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地主治生之学 第一节:《齐民要术》中的治生之学 《齐民要术》简介:作者是北魏时期的贾思勰,她曾任北魏高阳太守,她写作《齐民要术》,重要是从农业生产力的角度来阐明维持百姓生计的重要措施和经验 地主治生之学之因此能在北魏时期产生,是由于当时已具有了产生地主治生之学的社会经济条件:由于均田制导致个体农民产生,她们重要不是靠权力而是靠经营致富,于是重要谈论经营的地主治生之学产生 一、“少好论” 贾思勰主张集约经营,这意味着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更多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实行精耕细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1、应遵守客观规律她指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入泉,附,登山求鱼,手必虚;迎风散水,逆板走丸,其势难”农业生产必须按照自然规律进行才干成功,不能干拔苗助长的蠢事,否则就一事无成,白费劳力不违农时”是农业丰收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2、集约经营讲求注重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措施,特别规定精耕细作第一, 耕作时要注意土壤的湿度第二, 加强中耕除草第三,注重施肥,讲求制作堆肥的措施。
二、 讲求多种经营和商品性农作物的经营1、 贾思勰广泛论述了粮、菜、果、纺织原料作物以及林木等在内的广义农业,十分注意多种商品农作物的种植和经营她把种植多种商品农作物看作是治生富家的重要途径之一2、 贾思勰从商人治生之学里借鉴了许多农产品的买卖经验 (一)“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二)尽量买进孕畜以获利.贾思涨觉得买牲口时要尽量买怀孕的母畜,这些母畜生完小羊、小牛的母羊和母牛,如果壮实的话就留下来做种畜,如果不好就卖掉,这样可在母畜之外,白得一批幼畜卖畜收入再用以购买怀孕的牲口如此往复经营下去,贾思髓估计:一年之中,经营牛、马驴等大牲口获利可以倍本,经营单只则可获利四倍 三、在生产管理中注重人的因素的作用封建社会经济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经济,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很强,在农忙季节,时间不等人,在播种和收获期间必须抓紧时间完毕,否则就会影响农作物的种植和收割但是在农忙季节,仅仅依托家庭内部的劳动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毕农活,这样就需要以雇工的形式来解决,劳动力临时局限性的问题贾思勰以摘红花为例,指出由于红花开花的时间短,并且规定在清晨露水未干前采摘:“花出,欲日日乘凉摘取,摘必须尽”。
如果这时不抓紧时间采摘,等到露水干了之后再行采摘就会严重影响花的质量采摘红花的特点规定很短时间投入较多的劳动力,但一般家庭的人手有限,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措施就是雇请帮工这就波及到对劳动者如何管理的问题把工具、牲口等准备工作做好贾思勰说, “调习器械,务令快利,袜饲牛畜,事须肥健”,她觉得这是让雇工使生产能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劳动工具完好,快利,牲口壮实健康这是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注重的1、 以实物提成鼓励雇工,贾思勰觉得,在劳动中要注重人的因素的作用,要设2、 法使劳动者保持好的精神状态,她说,“悦以使人,人忘其劳”;她提出用实物提成的方式鼓励雇工,多产可多得,这样的报酬方式刺激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保证在一定的农时内完毕工作其好处是不用管饭,不用监督,运用雇工为己的心理完毕工作第二节、 张履祥的“治生唯稼墙”论 张履祥(公元1611—1674年),浙江嘉兴府桐乡人,人称为“杨园先生”她是明末清初出名的理学家、农学家和教育家明朝灭亡后,她回绝投顺清统治者,息影田园,淡泊自守,一面教读,一面经营农业生产以维持生活其著作汇编为《张杨园先生全集》,其中《赁耕末议》、《补农书》、《备忘》等都重要是论述治生问题的,而《赁耕末议》特别是一部有关地主治生之学的专书。
(一)“耕读相兼”论. 张居祥十分注重耕读结合,觉得务农对读书知礼具有重要作用,“夫能稼穑则无求于人,无求于人则能立廉耻;知稼穑之艰则不妄求于人,不妄求于人则能兴礼让”而经营工商业却是与礼义等道德规范相违背的,“贸易之事”“足以害心”, (二)“农桑长期”论 她觉得在各行各业中,只有农业才持久安全,“耕则无游惰之患,无饥寒之忧,无外慕失足之虞,无骄侈黠诈之习” 张履祥在“治生唯稼穑”论中明确指出了地主家庭经济管理的重要任务,就是解决和调节租佃关系,以更有效地组织、监督佃户或雇农从事农业生产她说:“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士庶之家亦如此家法,政事也;田产,土地也,雇工人及佃户,人民也因此,必须把对佃户,雇工的管理问题,放在治生的首要地位,“用人之道,自国与家,事无大小愿当急于讲求” 她主张,看待佃户应当制定某些必要的管理原则和措施其重要内容涉及如下两方面: (一)选择佃户她觉得:“种田无良农,犹授职无良士也有关良农的选用之道,她提出: 首要的是拟定严格的选择原则她把原则归纳为四个等次:“力勤而愿者为上,多艺而敏者次之,无能而朴者又次之,巧诈嗜言者为最下”.另一方面,注重平时访求,避免因信息的不对称而导致的遗憾。
第三,既坚持必要的选择原则,又灵活掌握佃户条件,她指出“惟善分宝”,老诚实实地甘受剥削,俯首贴耳地易于支配,这是最重要的原则但是对佃农规定不能过高,要全面考虑,合适放宽条件,无求备于一人’(二)“抚御”佃户之道张履祥不赞成看待佃户过于残暴、苛虐,主张善待佃户 1、对佃户要小恩小惠,以情感动人 2、对雇工要“三好”、“三早”张履祥觉得,与佃农的关系还较好解决,而与雇工来往则需要多加留意她提出了一套措施:“做工之人要三好,银色好、吃口好、相与好”,三早是起身早、煮饭早、洗脚早三好以结其心千万勿“灶边荒了田地” 3.不可容易退佃、换佃 (三)生产经验: 1、多种经营 2、因时、因地制宜,集约经营 第三节:张英的“保田产论” 张英的简介:《恒产琐言》 一、为什么要“保田产”? 张英觉得因素有三: 1,地产持久、常新她指出:“天下之物有新则必有故,屋久而颓,衣久而敝,臧获(奴仆),牛马服役久而老且死”,只有田产最持久、最不容易损坏,并且具有“常新”的活力如果耕种太久了导致肥力减退,或者农事不勤而导致荒芜,“一经垦辟”、“一经粪溉”就又新了。
因此,在一切财产中只有田产才是最可珍贵的,“独田之为物,虽百千年而常新”2,地产不畏天灾人祸与其他财产相比,土地既不怕为水火所破坏又不惧为盗贼所劫夺,“可以值万金之产,不劳一人守护如果土地所有者因战乱、天灾而逃亡外乡,虽然其他财产都荡然无存,土地所有权却不会丧失,返乡后仍然可以凭契据认产收回,“张姓者仍属张、李姓者仍属李” 3,地租收入的优越性地租收入稳定、牢固她分析说,经营商业、开当铺“生息速而饶”,但风险大、容易发生亏损破产,“断无久而不弊之理”,“虽乍获厚利,终必化为子虚”,相比之下,“惟田产、房屋两者可持以长远地租收入比起经商赚钱来,是“生息微而缓”,但“月计局限性,岁计有余;岁计局限性,世计有余”,是至少风险、最稳妥可靠的在地租、房租两者之间,前者又更优于后者由于,房产多在都市,房客又不象佃农那样愚懦可欺,房东索讨房租往往会引起争执诉讼,甚至别生事故如果房东较为懦弱,有时连房租也收不上来而佃农“皆愿民,与市座商贾之狡健者不同,”向她们收租容易得多,阻力也少,虽然差遣仆人上门收租,佃户也不会拖欠,“不敢鄙视之”再说,地租收入“合法”、安全张英宣扬说,靠经营典当、贸易获得的利息和商业利润是“取财于人”,这样会使人“怨于心”,容易招灾惹祸,“无论愚弱者不能行,即聪颖强干者,亦行之而必败。
地租收入是“取财于天地”,因而改合法、安全,不会招致人们怨恨,引起不满和对抗,“受之者无愧 ,享之者无她虞,”“虽多方以取,而无罔利之咎张英对封建士人“不事家产”提出了批评;觉得“人家子弟最不当以经理田产为俗事、鄙事,”而应当把从事家庭经营管理活动以榨取地租当作是人间最“可乐”之事二、如何保田产呢?张英把田产看作一切财产中最佳的财产,把地租视为一切收人中最可靠的收入,那么,她理所固然地要竭力探讨和谋求如何有效、长期地“保田产”她结识到,“鬻产”现象的大量发生,“其本源则必在乎债负”,保田产的最大威胁来自因负债而被迫卖田于是,她再三强调“鬻产之害”,以很大篇幅来谈论“防鬻产”的措施 1、从节省支出入手她指出:“债务之来,由于用度不经,不知量人为出”,因此欲除“鬻产”之主线源则自绝经费始”她主张,平时,家庭生活方面要“简要,并从“小处节俭处做起只有这样,才干避免因入不敷出而负债卖田,“凡有费用,尽从吝啬,千辛万苦,以保先业并且,除了财力特别富余的大地主外,一般地主都应尽量在乡村居住以节省开支若千金如下之业则断不适宜城而居矣”,“有二、三千金之产,方能城居地主乡居既可获得地租之外的收入;“在城但是取其额租,其山林湖泊之利,所遗甚多。
此亦势不能兼,若贫而乡居,尚有遗利可收,不止田租而已尚有助于避免地主子弟“鲜花怒马,恒舞酣歌,一裘之费动至数十金”的挥霍挥霍行为她还提出;在大灾之年,地租收入减少了,特别要避免负债卖田这时候“当大有忍力,咬定牙根”,以千方百计保田产如果万不得已而非卖产不可,也只能卖其他财产如衣服、首饰、存粮等等,决不可将土地发售2,要在增长收入上大做文章张英觉得,“欲无鬻产,当思保产,欲保产,当使尽地利”尽地利”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在择庄佃,一在兴水利对“兴水利”张英谈得很笼统,只是泛泛提到,没有什么具体东西她把注意力放在“择庄佃”上,其选择良佃的原则是:“家必殷实”、性必“梗直朴野”、“饮食必节俭”等等她对良佃与劣佃进行了具体对比,良佃“一在耕种及时,一在培雍有力,一在畜泄有方”,而“劣农之病有三,一在耕稼失时,一在培雍无力,一在畜泄无方”这样,良佃“一亩可得两亩之力,地不加广,亩不加增,佃有余而主人亦利矣”基于这种状况,张英引用了一句谚语加以总结;“良田不如良佃”张英还很强调地主亲自从事家庭经营管理活动以尽地利,保田产守之有道,不可不讲”,如何做到“善经理”呢? 一方面,地主对平常的例行管管理活动如管佃、收租等要亲自理解和过问。
由于此类活动每年都要反复进行,故可以建立一定的程序地重要亲自经理家计,“第一“当知田界”,“第二当察农夫用力之勤惰”,“第三当细看塘堰之坚 浅深”,“第四察山林树木之耗长”,“第五访稻谷时值之高下”等,不能只依托管家等人来管佃收租,以至自己“目不见田畴,足不履阡陌”,受手下人“恫喝”,“为其所窘” 另一方面,地主对突发的非例行管理活动要有心计此类活动不是常常发生的,就不能用平时例行的措施来解决如在灾年时,不仅要避免负债卖田,还应做“有心计之人”,采用特殊的家庭经营管理手段以兼并、扩大土地,趁灾年地价低贱时购买田产,是最容易发财致富的,“其益宏多”同步,不要与人争购良田,而要去购买人们不乐意买的劣田张英觉得,良田之价数倍于劣田,水旱之年,良田也要减收,丰收之年,劣田也能增产如果良田不善经理,“不数年变而为中田,又数年变而为下田”而劣田只要善经理,“则下田可使之为中田,中田可使之为上田,虽不能大变,能高一筹所谓善经理劣田,其实就是在役使、压榨佃农上打主意,张英说得很清晰:“荒瘠之地,其一二土著老农之家,则田畴开辟,破池修治,禾稼茂郁,庐舍完好,竹木周木,居然一佳产[附录] 轻重论(农业社会的国家干预主义管理思想)轻重论是一种相称系统完整的国民经济管理理论,它涉及了经济管理目的、经济理论和管理措施。
一)轻重论的经济管理目的轻重论的特点在于政府以多种手段控制住整个国民经济她们觉得控制了全国经济可以达到如下目的:第一,调节中央政府与诸侯王、大工商业主以及人民的经济关系,以巩固君主的统治轻重论不仅注重从政治上加强统治,并且特别注重调节经济关系,加强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以巩固君主的统治在这个问题上,轻重论的主张,重要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中央政府控制全国经济,以削弱诸侯王、大工商业主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通过中央政府控制全国经济,以控制住人民,“调通民利”,使民竭力,“亲君如父母” 轻重论者觉得君主统治人民不能只靠行政和法律手段,还应运用经济手段她们觉得,“不通于轻重,不可为笼以守民,不能调通民利,不可以语制为大治”通于轻重”,就是指运用经济手段她们主张通过政府控制经济,从而控制住人民,使人民的生产、生活都依赖于政府,使“民无不系于上”;同步,运用轻重之术,调节人们的经济利益这样,就可以“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从而可以获得两个成果一:一是“民力可得而尽也干;另一是“民之戴上如日月,亲君如父母”第二,守住国家财富,不使外流 轻重论者此前的思想家、政治家,多觉得国家的富足,要靠“强本节用”。
轻重论者觉得“强本节用”只能使“五谷丰满”如果不能运用轻重之术来控制住五谷,即不能“守谷”,这些五谷就会“四流而归于天下”,最后,只能亡国因此,轻重论者觉得,不仅要生产出更多的五谷,并且要运用轻重之术控制住五谷,不使外流这样,国家才干富强第三,增长财政收入增长财政收入,也是轻重论经济管理的目的之一她们觉得政府通过控制经济、运用轻重之术,可在强制性的赋税之外,获得大量财政收入她们说:“故人君御谷、物之秩相胜,而操事于其不平之间,故万民无籍(税收),而国利归于君也”轻重论者有的甚至觉得政府摄制经济,运用轻重之术,可以作到“无籍而用足”⑤即完全不用征税而获得足够的财政收入二)轻重论的经济理论轻重论有关国民经济管理的主张,是在一定的经济理论基本上提出来的.轻重论的经济理论重要涉及两个方面的理论:一是市场与价格理论;一是财政理论第一,有关市场与价格理论1)谷、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轻重论觉得谷与币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粮食是老百姓的命根子;货币是老百姓的顺手段、因此,她们觉得君主只要控制住谷、币,就可以控制住老百姓,控制住天下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人君操谷币金衡而天下可定也。
此守天下之数也从市场的角度看,控制住谷、币,固然也就控制住市场 (2)谷、币、万物之间的轻重关系 轻重论觉得谷、币、万物之间存在着轻重关系谷重而万物轻,谷轻而万物重”,“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粟重而黄金轻,黄金重而栗轻”这就是说一种商品(涉及货币在内)与其她商品的比价,是此消彼长的关系3)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轻重论觉得市场上商品价格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她们的一种基本结识就是“物多则贱,寡则贵”所谓物多、物寡,是指一种商品在市场上供应的多寡供应的多寡是相对于需求讲的,因此这是一种供求决定价格的说法轻重论还分析了某些影响市场上一种商品的供求和价格的具体因素在轻重论者看来,这种因素有两个方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属于自然因素的,重要是年成的丰歉,丰年歉年谷物的收成多少不同,从而进入市场的谷物数量不同,影响供求关系此外,季节不同,谷物的供求与价格也不同时有春秋,故谷有贵贱属于人为因素的,重要是指人为地导致市场上的供求变化如人为地把市场上的某种商品囤积起来,市场上这种商品的供应就少了,价格上涨如果把某种商品抛至市场,这种商品在市场上供应就多了,价格就会下跌即所谓“聚则重、散则轻”、“藏则重,发则轻”。
轻重论还讲到政府的政令会影响供求与物价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政府征收货币税,如果征收限期很短,人民就会在很短的时期内纷纷抛售自己的产品以换取货币交纳赋税这样市场上货品的供应就增长,价格下跌如果限期较长,这种影响就会较小《管子·国蓄》专门谈到了征税的期限与商品价格的关系:“今人君籍求于民,令曰:‘十日而具’则财物之价什去一令日‘八日而具’则财物之价什去二令曰‘五日而具’则财物之价什去半朝令而夕具,则财物之价什去九在轻重论者看来,不仅供求决定价格,并且价格也影响供求,影响商品流向轻重论觉得“重则见射,轻则见泄”此地某种商”品价格贵,就成为人们射利的目的,各地、各国的这种商品就会涌至,供应增长此地某种商品价格贱,这种商品就会离开此地,泄至她处,供应就会减少从商品流向的角度来看,就是“物重则至,轻则去”,商品总是从价格低处流向价格高处第二,有关财政理论轻重论者的财政理论是独具特点的,她们不是论证赋税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而是从理论上否认了赋税轻重论有关财政理论有两个基本观点:一种是以什么作为征税的对象,这个对象就会被扼杀夫以室虎籍,谓之毁成以六畜籍,谓之止生以田亩籍,谓之禁耕以正人籍,谓之离情以正户籍,谓之养赢”。
另一种是觉得人民的性情是“夺之则怒,予之则喜”,以征收赋税来获得财政收入,是夺民之产,是会激怒人民的上述两个基本观点的逻辑结论就与否认赋税,但这在实际政策上行不通,于是她们主张薄税论她们在指出以什么作为征税对象,这个对象就要被扼杀之后,并没有按照逻辑的必然,得出不要征税的结论,而是说“五者不可毕用,故五者偏行而不尽也”意思是对房屋、土地、牲口、人、户五种征税对象不能同步所有征税只能有选择地、部分地征收她们着重批判的还是横征暴敛,是“君之衡藉而无止她们觉得“此盗暴之因此起,刑罚之因此众也随之以暴,谓之内战”因此,最危险的,并非征收赋税,而是征收赋税中的诈求无已,横征暴故乎正因如此,因此轻重论觉得不能依托,无限制地增长赋税来增长财政收入,而应适应人民之性情,尽量采用“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的轻重之术来增长国家收入三)轻重论的经济管理措施第一,国家要控制住谷和币控制货币的措施一方面是由国家垄断货币的锻造和发行人君铸钱立币另一方面,国家还要控制住货币的投放与流通国家控制谷物除了依托赋税收取的谷物外,重要靠国家掌握的货币来控制控制住货币和谷物是重要的,但是,还要操纵谷、币之间以及谷、币、万物之间的轻重关系的变化来控制市场,稳定统治,赚取利润。
人君操谷币金衡而天下可定也此守天下之数也第二,国家控制住尽量多的多种产品除了控制住谷、币外,轻重论还主张控制住更多的产品轻重论者提出了“官天财”、“官山海”,即垄断自然资源的主张在所要垄断的自然资源中占首位的是盐铁她们觉得盐铁是人民生产、生活所必需,垄断了盐铁,可以加价销售以获利例如铁,轻重论觉得,妇女做衣服要用针,一只针加价一文,三十只针,就加价三十文三十文就相称一种人的口赋(人头税)妇女也需要剪刀,每把剪刀加六文,五把剪刀就加三十文,又相称一种人的口赋,盐也是同样,“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口食盐”如果每升盐加两个钱,一种万乘之国,有千万人口,一种月就是六千万钱④因此,垄断了盐铁,收入是很大的轻重论有关盐铁的设想,事实上是盐铁专卖她们选择盐铁作为专卖对象是很有见地的需求弹性是现代经济学的术语,轻重论固然不懂但她们事实上掌握了需求弹性的原理,才在众多的产品中选择了盐铁,这种需求弹性小的商品作为专卖对象轻重论者还主张控制木材的砍伐销售百姓所需的木材均由国家所控制的山林供应,根据木材的粗细,“君立三等之租”此外,对农村妇女生产的某些纺织品,也采用签订收购合同的措施来控制总之,但凡可以控制的,都要控制。
——第三,操纵市场,贱买贵卖轻重论觉得市场上的商品是“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因而,运用封建国家掌握的谷、币和多种物品,人为地“聚散”,导致市场上多种物品、涉及谷物的供求变化,以此导致物价波动,从而达到封建王朝的目的,特别是增长收入的月的,即所谓“人君御谷物之秩相胜,而操事于其不平之间,故万民无籍,而国利归于君也轻重论操纵市场的措施,一方面是通过国家掌握的货币,来掌握谷物大量的谷物被国家收购了,“聚则重”,谷价上涨国家再以高价发售谷物,换取货币,再收购价格较低的其她多种商品这样,这些商品由于被国家收购了,市场上供应减少,从而价格上涨谷物由于国家大量发售而价格下跌,于是,又发售其她多种商品,收购谷物这样循环下已,获利无穷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还同步向农民放债于青黄不接时,谷物价格上涨,政府贷给农民谷物,但以货币计算到了秋后,收债,仍用货币计算,折谷归还由于这时谷物价格低,因此可以收回更多的谷物第四,国与国之间的轻重之术国与国之间的轻重之术的实质就是通过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破坏别国的经济生活和实力,以达到从经济上、政治上控制别国的目的封建时代一种国家的贫富、国力的强弱,重要看谷物的多寡。
因此轻重论特别注意本国的谷物不要外流,与此同步还要想方设法使别国的谷物流入已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轻重论主张提高本国谷物价格天下下我高,天下轻我重天一下多我寡如果“天下高我独下”,本国谷物就要外流,如果因此导致全国帆谨,国家必被灭亡并且以高价吸引别国谷物,从长远看也是合算的轻重论者觉得,虽然本国提高了谷物价格,但最后收买别国谷物时,并不一定非要付出高价,很也许以较低的价格就能买到这是由于可以发生“有以重至而轻处”的状况,即各国因此国谷物价格高,“物重则至”,纷纷运谷至此以追求高价这样,此国市场上谷物就多了,“物多则贱”.谷价会降下来各国谷物已运至,如因谷价低而运回,也许更不合算,只得低价发售 第五,行政手段在轻重之术中的地位轻重论者很注重行政手手段,号曰 “藉于号令”所谓“藉于号令”就是国家以法令的形式来左右人们的经济行为 “令有徐疾,物有轻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