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的研究究还是新新闻采访访————同陈向向明博士士等商榷榷侯 龙龙 龙 Abbstrractt:Inntheequaalittatiiverreseearcch,DDr.CChennXiaangmminggofffersstwooanaalyssisttypees:“emiic”andd“etiic”.“Emiic”isppartticuularrlypprefferaablee.Buutthhrouughlliteerattureesurrveyyweffinddthaatthheboounddaryyof“emiic”isnnegllectted..Intthissartticlleweeinvvesttigaatettheaappllicaa tiionoof“emiic”inCChenn’stwwopaaperrs.AAccoordiingttothhoseecassesttudiies,,weffinddiftthebbounndarryoff“emiic”iseexceeedeed,nnormmalllythhereesulltwiillbbe“unmmanaageaableeanddunrreallis ticc”(ittwilllthhreaatennbotthinnterrpreetivveanndthheorretiicallvallidiity)).Assasppeciialccasee,whhenttherreseearcchreequiiressexcceeddinggtheebouundaaryoof“emiic”succhassinttheiinteercuultuurallstuudy,,itwwilllbeaacceepteed.BButiitissforrbidddennthaatreeseaarchher’’squuesttionnisddireectllygiivenntoiinteerviieweer.AAtlaastwwesuummaaryaaproopossitiion.. 陈陈向明博博士自学学成归国国以来,,一直倡倡导科学学研究采采用质的的研究方方法(见见陈向明明,19996,,19997b,,20000)。
其其中,发发表于119977年第11期《高高等教育育研究》上上的《综综合大学学理科人人才素质质与课程程体系研研究》是是陈博士士及合作作者(李李文利、崔崔艳红和和宋映泉泉)运用用质的方方法(qquallitaativvereeseaarchh)研究究高等教教育问题题中比较较突出的的一篇当当笔者读读完这篇篇文章时时,却感感到对“综合大大学理科科人才素素质与课课程体系系”的关系系仍不清清楚,而而从该文文获得的的信息量量似同一一篇新闻闻采访及及其评论论笔者者不禁发发问:为为什么一一篇运用用科学方方法(质质的研究究方法))所作的的学术研研究论文文,得出出的结果果却同大大众的常常识差不不多,仅仅停留在在常识性性、思辩辩性的讨讨论层次次上?抱抱着这样样一种好好奇,笔笔者又反反复细读读了这篇篇文章,,并尝试试找到一一个答案案一、新新闻采访访还是质质的研究究为什么么说这篇篇文章看看起来像像是一篇篇新闻采采访呢??陈向明明等(119977)说得得明白,,“我们关关注的主主要问题题是:((1)研研究对象象对‘素质’是如何何定义的的?他们们如何评评价一个个人‘素质’的高低低?(22)与文文科和工工科人才才相比,,理科人人才应该该具备哪哪些不同同的素质质?(33)目前前综合大大学课程程体系的的状况以以及在人人才素质质培养方方面存在在的问题题是什么么?(44)理科科课程体体系与人人才素质质培养之之间的关关系是什什么?((5)如如何改进进现有的的课程体体系以适适应211世纪理理科人才才培养的的需要??”先看第第(1))个问题题,它同同研究目目的“综合大大学理科科人才素素质和课课程体系系的关系系”有什么么关联??作者大大致是说说因为“人才”、“素质”和“课程体体系”等概念念十分宽宽泛,很很难事先先对其定定义作出出明确的的界定,,所以通通过访谈谈可以帮帮助明确确这些概概念。
但但是,这这里要问问了,既既然连研研究者自自身都8801社社会学研研究20001年年第1期期[PaggeInndexx=2]]没有明确确的“素质”概念,,是不是是访谈对对象————北大大师生对对此比研研究者本本人要清清楚呢??①要不然然为什么么要知道道“研究对对象对素素质如何何定义??他们如如何评价价一个人人的‘素质’的高低低”?如果果不是,,那么关关于第((1)个个问题的的访谈其其目的又又在哪里里呢?作作者不会会是想通通过访谈谈找出一一个关于于“素质”概念的的公认标标准吧??其实人人们的常常识往往往并不就就是正确确的,不不足以作作为研究究者研究究的出发发点笔笔者认为为造成作作者这种种失误的的原因是是,作者者研究的的出发点点————“人才才素质”本身是是一个没没有被很很好定义义的概念念,(正正如作者者所承认认的)是是不具有有可操作作性的,,因而研研究的基基础不能能放在这这里如如果一项项研究的的前提都都是不确确定的((至少不不具有可可操作性性),那那么研究究结果就就很成问问题了或或者如作作者那样样,对素素质和课课程体系系“取其广广义,素素质主要要包括44个方面面:道德德素质、智智能素质质、心理理素质和和身体素素质。
通过文文献法来来界定,,那么第第(1))个问题题就显得得多余了了总之之,由于于作者选选取了一一个不具具有操作作性的研研究前提提,那么么,作者者不得不不首先解解决其研研究前提提的操作作性问题题但是是,我们们看到作作者的处处理是极极不成功功的关关于第((2)个个问题,,似乎作作者仍在在设法解解决研究究前提的的问题,,通过与与文科、工工科比较较来确定定理科人人才素质质的具体体内涵但但是,作作者仍在在继续第第(1))个问题题的错误误————仍想通通过对北北大师生生的访谈谈来确定定理科人人才素质质的具体体内涵————似似乎答案案仍在北北大师生生们的头头脑里,,作者只只需通过过访谈收收集整理理即可作作者说“本研究究表明::所有被被访者都都认为理理科学生生应该具具有综合合归纳能能力、观观察力、想想象力、创创造性思思维、独独立思考考问题和和解决问问题的能能力理理科学生生不仅应应该具有有现代文文明素质质,而且且应该具具有管理理和组织织才能”这几几方面的的能力难难道不是是工科、文文科学生生应该具具备的吗吗?既然然作者已已经对素素质划分分了4个个方面,,就应该该通过文文献法,,或从这这4方面面编制量量表,对对已经就就业的大大学生②②进行考考察,而而不是将将这样关关键的问问题踢给给受访者者,让他他们来解解决。
第第(3))个问题题更叫人人摸不着着头脑,,研究的的目的是是要澄清清“课程体体系与理理科人才才素质的的关系”,这是是一个纯纯理论的的问题,,只有这这个理论论问题解解决了,,我们才才好为现现实决策策提供建建议;但但是眼前前作者还还没有触触及这一一研究目目的,却却又插进进一段“综合大大学课程程体系的的状况以以及在人人才素质质培养方方面存在在的问题题”这一现现实问题题,实在在让人搞搞不清作作者的用用意究竟竟何在第第(2))、(33)个问问题的访访谈结果果大致在在“通识教教育与专专业教育育”部分对对于通识识教育与与专业教教育之争争,作者者提了一一大堆意意见,但但是笔者者实在看看不出作作者建议议的依据据在哪里里,难道道是综合合了访谈谈结果中中的两方方面意见见吗?这这里我们们不得不不重提那那个老问问题,关关于通识识教育与与专业教教育这样样的课程程体系问问题真的的是北大大师生可可以解答答的吗??正因为为作者再再次重犯犯同样的的错误,,我们可可以发现现他们的的建议也也仍停留留在常识识性的角角度和思思辩层面面不知知作者在在得出这这些结论论时,有有没有意意识到它它同陈向向明博士士一贯主主张的“质的研研究”格格不不入呢。
如果质质的研究究结果同同常识性性的争论论、思辩辩结果没没有什么么两样,,那真要要人怀疑疑“质的研研究”的科学学性了))?关于于人才素素质培养养的问题题也是一一样,由由于作者者在进行行研究时时,不恰恰当地把把研究者者自己的的问题直直接交给给了被研研究者((比如“素质”、“理科人人才素质质”的概念念、“综合大大学课程程体系状状况及人人才素质质培养问问题”等),,我们发发现,研研究的结结果同普普通的新新闻采访访没有什什么两样样,尽管管陈向明明等(119977)使用用的是“质的研研究方法法”从论论文的结结果看,,整个研研究给人人以目的的不明确确的感觉觉比如如作者阐阐述研究究结果时时的9001①②②这里又又涉及到到对人才才概念的的界定,,严格地地说校园园里的学学生还只只是“毛坯”,还不不能算作作人才真真正的人人才应当当是由社社会和市市场来鉴鉴别的有有意思的的是,笔笔者曾有有机会就就这一问问题当面面请教于于陈博士士,得到到的回答答是“他们不不知道谁谁知道??我们就就是要知知道他们们对这一一问题的的看法我的问题是,如果真是这样,一个研究者同一个普通的记者还有什么区别呢?难道因为这个问题是研究者研究的,它就成了学术论文而不是新闻采访了吗(注意我们这里讨论的是二者的方法上的区别,而非题材的时效性、市场需求的差别)?[PaggeInndexx=3]]4个方面面:“多元价价值观念念的整合合与冲突突”、“通识教教育与专专业教育育”、“宽松的的学术气气氛与必必要的指指导”、“高要求求与低投投入的矛矛盾”,我们们看不出出它们同同研究目目的“课程体体系与理理科人才才素质的的关系”有什么么直接联联系。
第第(4))个问题题是全文文的核心心,也是是该文研研究的目目的但但其表述述本身也也很成问问题,因因为“综合大大学理科科人才素素质与课课程体系系”是否相相关,二二者是不不是有关关系,作作者尚未未作出解解答,却却提出了了二者的的具体关关系是什什么这样样的问题题关于于这一全全文核心心问题的的解答,,作者依依然求助助于被访访者(见见研究结结果的第第3部分分)由由人才素素质竟然然访谈到到“培养大大师”的问题题,“课程体体系与人人才素质质的关系系”是一个个一般性性的理论论问题,,它同大大师能不不能培养养出来这这个特殊殊问题不不同,这这似乎又又是作者者研究目目的不明明确造成成的第第(5))个问题题就让人人觉得荒荒唐了既既然几位位名学者者一致认认为,课课程体系系和人才才素质培培养之间间没有直直接的因因果关系系(我们们甚至没没有看到到论文中中对二者者是否相相关的证证明),,那么为为何还要要改进现现有课程程体系,,以适应应21世世纪理科科人才培培养的需需要?!!从上面面的分析析可以看看出,该该文草率率地把研研究者自自己的问问题(不不经过任任何转换换就直接接)交给给受访者者回答,,以及该该文多处处表现出出来的研研究目的的不明确确,使整整个研究究结果看看起来与与一般的的新闻采采访无异异。
二、为为什么“质的研研究”作出的的结果却却像是新新闻采访访研究者者的问题题与交给给受访者者的问题题是不一一样的交交给受访访者的问问题是根根据研究究者问题题(即研研究目的的)的需需要,经经过一定定的转化化设计出出来的((试想一一个普通通的受访访者都清清楚的问问题还需需要研究究吗?反反过来,,一个连连研究者者自己都都不清楚楚的问题题,普通通的受访访者又是是如何知知道的呢呢?①),这这是一个个从上到到下的过过程②在研研究者的的问题和和交给受受访者的的问题之之间有许许多的中中间环节节,研究究者要根根据受访访者的回回答进行行整理、加加工和分分析,最最终上升升为理论论,才能能作出对对研究者者问题的的解答,,这是一一个从下下到上的的的过程程那么么,为什什么会出出现将研研究者的的问题直直接交给给受访者者,将受受访者的的问题等等同于研研究者的的问题这这一常识识性错误误呢?我我认为,,有以下下一些原原因:第第一,在在运用“文化主主位”与“文化客客位”③③的分析析方法建建构“扎根理理论”时,过过于强调调“文化主主位”的视角角这是是导致将将受访者者的问题题等同于于研究者者问题的的前提,,当然“文化主主位”作为一一种分析析方法并并不必然然带来这这样的结结果。
一一般来说说,“文化主主位”与“文化客客位”的不同同视角只只是为了了更为全全面、准准确地把把握访谈谈材料,,不至于于对访谈谈材料产产生误读读和误解解由于于在通常常情况下下,研究究者与受受访者处处在不同同的“知0111①②②③根据据陈向明明(19996,,19998),,“文化主主位”(emmic))强调从从单一文文化内部部研究团团体成员员的行为为以及他他们自己己对行为为的意义义解释;;而“文化客客位”(ettic))则是从从文化系系统外部部(往往往是从研研究者个个人所处处的文化化角度))对泛文文化现象象进行研研究在社会会科学研研究中,,‘文化主主位’和‘文化客客位’分别指指的是被被研究者者和研究究者的角角度和观观点”(陈向向明,220000:122)另另见金光光亿(119966)“相对主主义与主主位、客客位研究究方法”的讨论论,他把把主位、客客位看作作是诠释释文化的的两种途途径从从应用的的角度来来看,“文化主主位”和“文化客客位”的研究究方法更更多地是是被跨文文化研究究、人类类学研究究所采用用我们们认为这这即便是是完全从从访谈材材料中得得出的“扎根理理论”,在获获取材料料时也需需要这样样一个从从上到下下的过程程,因为为尽管“扎根理理论”是“直接从从原始资资料中归归纳出概概念和命命题然后后上升到到理论”(陈向向明,220000:3227),,但是,,在收集集原始资资料时交交给受访访者的问问题不可可能是凭凭空产生生的,也也需要根根据研究究目的进进行设计计。
所以以,我们们认为“扎根理理论”也不完完全是一一个自下下而上的的过程从从根本上上说,受受访者的的问题不不同于研研究者的的问题,,是因为为研究者者的“知识”不同于于被研究究者的“知识”,双方方存在“知识不不对称”所造成成的设设计问题题的目的的是为了了让两种种“知识”背景的的人得以以顺利交交流关关于“知识”的概念念参见后后注[PaggeInndexx=4]]识”环境境当中①①,虽然然访谈材材料是直直接从受受访者那那里获得得的,但但是研究究者对这这些材料料的解读读却可能能非常不不同如如果研究究者仅仅仅是站在在“文化客客位”的立场场上去理理解,那那么他是是在使用用一种外外在的标标准、思思维方式式看待被被研究者者的行为为及他们们对自己己行为意意义的解解释结结果,访访谈材料料在研究究者眼里里很可能能是不合合逻辑、无无法理解解的,或或者会错错误地解解读受访访者的意意思这这种情形形在进行行跨文化化研究、人人类学研研究时表表现得尤尤为突出出例如如陈向明明在其博博士论文文《旅居居者和“外国人人”————留美美中国学学生跨文文化人际际交往研研究》中中对“情感交交流”和“emootioonallexcchannge”这两种种不同的的文化表表达方式式的区分分就是这这方面绝绝好的例例证,正正是从“文化客客位”到“文化主主位”的视角角转换帮帮助她澄澄清了受受访者通通过“情感交交流”表达的的意思同同她的理理解(“emootioonallexcchannge”)是截截然不同同的(陈陈向明,,19998:779;1194))。
这也也正是李李亦园所所说人类类学研究究所应持持的全貌貌性的观观点:“在研究究过程中中观察者者不仅仅仅应该是是观察者者,而且且应该是是土著的的一部分分,应该该以土著著的观点点来想问问题、看看问题………从它它的内在在逻辑看看问题假如不是从被研究者立场来研究问题,就很难了解并做到理解文化的内在逻辑性李亦园,1996)然而,为了理解受访者的内在逻辑,并不需要将研究者自己的问题直接交给受访者来回答或者说,在保证理解被研究者行为的内在逻辑的条件下,“文化主位”的视角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二点第二,忽视了“文化主位”视角的限度以被访谈者为中心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这个限度是由访谈材料的真实性所决定的换句话说,“文化主位”分析方法的运用必须以所获得的访谈材料的真实性为前提文化主位”分析方法的目的,是为了理解被研究者所处文化环境的内在逻辑但是,如果“文化主位”分析方法的运用,危害到了访谈材料的真实性,那么这种分析方法就超过了其应有的限度,结果可能是“既不真实又不容易处理”(即这样做会同时威胁到解释效度和理论效度)②而访谈材料真实不真实,不仅要看被访谈者愿不愿意说真话,而且要看被访谈者能不能说真话(而能不能说真话的一个重要判据就是看研究者向受访者所提的问题选择的是否恰当,所选的问题是在受访者的认知范围内的经验性问题,还是普遍的受访者所不能回答的纯粹学术性的问题③。
)根据潘绥铭的认识,再好的社会调查,充其量也仅仅能够获得主诉的真实,它与客观的真实是有差距的到目前为止,社会调查④所获得的几乎一切资料,只不过是被调查者的‘主诉’,社会调查的‘真实性’实际上掌握在被调查者的手中”而“被调查者的‘主诉’是否真实,主要由两大基本要素来决定的”:“第一个要素是被调查者肯不肯主诉出‘真实’来……第二个基本要素,是对于你所问的问题,被调查者能不能真实地主诉出来……所谓‘能不能主诉’,主要是说这样几个因素:记得不记得?是不是人人都能感觉到或者分111①②③④根据风笑天“在国内学者眼里,‘社会研究方法’就是‘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方法)’”(1997),这里所说的社会调查即指社会研究———笔者注任何人的经验及认知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在专业化现代分工“生产”知识的条件下,任何人的“知识”仅成为知识整体的一个片段,他对其他专业知识的理解变得越来越困难我们认为,陈博士所说的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建构过程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以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知识”为基础的而这两方的“知识”都是有限的特别是针对被研究者的“知识”所设计出来的问题,如果超越了这一“知识”的界限,所得到的材料只能是虚假的。
这也正是我们所讨论的“能不能”的问题在一些跨文化研究中(例如陈的博士论文)我们会看到,研究者会故意提一些受访者回答不了的问题,越过“文化主位”视角的限度,那是一种特例,只有当这种“越界”是为了实现研究目的时,它才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这里借用了周星的“知识”概念根据周星的界定,人类学者的“知识”与访谈对象的“知识”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差异:两者所在社会/社区的“文化”、两者的教育背景及个人生活经验、研究者的专业或职业训练等当代的人类学者终于弄明白了,这个世界几乎不存在完全同质的社会知识在即使是最为简单的社会里,也很难是绝对均匀分布的”(周星,1996)这里,我们做了进一步的推论即使研究者是在对自己所在的社区环境进行研究,即使研究者本人也是社区成员之一,他同被研究者之间仍然存在“知识”上的不对称[PaggeInndexx=5]]辨出来??如果需需要被调调查者自自己来总总结或计计算,是是否人人人都有相相应的能能力”?(119966)①显然,,陈博士士在考虑虑文化“主位”的视角角时,完完全忽视视了文化化“主位”所应有有的限度度,没有有考虑受受访者能能不能真真实地主主诉出所所提出的的问题,,所以才才会把研研究者的的问题直直接交给给受访者者来回答答。
陈向向明在其其博士论论文《旅旅居者和和“外国人人”————留美美中国学学生跨文文化人际际交往研研究》中中对“文化主主位”的把握握是相当当成功的的②但是是,笔者者以为,,像“综合大大学理科科人才素素质与课课程体系系研究”这样的的课题,,其间“人才素素质”、“课程体体系”这种专专业性很很强、类类似专业业术语的的概念,,同“朋友”这类约约定俗成成的大众众化语言言有很大大的差别别在该该文研究究结果的的第3部部分,我我们发现现,针对对“人才素素质与课课程体系系”之间的的关系这这一问题题的受访访者中,,除了“几位名名学者”、“一位数数学家”、“物理系系一位教教师”和“一位教教授”、“一位北北大毕业业生”之外,,似乎少少了访谈谈对象的的另一部部分————北大大的学生生当事人人”中没有有一位学学生被提提到上面面的问题题,只是是在提到到宽松的的环境时时“有些学学生认为为应当接接受教师师的指导导”,但这这显然已已经不是是同一个个问题了了可是是按照陈陈博士“文化主主位”的分析析方法,,难道不不是要了了解所有有受访者者对该问问题的看看法吗??受访对对象————北大大的教师师和学生生显然不不是同质质的,以以教师的的“知识”显然无无法代表表整个受受访对象象的“知识”。
在没没有任何何说明的的情况下下,这种种有选择择的将受受访学生生排除在在外的访访谈结果果,不免免让人觉觉得奇怪怪③似乎乎作者也也意识到到了将“人才素素质与课课程体系系之间的的关系”这样学学术性的的问题交交给学生生解答,,看看他他们的想想法如何何是一件件非常荒荒唐的事事情,这这样的问问题显然然超出了了学生的的认知范范围这这就是忽忽视“文化主主位”的界限限,将这这种分析析方法极极端化的的结果我我们认为为,从“文化主主位”的视角角进行访访谈时,,一定要要考虑问问题的设设计是否否在受访访者的认认知能力力范围以以内如如果设计计出的问问题本身身是受访访者无法法回答的的,或者者只能依依赖常识识性的个个人经验验去作出出判断,,那么这这样的问问题设计计就是无无效的,,它已经经超出了了“主化主主位”应有的的限度④三、对“文化主位”限度的再讨论由于陈博士在采用“文化主位”的视角对访谈材料进行分析的时候,一直没有意识到使用该种方法的界限问题⑤所以,在问题的设计上,在未经任何转换的情况下,直接将研究者的问题交给受访者回答,没有考虑因此而导致的访谈材料不真实,以致让人看不出这样的学术论文同新闻采访及评论有何不同如此“文化主位”分析方法运用的结果,同时威胁到了解释效度和理论效度。
1 《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中的“文化主位”限度问题陈博士对“文化主位”的理解似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限度”的概念,似乎只要是“质”的研211①②③④⑤值得注意的是,陈博士在其最新的一本讨论质的研究方法的专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陈向明,2000)中,专门讨论了效度“失真”的原因(第397页)但她所归纳的原因全部来自研究者的外部(记忆问题、研究效应、文化前设以及间接资料来源),好像效度“失真”完全是客观原因所造成的,与研究者自己的主观没有丝毫的关系显然作者此时仍旧没有注意到将研究者的问题直接交给受访者回答越过了“文化主位”应有的界限应当说,陈博士在运用“文化主位”与“文化客位”的分析方法时,过于强调“文化主位”的视角,以致忽视了“文化主位”应有的界限这样的错误,并不是在我们所讨论的这篇文章中才出现的如果仔细留心陈博士对“文化主位”与“文化客位”分析方法的运用,会发现这一局限早在她的博士论文中就存在了有关的详细分析见本文第三节我们不知道是没有将访谈材料中有关学生的问答选入访谈结果,还是根本没有就这一问题对学生访谈正如哈佛大学教授CourtncyCazdcn在为陈的博士论文作序言中所评价的那样,陈博士用文化“主位”概念代替文化“客位”类别的分析方法是其博士论文中引人注目的三种方法之一,在研究方法上的这些特点使她的研究成为“一个杰出的范例”。
研究者在处理被研究者愿不愿回答问题上已经有足够的重视,并有相应的经验和技巧例如,在问卷调查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访谈时承诺合作者的合理要求并为对方保密等等但就被研究者能不能回答问题而言,显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文献的检索中,我们发现只有潘绥铭(1996)讨论过这一问题[PaggeInndexx=6]]究,“文文化主位位”的分析析方法就就可以不不受任何何限制地地使用例例如,在在其博士士论文《旅旅居者和和“外国人人”————留美美中国学学生跨文文化人际际交往研研究》对对理论效效度的讨讨论中((19998),,作者在在获取受受访者交交往障碍碍的材料料时,留留学生们们大谈“为什么么”会遇到到交往障障碍而对对交往障障碍“是什么么”却避而而不谈显显然,对对于为什什么会在在跨文化化人际交交往中遇遇到交往往障碍是是被研究究的中国国留学生生无法解解释或无无法正确确回答的的①一方方面,“由于来来美时间间不长,,一些留留学生对对事情的的解释在在我看来来有很大大的推测测成分”另一一方面,,作者在在处理被被研究者者的看法法和研究究者或理理论界的的观点不不一致的的情形时时,往往往没有一一个求全全的方法法,只能能“尽量争争取在被被研究者者和研究究者的声声音之间间求得一一种平衡衡、协调调和区别别”(陈向向明,119988:933),陈陈博士显显然对于于自己的的这一“思想斗斗争”没有找找到一个个有效的的处理方方法。
为为了说明明为什么么会产生生这一困困境(即即为什么么会出现现被研究究者和研研究者这这两种不不同的“声音”),我我们认为为有必要要进一步步具体区区分被研研究者和和研究者者这两种种不同的的“声音”之间的的关系大大致来说说,研究究者和被被研究者者这两种种不同的的“声音”之间的的关系有有以下几几种情形形:第一一种也是是陈的博博士论文文中最常常出现的的情形,,就是访访谈材料料同既有有文献理理论是一一致的,,而理论论的加入入可以帮帮助进一一步深入入理解访访谈材料料背后的的含义第第二种是是访谈材材料同既既有文献献理论不不一致造造成这种种不一致致的原因因可能有有二:一一是所获获得的材材料不真真实,解解释效度度低,结结果“假数真真算”导致同同既有文文献理论论不一致致;而材材料不真真实,主主要是因因为没有有考虑受受访者愿愿不愿和和能不能能的问题题,这“能不能能”的问题题就是我我们所讨讨论的“文化主主位”的界限限二是是所获得得的材料料是真实实的,只只是既有有的文献献理论无无法解释释新出现现的事实实,于是是出现了了二者的的不一致致可见见,对“文化主主位”的分析析方法把把握不当当、超越越“文化主主位”的界限限,是造造成访谈谈材料同同既有文文献理论论不相一一致的原原因之一一。
既然然从被研研究者那那里获得得的访谈谈材料同同既有的的理论或或观点不不一致,,那正说说明既有有的理论论或观点点无法解解释新发发现的事事实,是是对既有有理论提提出质疑疑,进而而修正既既有理论论,或进进一步提提出新理理论的一一次契机机②,也是是作者本本人作出出理论贡贡献的一一次机会会,又怎怎么会对对两种不不同的“声音”之间的的不一致致仅采取取“求得一一种平衡衡、协调调和区别别”而止步步不前了了呢?显显然,作作者也意意识到了了在出现现不同声声音的诸诸多场合合,往往往是访谈谈材料本本身存在在问题例例如,作作者在第第十二章章,从理理论上探探讨跨文文化人际际交往中中自我和和他我关关系的文文化建构构时,需需要对“文化”、“自我”这样的的概念进进行界定定,显然然这两个个概念是是十分学学术性的的,换句句话说“文化”和“自我”这样的的概念界界定不是是普通的的受访者者所能回回答的③③,如果果把这类类问题交交给受访访者回答答,结果果当然是是“既不真真实又不不容易处处理”,同时时威胁到到解释效效度和理理论效度度④2 两两篇论文文在“文化主主位”分析方方法上的的不同在在陈的博博士论文文《旅居居者和“外国人人”————留美美中国学学生跨文文化人际际交往研研究》((以下简简称《旅旅》文))与《综综合大学学理科人人才素质质与课程程体系研研究》((以下简简称《综综合》))中,受受访者的的能不能能说3111①②②③④其其他的例例子还有有很多,,如书中中第1663页,,严华君君填税表表时得不不到美国国人的帮帮助,对对此他自自己的解解释是“美国人人怕惹麻麻烦”。
这样样的解释释显然很很片面再再如书中中第2440页易易立华对对美国人人“说话不不算数”的解释释是“美国人人过分注注意交往往的形式式,结果果反而显显得不够够真诚”这样样的看法法当然也也很主观观,但这这些例子子正像下下面第22点分析析的那样样,又是是合于研研究目的的的相相比较而而言,“文化”似乎比比“自我”更为学学术化,,所以在在进行讨讨论时,,作者把把后者交交给受访访者回答答而对于于前者则则使用了了文献法法进行界界定在在这方面面,中国国的制度度经济学学案例研研究可说说是提供供了绝好好的范例例由天天则经济济研究所所编辑出出版的《中中国制度度变迁案案例研究究》第11、2集集的几十十篇文章章,几乎乎篇篇都都是新事事实同既既有理论论不相一一致的情情况,正正如周其其仁(119977)所评评述的那那样,新新事实同同人们普普通常识识不相一一致,这这样的故故事自然然引人入入胜对对于跨文文化人际际交往中中“为什么么”遇到交交往障碍碍以及应应当如何何解决是是研究者者所要解解释的,,而跨文文化人际际交往中中遇到的的交往障障碍“是什么么”则是被被研究者者所要“主诉”的如如果留学学生们真真的清楚楚所遇到到交往障障碍的原原因,也也就不需需要研究究者了。
换换句话说说,“为什么么”是研究究者的问问题,而而“是什么么”才是受受访者的的问题,,是受访访者需要要回答的的[PaggeInndexx=7]]真话又有有所不同同这里里需要对对受访者者能不能能说真话话作进一一步的区区分一一是《旅旅》文中中,作者者是被迫迫面对“文化主主位”的越界界问题的的;而在在《综合合》中,,是研究究者直接接把自己己的问题题交给受受访者回回答导致致“文化主主位”的越界界,是由由研究者者自己造造成的在在《旅》文文中,由由于这样样或那样样的原因因①,对于于研究者者的“是什么么”的问题题,受访访者总是是回答“为什么么”换句句话说,,受访者者对研究究者设计计好的问问题避而而不答,,却乐于于讨论自自己的问问题这这样的“文化主主位”越界当当然是事事先无法法预料的的,是受受访者带带给研究究者的这这一点同同我们前前面分析析的《综综合》一一文中的的情况显显然不同同二是是尽管《旅旅》文和和《综合合》一文文都存在在运用“文化主主位”分析方方法时的的越界问问题,但但前者是是合于研研究目的的的,而而后者同同研究目目的无关关,所以以前者很很成功,,而后者者却导致致了文章章的失败败②在《旅旅》文中中,中国国留学生生对所遇遇到的麻麻烦往往往会给出出自己的的解释,,尽管这这些解释释并不正正确,但但是当把把这些解解释同跨跨文化研研究的理理论解释释作比较较时,可可以更有有效地揭揭示跨文文化人际际交往背背后的规规律,或或者说这这两方面面的解释释越是形形成反差差,这种种反差越越具有戏戏剧性,,就越是是能够展展现出跨跨文化人人际交往往研究的的理论价价值。
例例如,在在书中第第1755页董文文包鸡肉肉的例子子,对于于侍者“为什么么”会帮助助自己,,董文觉觉得是因因为“这个美美国人非非常和善善”显然然从跨文文化的角角度看,,董文的的解释并并不“真实”但是是,我们们把它同同研究者者所给出出的“真实”的解释释作比较较,就会会发现董董文的做做法非常常富有戏戏剧性因因为在美美国人看看来,把把剩下的的东西带带回家去去并不鲜鲜见,侍侍者的帮帮助是理理所应当当的;而而董文对对此却很很感动,,因为在在中国,,人们通通常不把把剩下的的东西带带回家,,担心被被别人认认为自己己小气、吝吝啬董董文认为为美国人人也这么么看,而而侍者帮帮助他避避免了尴尴尬它它比起直直接告诉诉读者美美国人的的交往规规则是什什么,中中国人的的交往规规则又是是什么显显然更有有说服力力,并且且给人的的印象更更深刻总总之,《旅旅》文跨跨文化研研究的目目的,就就是对受受访的中中国留学学生认知知处理能能力之外外的现象象(来美美后的人人际交往往障碍))进行解解释这这一解释释,在以以同受访访者自己己的解释释相比较较的形式式出现时时,可以以更有效效地说明明跨文化化背后的的人际交交往规则则特别别是这两两种解释释所形成成的反差差正体现现了跨文文化人际际交往研研究的理理论价值值。
通过过这一比比较,我我们似乎乎可以得得到这样样一个命命题:一一般地,,在质的的研究中中“文化主主位”的分析析方法是是有一定定界限的的,这个个界限由由材料的的真实性性来决定定特别别是,在在跨文化化人际交交往研究究中,当当越过“文化主主位”的界限限是合于于研究目目的时,,它可以以被接受受(像在在《旅》文文中,越越过“文化主主位”的界限限甚至成成为研究究结果中中不可缺缺少的一一部分③③)33 把握握“局内人人”的内在在逻辑性性能否成成为越过过“文化主主位”界限的的理由使使用“文化主主位”分析方方法的目目的,主主要是为为了能够够把握被被研究者者(也就就是“局内人人”④)所所处文化化的内在在逻辑性性那么么,全面面理解“局内人人”的内在在逻辑性性,能否否成为越越过“文化主主位”界限的的理由呢呢?⑤对于这这个问题题,笔者者认为应应当首先先从反方方向回答答这样一一个问题题:在“文化主主位”分析方方法的合合理界限限内,是是不是就就无法全全面理解解“局内人人”的内在在逻辑性性呢?当当然不是是实际际上,“局内人人”的内在在逻辑性性恰恰体体现在受受访者的的问题之之中也也就是说说,研究究者所要要把握的的被研究究4111①②③③④⑤也也就是说说,当使使用“文化客客位”无法理理解访谈谈的材料料时,我我们能否否不加限限制的使使用“文化主主位”的分析析方法呢呢?关于于“局内人人”与“局外人人”同“文化主主位”和“文化客客位”的对应应关系,,可参见见陈向明明(20000::1344)。
实实际上,,“文化主主位”分析方方法更多多的是应应用在跨跨文化、人人类学的的研究之之中借借用前边边注释中中的说法法,就是是“知识不不对称”的情形形在跨文文化、人人类学的的研究中中更为严严重,研研究者和和受访者者身处不不同的文文化符号号系统中中,规则则、制度度都有很很大的差差异因因此,使使用“文化客客位”分析方方法更易易出现误误解、误误读和无无法理解解材料的的情况,,所以“文化主主位”在这里里使用显显得更为为迫切和和必要当当然,对对于直接接将研究究者的问问题交给给受访者者回答这这一越过过“文化主主位”界限的的特例,,在质的的研究中中都是不不被接受受的但但是,正正如我们们第一点点分析的的那样,,《旅》文文是被迫迫面对这这一问题题的,这这同《综综合》一一文不一一样具具体分析析见《旅旅》文第第82--85页页当然然,不论论是出于于保全“面子”的原因因,还是是中国人人的“民族性性格”使然,,这些都都是研究究者事先先不能预预料到的的这同同研究者者自己把把“为什么么”的问题题直接交交给受访访者回答答截然不不同[PaggeInndexx=8]]者的内在在逻辑性性,一定定是在后后者的认认知范围围之内的的,你不不可能期期望一个个人在自自己不了了解的事事情上作作出合乎乎逻辑的的回答。
其其次,除除了在跨跨文化、人人类学的的研究的的场合,,“文化主主位”的越界界并不能能帮助我我们更好好的理解解受访的的对象举举例来说说,《综综合》一一文中,,将“人才”、“素质”和“课程关关系”等概念念及二者者关系交交给受访访者回答答,如何何能有助助于全面面的理解解北大师师生相应应行为的的内在逻逻辑性呢呢?恐怕怕只能是是增加了了文章的的混乱吧吧?!参参考文献献:陈向向明,119966,《社社会科学学中的定定性研究究方法》,,《中国国社会科科学》第第6期———,1997a,《综合大学理科人才素质与课程体系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第1期———,1997b,《质的研究中的‘局内人’与‘局外人’》,《社会学研究》第6期———,1998,《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风笑天,1997,《社会调查方法还是社会研究方法》,《社会学研究》第2期金光亿,1996,《人类学研究方法》;载周星、王铭铭编,《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上),社会人类学论丛,第2卷,天津人民出版社李亦园,1996,《关于人类学的方法论》,载周星、王铭铭编,《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上),社会人类学论丛,第2卷,天津人民出版社。
迈克·彭,1990,《中国人的心理》,邹海燕等译,新华出版社潘绥铭,1996,《社会调查,何谓真实?———兼谈问卷调查法与个案访谈法的争论》,《中国社会科学季刊》,总第16期王铭铭,1998,《想象的异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散论》,上海人民出版社亚瑟·亨·史密斯,1998,《中国人的性格》,乐爱国、张华玉译,学苑出版社杨庭硕,1996,《被调查对象的认知特点不容低估———苗族文化调查难点例释》,载周星、王铭铭编,《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上),社会人类学论丛,第2卷,天津人民出版社袁方主编、王汉生副主编,1997,《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周星,1996,《人类学者的“知识”和访谈对象的“知识”》,载周星、王铭铭编,《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上),社会人类学论丛,第2卷,天津人民出版社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98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宛丽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