养殖场和散户的养殖污染治理率低;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一些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留守农村的劳动力素质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呈下降趋势。
第二章 总体规划2.1指导思想和原则2.1.1指导思想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充分整合沿海及其周边地区各种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变革农业,用现代知识培训农民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竞争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国际化和标准化水平努力把沿海地区农业建设成为服务长三角、连接中西部、面向国内外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物流、出口基地;建设成为农业生产能力强、农业科技含量高、农业物资装备新、农业经营机制活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为在农民收入中占有重要份额、在地区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全国农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强大产业;建设成为市场完善、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生态环保、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1.2基本原则一、优质高效外向原则严格保护耕地,集约节约用地,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优势高效特色产业,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民培训体系,提高科技进步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提高农业综合竞争能力。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建立和完善资源保护与利用制度,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加强对农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管理和保护,加强林业生态保护工程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污染治理,统筹人与资源、生态和环境的和谐发展,确保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三、产业化发展原则充分考虑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种因素和各地经济发展特征,优先发展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并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有一定支撑作用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按照区域经济生态特点,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布局坚持以发展龙头加工企业带动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按照产业链规划项目,按产业化经营项目,拓展农业的多功能四、体制机制创新原则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积极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村支持保护制度,营造有利于发展新产品、壮大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2发展定位与战略沿海地区现代农业的战略定位为接纳中西部,服务长三角和环渤海,面向国内外的农副产品研发、生产、加工、物流基地及"东、中、西农业合作示范区"。
具体的发展战略包括:科技创新战略、组织制度创新战略、企业化经营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2.2.1科技创新战略加大动植物新品种的研发力度,提高动植物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开发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争取在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防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大农产品和环境中有害物质检测和监控技术开发,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新技术,开发高附加值工业产品、医药中间体、功能性健康食品和配料,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促进食品加工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开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技术,农田土壤改良、保护性耕作、水肥协同调控技术等,建立区域性土地生产力恢复和重建技术体系,开发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要开发农业生产、加工、物流过程中成套技术装备,提高农业装备现代化水平,研制适合沿海地区农业的多功能作业关键装备,加强"3S"技术,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2.2.2体制与机制创新战略要对现有的农村组织制度进行创新, 完善和改造农业产业组织结构,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业经营的合作化水平,建立以管理企业化为特征的产业型组织。
这种组织,既包括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企业组织,又包括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重心的市场组织现代农业组织的构成主体具有跨越产业界限,活动空间突破城乡限制,运行效益体现综合性特点在继续培育壮大企业组织的同时,按照"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原则,加大力度发展农民专业协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组织,积极发挥农垦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农户与企业、农户与市场之间建起纽带与桥梁,不断提高农民的自我组织程度,使其在现代农业的产业联动中发挥重要作用2.2.3企业化经营战略将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条逐步向工商业延伸,采取企业化经营战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沿海现代农业采取企业化经营战略在现阶段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加快农业标准化经营以企业化经营为基本理念,追求规模经济、经济效率和质量安全, 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农业标准化管理制度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来规范和协调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二是重视市场营销要善于创造市场需求,通过市场细分方法,开发各种保健产品、安全食品、绿色食品;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提高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生产比重;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市场需求,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三是抓好品牌经营。
沿海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树立市场知名度、信誉度高的农产品品牌,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要主体的龙头企业尤其需要培育名优特品牌,农产品要做大,就必须有名牌,只有名牌农业才有市场竞争力,才有产品信誉2.2.4可持续发展战略运用可持续发展的原理和方法,寻求农业生物与其环境的最适关系,建立相应的农业技术体系和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战略,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推进农业安全化生产农产品的安全化生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是农产品安全化的主要标志,它与病虫害防治、转基因和饲料添加剂等技术息息相关沿海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也要与国际标准接轨,健全国际通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进一步满足城乡居民不断提升的消费要求,逐步增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比重二是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采取生态农业的模式,尽可能地逐步按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技术规范进行生产经营,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及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改变传统的粗放型开发方式,走集约农业之路,建设节约型社会通过合理开发和使用各种自然资源,不断提高生态和自然界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效率,进而获得最好的生态效果。
三是探索循环农业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生态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更安全的产品2.3发展目标20XX至2020年,XX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建设总体目标是: 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经济持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农民收入显著增加,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具体目标是:——经济持续增长建立和完善沿海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长效机制,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争取一个时期的较快增长,又保持一种良好的增长态势;既实现一个时期的增长指标,又为今后的增长积蓄后劲到2020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万元以上——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到2020年,沿海地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75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300万吨棉花、油料、肉类、水产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改善,建成稳定的特粮特经生产加工出口基地——结构不断优化大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加速发展安全、生态、高产、优质、高效种植业和畜牧业,大力推进规模养殖业,加速发展园艺业和渔业,加速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农村二、三产业。
优化农民就业结构,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到2020年,高效农业面积达到1100万亩,农产品出口额达30亿美元通过优化调整,提高养殖业比重,农产品加工业比重和非农产业比重,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1——生态平衡发展广泛开展农田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大力推广户用沼气和改厨、改厕,保持农村环境净化美化,到2020年,畜禽粪便处理率提高到8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0%,农业面源主要污染物总氮、总磷入河量削减60%以上;进一步完善沿海防护林建设,不断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林木覆盖率达到26%——农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组织创新,到2020年,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耕地面积比达到80%以上,有60%的农户加入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数占总农户数的80%第三章空间布局为落实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发展的空间布局上确定为"三带三基地",即优质粮棉油产业带、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产品出口基地、农产品物流基地3.1优质粮棉油产业带3.1.1 发展思路始终坚持把粮食生产摆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位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定提高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改善技术装备,提高单产水平,发展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能为主要内容的资源节约型农业,使该地区成为全省最重要的粮食、棉花、油料的主产区,让沿海农业开发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3.1.2 发展目标20XX沿海地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保持在2800万亩、总产1250万吨左右,其中:XX800万亩、XX1350万亩、XX650万亩2020年沿海地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保持在2750万亩、总产1300万吨左右,其中:XX750万亩、XX1350万亩、XX650万亩20XX沿海地区棉花面积保持在300万亩左右,总产量30万吨左右,其中:XX55万亩、XX230万亩、XX15万亩2020年沿海地区棉花面积保持在370万亩左右,总产量37万吨左右,其中:XX80万亩、XX280万亩、XX10万亩20XX沿海地区油菜面积保持在300万亩,总产量60万吨,其中:XX150万亩、XX150万亩;2020年沿海地区油菜面积保持在360万亩左右,总产量80万吨,其中:XX180万亩、XX180万亩在XX建成50万亩花生生产基地,XX建成100万亩柴油原料油菜生产基地3.1.3 建设内容与布局一、优势粮油主产区XX的渠北农业区、里下河农业区,XX的江海农区、如海农区,XX的中部平原农区重点突出优质水稻、专用小麦,中西部重点突出花生XX重点发展如东、通州西部早熟晚粳稻区,海安里下河迟熟中粳稻区,优先发展沿海地区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全力打造"双低油菜产业带",突出双低油菜的综合利用,改善城乡居民的食用油品质,力争建成独具特色的国家级优质商品菜籽生产基地带和优质双低菜籽油开发中心。
XX粮食生产重点发展沿海、里下河和渠北三大优质粮食产业优势区,油料生产重点发展沿海和里下河两大优质油料产业优势区XX重点发展赣榆、东海、灌云、灌南等县区粮油产业,蔷薇河沿线、灌南河两岸优质大米,陇海线以北优质强筋小麦,赣榆、东海优质花生苏北盐沼湿地重点发展耐盐油料作物二、沿海高品质棉区XX市204国道以东、苏北灌溉总渠以南、沿海滩涂以西的农业区,XX市的沿海地区,XX市的如东垦区、启东、通州等区域重点发展杂交棉和高品质棉XX棉田种植区域主要建设三大块:一是沿海棉区;二是里下河棉区;三是渠北棉区,重点发展沿海棉区的东台、大丰、射阳和亭湖四个县〔市区〕,发展种植面积在2万亩以上的乡镇 48个,5万亩以上的乡镇 12个,10万亩以上的乡镇 2个XX市重点发展灌云、灌南县中西部乡镇优质棉花XX重点建设如东和启东两大优势区,其中如东棉区发展高品质棉15万亩,规模化优势产业基地10万亩;启东棉区发展高品质棉15万亩,规模化优势产业基地10万亩3.2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3.2.1 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沿海地区区位、资源、交通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集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发展水产、畜牧、园艺、蚕桑、啤酒大麦、蓖麻等优势高效特色产业,形成一批以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为特征,面向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地区,辐射XX全省及周边省市的优势高效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3.2.2 发展目标一、水产业到20XX,沿海地区渔业总产量238万吨,比20XX增长16%;渔业总产值570亿元,比20XX增31%海洋捕捞、内陆捕捞保持稳定,淡海水养殖规模、品质和效益明显提高,渔业的二三产业较快增长渔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2万元,比20XX增长46%左右沿海渔业资源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到2020年,沿海地区将实施数百万亩滩涂围垦工程,其中相当部分围垦后的土地将进行海水养殖,海水养殖产量因此可能大幅提高,沿海水产品总产量将达到300万吨,比20XX增加100万吨,增长50%,其中海水养殖产量达130万吨,增加70万吨,增加90%二三产业进一步加大,沿海渔业总产值将超过720亿元,比20XX增长66%二、畜牧业到20XX,沿海地区生猪出栏稳定在1050万头,家禽饲养稳定在3亿只左右;奶牛存栏发展到2.8万头左右,羊出栏发展到560万只左右;规模养殖的比重,生猪〔年出栏50头以上〕提高到60%,蛋鸡〔存栏500只以上〕提高到80%,肉鸡〔年出栏2000只以上〕提高到80%;肉类总产量达到135万吨;蛋类产量达到160万吨,奶类产量达到9.2万吨到2020年,沿海地区生猪出栏发展到1250万头左右,家禽饲养发展到4亿只左右;奶牛存栏发展到4万头左右,羊出栏发展到850万只左右;规模养殖的比重,生猪〔年出栏50头以上〕提高到80%,蛋鸡〔存栏500只以上〕提高到90%,肉鸡〔年出栏2000只以上〕提高到90%;肉类总产量达到160万吨;蛋类产量达到182万吨,奶类产量达到18万吨。
三、园艺业到20XX,预测性种植面积872万亩,产量2080万吨,产值290亿元其中蔬菜播种面积710万亩,设施蔬菜面积300万亩,设施蔬菜比例达42%,总产1420万吨,总产值220亿元,蔬菜出口创汇2亿美元食用菌种植面积1亿平方米果树面积100万亩,产量90万吨,产值22亿元花卉苗木面积25万亩,销售额18亿茶叶2万亩,产量400吨、产值5000万元到2020年,预测性种植面积1168万亩,产量2320万吨,产值667亿元其中蔬菜播种面积1000万亩,设施蔬菜面积400万亩,设施蔬菜比例达40%,总产2200万吨,总产值600亿元,出口创汇5亿美元,食用菌种植面积2亿平方米果树面积120万亩,产量120万吨,产值35亿元花卉苗木40万亩,高效花卉苗木面积占比达95%以上,销售额30亿元;茶叶8万亩,产量1500吨,产值2.5亿元四、特色产业到20XX,沿海地区桑田面积保持在70万亩左右,优质高效桑田62万亩左右;优质啤麦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以上,提供优质啤麦原料50万吨,建成全省第一、全国一流的优质啤麦生产基地、全球一流的甜叶菊生产基地;发展高效四青作物,面积超85万亩;2020年,沿海地区桑田面积保持在75万亩水平,优质高效桑田65万亩,高效桑田面积达到桑田总面积的90%;高效四青作物面积超100万亩,优质花生、专用甘薯、饲料玉米、特色豆类、中药材及糖料香料超50万亩、50万亩、100万亩、50万亩、20万亩。
同时积极发展沿海地区的耐盐植物,支持农民种植开发耐盐蓖麻等耐盐油料作物,促进该地区逐步形成耐盐油料植物特色产业3.2.3 建设内容与布局一、水产业在浅海养殖带〔0米线以下到负10米左右海域〕,主要进行浮绳〔筏〕式海带、紫菜等藻类养殖和贻贝、扇贝等贝类吊养,海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底播贝类等养殖;在滩涂养殖带〔涨潮时淹没、退潮时露出水面的地带,包括连陆滩涂和辐射沙洲〕,主要进行半浮筏式紫菜养殖和文蛤、青蛤、四角蛤、杂色蛤等贝类养殖;在海水池塘养殖带〔海堤内池塘〕,主要进行海水虾、蟹、鱼、贝类的养殖;该带也是进行陆XX水设施养殖的区域;在淡水养殖渔业区〔主要为淡水库、池塘、河沟等〕,主要进行淡水特种水产品养殖,优化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效益,在沿海地区这里建设一批鱼虾贝藻蟹类良种繁育场,高效生态规模化特色水产品基地,高校设施渔业示范基地;在海洋捕捞渔业区〔海堤外除海水养殖以外的广阔滩涂和海域〕,主要进行海洋捕捞的流刺网、围网、拖网、定置网、钓具等各种捕捞工具的生产作业二、畜牧业沿海畜牧业发展基本呈均匀分布,其中XX地区及XX南部以猪、蛋禽、肉禽、山羊为重点,XX北部以生猪、家禽为重点,XX以猪、家禽、肉牛为重点。
全区域范围内建设3个祖代种畜禽场〔祖代种猪场、祖代肉鸡场、祖代蛋鸡场〕,建立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在主产区建设一批起点较高,规模较大的生态奶牛场、养猪场和肉鸡、蛋鸡场,积极推进公司+农户适度规模,公司+合作社+农户适度规模模式,推进全区养殖业的规模化程度具体建设内容和布局如下:东海、赣榆、灌南、灌云、东台、大丰、滨海、阜宁、响水、如皋、如东、海安、通州等13个县〔市〕发展优质商品猪;灌南、东台、阜宁、如东发展苗猪生产;东台市发展乳猪生产;东海、灌云、东台、如东、如皋、启东、海门发展肉鸡;赣榆、盐都、东台、海安、射阳发展蛋鸡;响水、滨海、阜宁、灌云、灌南等县发展苏北草鸡;东海、灌南、灌云、响水、建湖发展肉鸭、鹅;东台、海门、启东、如皋、大丰等发展山羊生产;东海、赣榆、灌南等发展肉牛生产加工产业;东海、启东、海门、东台、大丰、灌云发展奶牛;赣榆县发展皮毛兽生产;大丰、东台、射阳、灌南等县发展皮、毛兔生产三、园艺业1、出口创汇蔬菜主产区XX以芦笋、牛蒡、洋葱、大蒜、速冻叶菜、浅水藕、草莓等为重点;XX以大蒜、萝卜、胡萝卜、芦笋等根茎类蔬菜为重点;XX以豆类蔬菜、青花菜、芦笋、绿叶菜类〔菠菜、雪里蕻等〕等为重点,以出口日韩为主,扩大美欧市场,建成我国沿海重要的出口加工蔬菜产业群。
每年出口蔬菜增长30%建设出口蔬菜基地100万亩,培育出口蔬菜万吨以上或创汇1000万美元以上的蔬菜加工出口龙头企业8家,其中5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2家2、设施蔬菜主产区以扩大大棚春提早、秋延后设施栽培和日光温室冬春茬栽培为重点,发展高效设施蔬菜基地XX以发展日光温室、大中棚为重点,以生产番茄、辣椒、黄瓜等茄果类蔬菜为重点;XX以发展大中棚为重点,XX北部适当发展日光温室,以生产西瓜、辣椒、茄子、西葫芦等蔬菜为重点;XX以发展大中棚为重点,适当发展连栋大棚〔2-3连栋为宜〕,以生产西瓜、甜瓜及及茄果类、叶菜类蔬菜为重点,大力发展大棚防虫网覆盖栽培日光温室以生产冬春茬蔬菜为重点,大中棚以生产春早熟、秋延后蔬菜为重点大力发展钢架大棚,提高钢架大棚在蔬菜设施栽培中的比例,提高蔬菜生产设施抗灾能力3、沪销蔬菜〔以XX、XX、苏南为重点的长三角地区〕以XX、XX、XX为重点,以生产速生叶菜、豆类蔬菜等不耐贮运的蔬菜、地方特色蔬菜及市场适销蔬菜为重点,建成长三角大中城市"菜蓝子"基地以XX、XX的南部为主,发挥交通便捷、生态条件优越的优势,建立番茄、茄子、辣椒、豆类以及耐盐蔬菜沿海特色蔬菜基地100万亩;在XX入XX县市,依托三条长江大桥〔崇启、崇海、苏通大桥〕,建立优质安全绿色叶菜生产基地100万亩,品种为小青菜、菠菜、荠菜、生菜、芹菜及韭菜等。
重点建设区域性工厂化育苗中心,标准化菜地和产地蔬菜配送中心,在集中产区建设年育苗1亿株以上的大型育苗中心10座,年育苗5000万株的中型育苗场20座;建设和完善基地排灌沟渠、道路、供电和喷滴灌设施;以国有农场和重点乡镇为单位建设产地净菜加工配送中心,配备蔬菜预冷库、冷藏车4、食用菌主产区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XX重点发展灵芝、蛹虫草等高档保健、药用食用菌;XX重点蘑菇、平菇、草菇和灵芝、蛹虫草等食用、药用菌;XX重点发展香菇、蘑菇、草菇等食用菌生产沿海地区共建设2亿平方米优质高效食用菌生产基地,重点建设5000万平方米食用菌生产核心基地,辐射提高1亿平方米重点扶持建设食用菌菌种生产和食用菌加工企业,提高加工设施水平和产品质量档次5、花卉苗木主产区重点在如皋、灌云、赣榆建立起规模在万亩以上的观赏苗木生产基地3个重点发展耐盐、抗风、耐瘠薄的沿海景观树种;发展株型优美、生长势快,富于季相、色相变化的彩叶树种、观赏灌木、乔木、半乔木及攀援、地被植物等,保护产地生态环境,提高苗木移栽成活率大力推广苗木全程容器栽培技术在如皋建立年产量达100万盆的商品盆景生产基地,在发展地方特色的树种盆景如罗汉松、黄杨、银杏等,积极开发新树种盆景。
在灌云、灌南、赣榆、东海四县和XX市郊区建立日光温室切花生产基地,重点发展丰产、耐低温、适宜苏北沿海日光温室栽培的球根花卉品种与对日出口的切花菊,开展设施反季节切花栽培和贮运保鲜,扩大郁金香、百合等种球繁育能力,提高种球自给率、切花生产和应市能力以射阳县为主建立药用与食用花卉基地,利用现有的资源、经济、技术和发展基础,在继续生产药用菊的同时,重点发展XX地道中药材产品6、水果主产区以射阳、大丰、东台、如东、启东、海安为重点,新建优质梨基地5万亩,重点以若光、喜水、翠冠、黄冠、黄金等早中熟梨为主,其中建设棚架梨基地3万亩,品种以若光、喜水、黄金、翠冠为主建设产后分级包装流水线10条,500吨至1000吨冷库10座;以赣榆为核心,辐射到东海、新浦、连云区,新建大樱桃基地5.5万亩,包括平整园地、沟系配套、土壤改良及灌溉设施、种苗培育等;在XX现有鲜食葡萄1万亩的基础上,新建高档鲜食葡萄基地3万亩,建设避雨设施3万亩;在赣榆、东海新建黑莓基地1万亩,板栗基地2万亩,草莓基地3万亩,在海门、启东、通州、如皋新建草莓基地5万亩,建设赣榆黑莓加工园区及东海草莓板栗加工园区;在XX云台山、赣榆丘陵山区建设小网格防护林标准化防冻茶园2万亩,新建清洁化茶叶加工厂10座,改建20座。
四、特色产业1、高效特经特粮区指XX海堤以外潮上带滩涂盐土农业区、渠北农区、XX的海门、启东、XX西部岗岭农区等旱作区XX沿海滩涂大力示范推广海蓬子、芦笋、海荚菜、红菊苣等耐盐作物,能用海水灌溉的耐盐作物种植面积占耐盐作物种植总面积的60%以上,到20XX和2020年,耐盐作物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万亩和30万亩,产值分别达到4亿元和12亿元在XX的渠北农区大力发展青食玉米、青食花生、青食毛豆、青食山芋等"四青"经济作物,在响水、滨海等县部分乡镇重点发展青食玉米在滨海界牌、滨淮、八巨等乡镇重点发展青食甘薯在阜宁施庄、滨海界牌等乡镇重点发展青食花生在滨海界牌、东坎等乡镇重点发展青食大豆XX稳定现有特经特粮种植面积230万亩,发展高效特经特粮,20XX高效四青作物面积超80万亩,高效特色作物面积达20万亩;2020年高效四青作物面积超100万亩,高效特色作物面积达40万亩XX发展200万亩出口型、观光型果品和加工出口型特粮特经,以东海、赣榆为重点,建设50万亩食用、油用出口专用型花生生产基地;以东海、赣榆为重点,建设30万亩高淀粉加工专用型甘薯生产基地;以灌云为重点,建设20万亩高蛋白大豆基地。
2、蚕桑产业优势区主要包括XX地区,XX高沙土地区、里下河地区以及通州地区该区域以乡镇为单位,建设有优势、有潜力、有前景的蚕桑乡镇,形成桑蚕产业的区域特色以村组为建设单元,构建蚕桑生产基地,打造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标准化示范基地,促进产业的持续发展结合村庄治理和农业结构调整,在宜桑地区适当扩栽部分桑田,乘势填平补齐插花田,扩XX片种植面积,缓解水旱互包、农药污染的矛盾同时注重加强和引导蚕桑规模经营,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在优化桑园结构过程中,每年按桑园面积5~10%的比例进行老桑更新,提高桑园的整体素质3、啤酒大麦优势区主要是XX沿海农业区,该区域主要建设方向为:建立优质啤麦生产基地,继续保持全国主要啤麦生产基地的地位发挥省啤酒大麦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啤麦麦芽、啤酒加工企业整合,为啤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信息和人才保证加强啤酒大麦生产和收脱贮技术推广,添加烘干设备,增强啤麦加工自动化处理能力4、蓖麻优势产业区主要在苏北盐土区,该区域发展以蓖麻等优质耐盐油料作物为主建立公司加农户的订单农业机制,在政府支持下实现250万亩盐土和低产棉田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开发耐盐蓖麻等油料作物;利用耐盐油料作物,提炼生物柴油,开发沿海生物质能产业。
3.3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3.3.1 发展思路以沿海生态、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及沿海风情为主线,加快沿海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强化沿海湿地资源保护,充分挖掘沿海生态旅游资源,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