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收割临近 收晒农具热销一台台造型独特的农具谱写着大地的乐章,一项项多姿多彩的农艺吟唱着悠远的田歌昨天(9月19日),“庭院内的农艺农具展”在市美术馆拉开帷幕,丰富多样的展品让无数禾城市民发出声声赞叹 作为生产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农艺农具是数千年农民智慧的结晶,忠实地记录着历史的发展轨迹嘉兴传统农艺农具是中国农耕社会文明的物态表征之一,是中国农耕社会文明的重要见证者透过一件件展品,中国农业文明发生、发展、进步的足迹呈现眼前据悉,此次“庭院内的农艺农具展”还包括了“唔客农民格东西”——姚庄农民绘画作品展、农民摄影作品展等多个内容走进杜连弟老人的家,就如同进了一座带有怀旧气息的“农具博物馆”不过,这些“农具”不能用来干农活,因为都是按10∶1的比例缩小了的模型 实地考察 还原历史 71岁的杜连弟老人用了近三十年时间,制作出四十余件以农具为主的古旧器具微缩模型四轮古车、马车,两轮的排子车和各式各样的独轮车,以及爆米花的风箱、豆腐担子、剃头挑子、老冰箱、大木盆等旧时生活用具,即使在很多博物馆里都难觅它们的踪迹,老人通通将它们化作可置于桌上的精制的微缩木制品 杜老退休前是天津市机房设备厂的一名模型制造工人,看着那些从小见过或使用过的器具逐渐淡出日常生活,有些甚至面临失传,非常忧心。
那些东西太普通了,但这些在杜老看来就是文化,就是历史,都是古董我觉得这些东西是最能反映过去民间生活的东西,我想让后代能够看到这些以前曾经想过收藏,但这些器具太大,我没有收藏所需的场地”这时,老人想起了自己的老本行——模型制造,自己可以将庞大的实物做成模型于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着手收集旧时“农具车”和生活用品的资料,为以后制作微缩木制品作准备 “农具车”的资料很难找,为了制作这种只在电视里出现的“农具车”,杜老奔走于陕西、四川、湖南、河北……寻找旧农具车的踪影,为的就是亲眼看看亲手摸摸为了弄清播种机的结构和细节,他先后三次到静海农家看实物听说山东有家农户里有一种代表性的农车,杜老立刻收拾东西出发,到那里才得知主家早把车拆了,杜老扑了个空这辆独轮驴拉车,我是特意去陕西窑洞考察拍照片,做出来的杜老指着桌上一辆精致的独轮车说跟老伴出去旅游,杜老关注的从来都是农村的农用车辆,其他游客晚上回宾馆休息,而他抓紧时间到当地农村考察搜集资料 记者好奇,市场上的各种模型不一定都是制作者实地考察制作出来的,为何杜老要费这般功夫寻找实物呢?对此,他解释说:“所有的零件、装饰甚至窗户上的镂空,车轮上的花纹与实物都是一模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就是我将它们按10∶1的比例缩小了。
即使是材料我也力求与实物用同种材料,这种在水里的农具要用柳木的,陆地上的一般用榆木、槐木的我做的不是工艺品,而是还原历史实地考察、照相、测量、画图……为了达到最逼真的效果,杜老对“农具车”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别人不要的废家具,杜老却如获至宝,捡来用作原材料微缩“农具车”制作起来非常困难,杜老用木工中的刮、榫卯、抛光等工艺动手制作为了更加逼真和具有怀旧感,他每做成一件都要将作品放在阳台上暴晒、雨淋 精益求精 不惜成本 有些农用工具、车辆只在特定的地区出现过,杜老是如何发现的呢?“查资料,向别人请教,要想进入一行,最好的办法就是接触那行的人杜老如是说看似简单的话语,做起来不知有多少艰辛木工这一行也分门别类,做家具的不会做车辆,做车辆的不会做农具,南方的农具北方人不会做杜老的作品涉及很广,要接触各门手艺人,而精通这些手艺的人年龄已经很大了,找起来也格外困难直到现在我还坚持每周去图书馆查资料、学习,我不光要原样把这些东西做出来,还要了解它们的历史,了解它们的用途今年暑假,杜老的女儿从国外回来想把他和老伴接走安享晚年,杜老一口回绝:“我还有很多搜集完的资料没来得及做成模型呢,等我都做完再说不然先带你妈走,我一个人留下。
多年来和木头痴情为伴,在别人看来精细复杂的工艺,对杜连弟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他的眼睛似照相机,脑子似绘图仪,很多东西他一看就能知道大概的构造图,杜老的“珍宝”在多个地方展出过,去年的天津夏季达沃斯艺术品设计大赛中,“农具车”获得了唯一一个特等奖,他的高超技艺也早已小有名气慕名前来拜师学艺的已经很多,但是他收徒弟的标准很严格,不用磕头奉茶,也不用高额学费,先来个入门考试——杜老让每一个前来学艺的做一个车轮,以考察来者是否有天赋和能塌下心来学手艺别看这轮子挺简单,但这是严格按照实物缩小的一般工艺品可能会在一块木料上直接挖出块圆形,但我的轮子是一片片围起来的,这是九片十八辐,辐条是一根根插上而不是粘上的而且做出的轮子平放桌上不能有起伏按照杜老的标准,只有入门考试合格才会得到杜老的真传 曾有不少人上门高价购买杜老的微缩农具,但都被老人一口拒绝,“从一开始做这个,我就是为了收藏,为了让后人通过这个看到历史,我的作品一个也不会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