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考点第1章 生命的世界 第1节 形形色色的生物1、生物圈涉及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2、生物的多样性涉及物种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3、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生物的基本特性: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和应激性 第2章 探索生命 第1节 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1、生物学的发展与生物学家林奈----------生物分类学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哈维----------血液循环 沃森、克里克-------DNA分子双螺旋结构2、生物学是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理、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第2节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生物科学工作者经常运用观测、调查、分类、实验的方法研究有关的生物事实2、实验法一般涉及以下几个环节: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行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实验法研究示例——响尾蛇是如何追寻它放走的猎物的:提出问题:响尾蛇是根据什么标记去追寻中毒的猎物的?做出假设: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
实验方案:①从蛇洞将一只被响尾蛇袭击中毒而死的老鼠按设定的路线拖出,响尾蛇沿着设定的途径找寻到中毒的老鼠②将一只没有被响尾蛇袭击过的死老鼠,按上面的设计进行实验,响尾蛇没有去追寻这只死鼠①是实验组,②是对照组)结论: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 3、用实验法研究影响生物分布的环境因素——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实验方案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如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有光线、湿度等一方面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提出问题——鼠妇喜欢黑暗的环境吗?做出假设——鼠妇喜欢黑暗的环境实验方案——在一长方形纸盒里放10只鼠妇,用笔标上A、B两端,A端用黑纸遮住,过10分钟再观测结论——鼠妇喜欢黑暗的环境以上的实验方案的实验变量是光线A端是实验组,B端是对照组第3章 细胞 第1节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2、显微镜的使用(重点掌握P34图3-2 普通光学显微镜结构):取镜安装;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观测;收放3、显微镜的使用常见问题:⑴对光时,物镜、光圈都要对准通光孔,否则视野也许会偏暗。
⑵遮光器上有大小不等的光圈;反光镜有两面:平面镜和凹面镜⑶当镜筒下降时,眼睛看着物镜,否则很有也许会导致物镜因撞到玻片标本而损坏⑷放大倍数=目镜的倍数×物镜的倍数,如目镜的倍数是10×,物镜的倍数是15×,放大倍数就是150倍⑸光学显微镜里看到的物象与实际物体是完全相反的,比如数字6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象应当是9,所谓的完全相反,即左右相反,上下相反推测:“上”字在显微镜中的物象应当是什么样的?)4、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①擦拭玻片②滴生理盐水:生理盐水可以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③取材:清水漱口后,用消毒牙签在口腔侧壁上轻轻刮几下 ④放置材料:将牙签上附着的碎屑放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中涂抹几下 ⑤盖上盖玻片:盖玻片一定要缓缓地盖在液滴上,防止装片产气愤泡 ⑥染色:用碘液对细胞染色5、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①擦拭玻片②滴清水:③取材:用镊子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④放置材料:把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置于清水中,用解剖针将表皮展平⑤盖上盖玻片:盖玻片一定要缓缓地盖在液滴上,防止装片产气愤泡⑥染色:用碘液对细胞染色6、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比较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细胞壁没有有细胞膜有有细胞质有线粒体,没有液泡和叶绿体有线粒体,没有液泡,绿色部分有叶绿体细胞核有有第2节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 细胞壁:支持细胞、保护细胞 细胞膜:进行物质互换;保护细胞 细胞核:控制细胞的活动;储存遗传物质 液泡 :储存糖分、色素等多种物质 叶绿体:进行能量转换(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线粒体:进行能量转换(将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第4章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1节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1、细胞的分化:生物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中大多数细胞发生了变化,形成多种多样的细胞的过程,叫细胞的分化。
2、组织:细胞分化产生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称为组织 动物的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等;植物的组织有:营养组织、输导组织、保护组织和分生组织等分生组织:始终保持细胞分裂能力,分布于茎尖、根尖和形成层营养组织:储存营养物质如:果肉、叶肉保护组织:起保护作用,分布在植物体表,如:叶的表皮、树皮等输导组织:涉及导管和筛管 导管从下往上运送水和无机盐;筛管从上往下运送有机物第2节 生物体的器官系统 1、器官: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顺序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毕一定的功能的结构叫器官如眼、耳、等植物体六大器官:营养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2、系统:可以共同完毕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①动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②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③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第5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 第1节 光合作用1、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见七年级上册P71)⑴原理①对照实验法即: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一组有阳光,一组无阳光,用有、无阳光照射作对照,实验结果就可以说明阳光对绿叶合成淀粉的作用。
②淀粉遇碘变蓝即:绿叶中合成的淀粉越多,遇碘时变得越蓝所以,根据绿叶遇碘会不会变蓝,可得知绿叶有无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⑵操作①暗解决:实验前2~3天,把盆栽的绿色植物放于暗处;(暗解决的目的:因绿叶中原有的淀粉会影响实验结果,故暗解决的目的是为了消耗绿叶中原有的淀粉②选叶遮光:选取1片叶片,用不透光纸从上下两面遮盖住叶片的一部分;然后将整个装置置于阳光下,接受光照2~3小时;(遮光的目的:叶片未遮光的部分能接受光照,遮光的部分不能接受光照,从而制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有光和无光③酒精脱色:选取一片部分遮光的叶片,放于酒精中,水浴加热;(酒精脱色的目的:酒精可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叶绿素去除后,叶片接近白色,加碘液变蓝时较容易观测)(水浴加热的目的:酒精易燃,不可直接加热④清水漂洗:待叶片由绿色变成黄白色后,取出叶片置于清水中漂洗;(清水漂洗的目的:去除叶片表面残留的酒精⑤滴加碘液:将洗净的叶片平铺在培养皿中,滴几滴碘液半晌后,再用清水洗去碘液,观测叶色的变化 (结果:遮光部分的叶片不变蓝,而未遮光部分遇碘变蓝说明未遮光部分有淀粉产生,而遮光部分则没有通过遮光部分与未遮光部分的对照得知:绿色植物的叶片只有在光下才干合成淀粉。
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2、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见七年级上册P72)原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是一种助燃的气体,可以让带火星的卫生香或牙签剧烈燃烧装置:倒扣的漏斗和试管组成的装置是为了收集金鱼藻产生的氧气实验结果:若带火星的卫生香或牙签伸入试管中后可以复燃,则说明金鱼藻在光下释放了氧气3、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见七年级上册P73)原理: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而叶绿素存在于叶绿体中,即只有绿色植物的绿色部分才有叶绿素存在,才干进行光合作用实验设计:选择一些特殊的植物叶片(如:银边天竺葵),其叶片中央部分为绿色,而边沿不呈绿色而是白色让其进行光合作用,然后用碘液检查哪个部分中有淀粉存在实验结果:遇碘后,叶片的绿色部分变蓝,而白色部分不变蓝说明白色部分不进行光合作用,所以证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4、光合作用吸取二氧化碳(见七年级上册P74)原理:二氧化碳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在实验中发明了两种环境(对照实验):即有二氧化碳和无二氧化碳然后让两种环境中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最后用碘液检查各自的叶片中有无淀粉产生,若有淀粉存在,说明在该环境下,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装置:装置中的氢氧化钠可吸取容器内的二氧化碳,制造无二氧化碳的环境。
实验结果:在无二氧化碳的环境中的叶片遇碘不变蓝,说明该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而在有二氧化碳的环境中的叶片遇碘变蓝,通过对照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5、叶的结构和功能*表 皮:涉及上表皮和下表皮*角质层:表皮细胞外壁上有一层透明的角质层,角质层可以透光,防止水分丧失,尚有保护作用气 孔:位与表皮上,由成对的保卫细胞围成,可以张开或关闭,是气体互换和水分丧失的门户叶 肉:涉及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叶肉细胞内部有许多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合叶 脉:是叶片的“骨架”,具有支持作用叶脉中有导管和筛管,属于输导组织6、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其中水分、无机盐等无机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取,有机物和能量则通过光合作用获得7、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场合:叶绿体——————————机器;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原料;能源:光————————————动力产物:淀粉(储存能量)和氧气——产品 叶肉细胞————————————车间 绿叶——————————————绿色工厂 光 *反映式:二氧化碳+水 淀粉(储存能量)+氧气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过程包含两种变化:一是物质转变,即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二是能量转化,即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贮存在有机物里。
光合作用的意义:①提供各种食物和原料;②提供能量;③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稳定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采用立体种植等措施,提高光能运用率,有利与实现农作物的高产量、高质量和高效益第3 节 吸取作用1、植物生活需要水分和无机盐水分和无机盐重要是通过根从土壤里吸取的根尖的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是根吸取的重要部位2、根尖的结构:由根冠、分生区(生长点)、伸长区和成熟区组成,根的生长重要是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生长的结果 成熟区:有大量根毛,是根吸取水分和无机盐的重要功能区伸长区:细胞快速生长,是根生长最快的部位分生区:也叫生长点,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 根 冠:保护作用3、根毛从土壤溶液中吸取水分根毛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土壤溶液的浓度 > 细胞液浓度时,根毛细胞失水(水由细胞内往外渗透); 土壤溶液的浓度 < 细胞液浓度时,根毛细胞吸水(水由细胞外往内渗透)4、植物生活需要三大类无机盐:含氮无机盐、含磷无机盐、含钾无机盐观测土壤浸出液培养的幼苗(见七年级上册P89)原理: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A组:用蒸馏水培养的幼苗长势弱,由于蒸馏水不含无机盐;B组:土壤浸出液培养的幼苗,根系发达,茎叶旺盛,长势好,由于土壤浸出液具有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
A组为对照组,B组为实验组,变量为无机盐)5、吸取作用原理的应用:无土栽培,根据植物生活需要的无机盐的种类、数量和比例掺水配制成营养液,用以栽培植物第5节 运送作用1、 水分和无机盐的运送:通过茎木质部的导管自下而上运送的2、 有机物的运送:通过树皮的韧皮部的筛管自上而下运送的第6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 第1节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1、种子的结构 ①大豆种子的结构(双子叶植物) ②玉米种子的结构(单子叶植物): 玉米种子的外形和结构2、种子萌发的条件:①内在条件:①发育成熟而完整的胚;②有足够的供胚发育的营养储备;③有活力;④不能处在休眠状态②外界条件:种子萌发规定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三个条件应同时具有,缺少任一外界条件种子都不能萌发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见七年级上册P106)原理:种子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实验设计:四个小锥形瓶,各装入10粒绿豆种子,分别设计①~④四种不同的实验装置。
①瓶没有适量的水分,②瓶没有充足的空气,④瓶没有适宜的温度,所以种子不能萌发③瓶同时具有种子萌发的三个外界条件,所以可以萌发①和③为一组对照实验,变量为适量的水分;②和③为一组对照实验,变量为充足的空气;③和④为一组对照实验,变量为适宜的温度)第2节 生殖器官的生长1、花的结构(由内而外):雌蕊(柱头、花柱和子房)、雄蕊(花药和花丝)、花冠、花萼一朵花最重要的部分是雄蕊和雌蕊雄蕊的花药里产生花粉,花粉管里有精子;雌蕊子房里产生胚珠,胚珠里有卵细胞 2、传粉和受精① 传粉:雄蕊花药里的花粉以一定方式传送到雌蕊的柱头上,叫传粉② 受精:花粉落到柱头上,长出花粉管,花粉管进入子房,直达胚珠,释放出精子,胚珠里的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3、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受精卵发育为胚,珠被发育为种皮,整个胚珠就发育为种子;子房壁发育为果皮(种子以外的“果皮”和“果肉”),整个子房就发育成果实了花的其他部分都凋谢)第7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 第1节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为所有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2、绿色植物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的平衡: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取二氧化碳,释放氧气3、绿色植物可以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植物通过根吸取水分,再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第2节 我国的植物资源 1、我国植被的重要类型: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原、荒漠等类型2、我国的珍稀植物:银杉(植物界的大熊猫,裸子植物)、水杉(裸子植物)、珙桐(被子植物,也叫鸽子树)、桫椤(仅存的木本蕨类类植物)3、我国植物资源面临的重要问题:人均森林面积小,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衡,植被资源人为破坏严重第3节 我国的绿色生态工程1、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2、“三北”防护林工程:几乎与万里长城平行,涉及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3、参与植树造林,保护每一片绿叶,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七年级下册考点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1.食物中的六种营养成分 *涉及: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 *水和无机盐属于无机物;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属于有机物 *糖类、脂肪、蛋白质可产生能量,称为“三大产热营养素”2.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检测方法(详见P3)营养成分检测方法实验现象水烘烤试管上部有水珠产生无机盐燃烧食物燃烧后的剩余物质(灰)脂肪在白纸上挤压白纸上有油渍(纸有透明感)淀粉碘液遇碘变蓝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映(溶液变成紫色)维生素C吲哚酚试剂褪色反映(吲哚酚变为无色)3.营养成分的作用 * 水:①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在体内溶解各种物质。
*无机盐:体内含量少,但作用重要重要起各种调节作用如:钙和磷:(作用)是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儿童缺钙会患佝偻病,成人会得骨软化症来源)奶制品、深绿色蔬菜、豆类铁:(作用)是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缺铁会患缺铁性贫血来源)瘦肉、鱼、奶类、蛋、豆类 *糖 类:(作用)是人体最重要的能源物质涉及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等 (来源)谷类、薯类蛋白质:(作用)①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②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修复的重要原料 (来源)瘦肉、鱼、奶、蛋、豆类脂 肪:(作用)①是人体内的储备能源物质;②维持体温的恒定 (来源)肉类、花生、芝麻、植物油维生素:需要量很少,但缺少会导致各种缺少症 维生素A——夜盲症; 维生素D——佝偻病、骨软化症 维生素B1——脚气病; 维生素C——坏血病(组织出血)4.消化管和消化腺*消化系统有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管:(从上到下)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 肛门 消化管具有容纳、磨碎、搅拌和运送食物的功能。
如: 口腔:切断、撕裂、磨碎食物; 胃:消化食物,暂时储存食物;*消化腺: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大部分消化液中具有消化酶,能促进消化管中的食物分解名称分泌物成分消化对象产物消化场合唾液腺唾液唾液淀粉酶淀粉麦芽糖口腔胃腺胃液胃蛋白酶蛋白质多肽胃肠腺肠液淀粉酶、脂肪酶淀粉、脂肪小肠肝脏胆汁脂肪(乳化)脂肪小颗粒小肠胰腺胰液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淀粉、蛋白质、脂肪小肠5.食物中需要消化的物质*涉及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因其分子较大,不能通过细胞膜,所以在消化为小分子物质前无法被吸取6.食物的消化*消化: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取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过程:口腔内的消化→胃内的消化→小肠内的消化 口腔:运用淀粉酶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胃:运用胃蛋白酶使蛋白质初步分解为多肽 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取养分的重要部位内含肠液、胰液、胆汁等消化液食物在这里得到彻底分解消化的最终产物: 淀 粉→葡萄糖; 蛋白质→氨基酸; 脂 肪→甘油、脂肪酸7.营养物质的吸取*吸取:小分子营养物质(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通过消化管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吸取部位:胃————部分水分和酒精; 小肠————绝大部分营养物质; 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重要吸取部位:小肠*小肠适合吸取的特点: ①吸取面积大:小肠很长,内表面有很多环行皱襞,皱襞表面有小肠绒毛,小肠绒毛上有微绒毛;②肠壁有丰富的毛细血管③小肠绒毛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8.合理膳食*合理膳食的规定:营养成分比例适中而又富含各种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要会自己设计一顿简朴的营养早餐第9章(七下,P27~47)9.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和血管10.血液*成分: 血浆 血液 红细胞 血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血 浆:(特点)淡黄色半透明,具有大量的水;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送营养物质和废物红细胞:(特点)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寿命短(120天左右),可由红骨髓补充; (数量)红细胞:男性5.0×1012个/L;女性4.2×1012个/L血红蛋白: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
(功能)内含血红蛋白,可携带(运送)氧气和少量二氧化碳动脉血:含氧丰富,鲜红色; 静脉血:含氧少,暗红色贫 血: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者血红蛋白含量过少白细胞:(特点)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由红骨髓产生 (数量)(4~10)×109个/L (功能)吞噬病菌,对人体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特点)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比红细胞白细胞小 (数量)(1~3)×1011个/L (功能)止血、凝血*血液的作用:①运送氧和二氧化碳;②运送营养物质和废物;③防御保护;④调节体温11.血量*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安全失血量:一次失血不超过血量的10%(约400mL),可自己恢复危险失血量:一次失血超过血量的30%(约1200~1500mL),要及时补充血液12.输血和血型*ABO血型系统的四种血型:A型、B型、AB型、O型输血的原则:输血一般应输同样血型的血为原则大力提倡无偿献血:一个健康成年人一次献血200~300mL,只有总血量的5%,献血后,身体会自动调节,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同时还会刺激身体的造血功能13.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脏和全身血管中进行的循环流动。
14.血管*三种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动 脉:(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分布在身体较深处 (功能)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静 脉:(特点)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慢一些静脉管腔里有瓣膜,可以防止血液倒流有的分布在深处,有的分布在浅处,如手臂上的“青筋” (功能)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送回心脏毛细血管:(特点)①数量最多;②分布最广;③管壁极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④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⑤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足进行物质互换功能)连接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物质互换15.心脏(必须会辩图)*功能: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结构:心脏由心肌构成左心室心肌比右心室厚,心室心肌比心房厚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道理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左心室——积极脉 右心室——肺动脉左心房——肺静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血流方向:静脉→心房→心室→动脉*防止心脏中血液倒流的结构:瓣膜(房室瓣,动脉瓣),瓣膜只能单向开放 房室瓣: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 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
16.血液循环*涉及: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和肺循环通过心脏连同成一条完整的循环路线 体循环:(血液流动方向)左心室→积极脉→全身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右心房 营养物质、氧气 二氧化碳、废物 组织细胞(血液变化)动脉血→静脉血肺循环:(血液流动方向)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二氧化碳↓↑氧气 肺泡(血液变化)静脉血→动脉血*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第12章(七下,P69~97)17、人体的自我调节*涉及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其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神经系统的组成 大脑 脑 小脑 中枢神经系统 脑干 神经系统 脊髓 脑神经(12对) 周边神经系统 脊神经(31对)18.神经元(神经细胞)(书本P71图12-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结构:涉及胞体和突起,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冲动、传导冲动19.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映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效应器反射的产生:(以膝跳反射为例) 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冲动感受器是位于膝盖下方的韧带) 传入神经元:将冲动传导到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中间神经元):向传出神经元发出冲动 传出神经元:将冲动传达成效应器 效应器:作出反映效应器是大腿上相应的肌肉)20.反射涉及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称为非条件刺激 如:缩手反射、膝跳反射、眨眼反射、吃食物分泌唾液*条件反射:在出生以后个体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叫做条件刺激(无关刺激) 如: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望梅止渴、谈虎色变、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21.条件反射的建立*看图解释:①给狗喂食物,引起狗分泌大量唾液;②使狗听到铃声,狗没有分泌唾液;③先使狗听到铃声,随即给狗喂食物,如此反复多次;④通过第3环节训练后,当只给予铃声而并不喂食物时,狗也会有大量唾液分泌。
注:①狗可以对食物刺激产生唾液分泌反射,这种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会的;其中,食物刺激属于非条件刺激②未受过训练的狗听到铃声时并不分泌唾液,说明铃声属于无关刺激③训练中,把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形成条件刺激即:先让狗听铃声(无关刺激),紧接着喂食物(非条件刺激)④通过训练后,狗对条件刺激(铃声)建立起了条件反射,此时只让狗听铃声而不喂食物也可引起够分泌大量的唾液⑤要让狗的这种条件反射长时间保持下去,还需要经常让条件刺激(铃声)与非条件刺激(食物)相结合22.条件反射一般要在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参与下才干实现23.对语言和文字的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是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第13章(七下,P98~118)24.健康的定义:没有疾病、不虚弱,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生殖质量25.健康的生活习惯*要做到:①生活有规律;②膳食合理;③合理用药;④拒绝吸烟、酗酒、吸毒合理用药:①当身体不舒适时,一方面应当去医院,由医生对症下药假如运用家庭药箱中的常用药品,必须先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②合理用药应强调:安全、有效、经济、适当;③应做到:用药前要明确诊断、用药剂量要适当、用药时间要科学、用药途径要适宜、联合用药要合理;慎用抗生素。
26.拒绝吸烟、酗酒和吸毒*吸烟、酗酒、吸毒是当今社会的三大公害烟草燃烧的烟雾中有很多有害气体:尼古丁、一氧化碳、烟焦油吸烟会影响呼吸系统的健康酗酒会导致酒精中毒重要对心血管系统、胃肠道、肝脏和神经系统导致损害毒品具有成瘾性,一旦染上很难戒除毒品损害人的大脑和心脏,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还会减少人的免疫功能世界无烟日”:5月31日*“国际禁毒日”:6月26日27.传染病 *定义: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病因: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 *传染病的特点:传染性、流行性28.传染病的流行 *传染病流行必须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传染源:可以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涉及:传染病患者、病原体携带者或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水和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土壤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如:流行性感冒——空气传播; 甲肝——水和食物传播;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少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一般是指未得该病的人)29.传染病的防止 *切断传染病流行必须具有的任一环节,即可终止传染病的流行。
我们可以:①控制传染源:对患者进行隔离;②切断传播途径:开展爱国卫生运动;③保护易感人群:减少与传染源的接触机会;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身抗病能力;防止接种30.常见的传染病:蛔虫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等31.人体免疫 *免疫:免疫是人体内的一种防御功能 *免疫涉及: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32.非特异性免疫 *特点:①对多数病原体都起作用;②先天就有的 *如: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唾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33.特异性免疫 *当抗原入侵时,人体能产生相应的抗体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将抗原清除或使其失去致病性抗原被清除后,身体仍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人体的这种免疫能力称为特异性免疫 *特点:①后天产生的;②只对特定的抗原有免疫作用,即具有特异性 如:人患过麻疹后就不再患麻疹 *抗原:进入人体的外来物(如病毒、别人的血液等) *抗体是一种特殊蛋白质34.区别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共同点排除和消灭侵入人体的病原体不同点先天就有的;对多数病原体都起作用后天产生的;只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
35.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是依据国家对消灭传染病的规定,在易感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防止接种计划免疫运用人体的特异性免疫,使人体产生抗体 *意义:实行计划免疫,能有效地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八年级上册考点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第15章 动物的运动知识点一:列举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1、动物的运动方式:水中运动的方式——游泳为主;陆地运动方式——爬行、行走、奔跑、跳跃;空中运动的方式——飞行为主动物的运动方式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2、动物运动的意义:有助于个体的生存(摄食、规避敌害、寻找良好的栖息地)和种族繁衍与动物行为相同知识点二: 描述动物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1、骨的结构(重点掌握长骨的解剖模式图P11图15-10):骨膜(骨膜内有血管,为骨组织提供营养物质)、骨质(骨密质和骨松质----内有骨髓)、骨髓腔(内有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骨的长粗和骨的修复——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骨的长长——骺端软骨层的细胞2、骨的成分(重点掌握P11探究骨的成分的实验):骨具有无机物(坚硬)和有机物(弹性)P11探究骨的成分:骨煅烧后的剩余物质是无机物(除掉骨中的有机物);骨用稀盐酸浸泡不能溶解的是有机物(除掉骨中的无机物)。
成人的骨——有机物约占1/3,无机物占2/3,骨既坚硬又有弹性;儿童的骨——有机物多于1/3,骨弹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但易变形;老人的骨——有机物少于1/3,骨弹性小,易骨折3、骨连结:可以活动的骨连结是关节关节的结构:关节面(涉及关节头和关节窝,上有关节软骨)关节囊、关节腔(图见《创新能力学习》练习册P5第8题)4、运动系统的组成和运动的形成: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人体有206块骨骨骼肌涉及肌腱和肌腹两部分,一块骨骼肌就是一个器官,一块骨骼肌至少附着在2块骨上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骨骼肌的收缩要受到神经系统的协调和控制运动要消耗能量,能量来自于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5、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肱二头肌收舒张,肱三头肌收缩第16章 动物的行为知识点一: 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1、动物体在内外刺激下所有的活动表现叫做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按行为的发生(获得的途径)可以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是一种本能的行为,是通过遗传、自然选择而来的,如鸟类的迁徙,蜘蛛结网,大马哈鱼洄游等;后天学习行为必须借助个体生活经验和经历,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如鹦鹉做算术题,乌鸦不怕稻草人等。
动物越高等,后天学习行为所占的比重越大后天学习行为可以使动物适应多变的环境知识点二: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1、动物行为按行为的功能可以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袭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和社群行为社群行为的特点:有首领、有分工合作,如蜜蜂、蚂蚁、狮子、狒狒等都有社群行为第17章 生物圈中的动物知识点一: 说出动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措施1、动物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昆虫可以帮助植物传粉(促进植物繁殖),动物帮助传播种子(促进植物分布)2、我国有许多特产珍稀动物:哺乳动物——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白唇鹿、白鳍豚、华南虎,鸟类——褐马鸡、黑颈鹤,爬行动物——扬子鳄,两栖动物——大鲵,鱼类——白鲟、中华鲟新疆虎和野马已经灭绝3、动物多样性涉及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基础保护动物多样性的需要在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制定保护战略和采用保护措施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涉及: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濒危动物繁育中心)、法制教育和管理第18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知识点一:说出食品的腐败因素1、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朴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2、微生物的特性:个体小,结构简朴,分布广,种类多,生长繁殖速度快,营养方式多样3、微生物的种类:单细胞微生物(细菌、支原体、酵母菌、蓝藻等)、多细胞微生物(霉菌、大型真菌等)、无细胞结构微生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营养方式特点举例腐生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并从中获得营养,属于分解者枯草杆菌、乳酸菌、霉菌、蘑菇寄生生活在其他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这些生物中获得营养,属于消费者炭疽杆菌、某些真菌、肺炎双球菌、所有病毒自养自身运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满足需要,属于生产者蓝藻、硫细菌、硝化细菌4、食物腐败的因素:有些腐生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常见的食物保鲜方法有:冷藏、脱水干燥、腌制、真空包装等5、微生物的应用:酵母菌——制作面包、馒头、酿酒;乳酸菌——制作酸奶、泡菜;醋酸菌——酿醋;曲霉——制作酱和酱油;青霉——制青霉素;放线菌——制抗生素第六单元 生命的延续第19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1节 人的生殖和发育知识点一:理解人的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男性生殖系统涉及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腺、阴茎和阴囊等(重点掌握男性生殖系统剖面P65图19-2) 睾丸是男性的生殖腺(也叫性腺),是男性的重要性器官。
睾丸能产生精子,还能分泌雄性激素输精管的作用是输送精子2、女性生殖系统涉及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等(重点掌握女性生殖系统剖面P66图19-4)巢是女性的生殖腺(也叫性腺),是女性的重要性器官卵巢能产生卵细胞,还能分泌雄性激素子宫是胚胎发育的重要场合输卵管的作用是输送卵细胞,也是受精作用的场合(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上部结合)阴道是精子进入女性体内和婴儿出生的通道知识点二:描述人的胚胎发育过程1、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受精结合形成受精卵,细胞分裂形成胚胎,胚胎到第二个月末,初具人形为胎儿胚胎在子宫内的发育时间为280天,这个过程称妊娠(怀孕)2、卵细胞含丰富的卵黄,受精卵分裂和胚胎发育初期的营养物质由卵黄提供子宫是胚胎发育的重要场合胚胎与子宫壁接触的部分形成胎盘;胎盘与脐带相连,通过胎盘和脐带,胚胎从母体获得各种养料和氧气,并将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它废物排入母体血液,由母体的肾脏和呼吸系统排出知识点三:描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1、青春期发育的特点:身高和体重突增、脑和内脏的功能趋于完善、性发育和性成熟2、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叫做第一性征;此外,男女出现的其他性别差异叫做第二性征男性第二性征重要表现为长胡须、喉结突出、声音洪亮而低沉;女性第二性征重要表现为骨盆宽敞、乳腺发达、声调较高等。
女孩进入青春期后,每月一次的子宫出血现象,叫做月经;男孩进入青春期,有时睡梦中会出现精液排出的现象,叫做遗精第2节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知识点一: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1、很多动物在从幼虫到成虫的发育过程中,幼虫的形态、生理、习性等发生一系列显著的变化,称为变态发育2、变态发育分为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像蝗虫这样,变态发育的过程经历了受精卵、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叫做不完全变态蝗虫的幼虫称为若虫,也叫跳蝻蝗虫、蟋蟀、椿象、蜻蜓、豆娘等昆虫的发育属于不完全变态象家蚕这样,发育的过程要通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四个时期,叫做完全变态家蚕、蜜蜂、蚂蚁、蝴蝶、蚊、蝇、金龟子等昆虫的发育都属于完全变态P79图19-13蚕的生活史:①-卵 ②③-幼虫 ④⑤-蛹 ⑥-成虫)知识点二: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1、青蛙的生殖:生殖方式是卵生,体外受精青蛙雌雄抱对是属于繁殖行为2、蛙的发育属于变态发育(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上有显著变化)发育过程形态变化: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呼吸器官:外鳃→内鳃→肺)知识点三: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1、鸟类的生殖:生殖方式是卵生,体内受精。
杜鹃高声鸣叫、红尾伯劳翩翩起舞雄鸽点头俯首是繁殖行为2、鸡蛋的结构:重要由卵黄、卵白、壳膜、卵壳组成(P83图19-18鸡蛋的结构)受精卵在卵黄上有一个白色的结构,叫胚盘,只有受精的卵才干孵出雏鸟受精卵涉及卵黄膜、卵黄和胚盘3、鸟的发育过程和方式:受精卵→胚胎→雏鸟体外发育卵壳保护胚胎,并防止卵内水分的蒸发;卵黄和卵白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气室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第3节 其他生物的生殖1、植物的生殖方式:①有性生殖;②无性生殖2、无性生殖的优点:产生的子代个体数量多、繁殖速度快,子代能稳定保持母体的遗传性状3、植物的无性生殖涉及营养生殖和组织培养营养生殖的常用方法有:扦插、嫁接和压条组织培养:在无菌的条件下,把花药、子房、叶片、茎或根的一部分等接种到人工配制的营养基上,它们可以生长发育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这就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些接种到培养基上的植物材料统称为外植体 4、其它生物无性生殖的类型:分裂生殖——细菌、蓝藻等单细胞生物;出芽生殖——水螅、酵母菌;孢子生殖——霉菌、蘑菇等第20章 第1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1、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同一种生物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总称为相对性状。
比如人的毛发有直发和卷发,它们是一对相对性状2、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性状存在相似性,表白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这种现象称为遗传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子女和父母之间以及子女个体之间的性状表现并不完全相同,这种亲子之间性状表现存在差异的现象称为变异例如 “一猪生九子,一窝十个相”第2节 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1、 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在细胞的细胞核中一种容易被碱性染料染上颜色的结构叫染色体染色体的重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DNA是遗传物质,是长链状的分子,每条染色体一般只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包含多个基因,基因是DNA上有效应的遗传片段染色体数目=DNA分子数目<基因数目)每一种动物或植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特定的,并且是成对存在的(比如人的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23对)所以在体细胞中DNA和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每对染色体、DNA、基因中,一条(个)来自父亲,一条(个)来自母亲形成生殖细胞时,每对染色体、DNA、基因中的两条或两个分开,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受精后,父亲和母亲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DNA、基因又组合成对,所以体细胞染色体、DNA、基因数目=受精卵染色体、DNA、基因数目 =生殖细胞染色体、DNA、基因数目×2)2、 基因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蓝图:假如把人体比做建筑物,基因好比建筑物的图纸,蛋白质好比建筑物的重要构件。
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表现;基因虽然可以控制生物性状,但不能控制生物体的所有生命活动第3节 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1、性状表现决定于基因组成,在成对的基因中,两个不同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在等位基因中,有一个基因是占主导地位的,这种可以得到表现的基因叫显性基因,习惯用大写英文字母来表达,它控制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没有表现的基因称为隐性基因,习惯用小写英文字母来表达,它控制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如有耳垂基因A和无耳垂基因a就是一对等位基因,A对a有掩盖作用,AA、Aa——有耳垂,aa——无耳垂)在遗传学中,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叫做这个个体的基因型,如AA、Aa、aa等;生物个体的某一具体的性状叫做这个个体的表现型,如有耳垂、无耳垂等2、 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在生物的传种接代过程中,配子(精子和卵细胞)是联系上下代的桥梁,是传递遗传物质的唯一媒介,基因可以随配子代代相传重点掌握P106图20-6和P107活动)第4节 性别和性别决定人体体细胞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染色体是男女是同样的,叫常染色体,只有一对染色体是不同的,这一对染色体决定性别,叫性染色体。
男性的一对性染色体中一条X染色体,另一条是Y染色体;女性的一对性染色体都是X染色体生男生女的秘密是:受精时若X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为一对X染色体(XX),为女孩;受精时若Y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为XY,为男孩生男生女概率各为50%第5节 遗传与环境1、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一般环境的变化不易使基因型发生改变,表现型则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2、生物变异与环境的关系凡性状的变异能在后代反复出现的叫做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基因型)的改变产生的,在农业生产中,可运用对人有益的变异来改良和哺育新品种有一些变异并不涉及遗传物质的改变,它们仅仅是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直接作用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的结果叫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用于哺育新品种第6节 遗传病和人类健康 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致病基因可通过配子在家族中传递近亲结婚危害大,这是由于血亲近夫妇,从共同祖先那里获得相同致病基因的也许性大,大大提高了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遗传征询与有效的产前诊断、选择性流产措施相配合,可以有效的减少遗传病发病率。
八年级下册考点第21章 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第1节 生命的起源一、生命的起源的基本观点1、神创论:生命是由神或上帝发明的2、自然发生论:生命是由非生命随时自发地发生的(如腐肉生蛆、腐草化萤) 3、生生论: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①雷迪的实验、②巴斯德“鹅颈烧瓶”实验4、宇宙生命论:地球上的生命来源于其他星球5、化学进化论: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起源的,是由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途径逐渐进化来的①原始大气的重要成分:氨、氢、甲烷和水蒸气 (没有氧气)②生命的起源:无机小分子(如氢等)→有机小分子(如氨基酸)→原始生命③米勒实验 第2节 生物的进化1、 进化的总趋势:从简朴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2、 地球上的生命史:太古代、元古代、中生代、新生代① 前寒武纪时期:由原核单细胞生物(如细菌、蓝藻等)到真核多细胞生物 ② 古生代:初期三叶虫等无脊椎动物类群和高等藻类植物类群;中期鱼类;后期两栖类和蕨类植物③ 中生代: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如恐龙等)④ 新生代:被子植物;哺乳动物和鸟类繁盛;人类出现3、 达尔文和他的“自然选择学说”:《物种起源》① 自然选择的重要观点: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理解P17最后一段)② 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③ 自然选择的基础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3节人类的起源与进化1、 两足直立行走是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
2、 人类进化的历程可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等阶段3、 现代人划分为4个人种:蒙古利亚人、高加索人、尼格罗人和澳大利亚人第22章物种的多样性 第1节 生物的分类1、分类的原则:以生物性状差异的限度和亲缘关系的远近为依据2、分类的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7个等级其中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越多;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相同的特性越多第2节 植物的重要类群1、藻类植物:①常见的种类:绿藻(衣藻、石莼)、褐藻(海带、马尾藻)、红藻(紫菜、石花)等②重要特性: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大多生活在水中③与人类的关系:藻类已成为水域是否污染的指示植物(如赤潮就是由于某些藻类短时间内在污染水域大量繁殖引起的)2、苔藓植物:①常见的种类:地钱、葫芦藓、小墙藓等;②重要特性: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它的假根没有吸取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只起着固定植物体的作用,茎弱小,没有输导组织,叶片小而薄,除进行光合作用外,还能吸取水分和无机盐③与人类的关系:苔藓植物大都对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非常敏感,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3、蕨类植物:①常见的种类:蕨、芒萁、巢蕨、贯众、桫椤等②重要特性:有根、茎、叶等器官,并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③与人类的关系:大量的古代蕨类植物形成了煤炭。
4、种子植物①种子植物的基本特性:体内有维管组织——韧皮部和木质部;能产生种子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