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doc

wux****u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19.50KB
约10页
文档ID:12959894
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doc_第1页
1/10

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5题共50分)1.“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脆弱性 D.连续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农经济的理解由“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得知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其它是错误的,与材料不相符合所以选C2.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农经济的理解。

从材料的信息来看,B项是错误的;小农经济的农民生活非常贫困,而不是生活富足和惬意其它是正确的所以选B3.《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受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该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该作品反映出清代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B.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C.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D.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耕作方式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该图反映了隋唐时期出现了曲辕犁A项是错误的;这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B C项与材料无关所以选D4.史书记载:“苏南虽近洋场,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记叙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营生的事实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B.小农经济已完全破产 C.商品经济陷入困境 D.纺织品产量高、品种多【答案】A【解析】略5.平遥是著名的“晋商”发源地之一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三年之后,“日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B.晋商活动范围广C.山西是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D.汇兑事业在中国开始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商帮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晋商在清朝的发展C项是错误的;从山西是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材料并没有反映其它是对的所以选C6.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以下表述正确的是①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一直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基础③封建土地所有制是“重农抑商”思想存在的基础④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三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在中国消失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土地制度的理解①是错误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不是一直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封建社会的前期,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④是错误的;农民土地所有制在新中国成立后,还存在着通过排除法,所以选B7.李鸿章《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日本君臣发奋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英、法)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去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所视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

这表明李鸿章A.已找到强国御侮之道B.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C.决意严守祖制不动摇D.未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A项是错误的;这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B项与材料不相符合C项是错误的;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所以选D8.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A.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关,具有爱国性质B.直接原因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C.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1904-1907年,这是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B项是错误的;这是初步发展时期根据材料得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把兴办实业和民族危机相结合C D项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所以选A9..如图所示,19世纪初的英国,报时自鸣钟(闹钟)从富贵人家的装饰品变成市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英国市民生活变得富有B.工厂制的广泛推行C.制造钟表的成本更低D.市民生活观念的变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影响的理解。

由“19世纪初的英国,报时自鸣钟(闹钟)从富贵人家的装饰品变成市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得知这是由于工业革命工厂制的广泛推行,要求按时上班下班所以钟表流行所以选B10.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赋税制度的改革,收取货币地租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资本主义萌芽的理解近代的前夜”中的近代指的是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质是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选项中只有C项符合题意所以选C11.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的理解B是错误的;他没有反映“火车的发明”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C项是错误;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与材料无关D项是错误的;他没有反映“火车的发明”所以选A。

12.史学界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依据在于A.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河B.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C.把西方先进生产力引入中国D.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化的理解近代化指的是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科学化、理性化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指的是经济工业化,就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选项中C项符合题意所以选C13.洋务派举办的民用工业和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相同点是( ) A.都是私人投资兴办的 B.都是为适应军事工业需要而兴办的 C.管理上封建性极强 D.都受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答案】D【解析】略14.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1865年李鸿章说: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1894年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1903年章太炎说: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1913年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实现中国工业化 B.实行民主政治 C.推动中国近代化 D.启蒙与救亡并重【答案】C【解析】略15.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一座城市中同时并存有洋务企业、外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类企业这座城市应该是 ( ) A.苏州 B.重庆 C.上海 D.沙市【答案】C【解析】略16.该图是一幅于1958年绘制的农民壁画画中的文字是“稻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南天门,社员高坐哈哈笑,‘这是俺社幸福门’”壁画体现了A.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B.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C. “左”倾错误发展严重泛滥D.科技发展的巨大成果【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民公社的理解稻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南天门,社员高坐哈哈笑,‘这是俺社幸福门’”这主要反映了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左”倾错误发展严重泛滥的结果所以选C17.“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该口号反映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条件下①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②先进的社会制度创造了无穷的社会生产力③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盲动急躁的情绪④中国人民具有卓越的创造力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大跃进的理解。

②是错误的;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大跃进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④是错误的;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规律通过排除法,所以选A18.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B.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D【解析】题中的关键信息是“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四项中,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生产力水平并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因而符合这一信息19.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解。

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它的主要内容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项中只有C项符合题意所以选C20.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其中“全方位”是指A.对世界上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B.不仅开放沿海而且开放内地C.不仅在经济领域,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D.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采取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得知全方位指的是对世界上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多层次指的是不仅开放沿海而且开放内地宽领域指的是不仅在经济领域,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所以选A21.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了《航海条例》,遭到荷兰的强烈反对.引发了双方的三次战争,结果荷兰战败,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但到19世纪40年代末,英国却废除了《航海条例》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B.英荷关系的改善 C.英国殖民重心由北美转移到亚洲 D.英国实力的衰落【答案】A【解析】略22.“16世纪以后,世界贸易集中地由地中海逐渐移向大西洋和西北欧,1890年前后的几十年内世界工业品的集中产地又由西欧慢慢移向其他地区。

这两个例子都说明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兴起在这两个历史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大国分别是 A.法国、德国 B.德国、日本 C.英国、法国 D.英国、美国【答案】D【解析】略23.工业革命开始后,亚当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涨”,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B.随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应调整 C.没有哪种经济政策可保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 D.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建立计划加市场的混合经济【答案】B【解析】略24.该表是1750~1900年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上各国及地区工业生产发展占世界份额表(部分)表格中的这些数据可以证明( )年份175018001830186018801900欧洲23.2%28.1%34.2%53.2%61.3%62.0%中国32.8%33.3%29.8%19.7%12.5%6.2%印度24.5%19.7%17.6%8.6%2.8%1.7% A.在此时间段中,中国工业生产总值急剧下降 B.欧洲列强对印度进行了疯狂的侵略 C.1900年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份额中无足轻重 D.欧洲工业总产值所占世界份额快速上升【答案】D【解析】略25.《全球通史》在谈到英国工业革命时认为:“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

更重要的是l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这里的“种种有利力量”不包括( ) A.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圈地运动的开展 C.工厂的出现 D.海外市场的扩大【答案】C【解析】略 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3道大题,共50分)26.(16分)近现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请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图1: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家庭纺织业 图2: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1)根据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传统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4分)图2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对中国传统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1)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4分)外国商品在中国倾销;(2分)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耕与织逐渐分离,从而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4分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简表年 份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平均每年设厂数/家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1869—189450多500多1.421.411895—1900100450016.77501901一19113005600315101912一191960013000751625(2)根据材料二,分析1895—1911年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当时社会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请举例说明。

2分)(2)1895—1911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2分(3)1912年—1919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当时有利的国内外市场条件是什么?(4分)(3)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并从中国进口大量的面粉和纺织品(2分) “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或“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推动”( 2分)材料三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经济类型经济成分1952年1956年公有经济国营经济19.1%32.2%合作社经济1.5%53.4%公私合营经济0.7%7.3%私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0%个体经济71.8%7.1%(4)读材料三,分析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有什么变化?(4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意义是什么?(4分)(4)变化:公有制经济比例增大,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私有制经济比例大大缩小;(4分)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2分)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4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

第(1)问,根据材料,结合小农经济的相关知识即可第(2)问,结合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即可得出答案第(3)问,结合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即可得出答案第(4)问,依据材料信息回答,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它的原因主要从社会主义的改造来回答它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即可27.(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所有这些(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包括其改进的策略,都完全可以由中国人在14世纪所具有的科学知识中研发出来但其时的中国人却没有加以制作或利用,以致后来这些机器由于无人使用而消失了因此,我们必须推断在纺织业的领域中,中国传统的工业技术未能有进一步的开展,基本的阻力不在于缺少更高的科学知识,而在于那些促进工业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更新的经济动力与智识思想力量的减弱 ——马克尔文《中国历史发展的型式》材料二 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少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材料三 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

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在此情境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成形:妇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请回答:材料一认为中国古代科技与工业革命存在何种关系?(2分)材料二中论及中国科技停滞不前的原因,你是否认可,为什么?(4分)材料一和材料三在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方面作了阐释,其共同认识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答案】(10分)(1) 中国14世纪的科技成就为工业革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2分)(2) 认同2分) 中国传统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观念,引导大批青年人皓首穷经以应科举,是造成科技人才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2分,若不认同,能自圆其说也可酌情给分)(3) 都认为在18世纪以后,中国科技发展缺乏社会经济动力2分)理解: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来源,中国历史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主体,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分散性决定了科技发明的需求有限,从而制约了科技进步。

2分)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海权的历史乃是关于国家之间的竞争、相互间的敌意以及那种频繁的在战争过程中达到顶峰的暴力的一种叙述海上商业对于国家的财富及其实力的深远影响,早在这些千真万确的原则昭然于天下之前,就已被洞察秋毫……因此海上力量的历史,蕴含着一个濒临于海洋或者借助于海洋的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秘密和依据——马汉《海权论》材料二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做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前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材料三 世界的不平衡:富国和穷国——1970年(表中数字表示占世界总数的百分比)国家和地区人口国民总产值粮食识字的人(占本国人口比例)发达国家(新西兰、日本、西欧、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18.045.035.096.0东欧和苏联11.530.023.090.0拉丁美洲68.06.567.0非洲8.53.52.519.0近东37.514.036.0远东(不包括中国)31.03.513.040.0中国22.02.5___50.0请回答:(1)请你以16世纪前后西欧的史实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2分)(2)19世纪中期推动英、法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全球殖民扩张的动力是什么?该时期英、法等国的殖民扩张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6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非拉国家落后于“富国”的原因4分)【答案】(12分)(1)16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率先开辟新航路,并在亚洲、非洲、美洲进行殖民扩张,掠夺财富2分)(2)动力:英、法等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2分)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中国经济遭受掠夺,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出现新的生产方式,如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逐步建立,工业化起步4分)(3)亚非拉国家近代以来长期遭到欧美列强的掠夺;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亚非拉国家人口众多;国民文化教育水平低。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