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堂检测练习

仙***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4.50KB
约7页
文档ID:89698775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堂检测练习_第1页
1/7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探究荀子天人相分的天人关系 ?2. ?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将重点句子进行翻译 ?3. ?读懂文本,了解荀子文章的基本特点、排比句的运用 ?4. ?体会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学习重点】:字词积累,翻译重点语句 【学习难点】:探究荀子天人相分的天人关系学习方法】:合作交流,理解分析,读诵【学习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话题】 ?2008 年 5 月 12 日下午 14 时 28 分,四川汶川发生 8.0 级地震此次地震比 1976 年 7 月 28 日的唐山大地震震级还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 1000 枚广岛原子弹的能量震中附近城镇变为废 墟,连北京、上海都有震感,而距此次地震震中 700 多公里的“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 三峡大坝却安然无恙 这是人类能够认识自然、 利用自然、 改造自然的有一次胜利, 也是荀子 “大 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的最好体现 ?本文文题选取荀子《天论》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认为上天伟大并思慕它,哪里比得上 把它当成物来畜养并且控制它呢表现了人类积极探索自然规律,并力图掌握规律,一更好地让 自然为我所用的理想追求。

?在古代,人们又对自然采取一种什么态度呢?二、【作者及思想】1. 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 年),名况,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汉代因避宣帝讳,写作孙卿早年曾游学于齐国,广泛接触各派学说 到过秦国、燕国,回过赵国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因为年高望重,曾三次被推为祭酒 晚年到楚国,春申君黄歇任他为兰陵(今山东苍山)令失官后家居着书,死后葬于兰陵2.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 他的宇宙观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反对天命和迷信, 肯定“天 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肯定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政治上,他主张礼治法治并用 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用法 禁、刑赏治理国家所以他的一些思想又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针对孟子“性善 论”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即经过后天改造才变善这 本身仍是唯心主义的但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是具有 进步意义的他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是后天经过礼义教化、学习改造获得的。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积善成德”,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3. 荀子的文学思想是注重实用,提倡质朴他的文章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气势浑厚,多用排 比和比喻已由语录体发展为标题论文,标志我国古代说理文趋向成熟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 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今存《礼》、《知》、《云》、蚕》、《箴》五首小赋4. 《荀子》共十二卷,收章三十二篇,其中大多数为荀子的着作,少数出于门人之手内容涉 及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治学方法、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5. 《天论》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全面论说人们如何对待 “天” 即如何对待自然万物的哲学论文作者吸取了当时科学发展的成就, 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对当时流行的迷信天命、 治乱在天、 天命可畏等唯心看法,进行了大胆的反对和批判三、课文阅读,字词积累1. 给下列字注音 蕃长于春夏?( ?fcn?) ?辍广?( chub)?啜菽?( chub shu)? 田秽稼恶?( ?hu i) ?籴贵民?( ?di)?雩而雨?( ?yu?) ?卜筮然后决大事?(?shi) ?楛耕伤稼?(?ku) ?礼义之不愆.兮?(qi ai) ??2 .指出下列加点通假字的意义,并理解句子的意义 。

① 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 “错”通“措”,废弃② 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 .者,在此耳 “县”通“悬”,指有较大悬殊或差距③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队”通“坠”,坠落④ 物之已至者,人袄 则可畏也 “袄”通“妖”,指怪异、邪恶的事或人⑤ 田薉 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 “ ”通“秽”,荒芜⑥ 其说甚尔 ,其灾甚惨 “尔”通“迩”,近⑦ 若夫志意修,德行厚,知 虑明 “知”通“智”,智谋3 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并理解句子意义 1)天作 高山,大王荒之彼作 矣,文王康之作:第一个是“生”,第二个是“建造房屋” 2)若夫志意修 ,德行厚 修:美好( 3)三者错,无安 国 安:安宁( 4)雩 而雨,何也 雩:祭神求雨( 5)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 之也 文:动词,修饰( 6)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重法爱民而霸 ,好利多诈而危 王:称王;霸:称霸( 7)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 而制之 物畜:像物一样畜养8) 因物而多 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多:使……增多(9) 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失之也 物:使……变成物( 10)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 有物之所以成! 表抉择,倾向肯定后一种,“哪里比得上”( 11)礼仪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 白:显着( 12)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 不理 本事:指农事4.特殊句式,写出判断依据 。

1 )判断句① 治乱非天也???? ……也,表判断②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者也,表判断(2)省略句 ?③ 禹以治,桀以乱?????? “以”后省略宾语“之”④ 可畏也,而不可怪也 ???????? “可”前省略主语“是”(3) 宾语前置句⑤ 此之谓也 ??????????????“此之谓”宾语前置,应为“谓此”,说的就是这⑥ 礼义之不愆 ???????????? 否定句宾语前置,应为“不愆礼义”(4) 状语后置句⑦ 繁启、蕃长于春夏????? “蕃长于春夏”状语后置,于春夏生长⑧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于明月”状语后置,比太阳月亮(5) 定语后置句⑨ 物之已至者 ??????????“已至者”应在“物”前合作探究一、请简要概括各段的大意第 1 段:荀子用三个问句,表达了国家的治乱与天道无关的观点第 2 段:写出了天道的运行有其固定不变的规律第 3 段:君子应慎重地对待取决于自己的事 , 而不思慕取决于上天的事第 4 段:自然界的惊异现象经常发生,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不值得害怕第 5 段: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才可怕第 6 段:求神占卜不能得到祈求的结果。

第 7 段:国家的命运取决于怎样对待礼制第 8 段:人类在自然面前,应顺应万物的本性与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定胜天二、【研读文本】借助课下注释,重点学习第 1段、第 4 段、第 5 段及最后一段1、学习选文第 1 段① 重点讲解“治乱天邪”、“是禹、桀之所同也”和“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这三 句的古汉语句式特点② 理文脉指导学生抓住“天邪”、“ ?时邪”、“ ?地邪”三个关键词和“治乱非天也”、“治乱非时也”、“ ?治乱非地也”三句话来把握本段文脉本段用三个问句,领起三个意思,层次分明,条理井然,逻辑严密③ 本段主要论述天地四时对人世间的安定和混乱没有决定作用的道理2、学习选文第 4 段重点解说“星队木鸣”、“怪之可也”、“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中的加点 字的含义本段指出自然界中的奇怪现象都是可以解释的,不必大惊小怪,是上天决定的,与人力无关这一段在文章的内容上是由对天命的思考转入谈人事的话题3、学习选文第 5 段讲清以下加点字词的含义: “人祆”、 “楛耕伤稼”、 “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 “其说甚尔,其灾甚惨”提问:本段中提到的“人祆”指什么?作者列举了几个方面的反常现 象来阐述“人祆”的特点?“人祆”会导致什么后果?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四个问题的设置和提问要讲究层次,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本段主要的意思是说:人祸远苦于天灾在本段中,荀子提出一个时代是否发生日食月食、 是否风调雨顺、是否出现过扫帚星等,都不是关键的问题;关键在于君上是否英明,政治是否清 平真正可怕的不是自然界的怪异形象,而是“人祆”,即人为的灾难荀子列举了三类由人事 导致的反常现象后强调: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实是产生于昏乱要是三类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 象交错产生的话,就不会有安宁的国家了而这些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引起的灾祸却十分惨 重这些都是可怕的 荀子认为, 对天地间万物产生的的种种怪现象, 人们不必花费精力去研究, 应该关注那些自己应该花工夫的方面: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怪现象,经书上是不说的没有用处的 辩说, 不紧要的明察, 应该抛弃不去研究 至于君臣之间的道义, 父子间的亲情, 夫妻间的区别, 那么就要天天切磋讲究而不能舍弃了这是荀子作为儒学大师的根本立场本段是教学的难点, 要认真解读4、学习选文最后一段抓住六个“孰与”来把握文脉和感情着重讲清“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 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中加点字词的含义段意理解: 在本段中,荀子提出:如果沉溺于“大天而思之”、“从天而颂之”、“望时而待之”、“因物 而多之”、“思物而物之”、“愿于物之所以生”,那就是“错人而思天”;对“天”“天命” “时”“物”等,人应该做到的是“物畜而制之”、“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骋 能而化之”、“理物而勿失之”以及“有物之所以成”,这些都是合乎万物实情、人应该做出的 努力。

由此可见,荀子的意思是,在应当努力的地方,人必须努力三、理解荀子在文中提到的思想观点文中荀子首先指出,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界的变化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大自然有自己 的运行规律,人应该“敬其在己者 , 而不慕其在天者”,荀子还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物畜 而制之”“骋能而化之”人应该在了解、掌握天的变化规律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 自己的才能智慧驾驭自然、征服自然,使自然万物都能更好地生长并能为人类服务四、怎样认识荀子所说的“天”,是否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大自然”?荀子所说的天为自然之天,为自然的运行在荀子那里,“天”已不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 而是无预于人事的自然天”既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天”或抱怨“天”人只 有靠自己的努力顺应和利用“天”和规律而生存发展五、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人应当在哪些方面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大而言之,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其固有规律,按规律办事;治 理国家应以礼仪规范人的行为,避免人的失误导致混乱小而言之,治理家庭应该注重伦理道德 的修养;个人的工作学习,应相信自我,努力奋斗,克服盲目崇拜和自卑的心理,以自己的行动 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六、文章的中心是人定胜天,作者是如何论证的?文章开始以设问的形式指出,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界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大自然有其运 行的规律, 它不能主宰人世的吉凶祸福 从而得出“敬其在己者, 而不慕其在天者”的正确结论 然后又从天不可畏, 人言可畏的角度, 强调对人事应该重视和研究 在此基础上最后作者得出“放 弃人的努力而思慕天,就违背了万物的实情”的结论,告诫人们应“制天命而用之”七、探究本文的写作特点1、就说理文的文法略做点拨荀子文章以其说理的清晰,论辩的透辟,逻辑的周密,在先 秦诸子说理文中别具一格思想的深邃丰富,理论的系统严整,使其单篇行文缜密,论证严谨周 密从学过的文章,我们可以发现荀子之文思理严整,论证全面为说明观点,层层论述,首尾 贯串,一气呵成本文就是典型的一篇2、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大量排比手法的好处①速读课文,找岀文中的排比句辨析: 排比句要三句以上②谈谈运用排比句的好处作者大量运用了排比,使文章具有鲜明的节奏、 强烈的气势、明晰的层次以及条分缕析的缜密,同时更加富有抒情色彩和感染力八、评价和感悟教师可以提岀以下三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或评价:① 荀子所说的“天”的内涵是什么?② 荀子认为人应当在哪些主要的方面发挥自己的努力?③ 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提岀的“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在教学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善于联系实例说明,比如时代、岀身、 家庭、 高考、汶川地震等,这样才能有切身体会。

荀子所说的“天”是自然之天,为自然的运行在荀子那里,“天”已不 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而是无预于人事的自然天”既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或抱 怨天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去顺应和利用“天”的规律而生存发展在荀子看来,我们应该慎重 对待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情,不放弃自己的努力;对于君臣之间的道义,父子间的亲情,夫妻间 的区别,那么就要天天切磋讲究而不能舍弃了;在天面前不“错人而思天”课堂小结】荀子启示我们,宇宙间有些东西是由天决定的,比如日月、星辰、瑞历、春夏秋冬四时以及 天地等,可是人类在天地自然面前又不是无所作为的:我们可以把天当成物来畜养和控制,可以 掌握天的规律而运用它,可以施展自己的本领使万物向符合需要的方向变化,可以管理好万物而 不失去它们荀子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天地自然面前,人不能为所人欲为,在那些付出 努力也无益的地方,不要浪费自己的精力;另一方面,在天地自然面前,人可以大有作为,在那 些应当付出努力的地方,不要轻易放弃课堂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劝 学(节选)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 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 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 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系.之苇苕 系:挂B 巢非不完.也 完:坚固C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 服:穿衣服D 游必就.士 就:接近答案 C (服:佩戴)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译文:用羽毛构筑自己的窝巢,再用毛发将它编织起来,系挂在芦苇的嫩条上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译文:蓬草生长在丛麻当中,不需扶持就长得挺直;白沙和在黑泥当中就和黑泥一样黑3、作者列举 “蒙鸠、射干、蓬、白沙、兰愧之根 ”等例子说明了什么,由此得到了什么结论?答:对于读书人,环境是很重要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参考译文:南方有一种叫 “蒙鸠 ”的鸟,用羽毛编织作窝,系在嫩芦苇上,风一吹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 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 “射干 ”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 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 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 及,不是艾本身不香, 而是被浸泡臭了。

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 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 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作文应用 ????今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趋向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自身,因此联系自身和社会 现实,认真地读一读《荀子》,对修身处世是很有帮助的人定胜天”是《荀子》中着名的观点,她激励着人们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人类也曾为取得的成果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我们如果进一步思辨一下,人类真的能战胜自 然吗 ?人类可以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吗 ?这样去逆向思考就会写出观点新颖,思想深刻的文章人定胜天”吗 “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提出的,号召人们增强征服自然的信心许多年来, 这句话一直被视为一种唯物主义的气壮山河的至理名言,在它的激励下,人们大规模地开始了征 服自然的斗争但是,就在人类以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向自然界发起进攻, 并日益取得成就的同时, 一场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的悲剧开始了在人类的干预下, 2000 年前曾与荀子同时生活在地球上的 110 种哺乳动物, 139 种鸟类现已 荡然无存,其中三分之一是近 50 年灭绝的可见,人口的急剧膨胀,是以生物物种灭绝为代价 的科学家估计,目前全世界濒临灭绝的哺乳动物有 406 种,鸟类 593 种,爬行动物 209 种,鱼 类 242 种,其他低等动物不计其数。

到本世纪末,估计——仅仅是估计:全球现有生物的五分之 一将可能永远告别我们的世界!我们当然不能归咎于荀子 2000 年前,荀子的脑海里萦绕着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的动人故事, 于是颇有气魄地喊出“人定胜天” 但当他极目四望,只见到人类尚未进入封建社会的原始耕作, 又怎能想象人类真正把“制天命而用之”极度发挥时,大自然所遭受的破坏程度呢?他始料未及 的事太多了: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土壤的流失和沙化,绿色植被的减少,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 的破坏……我们不应归咎于荀子,我们又该归咎于谁呢?还是将忏悔的十字架戴在“人类”的胸 前吧!上述现象,仅是人类无限制攫取大自然能量所造成的一部分后果罢了现代工业社会人类的 目光开始转向生物技术了但是,技术不应当毁坏生物圈的组织原则过去,人们正是过高地估 计了技术的作用,把这种估计和唯意志论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对自然的“征服论” “人定胜天” 本来已不适应现代生产的发展状况,结果在震天响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下,山 河饮泣,大地呻吟其实,恩格斯早就预言了这种可怕的结局:“我们不严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 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请注意,我们是在一艘飘荡于无限空间的“飞船”上,这艘飞船目前已是千疮百孔如果我 们五十多亿乘客都“义愤填膺”地抡起“征服自然”的板斧,愚蠢地“向地球开战”,我们这艘 飞船还能安全航行吗?如果人人竞相盲目地去“胜天”,我们会不会遭到灭顶之灾?设想一下: 因为要征服自然,我们失去了新鲜的空气,明朗的清晨,恬静的湖泊和绿色的山峦,失去了云雀 的欢歌,孔雀的彩屏,皎洁的月光和两岸的猿声……那么最后,是我们征服了自然,还是自然剥 夺了人类的生存权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类将何去何从?所以,在我们尚未开辟出新的生存空间,掌握新能源技术之前,请先来维护我们共同拥有的 这个唯一的地球吧!人终不能胜天,但人可以用天只有遵循大然的客观规律进行生产,人类才能把不完美的东 西改造得更完美正如大禹治水,不使用人工的堤坝去“堵”泛滥的洪水,而是选择适当的方法 去“导”百川以归海倒是道教的“天人合一”似乎才应该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恰当的写照。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