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伤仲永,伤仲永的“其”,1、归类归纳 2、授之于“渔”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原解:金溪有个老百姓叫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姚玉光:金溪平民方仲永,他家世世代代都是种地的 隶:属于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原解: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了他自己的名字 姚玉光: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署名 为:动词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原解:叫他作诗,已经不能跟从的名称相称了 姚玉光: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先前听说的那种神奇相符了 称:动词,相当,符合伤仲永的“其”,一代词: (一)第三人称代词:人、事物,在名词前作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 即书诗四句,自为其名他的)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的“其”,(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他)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伤仲永的“其”,(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我”、“这”、“这样” 父利其然也(这样,以诗售钱这件事),伤仲永的“其”,(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那首)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那首诗歌),伤仲永的“其”,2副词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与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不译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此其贤也(不译),伤仲永的“其”,3连词常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伤仲永末段的“之”,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的;之于 其余都是“之于”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语气助词最终(他)成了一个普通的人,(是因为他)后天从人那里接受的教育没有达到木兰诗,木兰诗“裳”的读音,裳chang,下身的衣服 裳shang衣裳,双音节词 著我旧时裳:穿上我过去的衣裳木兰诗“的互文,互文,也叫互辞是 “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修辞方法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互相包含1、单句互文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补充 (1)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2)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2、 对句互文:就是对(下)句里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里含有对(下) 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
(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开东阁门,坐东阁床;开西阁门,坐西阁床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3、 隔句互文,是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它句子相隔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王勃滕王阁序),4、 排句互文,是说这种互文的句子在两句以上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思、忆?,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思,思考,想什么 忆,回忆,回想 有联系,也有区别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们经历了无数次战斗,很多都牺牲了,木兰征战多年却胜利归来了 看上下文孙权劝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原解:我难道想让你当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姚玉光: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博士:官职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原解:长兄你看起事情来怎么不能早一点看到它的发展情况呢? 姚玉光: 老兄怎么认识事物这么滞后啊! 倒回去了孙权劝学,及鲁肃过浔阳 到了;经过口技,口技,少顷,俄而,未几,都是指很短的时间,没有什么区别短文两篇,夸父逐日,“邓林”是地名,为什么理解为桃林? “邓林”本来是地名,在大别山,今鄂豫皖交界处 因“邓”与“桃”古音同,译为桃林。
河渭到大泽,无需经过大别山两小儿辩日,研讨与练习二:p5354 姚玉光:两个小孩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只凭主观片面的印象就得出结论,两个小孩子之所以有那种认识是因为所在位置与太阳的角度不同而形成的,其实早晨与中午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没有变化伟大的圣人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这说明中国古代不重视自然科学,没有把自然科学放在与人文科学同等的位置狼,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原解: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户看 姚玉光:(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与屠户对峙 相向:方向互相对着狼,“投骨与狼”是机智,还是本能? 求生是本能,求生的方式很多,甚至有的人无计可施,屠夫投骨,是为了摆脱二狼同追,当然是机智的表现 是从求生的本能出发采用的机智措施狼,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一只狼在柴草中打洞,用意将要从隧道进去攻击屠夫的后面隧:地道,暗道课外古诗词背诵,“思君不见下渝州”含义?,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平羌(qi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n)为峨眉山附近1、清晨出发,还是晚上? “月亮走,我也走。
暗点秋夜行船,空灵入妙 2、船行的路线?(图)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渐次展开的千里蜀江行旅图 不可逆青年李白初次出川时的诗诗人乘船从水路走,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荡漾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乘流而下的痛快淋漓,与怀抱四方之志出蜀远游高度切合明月时隐时现,仿佛在紧紧追赶自己3、三峡何指? 三峡:一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川鄂两交界处 一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不可逆也4、“月”是什么月? 有人说峨眉山月上弦或下弦呈半圆形的时候 李诗中的“半轮”,不会是指上弦月,因为峨眉山此时在作者的西南方向,自然是指阴历月终的时候了5、“君”指什么? 一指峨眉山月一指作者的友人 峨眉山是作者的故乡对峨眉山月的怀念,是对故乡的依恋故乡可以包含朋友此说为是 沈德潜唐诗别裁):“月在清溪三峡之间,半轮亦不复见矣君字即指月滁州西涧,P62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不痛不痒,空话连篇韦应物滁州西涧,作者简介韦应物(737约792),京兆万年人中唐著名田园诗人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风格“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与元九书,创作背景,出任滁州可能在783(建中四年)兴元元年(784),此后,到贞元元年(785)闲居滁州西涧,秋,任江州刺史到底何时所写,尚无定论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文本细读,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涧 、涧边幽草的品格内涵?,深树鸣叫的黄鹂的品格?,意象矛盾对立?还是类似,一致?,文本细读,“涧边幽草”:为何独怜?安贫守节,不随波逐流,植根大地,任凭涧水冲刷淹没 黄鹂居高媚世?深居简出?翠叶藏莺,有形无声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原解:春潮到了带来雨水,夜晚急着上涨,野外的渡口没人看管,船只随意横放文本细读,急雨突然横扫,草被淹,莺锁喉,渡口无人,只有“舟自横”任凭风浪,紧抓大地,坚守着人生的信念题旨,本诗描绘了滁州西涧不同格调的自然风光,颂扬了意志坚定、深居简出、不因风雨而易其志的高尚人格理解,韦应物关心民瘼,“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想改革而无力,思归隐而不能,进退两难庄子:“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说 “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归隐独怜幽草;无为水急舟横艺术特色,1、以形象表达处世态度,而不以议论取胜,意象的朦胧造成诗歌涵义的不同解读,使作品的容量丰盈多样,拥有永久的魅力 幽草、黄鹂、晚雨、河舟,艺术特色,2、在自然风光的观察中体味人生,不露声色中表达作者的人格取向,给读者无限的回味咀嚼的余地艺术特色,3、善于运用烘托和衬托手法,创造深幽静寂的意境僻静的涧边烘托草的幽独;黄鹂之啼鸣,反衬“深树”的幽静春雨春潮的狂涨,反衬“舟自横”的泰然;而“无人”的野渡反衬哲理的自存思想情趣,深藏在诗的意境之中,让读者去咀嚼品味五、艺术特色,4、练字十分精巧 “幽”、“深”、“带”、“急”、“野”、“自”论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原解:每个朝代都会有新人出现,凭着他们的才华与成就,都足以领导文坛,并享有数百年的盛名 姚玉光: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大家,各自引领着数百年的诗文潮流黄梅时节家家雨”含义?,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约客:约请客人 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梅子黄了,经常阴雨连连,故称 家家雨:家家户户都笼罩在雨中;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 处处蛙:到处是蛙跳蛙鸣。
有约:有预约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 长满青草的池塘里处处都传响蛙鸣 约好的客人午夜时分了还没有到来, 无聊的我轻敲棋子,只见灯花落了一朵又一朵文言文的教学改革,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文言文教学创新势在必行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轴,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文言文的教学改革,1、教师观念的创新:“死角”, “世袭领地”, “春风不度玉门关”基本的教学模式是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 “八字真经”,叫做“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文言文的教学改革,2、质疑为主轴:问题就是兴趣,抓住兴趣,引发学习激情,文言文得天独厚 3、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利用条件,查资料,提问题,解决问题文言文的教学改革,4、重视多媒体的整合:图片、文字、视频 5、古为今用,适度拓展历史可以昭示未来文言文的教学重点?,1、工具性; 2、文学性; 3、知识性; 4、思想性通假字与假借字,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本字读音相同,而意义毫不相干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
通假字与假借字,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 第三,同音有音同和音近两种,音同指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声母、或韵母相同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通假字与假借字,假借字是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许慎说文解字:“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作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 “其” 本义指簸箕,借用虚词“其”的书写形式通假字与假借字,通假字是解决书写问题 假借字旨在解决新词的记录问题假借本身虽不直接产生新字,但却可以产生新义通假字与假借字,假借是本无其字,而借用同音字来代替,一经借用,便长期替代;通假是本有其字,而临时偶尔地借用同音字来替代,语言环境变了,通假字也就不复存在假借字产生新义,通假字则不然可见通假字与假借字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包容关系,应把它们区别开来,不能混为一谈通假字与假借字,“通”就是“同”,凡是“通”为通假,写“同”的一般为异体或假借字,要么是同源字,但不为通假之”的用法,一代词 (一)代人、代物、代事他,她,它(们)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 友人惭,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代人,元方,作宾语),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 “之”:她,指燕后 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狼,它,指狼,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木头,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忽啼求之(伤仲永文房四宝) 传一乡秀才观之(伤仲永,所写之诗),,(二)指示代词可译为“这”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二动词 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三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塞翁失马,的 仲永之通悟(伤仲永,仲永的通达颖悟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何陋之有?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五)“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六) 形如“名词+之+形容词”时,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马之千里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