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高质和谐的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第四节水土保持现代化规划我县位于广东省东南部、东江中下游右岸、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属丘陵山区,大地地貌类型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面积之比约为6:3:1〕气候属南亚热带气候带,具有热量足、雨量充沛、湿度较大、风速较小,湿季较长、旱季较短、雨热同季的特点全县土壤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变质岩及各种砂页岩因此,极易引起水土流失,必须积极搞好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一、水土流失基本情况㈠水土流失现状222我县总面积2871km,其中:山地面积1292km,丘陵面积1088km,平原面2积491.0km我县水土流失类型主要是以水力侵蚀为主,总面积共298.01km,其22中自然侵蚀水土流失面积47.55km,人为侵蚀水土流失面积50.46km各小流域不土流失类型及土壤侵蚀强度见表4-4-1、表4-4-2博罗县水土流失面积统计表2单位:km表4-4-1流域名称其中合计备注轻度18.040.741.090.681.874.643.403.071.071.070.41中度26.552.742.903.683.063.842.942.532.830.411.62强度极强度剧烈合计47.555.113.994.995.068.486.345.603.902.052.032.96掰拆岭栏门河响水河柏塘河水东陂石坝河三甲排良田河新塘0.130.630.130.57蓝新2单位:km博罗县土壤侵蚀情况表表4-4-2土壤侵蚀类型侵蚀强度分级合计自然侵蚀人为侵蚀小计小计采石取水坡耕地面蚀沟蚀开发区轻度中度强度24.018.0426.552.9616.9522.532.961.095960.140.702.855.8219.341.1649.1124.024.0222.5621.060.882.5217.050.88极强度0.88合计98.0147.5542.445.1150.463.6920.4526.32㈡水土流失的成因造成水土流失的成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从我县自然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沿东江右岸低山丘陵山地一带分析,我县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强度大,多年平均气温21.8℃,多年平均降雨量1795mm,而土壤多属薄弱腐殖质中赤红壤,成土母质以花岗岩、紫色岩、砂岩为主,土壤物理性较差,土层薄、有机物含量较少,肥力低,植被覆盖率低,表土受山洪暴雨冲刷和高温风化,极易产生严重水土流失而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开发、公路建设及部分山区因人口密度较大、土地少,开发利用不合理,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陡坡开荒,还有开山修路、开矿、采石和不合理的弃土弃碴等㈢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导致土层变薄,土壤沙化、地力衰退,耕地面积减少,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生态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繁,群众生活贫困,也加剧了人与土地资源的矛盾,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据观测和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年底,我县水土流失区表土流失厚度平均达2.2mm,有机质损失总达10t,氮、钾流失总量达17万t以上水土流失淤埋农田0.24万亩,淤3积河道和排渠道226km,淤积减少水库〔山塘〕库容194万m,减少灌溉面积1.2万亩,年泥沙流失量约27万t,1.8万亩农田土壤沙化,肥力下降,直接经济损失1690万元,各小流域水土流失危害见表4-4-3。
表4-4-3博罗县水土流失危害统计表流域淤积水库影响电站淤积河道名称淤积渠道受害淤积减小灌农田农田溉面积宗库容宗发电量长度淤积量3宗万m宗万kw条万m万m万t万亩万亩万亩合计27194111.57155.117.51.92.22.42.02.82.01.31.00.91.09.31.80.241.2掰拆岭2栏门河2响水河3柏塘河4水东陂4石坝河4三甲排3良田河3新塘111828313025202320.420.521.110.51.10.210.040.161.00.180.020.131.10.240.030.171.10.220.030.151.50.360.050.231.20.170.020.120.70.120.020.080.60.110.010.060.50.090.010.050.20.20.20.4120.70.3520.710.30.2110.410.3蓝新2810.20.60.100.010.05二、水土保持现代化规划总体目标㈠指导原那么本次现代化建设规划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先急后缓,分年度实施,实行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预防监督相结合,达到最大限度地保护水土资源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三大效益达到最正确水平。
㈡总体目标通过合理规划和采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及巩固提高,做到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穷致富相结合,力争经过10年的努力,彻底改善我县生态环境,使全县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0%以上,治理区植被覆盖率达290%以上,土壤平均侵蚀模数减少到300t/km.年以下,年泥沙流失量减少90%以上,水土保持防御80%达到20年一遇,开发建设项目植被生态恢复率达90%以上,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流失区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以上,全县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㈢主要任务积极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不同类型采取相宜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不断推动全县生态环境的改善,全面开展区域水土流失预防治理;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的预防监督,全面推行“三同时〞制度;力争经过10年的努力,使全县的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根治,创建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体系,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三、综合治理措施㈠优先进行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到2010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要治理完毕,因此,要积极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不同的水土流失侵蚀类型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优先进行区域水土流失治理。
因此,本规划拟定采取以下5项措施对我县水土流失面积进行治理:⑴对面状侵蚀,重点采取生物措施治理、人工治理与封育治理相结合;⑵对沟状侵蚀,重点采用竹节沟、品字沟等沟洫工程拦截坡面径流,辅以谷坊、拦沙坝等工程,控制泥沙下泄;⑶对坡度和缓、相对高差较小的面状和沟状流失区,根据实际情况开挖、平整为水平梯田,种植经济林果;⑷对坡度25度以上和易形成水土流失的较陡的坡耕地,坚决停耕停垦,复种水土保持林草;⑸对由于采石、取土、修路、开矿和开发区开发引起的人为侵蚀,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那么,限期采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进行综合防治根据我县水土流失面积和治理措施,重点规划治理现有自然侵蚀水土流失2247.55km,并将其划分为10条小流域单元,规划每年平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km,到2010年全部完成,因此,生物措施:需修造梯田0.24万亩,种植水保林1.87万亩、经济林果0.25万亩、种草0.4万亩、封山育林4.2万亩,工程费用1707万元;工程措施:需做谷坊139座,建拦沙坝29座,修沟洫99.61万m,需完成主要工程333量:土方76万m,石方0.51万m〔其中,浆砌石0.44万m〕,需工程费用1346万元〔详见附表4-4-4、表4-4-5〕。
两项措施需工程费用3053万元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规划表表4-4-4流名域称梯田水保经济种草封育其他合计工程费〔万林林果(万治理(万km2万亩万元亩〕〔万(万亩)(万亩)亩〕1.870.21亩)亩)合计掰拆岭0.240.030.250.030.44.200.430.180.027.140.7747.555.1117071830.05栏门河0.020.140.020.030.380.010.603.99134响水河柏塘河水东陂0.020.030.150.210.350.020.020.050.060.050.070.490.430.730.020.020.030.760.761.274.995.068.481771813120.040.030.030.020.010.01石坝河三甲排良田河新塘0.260.230.160.080.080.030.020.020.020.020.040.030.030.020.020.570.500.340.170.160.020.020.020.010.010.950.830.590.310.306.345.063.9229181143852.052.03蓝新82工程措施治理水土流失规划表表4-4-53石方〔万m〕沟洫工程工程费流域名称拦沙坝土方谷坊其中:浆砌石〔万元〕合计3m〕〔座〕〔座〕〔万〔万m〕合计1892016202034252216829333354421199.6110.738.3876.008.186.387.988.1013.5710.148.966.243.283.170.510.060.040.050.060.090.070.060.040.020.020.440.050.030.040.050.080.060.050.030.020.02134614611214114524018115810859掰拆岭栏门河响水河柏塘河水东陂石坝河三甲排良田河新塘10.4810.6317.8113.3111.768.194.31蓝新84.0156㈡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实现经济与环境同步发展根据省水利厅编印的《广东省水利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对“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的划分,我县属于“重点监督区〞,因此,对全县现有50.462km的人为水土流失面积,要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及有关规定,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那么,切实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加强监督管理,逐个督促开发建设者积极采取恢复地表植被、修建拦沙挡土等措施,限期完成治理人为水土流失。
今后,凡新的开发建设项目,要坚决执行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水土保持方案报告率达100%,植被、生态恢复率达90%以上,使经济建设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发展,创立社会经济繁荣、生态系统良好,生态环境优美的景色㈢建立先进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及信息系统⒈与省水利厅水土保持监督站联网,应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采用先进的技术,开发水土保持数据辅助决策模型,建立全县实用可靠的水土保持信息系统,为提高决策能力提供技术支持GIS⒉利用省科技部门遥控遥感和高分辩率TMP卫星图像等环境卫星图片,每2-3年对全县水土流失分布、植被现状进行普查,结合微观监测成果估算土壤侵蚀程度,为水土保持预防治理的措施布置、宏观决策提供可靠依据⒊在重点监督区采用先进的GPS技术,定位设置观测点,对开发建设项目在施工期或竣工运行期的降雨、径流、泥沙、植被等重要因子进行定期观测研究,检验工程的水土保持效果四、投资概算及建设进程㈠投资概算本规划的工程投资主要依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和有关水利工程概算定额及林业概算定额,并结合水土保持工程的具体特点而进行编制经概算,完成本规划,共需投资5109万元,其中:综合治理3053万元,预防监督工程1396万元,开发建设区示范工程240万元,科研及其他420万元。
㈡建设进程本规划按9年〔2002-2010年〕安排实施项目数量,平均每年需完成治理水土2流失面积5.4km,修梯田0.03万亩、造水保林00.21万亩、种经济林果0.03万亩、种草0.04万亩,封育治理0.47万亩,修谷坊21座、建拦沙坝3座、开沟洫11.073万m;平均每年需完成投资567.6万元,平均每年需完成主要工程量:土方8.44万333m,石方0.06万m〔其中浆砌石0.05万m〕五、效益分析与评价依据国家标准〔GB/T15774-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规划建设期为9年,各种效益测算期为20年,采用2001年底的价格水平测算㈠经济效益本规划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经济效益只计算其静态直接经济效益,计算中,水保林措施生效期为3年,经济林果措施生效期为5年,粮食作物以其水保措施生效期为1年根据上述的计算定额,水土保持规划实施,逐步发挥水保和增产作用,静态直接经济效益7176万元,投资及运行管理等费用5610万元,效益费用比为1.28>1,故规划方案在经济上可行合理㈡生态效益⒈蓄水保土效益由于我县没有水土保持科研监测资料,因此,蓄水保土效益的计算主要参照我县掰拆岭小流域综合治理后调查观测成果和邻县有关水土保持资料进行综合推算,以此计算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生效后的蓄水保土效益。
经计算,3各项措施充分发挥效益,每年可增加蓄水量530.3万m,可拦沙保土22.87万t⒉其他生态效益规划的实施,使治理后的水土流失区的蓄水保土能力大大提高,从而减轻洪旱灾害,森林、植被覆盖率逐年上升,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得到改善,小气候得到有效调节,动植物种类及群落向良性发展,使整个生态环境系统转上良性牲循环㈢社会效益规划实施后,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林草覆盖率可望达90%以上,年泥沙流失量减少90%,水库、河道和渠道淤积减少,洪旱灾害减少,受害农田得到改造,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利用结构得到调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农村经济走向稳步持续发展,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呈现安定团结,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整个水土流失区出现“山变绿、水变秀、土变肥、人变文明富裕〞的生机勃勃的新风貌六、规划实施措施㈠领导措施由县水利局作为本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化规划实施的职能部门,设立专职机构,负责规划实施的日常工作和制订可行的实施方案及措施;负责督促、检查、组织基层政府实施规划;负责规划实施资金的管理㈡资金保证措施⒈规划经市水利局县政府批准后,由县政府把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建设资金列入县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
⒉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那么,因地制宜地采用承包、租赁、合资合作、拍卖等形式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体系㈢政策与法制措施⒈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机构及其监督执法体系,强化监督执法职能,防止人为水土流失发生⒉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格实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审批制度,依法收缴水土保持补偿费、防治费,从严查处违法案件,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⒊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制订优惠政策对在开发治理中获得的收益给予减免一些税收及政策性收费,使开发治理者在开发治理中降低成本,得到经济实惠,增强他们自力更生开展水土保持的经济实力⒋根据国务院[1993]5号文规定:谁投资治理,新增加的土地归谁使用的政策和“谁投资,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那么,依法保护投资治理、承包治理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以调动社会各方面投入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㈣技术保证措施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全面规划,科学设计,合理安排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现代化建设措施的配置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措施〕,在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管护等各道工序,要求严格遵守国家的技术规范和标准⒊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科学技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大胆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现代化建设标准,加快建设步伐。
⒋加强水土保持科研监测工作,建立完善的监测和信息处理系统,及时对全县水土保持进行监测预报和决策第五节水利旅游及旅游环境建设规划意见我县大⑵型水库——显岗水库,吡邻罗浮山风景区,小金河梯级电站位于象头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型水库——稿树下水库近邻县城,这些水利水电工程宏伟壮观的建筑物,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是休闲、旅游胜地因此,在确保水库安全及满足水库主要功能要求,充分做好水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要逐步开发它们的旅游资源,将水利水电工程与旅游设施和人文景观相和谐配套,为人民生活提供更优美的旅游度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