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种群特征和数量变化高三复习教案

y****n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48.51KB
约9页
文档ID:158852400
种群特征和数量变化高三复习教案_第1页
1/9

姓名 吴敬佩 单位 枣庄一中 E-mail:wujingpei987@课时课题: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种群和群落的结构的特征2、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3、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增长模型 4、会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5、掌握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应用能力目标1、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学习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提高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能力2、通过对数学模型的分析运用,掌握种群增长曲线的应用,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体会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涌现性”的复杂系统,它需要借助于包括数学等众多工具学科来进行研究 学科间的相互融合渗透有助于学科的研究和发展2、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形成整体性思维的习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为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奠定基础重 点1.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2.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难 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J型S型曲线并分析自主探究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教 法 与 学 法谈话法、探究学习法教 具多媒体课件教 学 流 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小而精的学案。

学案的内容是老师围绕将要复习知识设置的问题,问题应是分解的知识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要将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新的高度,设置的问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相互联系,要符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使学生产生“有梯可上,步步登高”的成就感学生回忆、看书等,要给出准确、规范的答案将复习旧知常态化,从而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一、先学后教1.目标导学2.自主学习3.交流展示4.点评总结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一)知识回顾1、种群的概念 2、种群密度(1)概念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适用于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法,适用于 3、种群的其他特征 ; ;年龄组成,包括 型、 型、 型; 。

4、种群的数量变化(1)“J”型曲线条件:(2)“S”型曲线条件:环境容纳量,又称 ,种群数量为K/2时,其 最大二)夯实基础知识点一:种群和群落概念的理解(不要死记,要知道判断)知识点二: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最基本特征)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⑴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 ※提醒复习:样方大小的确定以及选取样方的方法等相关知识⑵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主要是会计算!!!)(3)灯光诱捕法:趋光性的昆虫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3、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①增长型:幼年个体____于老年个体;出生率死____亡率;增长;②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____;出生率____死亡率;稳定;③衰退型:老年个体____幼年个体;出生率____死亡率;减少4、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应用 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使其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属于生物防治)知识点三: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类型:数学模型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两种,分别是 和 ,其中前者比较准确,后者更为 3、建立的步骤:(详见教材P65,理解记忆)知识点四:种群增长的两大曲线: 曲线和 曲线(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①定义:在理想条件________ 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 ___为横坐标,_____ 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大致呈“J”型②数学模型:______,在数学模型中这种种群数量每年以 __ 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倍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种群的数量是一年前数量的倍数③产生原因/产生条件:a.理想条件;b.实验室条件;c. 食物充足,空间不限,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d.外来物种入侵的早期阶段;e.无环境阻力状况④特点:种群数量指数型增长 “J”型曲线无K值. 种群增长率:不变,是一定值。

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上升(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①含义:指在 ___________的自然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 稳定的增长曲线,呈“__”型②产生原因:有限的环境③特点:有k值种群增长率: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种群增长速率:刚开始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上升,1/2K值后下降④K值:即 ________,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 ____数量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后,将停止增长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a、K值不是个固定值b、K/2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是最多的,而且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所以是对资源利用的最佳时间⑤“S型增长曲线”的K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K/2(达到最大增长率): a.有利于对有害动物的防治——在杀灭害虫同时应降低有害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b.有利于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使被捕种群的数量保持在K/2水平(既能使人们获得最大生物资源,又能使生物资源保持可持续增长)如: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这样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K(环境容纳量):降低K值,改变环境条件,使之不适合有害生物的生存保护K值,保证有益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尽量提升K值,还有利于对濒危动物的拯救和恢复 (3).思考“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增长曲线吗?(4).“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比较 【巩固训练】1.下列不属于对种群特征描述的是( ) A.蒲公英杂乱无章的分布在操场上 B.某市男性公民与女性公民的比例为1:1.5C.某池塘生活了约150种生物 D.深圳市近三年入户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2.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调查中,第一次捕获46只,将其全部标记后释放,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标记鼠12只,则该种群的数量约为( ) A.21 B.46 C.71 D.96 3.某海滩黄泥螺种群现存量约3000吨正常状况下,每年该种群最多可增加300吨,为充分利用黄泥螺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上每年最多捕捞黄泥螺的量为( )A.3000吨 B.1650吨 C.1500吨 D.不超过300吨4.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5.右图是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图中曲线的标号与下列各点对应正确的一项是①种群数量最大的点 ②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 ③该种群迁入后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从哪一点开始 ④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捕获种群数量应该在图中哪一点( )6.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B.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C.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D.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7.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 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

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 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 8.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双选)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保持不变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种群密度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D.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也可改变演替速度9.从生物学角度看,下列诗句中表现为竞争关系的是( ) 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10.右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 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② 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③ 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④ 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11.右图中A表示的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 ( )A.与鹰有互利共生关系的一个种群 A种群数量时间BB.该种鹰的天敌的种群 C.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情况 D.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t0 t1 t2 时间种群数量增长率12.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 若在t2时种群的个体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C. 在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D. 从t1到t2,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13.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 ) ①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②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等外界因素的制约 ③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 ④其种群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4.下列是有关实验的操作方法或结果,错误的是( )(双选)A.记名计算法适于调查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动物类群B.利用血球计数板统计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来探究种群数量的变化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D.检测待测尿样中是否含有葡萄糖,可加入适量斐林试剂后,摇匀并观察颜色变化15. (8分)豚草是原产自北美的植物,其花粉是北京地区主要的过敏原。

下图甲示我国北安河地区路旁的一片闲散地,课外小组的同学对此地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年份种名0102030405豚草0.30.61.11.52.3狗尾草10.09.286.85.5曼陀罗3.02.11.10.30.1龙葵3.02.00.400灰绿藜3.22.81.71.30.61234567甲3.53.02.52.01.51.00.5001 02 03种群密度(株/m2)乙(1)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 ;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计算所有样方株数的 (2)很显然,豚草与表中所列本地植物呈竞争关系,它们相互争夺          ,调查结果表明, 具有竞争优势 (3)豚草的花粉可引起很多人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医学上认为,过敏反应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 的刺激所发生的反应4)请在图乙坐标中绘出豚草和灰绿藜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

明确本节课的任务目标结合“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完成“自学指导”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展示自学成果,选派代表陈述“自学指导”的答案,其他的同学认真听,若有不同答案,随时提出和老师一起总结本节所学习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达标检测题学生要当堂定时独立完成后,教师公布答案,同位互批、互助,最后提出同位没有解决的问题由其他同学或教师解答总结回答糖尿病的成因、治疗及预防课下作业独立完成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目标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意提醒学生在教材上的勾点圈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不但能学会,还要能讲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整体建构,形成体系能说出、最好能写出,培养学生规范表达的能力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将学习延伸到课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明确的完成目标五、板书设计1、种群的基本特征2、种群的数量变化 J型s型曲线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课前基础知识梳理,引导学生主动复习过程中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课上通过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适时点拨、调节,让学生在典例分析中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通考点突破一一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预测能收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通过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整个过程讲练结合,提高了复习效率。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