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2端午节演讲稿3篇

nu****n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3KB
约4页
文档ID:155432446
2022端午节演讲稿3篇_第1页
1/4

2022端午节演讲稿3篇端午节演讲稿篇1关于端午节几种由来: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__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演讲稿篇2在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的习俗仍因袭对恶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崔寔(逝于一七○)的《四民月令》记载:“是月(五月)五日可作酢;合止利黄连丸、霍乱丸;采葸耳,取蟾诸,以合创药,及东行蝼蛄除了治难产的缕蛄外,其余都是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见疾病的丸药应劭的《风俗通》则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光从“长命”、“续命”等名称看来,就可以知道,当时人是多么畏惧恶日对生命所造成的威胁不仅在实际上制作治病的丸药,在心理防卫上,也要仰赖五彩丝来抵御那超自然,不可见的鬼魅及兵灾尽管有这些顾忌在,端午的生命力并未因之减,积极祈禳的习俗仍随处可见周处(240-约299)的《风土记》记载晋朝新兴的端午习俗有:“采艾悬户上,踏百草、竞渡”等悬艾固然是为了禳毒,踏百草就是后来称为“斗百草”的游戏而被视为端午特色的竞渡习俗,也在此时出现据宗懔(约四九八-五__)的《荆楚岁时记》按语:“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史记》中并未确实记载屈原投江的日期,此说颢然是受了传说的影响事实上,竞渡、祈禳表面上是为拯救屈原而举行的竞渡,基本精神仍不脱恶日驱邪崇的本意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浴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或是用来针灸据说这种艾草,在针灸的时候别具有疗效一般人则将艾草扎成虎形,或是剪彩作为小虎,再粘贴艾叶于其上,在端午节时配戴除了采艾之外,也采菖蒲来泡酒到了唐朝时,端午已成了个重要的节日,宫廷中也有种种的庆祝活动唐朝的皇帝多在端午日赏赐臣下。

王溥(922-982)的《唐会要》卷三五记载,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笔题字的“飞白扇”赐给长孙无忌及杨师道他说:“五日旧俗,必用服玩相贺今朕各赐君飞白扇二,庶动清风以增美德不只是宠臣有赏,一般文武官员也各有赏赐马缟(约十世纪中叶)的《中华古今注》记载贞观中,端午赐文官黑玳瑁腰带,武官黑银腰带《唐书.礼乐志》也记载,天宝年间于端午节以衣、扇献于祖陵王仁裕(880-956)的《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记载唐玄宗时:“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巧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行此戏不过,这只是豪奢人家才玩得起的游戏,一般人家在端午只能以经济实惠的扇子来应景李淖(约八八○以后在世)的《秦中岁时记》记载:“端午前两日,东市谓之扇市,车马特盛溤贽(约九○四前后在世)的《云仙杂记》卷一引《金门岁节记》也说:“洛阳人家......端午以花丝楼阁插鬓,赠遗避瘟扇早期的扇子大多以蒲叶制成,由于菖蒲具有禳毒的功效,所谓的避瘟扇,或由此化而来)唐朝新兴的端午习俗,还有所谓的“五时图”段成式(约803-863)的《酉阳杂俎》卷一记载:“北朝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

所谓“五时图”,就是在纸上画蛇、蝎、蟾蜍、蜥蜴、蜈公,也称“五毒符”据说这五种有毒的生物只有同时存在时,才不敢互相斗争,得以和平共处所以,挂五时图就可以防止这些毒虫作怪。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