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乘法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 ,让学生经历表内乘法的知识的梳理过程 ,对表内乘法的知识有比拟系统的认识 ,能熟记全部的乘法口诀 ,并能熟练的加以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整理与归纳的能力 ,初步养成回忆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感受数学思想 ,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目标解析 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回忆表内乘法的知识 ,防止了枯燥无味的计算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 ,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以稳固表内乘法的口诀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记乘法口诀和熟练计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课件、作业纸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第100页图(一)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2.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激起学生生回忆所学知识的欲望 ,使学生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自主解决 ,梳理知识 1.复习乘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下列图: ①明确图意表示4个5相加) ②自主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思考:计算时应使用哪句乘法口诀?) ③指定学生汇报乘法各局部的名称 ,根据学生的答复板书:加法、乘法算式及乘法各局部的名称 ④学生例举生活中用5×4=20来表示的事例 (2)及时练习 ①看图列两个乘法算式 ,并说一说用的哪句乘法口诀求出积 ②指定学生汇报 ,全班进行交流 2.复习乘加、乘减 (1)课件出示下面的图 ①学生说图意 ,然后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问题:一共有多少个草莓? ②学生自主列式 ,同桌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计算是用哪句乘法口诀的? ③学生汇报解法 ,全班交流 方法预设: 方法一:5×4+3=23 方法二:5×5-2=23 强调运算顺序:乘加、乘减的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抢答游戏(先分组再进行抢答) 课件依次出示教材第103页的第4题 3.复习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 ①有3排房子 ,每排5间 ,一共有多少间房子? ②有2排房子 ,一排5间 ,另一排3间 ,一共有多少间房子? (2)学生读题 ,理解题意 ,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3)自主列式解答 ,同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4)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想法预设: 第(1)题: 想法一:把3个5加起来是多少?列式:5×3=15(间) 想法二:画图验证:□ □ □ □ □ □ □ □ □ □ □ □ □ □ □ ,一共15间 第(2)题:(提示学生:“2排房子〞是多余的条件) 想法一:要把3和5加起来列式:5+3=8(间) 想法二:画图验证: □ □ □ □ □ □ □ □ ,一共8间 【设计意图】在表内乘法的复习环节 ,没有单纯地进行口诀的复习 ,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复习表内乘法 ,防止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 ,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加深对表内乘法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运用表内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稳固提高 ,深化知识 1.连一连 (1)把得数相同的算式用直线连起来 1×3 2×2 3×2 4×1 2+2 4×3 5+7 4×4 3+9 9+7 3×3 20-4 (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全班交流 2.填一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第2题 (2)学生根据题目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每行或每列数的规律。
3.比一比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3页的第5题 (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全班交流 4.算一算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4页的第6题 (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全班交流 ,重点说明:运算顺序 5.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4页的第7题 (2)先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再独立完成 ,最后全班交流 6.想一想 (1)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 3×2+3=( ) ×( ) 2×4-2=( ) ×( ) 5×5-5=( ) ×( ) 4×3-4=( ) ×( ) (2)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从乘法的意义上来填空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由浅入深 ,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稳固 ,并在积极思考 ,主动参与的过程中 ,促使学生能在原有的根底上得到新的提高 (四)畅谈收获 ,总结提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 ,你又有哪些收获?觉得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宋以后 ,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 ,学堂兴起 ,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 ,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那么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 ,特别是汉代以后 ,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 ,比方书院、皇室 ,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要练说 ,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 ,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 ,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 ,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 ,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 ,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开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 ,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 ,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 ,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评价 ,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师〞之概念 ,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那么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 ,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 ,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 ,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 ,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 ,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 ,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 ,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 ,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 ,“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 ,更重于传播知识5 / 55 / 55 / 5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