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北京培训资料于述胜素质教育与中国教育思想传统

沈***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69KB
约8页
文档ID:156355636
北京培训资料于述胜素质教育与中国教育思想传统_第1页
1/8

素质教育与中国教育思想传统素质教育与中国教育思想传统于 述 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一、问题的由来一、问题的由来 1.反思个人的学习、研究经历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中国现代教育学术史论中国教育思想传统 2.“借来说”到代了“接着说”的中国现代学术思想 1)借来了什么?一是西方人的中国观;二是西方人科技工程思维2)“借来说”何以取代了“接着说”?1 富国强兵的国家功利主义;文化自卑;线性史观 3)“借来说”的后果 尽性成德之教为成材之教所涵盖,生命意义之学为知识技术之学所笼罩;教育学已沦为教育技术之学3.继往开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创造中国的教育学术 1)接受教育与研求学术 2)文化自觉:尊重、体贴、承担与怀疑、批判2 3)欲继既往,须先明其“义理”二、中华圣哲的意义世界:一体二、中华圣哲的意义世界:一体感应感应生生生生 1.“一体一体”:天、地、人为一有机生命体:天、地、人为一有机生命体 天、地、人三才“人者,天地之心也仁者,身、心一体而相通、相近、相亲也纵言之,则“天地万物父祖己身子孙”,世界乃以己身为主轴、继往开来的连续体;横言之,“己身家国天下”,世界乃以己身为原点、层层外展的同心圆 在世即在家:亲亲、仁民而爱物 2.“感应感应”:世界在物我感应中生成:世界在物我感应中生成 马一浮:“程子曰:天地之间,只是一个感应。

有感必有应,所应复为感,其感又有应,如是则无穷横言之,因缘合和;纵言之,因果相承3一体之物所以能相感应,乃因“通天下,一气耳”气分阴阳,阴阳对生迭运:“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分而为五行,五行相生相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声亦气也:气动生风,风动有声,声振动人古之气感声动之教实根于此教化、风教、声教同气同气贤于同义,同义同义贤于同力,同力同力贤于同居,同居同居贤于同同名名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应同应同)荀子:“君子之学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孟子:“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测之谓神庄子田子方有“效物而动”之语郭注曰:“自无心也成疏云:“夫至圣虚凝,感来斯应,物动而动,自无心也感应感应”与“影响影响”、“作用作用”、“刺激刺激反应反应”4 3.3.“生生生生”:天地之德,人生之的:天地之德,人生之的 易传:“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生生”:(让)生命生成,(让)生命成其为生命,(让)生命不断生成这就是中国的“生命哲学”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朱子解之曰:“性之所以为性,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此天与人、自然与当然合一之道,用王阳明“知者行之始也,行者知之成也”来表达,即是:“天者人之始也,人者天之终也。

或者:“自然者当然之始也,当然者自然之终也三、三、“学学教教”之道,以感通为根本机制之道,以感通为根本机制 1.1.“学学”、“教教”反义共字,且以学论教反义共字,且以学论教 2.2.中国文字诠释学依据中国文字诠释学依据5 说文:“爻者,交也,象易六爻头交也说文同时以“效”、“觉”释“学教”王念孙广雅疏证将“爻象视教学”系于同一义类,皆通于“效”;王力在同源字典中,亦以“教学效”为同源字王念孙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原学,皆将“学-效”之义原于易传之“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至于以“觉”训“学教”,表达了“学”乃效之外而觉之于内之义,觉、效不分而尚书之“学学半”,表达的是教与学乃一分为二、合二为一之义,学记之释,已非其本义3.“以修身为本以修身为本”:修身乃意义传达之根:修身乃意义传达之根 儒者之学,乃意义之学,可以修身括之修身必展开于日用常行、人我互动之中6 论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易家人彖:“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可约为二旨:亲亲为意义生成根,修身为意义传达之根一言以蔽之,“意义感通”之学以情意为本论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亦是此义因此,整个中国教育思想史,实有立于“意义感通”之学,而予以重新诠释之必要。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