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湾区对比分析湾区(Bay Area)拥海、抱湾、合群、通陆,是区域的一种表现形态,它并非只是自然地理上的概念,而更多的是作为经济地理上的 概念,并且具有区域经济的特定内涵因湾区衍生而来的经济效应被 称为“湾区经济”优越的经济地理条件、产业结构的高度开放和合 理分工、要素资源的丰富多样和自由流动,促进了湾区经济的产生与 发展从全球湾区的实践来看,目前最重要的国际一流湾区纽约湾区、 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相继形成并崛起,分别以金融、科技创新、 先进制造为主要特点这三大湾区发挥着引领创新、集聚辐射、转型 升级的核心驱动作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引擎和技术变革 的领头羊在中国,相对于环渤海湾区、杭州湾区、北部湾区等知名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更为成熟,具备建成世界一流湾区的基础和条 件,未来有望成为第四个国际一流湾区为了更清晰地了解粤港澳大 湾区的走向,本文采用PEST分析方法,即从政治(Politics)、经 济(Economy)、社会(Society)和技术(Technology)四个维度对 比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的异同,并基于世界湾区的经 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PEST 分析本来是战略咨询顾问用来协助企业检阅其外部宏观环 境的一种方法,它是对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因素进行的宏 观环境分析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的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对宏观环 境因素所做的具体内容分析会有差异,但一般都应对政治、经济、社 会和技术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本文借助 于 PEST 法,将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做多个维度的对标一、政治视角的比较 市场机制在湾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推动湾区城 市群的产业集聚和扩散同时,基于整体效益考虑的协调区域利益、 避免各自为战的湾区规划亦发挥着重要引导作用世界三大湾区均由 政府部门定期出台发展规划,推动其健康发展一)三大湾区1. 纽约湾区1929年,纽约区域规划协会(RPA)发表世界上第一个关于大都 市区的全面规划——《纽约及其周边地区的区域规划》;其后,纽约 区域规划协会于 1968 年制定了第二次规划、1996 年制定了第三次规 划(《危机挑战区域发展》)、2014 年制定了第四次规划(《脆弱 的成功》)历次规划都始终关注城市之间的整理联动和空间协调, 促进了纽约湾区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2. 旧金山湾区1961年旧金山湾区政府协会(ABAG)成立,由湾区的101个城 市和9个县作为成员组成,属于半官方性质的联合政府规划咨询机 构,负责推进区域综合规划。
每5 年做一次城市规划,既高密度开发 城市用地,又保留农田、林地,以优质的自然、文化环境吸引高端人 才及一流企业20 1 3年旧金山湾区政府协会与其他机构联手启动湾 区规划2040区域战略修编3. 东京湾区1956年日本国会制定了《首都圈整备法》,成为东京湾区最早 的统一规划,在法律层面为东京湾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了保障类似的 专门性、补充性法律还包括:1958 年的《首都圈市街地开发区域整 备法》、1959年的《首都圈建成区限制工业等的相关法律》、1966 年的《首都圈近郊绿地保护法》以及1986年的《多极分散型国土形 成促进法》等在构建湾区法律保障体系的同时,日本分别在1960 年、2006 年、2011 年和 2014年相继推出了《东京规划1960——东 京结构改革的方案》、《10年后的东京——东京将改变》、《2020 年的东京——跨越大震灾,引导日本的再生》以及《创造未来——东 京都长期愿景》等专项湾区规划,通过具有延续性、可调整的统一规 划实现经济的深度融合二)粤港澳大湾区2019 年 2 月18 日,酝酿已久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发布,成为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 文件,规划近期至2022 年,远期展望到2035 年。
规划纲要中明确了 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提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为 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构建极点带动(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 门—珠海)、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规划纲要将进一步提升粤港 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香港、 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二、经济视角的比较(一)三大湾区其一,经济规模方面如表1所示,2016年东京湾区GDP达到1.8万亿美元,是当今世界GDP最高的湾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 的GDP分别为1.4万亿美元和0.76万亿美元三大湾区中,就人均 GDP而言,旧金山湾区最高,接近10万美元,纽约湾区其次,为69307 美元,东京湾区最低,仅有41070美元;就地均GDP而言,纽约湾区 最高,为4.6亿元/平方米,东京湾区紧随其后,达到3.44亿元/平 方米,旧金山湾区则为3.09亿元/平方米东京湾後粵港澳大庫国4383:如占地面积(平方干米):174^:1790036800560001.S]_36氐口的副确轆27耀2S5jcsn?賽4.4CK魏夬蝮伽敢施j69307410702037]地均&DF(走元/平方米)4. S03.09和441.65港口集装箱吞吐S(.万TEU )465斑7666520机场减窖吞吐量(亿人战)1.30.7151”蒔世界100强大学数量(所)翡3M4f财富孙00强企业数(家^23霸.E加第三产业比重他)89.482. 862.2R&D 占 GDP 的比)2. S02. 803.'TOra全球金融屮心捋数(GK1)旧金曲血东京倚)香港、深圳、广洲 朝辜2 ..卿代嵌产业金融■.融运和电 脑电子=瓦联.网解生物化工和物疏金甜k鞘蠡離于 和互联网起家产业港口躍易贸易、科技创新制造业包I新敝卜贸鬲世界金融核心:1叩M高新科挫硏E集權心曲港工 业带全球创新发展高地资料来凜:根据华泰证券研报、香港立法会葩书处资料研究组及网络厢关资料樂理口其中’ 《财富》壷。
强壷业数为2018年的数据,GDP为年的数据*其余为2013^数据口表 1 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的比较三大湾区在人均GDP上有所分化,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旧金山湾区 人均 GDP 遥遥领先,以金融业为主的纽约湾区位列其后,而主攻工业 制造的东京湾区排在第三,并且三者差距有扩大的趋势这意味着创 新与金融在增长潜力上大于工业制造其二,产业结构方面东京、纽约、旧金山三大湾区的GDP增长 已经以服务业或信息产业为主导,完成了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和创新 经济的过渡三大湾区的产业主要由第三产业构成,三大湾区第三产 业的比重均在80%以上,第一产业接近0,其中纽约湾区的第三产业 占 GDP 比重最大,达 89.4%;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的第三产业占 GDP比重相近,分别为 82.8%、82.3%其三,拥有的世界500 强企业在2018年《财富》世界500 强 排行榜上,东京湾区的上榜企业最多,达到39 家;纽约湾区和旧金 山湾区的上榜企业分别为23 家和12家其四,金融业发展强大的金融业是湾区经济的重要支撑,也是 湾区发展到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纽约湾区汇聚了世界市值最大的纽 约证券交易所和市值第三的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旧金山湾区科技金 融和科技银行尤为发达,硅谷的风投资本非常丰富;东京湾区是日本 最主要的银行集中地,拥有日本最大的证券交易所(东京证券交易 所)。
二)粤港澳大湾区从经济规模指标上看,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的GDP为1.36万亿 美元,接近纽约湾区(1 . 4万亿美元) ,而高于旧金山湾区;但在人 均和地均GDP 上,粤港澳大湾区与三大湾区相比,明显落后从产业结构来看,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比重仅为62%, 仍处于工业经济阶段第二产业占比高,主要发展工业、进出口贸易、 批发和零售业等,不少产业仍是劳动密集型,处于价值链较低端位置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拥有港交所、深交所,广州南沙商品期货交 易所、深圳成熟的风险投资中心、广州的银行体系、珠澳的债券市场 及“深港通”、“债券通”,澳门亦开始试水成立中华(澳门)金融 资产交易股份有限公司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打造为中国的“纳斯达克 交易所”和创新金融中心三、社会视角的比较(一)三大湾区1. 湾区内部城市发展定位鲜明国际湾区实质上是世界级城市群,一是有起到带头作用的核心城 市,二是各城市分工协作,三是获得整体效益纽约湾区是以纽约为 核心,由纽约州、康涅狄格州等州的31 个县市组成的区域,各主要 城市均有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城市之间形成了紧密分工的协 作关系旧金山湾区呈现多中心格局,湾区内城市多达101 个,旧金 山、奥克兰和圣何塞三大城市形成格局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中心。
其中,旧金山重点发展旅游业、服务业和金融业,奥克兰侧重港口经 济建设,圣何塞主要发展电子业和加工工业东京湾区包括东京都、 神奈川县、埼玉县、千叶县等一都三县(这里的“县”相当于中国的 “省”),湾区内有东京、横滨、川崎、船桥和千叶5 个大城市,以 及市原、木更津、君津等工业重镇东京既是日本首都,又是日本重 要的经济金融中心及工业城市,因此东京湾区也有着浓厚的首都型经 济特征,千叶是日本国内货物吞吐量最大级别的国际贸易港,君津拥 有世界最大的钢铁企业2. 湾区基础设施配备完善三大湾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大规模投资,推动基础设施海陆 空一体化高效运行,全方位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湾区的整体运行效 率纽约湾区通过高速公路、城际铁路、高铁以及港口群与机场群协 同发展,构建立体复合式交通网络,改变了区域时空结构,促进了湾 区要素的不断集聚与对外扩散;旧金山湾将高度发达的交通运输业与 信息产业融合,极大地推动湾区经济的发展;东京湾区积极鼓励私营 资本投资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和地下轨道交通,形成了便捷完善的交 通网络,推动湾区的产业空间演化3. 湾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湾区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在经济增长、产业选择时需秉持可持续 发展的理念。
纽约湾区在早期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日益严重的 环境问题,美国政府签署了《国家环境政策法》,成立了国家环保局 和环境质量委员会,并在普通市民、社区组织以及律师团体等利益相 关者的多方监督下,共同保护湾区的生态环境旧金山湾区发展之初, 因农业和军工业的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湾区遂成立“保护 发展委员会”,终止危及湾区环境的项目,并制定流域管理规划,及 时修复湿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东京湾区颁布多项法律法规,将环 境管理纳入行政管理范畴,制定企业排污标准,整治地下水污染,修 复水生态环境4. 湾区建设重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指人的知识、经验、制度与习惯等,具备这些资本的劳 工,拥有更高的生产能力,并将这些资本转换成经济价值人力资本 可以经过教育和培训等投资手段来增长三大湾区均拥有强大的人才 和科教资源纽约湾区内有三所常春藤联盟高校(Ivy League):哥 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旧金山湾区拥有斯坦福大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旧金山大学等著名高校;东京湾区拥有东京大 学、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等高水平大学二)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是个多中心的区域格局,香港、深圳和广州为核心 城市,加上澳门的“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定位,其他城市分工各具特 色,共同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中心和重要创新中心、特色鲜明的国际 金融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对外交通运输网络逐步形 成从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机场客/货运量等指标上看,粤 港澳大湾区并不逊于三大湾区的平均水平,甚至在某些指标上还处于 领先地位世界级跨海工程港珠澳大桥通车,穿梭港珠澳三地的交通 时间节省了很多,由此形成三地的“一小时生活圈”另一项跨海工 程深中通道也已正式开始工程桩基施工粤港澳大湾区覆盖广东省9 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陆域面积约 5.6 万平方千米,大陆和岛屿海岸线总长3201 千米,形 似中国传统瑞兽麒麟,地质条件优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但区 域差异较大,局部存在一些地质问题根据英国泰晤士报发布的2017 年世界大学综合实力前 200 名的 排名数据,粤港澳大湾区共有5 所大学上榜,均在香港,分别为香港 大学(第 43 名)、香港科技大学(第 49 名)、香港中文大学(第 76 名)、香港城市大学(第119 名)、香港理工大学(第192 名) 广东省 985 高校占全国比重为5.1%,211 高校占比为3.6%,985 高校 数仅低于北京、上海、陕西与湖南,211 高校数也高于大多数省份 粤港澳大湾区还拥有40 余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其伙伴实验室,为湾 区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四 技术视角的比较(一)三大湾区湾区城市是区域创新的引领者,湾区建设需引进并打造世界级企 业纽约湾区不仅是“金融湾区”,还从人才、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 等方面积极扶持高科技产业,并加强科技成果与企业对接;旧金山湾 区是硅谷所在地,完善的创新体系造就了湾区核心竞争力,涌现出英 特尔、谷歌、苹果等一批知名科技企业;东京湾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 集聚了大量具有技术研发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的企业与研究所二)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基础雄厚,电子通信、互联网、生物医药等新 兴产业发展迅猛,集聚华为、腾讯、中兴、华大基因、大疆等一批领 先世界的创新型企业,湾区的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占全国的一半, 湾区科技创新能力突出2018 年 8 月15 日召开的首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 议上提出,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中国科学院辖下的广州 生物医药及健康研究院及北京自动化研究所将进驻香港科学园,并支 持澳门建设中医药科技产业发展平台五、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取向和建设路径通过 PEST 分析法从四个维度分析纽约、旧金山和东京三个世界 级湾区的建设经验,我们可发现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之间的 异同和差距。
湾区的发展需要政府定期制定相关政策规划,湾区建设需要统一 的协调机构,国家刚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粤 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经济总量上,粤港澳大湾区已超过 旧金山湾区,紧追纽约湾区与东京湾区,但是在人均GDP、地均GDP、 第三产业占比上,粤港澳大湾区还落后于三大湾区,产业发展亟须转 型升级考虑到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与高端人才资源, 并且已形成科创企业集聚,加上拥有港交所与深交所,以及澳门打造 的“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形成金融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加上湾区旅 游休闲业优势,将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取向这既可提供持续 的增长潜力,也有助于维护优美的自然环境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不是概念,而是通过“大湾区”城市融合 发展的升级版,从区域经济合作上升为全方位的国家战略在推进大 湾区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应避免同质化竞争,发挥分工协同效应,在 “一国两制”框架内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坚守“一国”之本, 善用“两制”之利,以港澳所长贡献国家所需其次,要建立起政府、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合作机制,发挥市场在 区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政府主要是做“减法”,打破壁垒,推进基 础设施的互利互通,提供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促进要素在不同城市 之间的自由流动和产业合理分工。
再次,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最后,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