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动物生产学》(养猪生产)教学内容浓缩[1]

yc****d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91.50KB
约80页
文档ID:155135504
《动物生产学》(养猪生产)教学内容浓缩[1]_第1页
1/80

《动物生产学》(养猪生产)教学内容浓缩一、内容摘要家猪由野猪进化而来,具有良好的肉用家畜体形外貌猪的视觉不发达,但嗅觉和听觉灵敏,此外,猪还具有良好的合群性和对环境的广泛适应性,以及喜干燥、爱清洁等生物学特性.我国猪遗传资源丰富,根据来源,可将其区分为地方猪种、培育猪种和引进猪种三大类我国地方猪种分为华北型、华南型、华中型、江海型、西南型和高原型等六个类型,与国外引进猪种相比,其种质特性表现为繁殖率高、耐粗饲、抗逆性强、肉质优良;但增重速度慢、饲料报酬低、背膘厚、胴体瘦肉率低.猪场场址选择及舍内环境与安全养猪生产及猪群生产性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正确选择场址、合理规划布局,并配备必要的养猪设备进行养猪生产此外,应根据市场需求,科学选择优良品种(系),并建立猪的杂交繁育体系,使用全价配合饲料,实行标准化饲养养猪生产中涉及到的猪群主要有幼猪、生长育肥猪(肉猪)和种猪三个类型,对各类猪群进行科学饲养管理是搞好养猪生产的核心.幼猪尤其是哺乳仔猪阶段,具有生长发育快,但其消化器官和消化腺机能不完善,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缺乏先天免疫力等生理特点,因此,仔猪出生后应及时让其吃足初乳,及时进行补铁、补水和补料,并加强保温、防冻防压。

为减轻断乳对仔猪的应激和提高母猪的繁殖力,可采取3~5周龄早期断乳,断乳仔猪应维持1周左右的原圈管理和原饲料饲养,逐渐做好饲料、饲养制度和环境的过渡为提高肉猪生产力,生产中应选择优良的品种及杂交组合,选择适宜的营养水平配制全价饲料,采取自由采食或“前敞后限”的饲喂方式,为猪只提供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新鲜空气及合理的圈养密度等环境条件和技术管理措施为提高公猪的种用价值,应加强对种公猪的科学饲养、科学管理和科学利用现代养猪生产应大力推广猪的人工授精(AI),充分发挥优秀公猪的种用价值.母猪饲养管理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其年生产力,生产中包括发情与配种、妊娠与分娩、哺乳与断乳等各类母猪的饲养管理,具体可通过提高母猪的排卵数、卵子的受精率和胚胎成活率的技术措施,以增加母猪的窝产活仔数;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避免母猪发生流产或死胎;对分娩母猪搞好接产工作,降低分娩过程中仔猪的意外死亡;加强对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提高母猪的泌乳量,促进哺乳仔猪的生长发育,并减少母猪掉膘,保持适宜的体况养猪生产中,应从严格检疫、加强饲养管理、严密隔离消毒、定期预防免疫、病死猪及粪污的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开展疫病的综合防制工作。

现代养猪生产还通过采取自繁自养、全进全出(AIAO)、隔离早期断乳(SEW)、无特定病原猪(SPF)的培育等技术措施进行猪病防制规模化养猪能够科学合理地优化猪种、饲料、劳动力与机械设备等资源配置,使科学技术这一生产要素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有效地提高养猪生产水平;但应结合实际,正确确定适度的养猪规模,为猪群创造安全良好的生物环境,按流水式生产工艺组织生产,建立猪的良种繁育体系,应用全价饲料实行标准化饲养,并实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生产中常用的流水式生产工艺主要有3种,即四段饲养三次转群,五段饲养四次转群,以及六段饲养五次转群的生产工艺二、需思考和掌握的问题1、猪有哪些生物学特性和生活习性?①猪的繁殖力强、多胎高产,具体表现在猪的性成熟较早、妊娠期短、窝产仔数多,以及猪的母性强、泌乳力好②猪生长发育快、产品量大,具体表现在猪出生后的生长发育速度快,猪出生后单位时间产品量大③猪是杂食动物,采食量高,消化快,能消化大量的饲料④猪的嗅觉和听觉灵敏,视觉不发达⑤猪的合群性强,并形成群居位次⑥猪喜干燥,爱清洁⑦猪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在对温度适应性方面,比较而言,大猪怕热而小猪怕冷2、猪的经济类型有哪几类?各有何特点?猪的经济类型(economic type) 即猪的经济用途,根据猪的外形及其胴体中瘦肉与脂肪的比例,可分为三类:脂肪型(lard type),腌肉型(bacon type),兼用型(鲜肉型,meat type).脂肪型猪体型外貌:体长大体等于胸围,全身肥满,头脸粗短,四肢短,背腰短。

具有“短、深、圆”特点;胴体性能:背膘厚〉4cm,瘦肉率<45%腌肉型猪体型外貌:体长大于胸围15cm以上,体躯长,四肢高长,肚腹紧凑,臀腿饱满.具有“长、宽、高”特点;胴体性能:背膘厚〈3cm,瘦肉率>55%兼用型猪体型外貌和胴体性能均介于脂肪型和腌肉型之间3、畜禽品种应具备哪些条件?①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②具有较高的种用价值(优良性状遗传稳定)③具有一定的整齐度——同质性④具有一定的品种结构-—异质性⑤具有足够的数量4、猪品系应具备哪些条件?①在某一经济性状具有突出表现②具有基本稳定的遗传性和较高的种用价值③种猪数应在200头以上④品系需经4个世代以上的选育,育成时世代至少应保持种公猪6头和种母猪40头以上5、中国地方猪种的类型及其代表品种?中国地方猪种分为华北型(如民猪、八眉猪、黄淮海黑猪等)、华南型(如两广小花猪、滇南小耳猪、香猪等)、华中型(如金华猪、华中两头乌猪、大围子猪等)、江海型(如太湖猪、姜曲海猪、圩猪等)、西南型(如内江猪、荣昌猪、乌金猪等)和高原型(如藏猪)等六个类型6、我国地方猪种与国外引入猪种各有何主要优缺点?①我国地方猪种主要优点是繁殖率高,耐粗饲,适应性强,肉质好。

主要缺点是体型小、生长速度慢、饲料报酬低、产肉性能低.②国外引入猪种主要优点是体型大、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产肉性能高.主要缺点是繁殖率较低,适应性较差,肉质较差7、我国地方猪种资源的主要优缺点及其在养猪生产中的利用途径是什么?①我国地方猪种资源的主要优点是繁殖率高、耐粗饲、抗逆性强、肉质优良;主要缺点是增重速度慢、饲料报酬低、背膘厚、胴体瘦肉率低.②中国地方猪种资源是未来猪种改良和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其重要经济价值不可估量,必须重视其保护和利用.③开发利用的途径:一是充分利用中国地方猪种的优良种质特性,与国外引进猪种构建杂交繁育体系生产优质肉猪;二是将其作为育种素材,培育新的品种或品系;三是发掘部分地方猪种特殊资源的利用价值8、几个重要国外引进猪种的体型外貌及其生产性能?①大约克夏猪(Large Yorkshire):体型外貌:被毛全白,体型较大,体躯舒展,颜面微凹,耳大直立向上伸,背腰平直,肚腹紧凑,四肢粗壮结实大约克夏猪体态:最协调、最匀称、反应灵活最适中生产性能:生长发育快,饲料转化率高,瘦肉率高,繁殖力较高(窝产仔数11~13头)作为经济杂交的父本或母本生产商品肉猪.因其将快长和高繁有效结合,在欧洲被誉为“全能猪种”。

②长白猪又名兰德瑞斯猪(Landrace):体型外貌:外貌清秀,被毛全白,体躯呈流线型,头狭小,颜面直,耳大直立向前倾,背腰特长,颈肩部轻盈、臀部丰满,肚腹紧凑,体质与四肢较为纤弱生产性能:生长发育快,饲料转化率高,瘦肉率高,繁殖力也较高(窝产仔数10~12头)作为经济杂交的父本或母本生产商品肉猪虽其快长且高繁,但因其体质较弱、抗逆性较差(应激敏感性较高),故更常用作杂交父本③杜洛克猪(Duroc):体型外貌:体型大,被毛棕红色.耳中等大,耳尖下垂,颜面微凹,体躯深广,肌肉丰满,四肢粗壮生产性能:生长发育快,饲料转化率高,瘦肉率高,繁殖力不高(窝产仔数9~10头).因其生长和胴体性能高,尤其是体质特别健壮、抗逆性较强(抗应激),但繁殖性能一般,故常用作经济杂交的父本(终端父本)生产商品肉猪④汉普夏猪(Hampshire):体型外貌:体型大,被毛黑色,在肩颈接合处有一白带头中等大,耳中等大直立,颜面长直,体躯较长,臀部肌肉发达生产性能:生长发育较快,饲料转化率较高,眼肌面积大,瘦肉率高;但肉质欠佳(汉普夏酸肉效应),繁殖力不高(窝产仔数9~10头)⑤皮特兰猪(Pietrain):体型外貌:体型中等偏大,体躯呈方形(体长约等于胸围).被毛黑白(红)花毛,头较轻盈,耳中等微向前倾,颈和四肢较短,肩部和臀部肌肉特别发达.生产性能: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一般,胴体背膘薄、瘦肉率特别高(可达70%);但其繁殖力不高(窝产仔数9~10头),而且高度应激敏感,肉质欠佳。

在经济杂交中多用作终端父本以提高商品猪的胴体瘦肉率9、猪新品种(系)培育的主要方法步骤?①新品种(系)育成目标的拟定;②杂交亲本的选择;③确定杂交繁育方法及杂交的实施;④横交阶段(杂种群个体间进行同质或异质选配,综合群内有益性状,建立基础群);⑤固定阶段(小群闭锁建立若干亲缘群和世代选育,以表型选配为主,增加纯合基因频率,建立品系);⑥纯繁和推广阶段.10、某育种猪群日增重(h2 = 030):测定群平均值800g,留种公猪平均值900g,留种母猪平均值860g,公猪产生后代年龄1岁,母猪产仔时1岁、15岁、2岁各为1/3请计算该育种猪群的选择压(差)、世代间隔、每一世代遗传改进估计值、每年遗传改进估计值.①选择压/差(△P)=(900+860)/2 - 800 = 80 g;②世代间隔 =【1+(1+1.5+2)/3】/ 2= 1.25年;③每一世代遗传改进估计值(选择反应R)= h2×△P = 0.30×80 = 24g; ④每年遗传改进估计值(△G)= R / 世代间隔 = 24 / 125 = 192g.11、猪育种中的性能测定有哪两种主要方式,其各有何优缺点? 猪的性能测定(performance testing)是在标准一致的环境条件,对种猪的生产性能做出公正的评价,为种猪的选购和育种提供客观依据。

猪的性能测定有测定站测定(station testing)和农场测定(farm testing)两种方式测定站测定是指将所有待测个体集中在一个专门的性能测定站或某一特定的猪场中,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性能测定;场内测定则是指直接在各个猪场内进行性能测定,不要求在统一的时间内进行.测定站测定的优点:①所有个体都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测定,其所表现的差异就主要是遗传差异,个体遗传评定较为可靠;②容易保证做到遗传评定的中立性和客观性;③能够对一些需要特殊设备或较多人力才能测定的性状进行测定测定站测定的缺点:①测定成本较高;②测定规模受限,测定强度也相应较低;③存在疫病传播的风险;④测定站的环境条件与实际场内生产条件往往不一致,因此,测定的结果与实际生产的结果也会有差异.场内测定的优缺点与测定站测定刚好相反12、后备种猪阶段选择的方法和依据?猪的性状是在其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为提高选种的准确性和降低成本,后备种猪的选留选种应采取阶段选择法,并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一般分3~4个阶段:断乳阶段选择;6月龄测定结束阶段;14~16月龄初产窝仔猪断乳阶段;二胎以上母猪的选择①断乳阶段选择:根据个体的体形外貌进行选择(生长发育快,体形良好、没有遗传缺陷);根据系谱中亲本的性能记录进行选择,尤其是繁殖性能。

保持较高的留种率:选留数量是最终留种数量的倍数:公猪10~20倍,母猪5~10倍②6月龄测定结束阶段:根据个体的体形外貌进行选择(体形良好,体质健壮,肢蹄结实,没有遗传缺陷);   根据性能测定(生长速度、背膘厚等)结果进行选择    保持较低的留种率:选留数量比最终留种数量仅多15%~20%③14~16月龄初产窝仔猪断乳阶段:主要依据个体本身的繁殖性能,出现下列情况者可淘汰:至7月龄后无发情征兆;在一个发情期内连续配种3次未受胎;断乳后2~3个月无发情征兆;母性太差;产仔数过少保持较高的留种率(繁殖性状遗传力低)④二胎以上母猪的选择:主要依据是种猪的繁殖性能;依据本身、同胞和祖先的综合信息;参考后裔生长和胴体性能的成绩进行选择.此时也是种猪的终选阶段,合格的可进入核心群.13、何为猪的杂交繁育体系?如何才能产生好的杂种优势?①猪的杂交繁育体系是将种猪的选育、良种的扩繁和商品肉猪的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的一套体系在杂交繁育体系中,将育种工作和杂交扩繁任务划分给相对独立而又密切配合的育种场和各级猪场来完成,使各个环节的工作专门化,分工明确、重点突出,将猪的育种、制种和商品生产于一体,真正从整体上提高养猪的生产效益.典型的宝塔式繁育体系就是由原种核心群、繁殖群和生产群共同组成。

②为了产生好的杂种优势,总体上应构建科学的杂交繁育体系具体实施时,第一,应正确选择杂交的父本和母本;第二,对杂交亲本应进行选优与提纯;第三,通过杂交配合力的测定与比较,筛选最佳杂交组合14、请图示二元杂交与三元杂交生产商品肉猪的模式,二者各有何优缺点?其在杂交亲本选择时应注意的问题?二元杂交:             三元杂交:A♀×B♂         A♀×B♂↓             ↓BA (商品猪)         BA♀×C♂                   ↓         CBA(商品猪)二元杂交的优点是能获得最高的个体杂种优势,杂交方式简单;缺点是由于父本种群和母本种群都是纯种,因而得不到父本和母本杂种优势三元杂交的优点是能够获得最高的母本和个体杂种优势;缺点是必须保持用来生产杂交母本的纯种群;不能得到父本杂种优势,因为它是纯种.杂交亲本的选择应注意:杂交母本要求分布多而广、适应性强,繁殖力高、母性好、泌乳力强。

杂交父本要求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胴体品质好(尤其是终端父本)三元杂交时对杂交父本的选择应注意:第一轮杂交主攻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第二轮杂交主攻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性状.15、何为猪专门化品系?配套系杂交主要有哪几种方式?①猪专门化品系:是指按照育种目标进行分化选择育成的,每个品系具有某方面的突出优点,不同的品系配置在完整繁育体系内不同层次的指定位置,承担着专门任务专门化品系一般分为父系和母系,其主选性状各有侧重②配套系杂交就是根据市场需要并通过配合力测定,选择不同的专门化品系进行配套组合杂交,使杂交合成的商品杂优猪在杂种优势利用上获得重大突破养猪生产中常用的配套系类型主要是2系、3系和4系配套等16、现有A、B、C 3个品种进行三元杂交繁殖CBA商品猪,经过测定:CBA商品猪的平均日增重为900 g,A、B、C 3个品种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700 g、860 g、900 g,则该杂交方式在日增重方面所获得的杂种优势率是多少?杂种优势率(H%)=(F-P)/ P ×100%P = 1/2×C + 1/4 ×(B + A)= 1/2×900 + 1/4 ×(860 + 700)= 840杂种优势率(H%)=(F—P)/ P ×100% =(900—840)/ 840×100% = 7.14%17、在猪的一般饲养管理原则中,如何有效建立相对稳定的生活制度?①定时饲喂:饲喂次数和时间相对固定;②定量饲喂:不同生产阶段喂量相对稳定;③定质饲喂:按饲养标准配制全价日粮;饲料原料新鲜清洁,没有霉变;日粮变更时应逐渐改变;④定温饲喂:对于饲料和饮水应尽量做到冬暖、夏凉、春秋温。

18、为提高种公猪的种用价值,如何对种公猪进行正确的饲养管理?①科学饲养:必须按照饲养标准,为种公猪配制全价平衡日粮,保证足够的能量、蛋白质(注意氨基酸的平衡)、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的供给根据实际需要,掌握适宜的喂料量②科学管理:种公猪应单圈饲养为提高种公猪的配种能力,种公猪应经常进行适当的运动此外,应经常刷试种公猪的皮肤,有条件的可定期洗浴,蹄甲也要定期修整注意定期称重和检查精液品质,以便随时调整饲养管理.高温会严重降低种公猪的生精和配种能力,夏季必须采取措施防暑降温.③科学利用:在适宜的初配期开始配种利用,有利于提高种公猪的种用价值.初配公猪的体重以达到该品种成年体重的50%~60%为宜种公猪配种利用不可过于频率,年轻公猪每周3~4次为宜,成年公猪每周5~8次为宜在本交情况下,1头公猪可负担20~30头母猪的配种任务.19、配种准备期母猪饲养管理的目标及技术要点?饲养管理的目标:①使母猪迅速恢复至适宜的繁殖体况;②保证母猪及时、正常的发情排卵(断奶至发情的正常时间间隔为5~10天)饲养管理的技术要点:①对配种准备期的母猪要特别加强饲养管理,给予全价营养(每天每头日粮给量为3.0kg左右);②补给青绿多汁饲料(每天给量为1.5~2.0kg);③实行短期优饲(配种前10~14天),使母猪迅速恢复繁殖膘况。

④保证猪舍“清洁、卫生、干燥、温暖、舒适";⑤适宜的舍温16~22℃,湿度70%~80%;⑥适当运动和日光浴20、母猪发情的特点与发情期适宜配种的时间应如何掌握?①母猪的发情周期18~22天,平均21天,发情持续期3~4天.②发情症状:神经兴奋、跳栏鸣叫、食欲减退、相互爬跨、阴门红肿、外溢粘液等③发情开始后的20~30小时或出现“压背呆立反射”后6~12小时为最适配种时间21、母猪妊娠期和哺乳期各有何生理特点,如何对其采取相应的饲养管理措施?①母猪妊娠期的生理特点:母猪在妊娠期处于特殊的“妊娠合成代谢”状态,尤其是在妊娠前期尤为旺盛,并且,母猪体内的胚胎/胎儿在妊娠前中期发育缓慢,而在妊娠后期(最后30天)生长发育迅速因此,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并不要求很高,②母猪哺乳期的生理特点:母乳是仔猪生后20天内的主要营养物质来源,母猪的泌乳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仔猪的育成率和生长速度母猪在哺乳期间为分泌大量的乳汁,机体物质代谢极为旺盛③妊娠母猪的饲养:妊娠期间为满足胚胎发育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应按饲养标准配制全价平衡日粮,但为了防止母猪过于肥胖而影响繁殖,饲粮中应搭配一定比例的优质青粗饲料,并采取限制饲喂的方式(妊娠前期每天标准日粮给量2.0-2.5kg,后期2。

5—3.0kg).在管理上,应注意为妊娠母猪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夏季注意防暑,严禁粗暴管理,防止拥挤和惊吓,避免造成机械性流产④哺乳母猪的饲养:应根据哺乳母猪的饲养标准配制全价日粮,由于母猪泌乳的营养消耗很大,因此,这期间母猪的饲养标准及日喂料量都应高于妊娠期(每天标准日粮给量5.0-6.0kg)此外,泌乳期间应保证充足的饮水供给,适当搭配青绿多汁饲料可提高母猪的泌乳量在管理上,猪舍内环境保持温暖舒适、干燥卫生和安静比较有利于母猪哺乳活动的正常进行.22、母猪分娩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①产房的准备:保持产房的干燥清洁、温暖舒适(20~22℃)、环境安静,彻底消毒②用品准备:产房内设置仔猪保温箱、供暖设施,并配备外科用具,耳号钳、秤,消毒抗菌药品等③猪体清洁消毒:母猪预产前5~7天转入产房,同时进行清洁消毒(用0.1%高锰酸钾对腹部、乳房、阴户等部位进行消毒).23、母猪分娩前有哪些临产征状?母猪分娩时对初生仔猪接产的技术要点?母猪分娩前的临产征状:母猪分娩前乳房膨大有光泽,手挤有初乳;母猪衔草做窝,尾根松弛下凹;母猪出现起卧不安,频频排尿征状时,表明母猪即将进行分娩初生仔猪接产的技术要点:①清除初生仔猪口鼻中的粘液;②用毛巾将仔猪体表擦干;③帮助仔猪理顺脐带,正确断脐并消毒;④对仔猪进行编号、断尾、剪牙和称重;⑤辅助吃乳,及时使仔猪吃好吃足初乳;⑥正确处理难产母猪和假死仔猪。

24、母猪分娩前后饲养管理的技术要点?①体况正常的母猪产前5~7天适当减少精料(减少日喂量的10%~20%)②分娩当天只喂些稀粥料(如热麸皮汤),分娩第2天开始逐渐增加饲料给量和逐渐更换成哺乳母猪料(第7天)③注意饲料的调制,保持良好的消化性和适口性;始终保持充足清洁饮水的供给④体况较差的母猪产前供料量不减反增,并加喂一些富含蛋白质的催乳饲料⑤保持猪舍内清洁、干燥、卫生、温暖、舒适和环境的安静⑥减少母猪的活动量;注意观察母仔的生活及行为表现;搞好母猪分娩前后的预防保健25、影响母猪泌乳量的因素有哪些?①泌乳期的影响:分娩后母猪泌乳量逐渐增加,至21日龄左右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②乳房部位:同头母猪前胸部几对乳房泌乳量较多,后腹部几对乳房泌乳量较少③胎次:初产母猪泌乳力较低,2~3胎上升,4~5胎保持高水平,6~7胎后呈下降趋势④品种因素:大型肉用猪种比兼用型猪种的泌乳力高;地方猪种比引进猪种的泌乳力高⑤活产仔数:活产仔数愈多,母猪的泌乳力就愈高⑥饲养管理:母猪饲养水平高和饲料品质好,安静舒适的环境有利于促进其泌乳.26、影响母猪年生产力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母猪年生产力?①母猪年生产力(sow productivity)是指每头母猪一年能提供断乳仔猪的头数,这是一个综合性指标.该指标受到母猪的妊娠期、哺乳期、断乳至配种的间隔时间,初生时产活仔数和初生至断乳的成活率等五个因素的影响。

②母猪妊娠期是不可变的,其余四个因素是可变的,可通过改进饲养管理制度,缩短哺乳期、断乳至配种的间隔时间和提高哺乳期仔猪的成活率,以及通过遗传改良提高母猪的窝产活仔数等均可提高母猪的年生产力③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主要技术措施:a、通过提高母猪的排卵数、卵子的受精率和胚胎成活率的技术措施,以增加母猪的窝产活仔数;b、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避免母猪发生流产或死胎;c、对分娩母猪搞好接产工作,可以降低分娩过程中仔猪的意外死亡;d、加强对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不仅可提高母猪的泌乳量,促进哺乳仔猪的生长发育,而且可尽量减少母猪掉膘,保持适宜的体况,以缩短断乳至配种的时间间隔;e、对哺乳仔猪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提高仔猪的增重和成活率;f、实施早期断乳,提高母猪利用强度,增加年产胎次.27、根据哺乳仔猪生长发育及其生理特点,如何提高仔猪断乳重和成活率?①哺乳仔猪生长发育及其生理特点:一是生长发育快、物质代谢旺盛;二是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腺机能不完善;三是缺乏先天免疫力、容易得病;四是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对寒冷特别敏感对哺乳仔猪饲养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要提高其断乳重和成活率,具体措施是要抓三食,过三关②抓乳食,过好初生关:   A、固定奶头,吃好初乳。

因母猪前边几对乳头泌乳量多,为使同窝仔猪生长整齐,应辅助弱小仔猪在前边乳头吃乳,并尽早吃上初乳,提高免疫力B、加强保温、防冻防压方法是在母猪栏内设一护仔补饲栏,既可局部增温(哺乳仔猪适宜的环境温度为25~30℃),又可防止母猪压死仔猪③抓开食,过好补料关:   A、仔猪出生后2-3日龄进行补铁; B、从3-5日龄起开始给仔猪补水,水中可加人适量的酸制剂和甜味剂.C、5—7日龄开始训练仔猪吃料,选用营养丰富,香、甜、脆的饲料;④抓旺食,过好断乳关:尽量多使仔猪采食营养全面的饲料,促其生长,为顺利断乳作好准备28、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应掌握哪些技术要点?①仔猪出生后,应立即擦净口鼻中和体表的粘液,断脐带消毒后,应尽早使其吃上初乳②为使全窝仔猪生长发育均匀健壮,提高成活率,应在仔猪出生后2~3 d内进行人工辅助固定乳头③仔猪出生后,根据实际情况可对仔猪进行剪牙、断尾、编号和称重等处理④仔猪出生后的2~3 日龄应进行注射补铁⑤仔猪3日龄开始用饮水器或水槽补给清洁的饮水⑥仔猪生后5~7日龄开始应及时补充优质乳猪料.⑦根据仔猪的生理特点,寒冷季节必须对其加强保温、防冻防压29、哺乳仔猪为什么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如何进行补铁?①初生哺乳仔猪体内铁的贮存量有限(仅有50mg左右),每天通过吃母乳能够获得约1mg的铁,而哺乳仔猪每天生长发育大约需要消耗铁7mg,因此,哺乳仔猪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②补铁的方法有多种,但以肌肉注射补铁制剂最为常用,即在仔猪2~3日龄,每头仔猪肌注150~200mg铁30、高品质乳猪料有哪些技术要求?①营养性:高品质乳猪料应具有正确的营养水平,其中,能量水平应保持在14MJ/kg以上,蛋白质水平应保持在20%左右,并添加适宜的动物性蛋白源注意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矿物元素的添加,保持饲料营养的全价平衡②消化性:选择易消化的原料,必要时可考虑对主要原料(玉米、豆粕等)进行膨化处理;添加促消化成分(如酶制剂、有机酸制剂、益生素等)③适口性:保持良好的适口性,提高摄入量除注意饲料原料的选择外,可适当添加诱食香味剂等提高其适口性的成分.④抗病性:含有促进免疫和抗病的成分,可适当添加免疫促进剂(如寡糖类)、抗生素等31、提高哺乳仔猪对乳猪料摄入量的重要性?①可使哺乳仔猪的胃增加盐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量;②可提高小肠内消化酶(主要是胰蛋白酶)的活性;③可改善肠壁环境条件;④可改善仔猪和母猪的性能表现;⑤哺乳期内400g的乳猪料摄入量是使仔猪从摄取补料中受益的最低数值,早期断乳的时间可以此作为选择依据32、仔猪断乳的方法有哪几种?早期断乳有哪些优越性?仔猪断乳的方法有三种:①一次断乳法:当仔猪达到预定断乳时间,断然将母猪和仔猪分开;②分批断乳法:按仔猪的发育状况、进食量及用途分别先后陆续断乳;③逐渐断乳法:逐渐减少哺乳次数而实现断乳.早期断乳的优越性:①可缩短母猪的产仔间隔,增加母猪的年产仔窝数,有利于提高母猪的繁殖力和利用强度;②有利于降低仔猪的发病率和提高仔猪的成活率;③可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④能够促进仔猪的生长,提高分娩猪舍及设备的利用率。

33、断乳仔猪的饲养管理应掌握哪些技术要点?①为了减轻断乳对仔猪的应激刺激,对刚断乳的仔猪需要在饲料、饲养制度及生活环境方面做到“两维持、三过渡”,即维持在原圈管理和原饲料饲养,逐渐做好饲料、饲养制度和环境的过渡.②满足断乳仔猪饲料的营养需要,配制全价配合饲料③在饲喂方法上,仔猪断乳后3~5 d最好限量饲喂,以防消化不良引起下痢,5 d后实行自由采食.④始终保证供给其清洁饮水⑤仔猪舍内应保持干燥清洁,冬季要采取保温措施.⑥加强对仔猪的调教训练,使其形成定点采食、定点睡卧和定点排泄的“三点定位”的良好生活习惯⑦断乳仔猪实行网床培育,可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和提高生产性能34、猪生长发育(体重和体组织)的变化规律?衡量猪体重增长速度的变化有以下3个指标:①累积生长:不同日龄猪只直接测定的体重数值的变化;②绝对生长:一定测定时间内测定的平均日增重;③相对生长:一定时间内增重量与原体重的比率④绝对生长呈先慢后快又慢的规律,从幼龄的高速生长到减慢下降的过程出现一个转折点,大致在成年体重的40%左右,相当于肉猪的适宰体重.猪增重速度的高峰大多在75~80kg体重阶段,个别猪种推迟到90kg以后,这一般都是在6月龄前的时期。

肉猪生产上要抓转折点之前的饲养,充分发挥这一阶段的生长优势.猪体组织生长的变化规律: 猪体躯主要组织生长高峰出现的先后顺序为骨骼(0~4月龄)、肌肉(4~7月龄)和脂肪(6月龄后)35、肉猪适宜屠宰体重的确定原则?适宜屠宰体重应综合其生物学特性(生产性能:日增重、料重比、胴体产肉量等)、消费者对胴体的要求与销售价格而确定据此,不同品种类型猪的适宜屠宰体重各不相同,如:早熟地方猪种70~75kg,含少量外血土杂猪75~85kg,一洋一土杂交猪85~90kg,两洋一土杂交猪90~100kg,洋三元杂交猪100~115kg36、提高肉猪的生产力有哪些主要技术措施?①选择优良的品种并采用合适的杂交方式生产杂优猪进行肉猪生产②肉猪的生产性能与其起始体重呈正相关,应搞好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和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提高仔猪的初生重和断乳重③应根据不同品种类型和生长阶段,确定最佳营养标准,配制全价配合饲料进行科学饲养④采取科学地调制饲料和合理的饲喂方式,保证猪群充足而清洁的饮水供给⑤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如保持舍内适宜的温湿度、适度的光照、空气新鲜、环境清洁等⑥应进行合理分群,并保持适宜的猪群规模和圈养密度。

⑦对于早熟猪种,在进行肉猪生产时一般应先行去势.⑧按程序进行防疫和驱虫⑨正确选择并执行肉猪的最佳出栏活重.37、规模化养猪有何优越性?其关键性技术措施有哪些?规模化养猪的优越性:①能够科学合理地利用猪种资源、饲料资源、劳动力资源与机械设备,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②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科学技术这一生产要素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有效地提高养猪生产水平③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按计划有节奏地进行养猪生产,规模化养猪增强了生产企业的风险抵抗能力,有利于养猪生产的稳步发展与市场的均衡供给.规模化养猪的关键性技术措施:①确定适度的养猪规模;②创造安全良好的生物环境;③按流水式生产工艺组织生产;④建立猪的良种繁育体系;⑤应用全价饲料实行标准化饲养;⑥实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38、猪场建设时其场址选择与场内设施布局应遵循哪些原则?猪场场址选择应遵循的原则:①猪场应该远离人群生活、活动集聚区、其它畜禽生产区和环保敏感区②猪场周围最好有足够的农田、鱼塘、果园等,以利农牧结合,保持生态平衡③猪场场址应选择地势较高、干燥平坦、背风向阳的地方④猪场场址既要交通相对方便,又要便于防疫,猪场与交通要道应保持一定的隔离距离⑤应有足够的符合上述条件的建场面积。

⑥猪场要求有充足的水源和良好的水质;此外,还应考虑有足够的电力和其它能源的供给猪场布局应遵循的原则:①根据有利防疫、改善场区小气候、方便饲养管理、节约用地等原则.②综合考虑当地气候、主风向、场地的地形地势和猪场各种建筑设施的功能关系③合理规划全场的道路(料道、污道分开)、给排水系统(排雨、排污分设)、场区绿化、各功能区及每种建筑的位置.④应根据当地全年主风向和场址地势,顺序安排猪场的生活区和生产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等39、现代化养猪的主要养猪设备有那些?合理配置养猪设备有何重要意义?①现代化养猪的设备主要包括各种猪栏、漏缝地板、供水设备、供料设备、供暖设备、通风设备、降温设备、清洁消毒设备和粪污处理设备等②合理配置养猪设备能够有效地控制猪场环境,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提高猪群生产性能;③有利于防疫、减少疫病;④能够降低饲料和饮水的消耗;⑤能够有效利用猪舍面积;⑥可以减轻饲养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40、猪全进全出(AIAO)饲养方式的含义和主要优点是什么?①猪全进全出(all-in all—out, AIAO)的饲养方式,就是将同一猪舍或饲养单元内的所有猪只同时转出转进,在猪群全出与全进之间对猪舍或饲养单元进行空圈(3~7 d)并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和净化。

②全进全出饲养方式的主要优点,一是可有效切断疫病的传播途径,防止病源微生物在群体中形成连续感染和交叉感染;二是可保证现代化养猪生产流水式生产工艺的组织和有效运行41、工厂化养猪的主要优越性?①能够科学合理地利用猪种资源、饲料资源、劳动力资源与机械设备,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出栏同样数量的肉猪,可使猪舍建筑面积节省约2/5,劳动力节省约2/3,节省饲料1/5以上②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科学技术这一生产要素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有效地提高养猪生产水平母猪年提供仔猪数、仔猪成活率、肉猪增重速度、饲料利用效率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③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按计划有节奏地进行养猪生产,规模化养猪增强了生产企业的风险抵抗能力,有利于养猪生产的稳步发展与市场的均衡供给42、我国规模化瘦肉型商品猪场的良好养猪生产指标主要有哪些?①繁殖性能:每头母猪年繁殖2.0~22窝,每窝成活仔猪8~10头,年繁殖成活16~20头仔猪,年提供商品肉猪16~18头不同阶段猪群成活率:哺乳仔猪90%,断乳仔猪95%,生长肥育猪98%②肥育性能:生长肥育猪170~180日龄时,体重达90~100kg,料重比2.8~3.0 : 1;若以仔猪出生到育肥应摊的母猪和公猪所消耗的饲料加肥育猪本身消耗的饲料计算,饲料利用率约为4。

0~4.5 : 1.③劳动生产率:按猪场全员(包括直接生产和管理人员)计算劳动生产率,每个劳动力年生产肉猪250~500头 43、工厂化养猪生产有哪些主要技术关节?①确定适度的养猪规模:根据自然(环境)、经济、技术、管理、市场等资源要素,确定适度的养猪规模.②按流水式生产工艺组织生产:即从猪的配种、妊娠、分娩哺乳、仔猪保育、生长育肥以至销售形成一条龙的流水作业 ③建立猪的良种繁育体系:即配备优良遗传素质和高度生产性能的猪群,按统一的繁育计划组建完整的繁育体系,推行仔猪早期断乳和母猪分批断乳、同期发情、同期配种等一系列先进的繁殖技术④应用全价饲料实行标准化饲养:即按猪群的不同生理时期和生产目的对营养的不同需要,分阶段配制全价日粮,进行标准化饲养⑤创造适宜猪只生长和人员工作的良好环境:即谨慎选址、合理布局、科学设计;合理配置养猪设备有效地控制猪场环境;制定并严格执行严密和科学的兽医卫生防疫制度和符合环境卫生要求的污物、粪便处理系统.⑥实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即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对猪场进行科学经营决策和经营管理.44、集约化猪场如何组织流水式生产工艺?生产中常用的工艺流程有几种?其各有何优缺点?①规模化猪场可以通过分阶段饲养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来组织流水式生产工艺。

即从猪的配种、妊娠、分娩哺乳、仔猪保育、生长育肥以至销售形成一条龙的流水作业按确定的繁殖节律,有计划地将一群母猪配种、一群母猪分娩、一群仔猪断乳、一群生长猪育肥和一群商品猪上市,从而保证均衡生产不脱节,最大限度地利用猪舍设备.②生产中常用的工艺流程主要有3种,即四段饲养三次转群生产工艺流程,五段饲养四次转群生产工艺流程,六段饲养五次转群生产工艺流程.③四段式饲养工艺的优点是工艺简单便于操作和控制,猪群转群的次数较少,减轻了转群的工作负担和对猪群的应激反应④五段式饲养工艺可以保证从断乳至上市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猪只对营养饲养和环境管理的不同需要,充分发挥其生长潜力,提高养猪效率.但与四段饲养工艺相比,增加了一次转群的负担和猪群的应激⑤六段式饲养工艺的优点是不仅易于发情鉴定和适时配种,提高繁殖效率,以及种猪群分区饲养利于防疫保健;而且也可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繁殖与生长阶段的猪只对营养和环境的不同需要,提高猪群的生产水平但其转群次数较多,不仅工艺复杂难于控制,而且也增加了工作负担和对猪群的应激反应.45、猪人工授精(AI)有哪些主要操作要点?其主要优点是什么?猪人工授精的主要操作要点:①公猪的调教与训练:采用发情母猪刺激法,或发情母猪分泌物诱情法等,调教与训练公猪爬跨假母猪.②精液的采集:通常采用徒手采精法,模仿母猪子宫颈对公猪螺旋阴茎龟头的束力引起射精,从而采集公猪的精液。

③精液品质检查:采用特定的方法检查精液的数量、气味、颜色、精子形态、密度、活力等指标对于所采集的精液,如果发现其气味、颜色、精子形态等出现异常,或其活力低于05分的,不宜用作输精,应废弃处理④精液的稀释与保存:应选择并配制适宜的稀释液,据原精液的品质、需配母猪头数,以及是否需要运输和贮存等,按照0.5~2倍稀释;通常,稀释后的精液可在15℃左右的条件下保存48~72 h⑤精液的输入:用输精管将规定剂量的精液(30~40 ml,有效精子数为5~20亿),输入到处于配种适期的发情母猪生殖器官内,使其受孕.猪人工授精的主要优点:①可提高公猪的配种效能,与本交相比,人工授精时一头优秀种公猪每年配种的母猪可提高10~20倍;公猪饲养量的减少,可节省饲养管理费用②良种公猪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加速了品种改良,给养猪生产和猪的育种带来了巨大的效益③可以有效防止公、母猪多种疫病接触传染的可能④可克服自然交配的难点,如公、母猪体格相差太大和某些生殖道异常等困难.⑤可扩大优秀公猪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利用率,为猪精液的交流提供了方便46、隔离早期断乳(SEW)饲养方式的主要原理及其技术要点是什么?①隔离式早期断乳的饲养方式是指母猪在分娩前按常规程序进行有关疾病的免疫注射,仔猪出生后保证吃到初乳,按常规免疫程序进行疫苗预防接种后,在10~21日龄断乳,然后将仔猪在隔离条件下进行保育饲养.②母猪在妊娠期需进行很好的免疫,母体内对一些疾病的免疫机能,通过初乳传递给仔猪,再加上仔猪本身的免疫能力,直到21日龄以前,仔猪从母体获得的免疫力还没有完全消失,就将仔猪从母猪舍转移到隔离条件良好的保育舍,并严格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③配制专用早期断乳仔猪饲粮,使饲料有良好的适口性,易消化吸收和营养全面,保证仔猪快速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④SEW法对仔猪断乳的应激比常规方法要小,仔猪生长发育速度快;同时,仔猪舍的隔离条件要求严格,从而可有效切断疫病的传染,减少疾病对仔猪的干扰47、无特定病原(SPF)猪群含义、培育的方法及其主要优点是什么?①无特定病原猪简称为SPF猪,是指在母猪临产前采用剖腹取胎或无菌接产获得仔猪,然后在无菌状态下将仔猪送往隔离的仔猪舍内,与非SPF猪隔离饲养,以至它们能自然产生下一代SPF猪用这种方法所得到的猪群,称之为SPF猪群②SPF猪不是完全净化的无菌猪,主要指经过常规检查没有猪喘气病、萎缩性鼻炎、仔猪红痢和弓形体等四大慢性传染病的病原体③初代SPF仔猪可以通过剖腹取胎和无菌接产两种方法获得.剖腹取胎法:在无菌条件下,将妊娠112~113 d母猪的子宫切开,取出仔猪.无菌接产法:在无菌条件下,母猪自然分娩,获得仔猪.仔猪在隔离恒温的环境中人工哺育长大,并在隔离环境中繁殖后代,以育成SPF猪群④优点:可以有效地防止特定传染病的传染,也可减少其他疾病的发生,提高猪的成活率和增重速度,缩短育肥期,降低饲料消耗和生产成本。

48、猪的疫病防制应采取哪些综合性技术措施?①遵循“养重于防,防重于治;以防为主,综合防制”的猪疫病防制的原则,从选址建场及布局、严格检疫、加强饲养管理、严密隔离消毒、定期预防免疫、病死猪及粪污的处理等方面开展疫病防制工作②应根据有利防疫、改善场区小气候、方便饲养管理等原则,进行选址建场及科学规划场区的布局③有条件的规模化猪场最好是采取自繁自养、全进全出(AIAO)、隔离早期断乳(SEW)等饲养方式④为猪群创造安全的生物环境,定期对猪舍内外的环境和用具进行严格地清洗和消毒,严格控制人员在生产区的进出,病死猪和粪污应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⑤加强猪的饲养管理,增强猪体健康和对外界致病因素的抵抗力⑥定期检疫,结合猪场猪群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切实执行相应的免疫接种程序三、养猪生产基本概念1、猪群体易化作用:群饲的猪间具有相互模仿性与争食性,比单饲的猪吃得多、吃得快,同时表现出较高的生产性能2、猪群体位次(优胜序列):同一猪群在出生后不久或不同来源的猪只在合群之初,通过激烈的咬斗,形成具有明显等级关系的稳定社群结构.3、“三点定位"习性:各类猪只合群饲养时可通过加强调教,使其养成定点吃食、定点睡觉、定点排泄“三点定位”的生活习性。

建立“三点定位”的生活习性,有利于保持猪舍内环境的清洁、卫生、干燥,降低饲养员清粪的工作强度4、宝塔式繁育体系(pyramid structure):主要由以遗传改良为核心的育种场(群),以良种扩繁特别是母本扩繁为中介的繁殖场(群)和以商品生产为基础的生产场(群)共同组成的育种工作体系.其中,育种群较小,但性能高,需在繁殖场加以扩大,以满足生产一定规模商品猪所需的父母本种源5、猪繁育体系(Pig Breeding System):针对商品猪生产,将种猪群的选育、良种的扩繁和商品猪群的生产有机结合而成的供种体系6、产仔数(litter size):总产仔数:母猪一窝所生的全部仔猪头数,包括活仔、死胎、怪胎和木乃伊产活仔数:母猪一窝所生的全部活仔猪头数,包括衰弱即将死亡的仔猪在内7、母猪泌乳力(lactescence):评定母猪的泌乳能力,一般以仔猪21日龄时窝重(包括寄入仔猪,不包括寄出仔猪)为代表原理是母猪的泌乳高峰在分娩后21天左右,此前哺乳仔猪的增重主要靠吃乳,此后的体重有部分是依靠补料而增加的8、断乳重(weaning weight):断乳个体重:断乳时(28日龄或35日龄)平均个体重。

断乳窝重:断乳时全窝仔猪总重量是一综合性状,不仅反映母猪产仔性能、泌乳性能,而且还反映仔猪生长性能、抗病性能等9、日增重(daily gain):是衡量猪生长速度的指标,指猪在某饲养阶段平均每天体重的增加量,单位是g/d在性能测定时,肥育期通常采用25~90 kg或30~100 kg阶段公式:日增重=(终重-始重)/ 饲养日数10、饲料利用率(feed conversion rate):又称饲料利用率、饲料报酬、料肉比、料重比指猪在某饲养阶段平均每千克增重所消耗的饲料量在性能测定时,肥育期通常采用25~90 kg或30~100 kg阶段公式:饲料利用率=饲料消耗量/(终重-始重)11、育成杂交:即杂交改良育种,其目的是通过杂交使不同品种(系)的性状基因发生重组和分离并诱发新的变异,导致超亲类型猪的出现,通过连续严格选种,最终形成新的品种12、经济杂交:即杂交利用,其目的是通过杂交综合不同品种或品系猪的优良性状,利用群体间的遗传互补性产生杂种优势,提高商品猪的生产性能,杂交的目的是生产商品猪13、杂种优势(hybrid vigour):不同种群的家畜禽杂交所产生的后代群,具有较强的生活力,生产性能高于双亲均值的遗传现象称为杂种优势。

14、杂交配合力:一般配合力:在所有杂交组合中观察到的杂种优势的平均值;特殊配合力:某个具体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与这个平均值的差值15、专门化品系(specialized line):是指按照育种目标进行分化选择育成的,每个品系具有某方面的突出优点,不同的品系配置在完整繁育体系内不同层次的指定位置,承担着专门任务.专门化品系一般分为父系和母系,其主选性状各有侧重16、配套系(complete set line):按照育种目标进行分化选择,培育一些专门化品系,根据市场需要并通过配合力测定,利用不同的专门化品系进行配套组合杂交,以获得具有良好杂种优势的商品杂优猪17、短期优饲:对膘情较差的经产母猪在配种前10~14天,采取提高饲料的营养浓度、加大日粮的给量、适当补饲青绿多汁饲料等进行加强饲养的方式,可使母猪尽快恢复膘况,有效提高母猪的排卵数、受胎率和产仔数18、双重配种:母猪在一个发情期内,用不同品种的两头公猪或同一品种的两头公猪先后间隔10分钟左右各配一次的配种方法19、重复配种:母猪一个发情期内,用同一头公猪先后与其交配2次,时间间隔为12~18小时20、假死仔猪:母猪分娩时,因仔猪在产道内滞留时间过长,或接产技术不过关、环境温度低致使仔猪冻僵等原因,导致仔猪出生后不能及时呼吸,但仔猪仍具有心跳和脉搏,这样的仔猪称为假死仔猪。

对假死仔猪应采取措施及时抢救.21、母猪初乳:初乳是指母猪分娩后5~7天内分泌的淡黄色乳汁,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蛋白质、维生素等)和免疫抗体;含有较多的镁盐,具有轻泻性,能够促进仔猪胎粪的排出22、选择性寄养(selected foster):当母猪产出多于其有效乳头数的仔猪,或产仔后母猪缺乳、无乳或死亡、寡产而需要并窝时,将多余的仔猪转让给其他母猪代哺的一种技术措施被寄与受寄仔猪的出生日期相差以不超过3天为宜.23、逐渐断乳:通过逐步减少哺乳次数,最后断乳的方法,也称安全断乳法其优点是可以减小断乳对母仔的应激刺激.24、分批断乳法:按仔猪的发育状况、进食量及用途分别先后陆续断乳,即同窝仔猪对发育状况好的、进食量大的仔猪可先断乳,发育状况差的、进食量小的仔猪可延迟数日断乳25、一次断乳法:当仔猪达预定断乳时间,断然将母猪和仔猪分开为降低应激,应于断乳前3天减少母猪精料、青料和饮水量以降低乳量,并应注意对母猪及仔猪的护理26、早期断乳(early weaning):指相对于传统养猪于8周龄左右将仔猪断乳而言,缩短仔猪的哺乳期,于生后3~5周龄断乳开始独立生活早期断乳成功的技术环节包括仔猪生长健康、个体发育良好、体重一般不低于5 kg,仔猪生后5~7日龄已诱食开料并已具备一定的采食能力。

27、僵猪:由于内外在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形成被毛粗乱、精神呆滞、曲被弓腰、体小瘦弱、生长缓慢的仔猪28、隔离早期断乳(segregated early weaning, SEW):是指母猪在分娩前按常规程序进行有关疾病的免疫注射,仔猪出生后保证吃到初乳,并按常规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后,于10~21日龄断乳,然后将仔猪转移至另一隔离处进行饲养,以切断疫病传染,提高成活率29、全进全出(all-in all-out, AIAO):是将同一猪舍或饲养单元内的所有猪只同时转出转进,在猪群全出与全进之间对猪舍或饲养单元进行空圈(3~7 d)并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和净化,以有效切断疫病的传播途径,防止病源微生物在群体中形成连续感染和交叉感染30、自繁自养技术:在一特定的商品猪场内,可根据设定的年出栏肉猪的规模,配置相应的繁殖母猪群,以实现猪场自己繁殖仔猪、自己培育仔猪和饲养生长育肥猪的生产模式,可有效杜绝频繁购进仔猪而带进疫病的风险31、、“前敞后限"饲喂法(ad libitum combined with limited feeding):也称“前高后低”饲养方式主要是根据肉猪育肥前期其肌肉强烈生长,而育肥后期其脂肪强烈增长的生长发育规律,采用前期自由采食与后期限制饲喂相结合的饲喂方式。

目的是在保持一定增重速度的前提下,提高胴体瘦肉率32、母猪年生产力(sow productivity, productivity per sow per year):是指每头母猪一年能提供断乳仔猪的头数,这是母猪最重要的生产力性状该指标受到母猪的妊娠期(G)、哺乳期(L)、断乳至配种的间隔时间(Iwc),初生时产活仔数(Ls)和初生至断乳的成活率(P)等五个因素的影响.公式:母猪年生产力=Ls×P×365 /(G+L+Iwc)33、母猪繁殖周期(reproductive cycle of sow):又称两胎间隔期.指母猪相邻两胎次之间的间隔时间,包括母猪的妊娠期(G)、哺乳期(L)、断乳至再受胎的间隔时间(Iwo)公式:母猪繁殖周期=G+L+Iwo34、无特定病原猪(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是指母猪临产前采用剖腹取胎或无菌接产获得仔猪,然后在无菌状态下将仔猪送往隔离的仔猪舍内,与非SPF猪隔离饲养,以至其能够自然产生下一代SPF猪,用这种方法所得到的猪群称为SPF猪群SPF猪并不是完全净化的无菌猪,主要指经过常规检查没有特定传染病病原体的猪35、猪人工授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 AI):即利用人工方法采集公猪的精液,对其进行品质检查、稀释保存等处理,再用器械将精液输送到发情母猪生殖器官内,使其受孕.文中如有不足,请您指教。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