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七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测试

无***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1.50KB
约5页
文档ID:156926958
七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测试_第1页
1/5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一、语言的积累及运用:1.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归省xǐng 晦huì暗 烧灼zhuó 戛jiá然而止 B.瞋chēn视 羁jī绊 惬qiè意 参cān差不齐 C.蓦mù然 冗rǒng杂 粗犷 kuàng 叱咤chà风云 D.亢kàng奋 颤chàn栗 粲chàn然 浑身解jié数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 怠慢 缥缈 蓦然 大彻大悟 B 撺掇 颦蹙 徘徊 悲欢离合 C 弄潮 褶裙 惊鸿 尽态极妍 D 弥散 惆怅 静木 息息相通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商界叱咤风云的他,在家里却没有一点大人物的风范,只是充当着一个温柔的丈夫和慈祥的父亲的角色 B 离散了半个多世纪后,海峡两岸这对已经进入垂暮之年的亲兄弟终于破镜重圆了 C 近日,在世界杯足球赛亚洲区预选赛上,中国队与马来西亚队的比赛以4∶0的比分戛然而止 D 本次期末考试,他又是倒数第一,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能否解决朝鲜无核化问题,是“六方会谈”能取得实质性成果的保证 B 2008年夏季的北京,鸟语花香、景色宜人,是举办奥运会的最佳时期 C 通过参拜靖国神社,使日本首相小泉受到亚洲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反对 D 台湾问题是当前中国政治发展中的最大疙瘩,不解决它就不能保证中国政局的稳定5.结合语境,在横线处填入最恰当的项( ) __________,你尽可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急湍;_________,你尽可闭目凝神,倾听莺歌燕舞,春水潺潺;___________,你尽可翕动鼻翼,呼吸牡丹的浓香,黄菊的清爽;__________,你尽可品评自娱,把玩深尝 ①文学是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②文学是一杯回味无穷的香茗;③文学是一幅意境高远的中国画;④文学是一首清脆圆润的古曲 A、①③④② B、③④①② C、④③②① D、②①③④6. 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戏剧社以“传统戏曲在校园为主题”,随机对校内1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1) 根据调查结果(见下表) ,你能得出两个什么结论?(2分)剧种了解(%)经常看(%)能表演(%)川剧 89 2 0京剧 93 4 1黄梅戏 87 1 1越剧 66 1 0 (2)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人断言中国传统戏曲将走向衰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2分)--------------------------------------------------------------------------------------------------------------------------------------------------------------------------------------------------------------------------------------------6、 古诗词积累:①、王维在《竹里馆》中描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7、 -------------------------------   ,----------------------------------  ②、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滁州西涧》③、《约客》表现作者寂寞心情的诗句是:------------------------------ ,-------------------------------------                            ④、《论诗》表现江山代代出新人的诗句:---------------------------------- ,---------------------------------- 。

⑤、请你从读过的古诗词中,写出含有“竹”字的连续的两句古诗词课内外均可)                                                                                二、古文阅读:  口   技   林嗣环(14分)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①会宾客大宴  (会:        ) ②众妙毕备 (毕:       )  ③宾客意少舒  (舒:        ) ④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②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每句用一条竖线画出)(2分)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不能名其一处也5.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户人家四口人的什么情景,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全文从哪三个方面突出了表演者技艺的高超?(4分)----------------------------------------------------------------------------------------------------------------------                                                      6.“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这句话突出了什么?有什么作用?(2分)----------------------------------------------------------------------------------------------------------------------三、现代文阅读(一)阅读鲁迅的《社戏》选段,完成8--11题14分)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⑴,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里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②两岸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⑵,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⑤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⑥“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⑦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8、阅读第①②段,仿照示例,填写“我”的变化的心情2分) 第①段 第②段 第③段 陶醉 9、 选文第②段在文中是一个重要的段落,具体说说它的好处。

3分)--------------------------------------------------------------------------------------------------------------------------------------------------------------10、阅读选文,选一个你印象深刻的孩子,概括他的主要性格,并举一例作分析3分)人物: 性格: 举例: 11、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4分)(1)①句中的词语“点、磕”好在哪里?(2分)-------------------------------------------------------------------------------(2) 赏析句子②2分)-------------------------------------------------------------------------------(二)阅读《端午的红花》,完成下列问题8分)我会在端午临近的时候想起一种花,这花不漂亮,最后虽着了红装,但那细丝簇拥的头状花序,总会让人想起无爹娘照管的女孩子的发,且它的枝叶狰狞又带着刺,所以相对于牡丹芍药等,它有一个俗气的乡妞式的名字——红花。

红花花朵最初是黄色的,倒应了黄毛丫头之说,只是后来才出落成姑娘,披上红嫁衣红花“灼灼其华”“大红大紫”的时候是在端午在我们老家,端午有一种习俗,小孩子们要佩戴五色线和香囊五色线,即是用五种不同颜色的线拧在一起,戴在手腕、脚踝和脖子上,据说是能辟邪去病,到了农历六月六,才能解下来扔到溪水里冲走我们小时候家里穷,无饰物,所以这个小小的活动项目对女孩子们来说,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每个人总想把自己的五色线配得最为绚丽多彩——关于这五色线要有哪五色配成,好像当时没有固定的说法当时我母亲是个教师,对这些小事情向来不多关注,我也便只好和邻家女孩娟子一起去配五色线或缝香囊我从母亲的针线筐里翻出白线黑线,然后和她一起用青草和红花,分别染成绿线和红线及黄线摘红花的时候,她往往抢着去,说自己不怕叶刺扎之后,她就用布满小伤口的手指给我系五色线,很开心的样子但这些快乐的日子仿佛很短暂,瞬间就流失了我上初中那年,她辍学了,因为此时她有了继母,她要抱继母为她生下的妹妹和弟弟,还要做饭之后我们便渐渐远离,我不见了你,你不见了我倒是假日回家时,母亲说过一些有关她的信息:娟子跟着她爸爸给建筑工地开吊车去了娟子去广州打工了。

娟子上个月回来了,手臂在饭店里被烫伤了,手指都长在了一起大二那年寒假回家,母亲告诉我:娟子结婚了,对象是王庄(一个和我们村相邻的村子)的,据说是在广州认识的,比她大十多岁想起去看她的时候,是很多年后一个春节我回老家路过那个村子,见一位婆婆正在路口翻晒柴草便走过去问:“婆婆,娟子家怎么走?”婆婆摇了摇头我又指着不远处的我们的村子对她说:“从小庄嫁过来的她恍然醒悟:“哦,你说的是王蛋蛋的妈吧!在外打工,两年都没回来了!孩儿跟着他奶奶呢,住前面……”又过了一些年后,端午的习俗变了,我开始入乡随俗地插艾蒿、买粽子、买洁白的栀子花但我一直觉得这是别人的端午,我的端午,应该是绑五色线、戴香囊的,还有就是和娟子一起手牵着手,去菜园子边上采红花的……可是,娟子在哪里?红花又在哪里呢? 1、 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2、第二段用了那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3分)-------------------------------------------------------------------------------3、 赏析第七段,理解"但我一直觉得这是别人的端午,我的端午,应该是绑五色线、戴香囊的,还有就是和娟子一起手牵着手,去菜园子边上采红花的……可是,娟子在哪里?红花又在哪里呢?"的含义。

3分)四、名著阅读,阅读文段,完成下列问题:(5分)   石蚕靠着它们的小鞘在水中任意遨游,它们好像是一队潜水艇,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一会儿又神奇地停留在水中央它们还能靠着那舵的摆动随意控制航行的方向  我不由想到了木筏,石蚕的小鞘是不是有木筏那样的结构,或是有类似于浮囊作用的装备,使它们不致于下沉呢?  我将石蚕的小鞘剥去,把它们分别放在水上结果小鞘和石蚕都往下沉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当石蚕在水底休息时,它把整个身子都塞在小鞘里当它想浮到水面上时,它先拖带着小鞘爬上芦梗,然后把前身伸出鞘外这时的小鞘的后部就留出一段空隙,石蚕靠着这一段空隙便可以顺利往上浮就好像装了一个活塞,向外拉时就跟针筒里空气柱的道理一样这一段装着空气的鞘就像轮船上的救生圈一样,靠着里面的浮力,使石蚕不致于下沉所以石蚕不必牢牢地粘附在芦苇枝或水草上,它尽可以浮到水面上接触阳光,也可以在水底尽情遨游  不过,石蚕并不是十分擅长游泳的水手,它转身或拐弯的动作看上去很笨拙这是因为它只靠着那伸在鞘外的一段身体作为舵桨,再也没有别的辅助工具了,当它享受了足够的阳光后,它就缩回前身,排出空气,渐渐向下沉落了我们人类有潜水艇,石蚕也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潜水艇。

它们能自由地升降,或者停留在水中央--那就是当它们在慢慢地排出鞘内的空气的时候虽然它们不懂人类博大精深的物理学,可这只小小的鞘造得这样的完美,这样的精巧,完全是靠它们的本能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1、 结合选文分析《昆虫记》的主题3分)--------------------------------------------------------------------------------------------------------------------------------------------------------------2、 请列举出《昆虫记》中其他两种动物,并说出它们的生活习性2分)-------------------------------------------------------------------------------------------------------------------------------------------------------------- 。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