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1 .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1 )① 方法论的社会科学 ②方法论的自然科学③ 实质性的科学 ④既是方法论又是实质性的科学2. 要了解某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情况,则总体单位是(3 )① 该企业的全部职工 ②该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文化程度③ 该企业的每一个职工④该企业全部职工的平均文化程度3. 总体与总体单位不是固定不变的,是指(3 )① 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发展,各个总体所包含的总体单位数也是在变动的② 随着人们对客观认识的不同,对总体与总体单位的认识也是有着差异的③ 随着统计研究目的与任务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相互转化④ 客观上存在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异4. 下列总体中,属于无限总体的是(4 )① 全国的人口总数 ②水塘中所养的鱼③城市年流动人口数 ④工业中连续大量生产的产品产量5. 下列标志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是(2 )① 学生性别 ②学生年龄③学生专业 ④学生住址6. 下列标志中,属于品质标志的是(1 )①工人性别 ②工人年龄③工人体重 ④工人工资2. 对百货商店工作人员进行普查,调查对象是(2 )①各百货商店 ②各百货商店的全体工作人员③一个百货商店 ④每位工作人员3. 对某停车场上的汽车进行一次性登记,调查单位是(2 )①全部汽车 ②每辆汽车 ③一个停车场 ④所有停车场4. 在统计调查阶段,对有限总体(3 )①只能进行全面调查 ②只能进行非全面调查③既能进行全面调查,也能进行非全面调查 ④以上答案都对5. 某城市拟对占全市储蓄额五分之四的几个大储蓄所进行调查,以了解全市储蓄的一般情况,则这种调查方式是(4 )① 普查 ②典型调查 ③抽样调查 ④重点调查6. 有意识地选择三个农村点调查农民收入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4 )①重点调查 ②普查 ③抽样调查 ④典型调查7. 统计报表大多属于(2 )①一次性全面调查 ②经常性全面调查③经常性非全面调查 ④一次性非全面调查8. 目前我国进行的职工家庭收支调查是(4 )①普查 ②重点调查 ③全面调查 ④抽样调查1. 将统计总体按照一定标志划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的统计方法是(4 )①统计整理②统计分析③统计调查④统计分组2. 统计整理的资料(3)①只包括原始资料 ②只包括次级资料③包括原始和次级资料 ④是统计分析结果3. 反映统计对象属性的标志是(2 )①主要标志②品质标志③辅助标志④数量标志。
4. 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对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层叠起来分组的统计方法是(2 )①品质标志分组②复合标志分组③混合标志分组④数量标志分组5. 统计分配数列(3 )①都是变量数列②都是品质数列③是变量数列或品质数列④是统计分组6. 国民收入水平分组是(2 )①品质标志分组 ②数量标志分组 ③复合标志分组 ④混合标志分组7. 将25个企业按产值分组而编制的变量数列中,变量值是(3 )①产值②企业数③各组的产值数④各组的企业数8. 一般情况下,按年龄分组的人口死亡率表现为(3 )①钟形分布②正J形分布③U形分布④对称分布9. 按同一数量标志分组时(4 )①只能编制一个分组数列 ②只能编制一个组距数列③只可能编制组距数列 ④可以编制多种分布数列10. 统计分组的核心问题是(1 )①选择分组的标志 ②划分各组界限 ③区分事物的性质 ④对分组资料再分组1. 总量指标按其反映时间状况不同,可以分为(4 )①总体总量和标志总量②总体总量和时期指标③标志总量和时期指标④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2. 总量指标按其反映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3 )①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②时期指标和标志总量③总体总量和标志总量 ④总体总量和时点指标3. 某厂的劳动生产率计划比去年提高5%,执行结果提高8%,则劳动生产率计划执行提高程度为(4 )① 8%-5% = 3% ② 5% + 8% = 13%③ 105% _ 100% = —2.78% ④108% -100% = 2.86%③ 108% ④ 105%4. 在5年计划中,用水平法检查计划完成程度适用于(2 )①规定计划期初应达到的水平②规定计划期末应达到的水平③规定5年累计应达到的水平 ④规定计划期内某一时期应达到的水平。
5. 总量指标是(1 )①有计量单位的 ②没有计量单位的③有的有计量单位,有的无计量单位 ④抽象的无什么经济内容的数字1. 随机抽样的基本要求是严格遵守(2 )①准确性原则;②随机原则;③代表性原则;④可靠性原则2. 抽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4 )①广泛运用数学的方法;②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③修正普查的资料; ④用样本指标来推算总体指标3. 抽样总体单位亦可称(3 )①样本; ②单位样本数; ③样本单位; ④总体单位4. 反映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抽样误差可能范围的指标是(2 )①样本平均误差; ②抽样极限误差; ③可靠程度; ④概率程度5. 在实际工作中,不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采用重复抽样的公式的场合是(1 )① 抽样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的比重很小时;② 抽样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的比重很大时;③ 抽样单位数目很少时; ④抽样单位数目很多时6.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抽样单位数目和抽样误差的关系是(2 )① 抽样单位数越大,抽样误差越大;② 抽样单位数越大,抽样误差越小;③ 抽样单位数的变化与抽样误差的数值无关;④ 抽样误差变化程度是抽样单位数变动程度的1210. 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直线趋势,如果yc=a+bx,b为负数,则这条直线是(2 )①上升趋势; ②下降趋势; ③不升不降; ④上述三种情况都不是。
11. 已知2002年某县粮食产量的环比发展速度为103.5%,2003年为104%,2005年为105%;2005年的定基发展速度为116.4%,则2004年的环比发展速度为(3 )① 104.5%;② 101%;③ 103%;④ 113.0%12. 时间数列中的平均发展速度是(4 )①各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②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③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调和平均数;④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数13. 若无季节变动,则各月(或各季)的季节比率为(2 )①0; ②1; ③大于1; ④小于114. 下列现象哪个属于平均数动态数列(2 )① 某企业第一季度各月平均每个职工创造产值;② 某企业第一季度各月平均每个工人创造产值;③ 某企业第一季度各月产值;④ 某企业第一季度平均每人创造产值15. 根据2000-2005年某工业企业各年产量资料配合趋势直线,已知Ex=21 (2000年为原点)Ey=150,Ex2=91,Exy=558,则直线趋势方程为(1 )① yc=18.4+1.8857x;③ yc=18.4-1.8857x;② yc= 1.8857 +18.4x;④ yc= 1.8857-18.4x。
16. 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理由是(2 )①各年环比发展速度之和等于总速度;②各年环比发展速度之积等于总速度;③各年环比增长速度之积等于总速度;④各年环比增长速度之和等于总速度17. 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应用几何平均法的目的在于考察(3 )① 最初时期发展水平; ②全期发展水平;③ 最末期发展水平; ④期中发展水平18. 当时期数列分析的目的侧重于研究某现象在各时期发展水平的累计总和时,应采用(3 )① 算术平均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②调和平均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③ 累计法(方程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④几何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19. 对原有时间数列进行修匀,以削弱短期的偶然因素引起的变化,从而呈现出较长时期的基 本发展趋势的一种简单方法称为(1 )①移动平均法;②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③按月平均法;④按季平均法20. 用最小平方法配合趋势线的数学依据是(2 )®E(y—yc) = 0; ② E(y—yc)2=最小值;③ E(y—yc) < 任意值;④工(y—yc)2=021. 按季平均法测定季节比例时,各季的季节比率之和应等于(3 )① 100%; ② 120% ③400%;④ 1200%11. 广义上的指数是指(4 )①反映价格变动的相对数; ②反映物量变动的相对数;③反映动态的各种相对数; ④各种相对数。
12. 狭义上的指数是指(4 )①反映价格变动的相对数;②反映动态的各种相对数;③个体指数; ④总指数E p q E P q Z p q13. = b^Xbi 1这是什么指数体系(2E P q E P q E P q①个体指数体系;② 综合指数体系;③ 加权平均数指数体系;④ 平均指标指数体系14. 在由3个指数所组成的指数体系中,两个因素指数的同度量因素通常(3 )①都固定在基期; ②都固定在报告期;③一个固定在基期一个固定在报告期;④采用基期和报告期的平均数15. 拉氏物量指数的公式是(1 )E qp E pq E pq E qp①、,1 0 ;②、,1 0 :③^^;④E q P E pq E pq E q P0 0 0 0 0 1 0 116. 固定权数的加权算术平均数价格指数的计算公式是(1 )y p y q乙MW 乙才/①^^;②^^;③纣:④-^^L w L w z 上 £ PK pW017.某企业的产值,2005年比2004年增长21%,其原因是(4① 产品价格上升9%,产量增加了 12%;② 产品价格上升10%,产量增加了 11%;③ 产品价格上升10.5%,产量增加了 10.5%;④ 产品价格上升了 10%,产量增加了 10%。
18. 如果生活费用指数上涨20%,则现在1元钱(2 )①只值原来的0.8元;②只值原来的0.83元;③ 与原来的1元钱等值;④无法与原来比较19. 在掌握基期产值和几种产品产量个体指数资料的条件下,要计算产量总指数要采用①综合指数; ②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③ 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④可变构成指数20. 在掌握报告期几种产品实际生产费用和这些产品的成本个体指数资料的条件下,要计算产品成本的平均变动,应采用(3 )①综合指数; ②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③ 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④可变构成指数21. 在分别掌握3个企业报告期和基期的劳动生产率和人数资料的条件下,要计算3个企业劳动生产率总平均水平的变动,应采用(2 )①质量指标指数; ②可变构成指数;③ 固定构成指数; ④结构影响指数1. 当价格不变时销售额与销售量之间存在着(3 )①相关关系 ②因果关系 ③函数关系 ④比较关系定数量变化时,因变量也大致按照一个固定的量变化,这时两个变量之间存2. 当自变量按在着( 1 )① 线性相关关系②曲线相关关系 ③负相关关系 ④正相关关系3. 当变量x值增加时,变量y值随之下降,那x和y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2 )① 正相关关系 ②负相关关系 ③曲线相关关系④直线相关关系。
4. 相关系数(1 )①只适用于直线相关 ②只适用于曲线相关③ 既可用于直线相关,也可用于曲线相关④ 既不适用于直线相关,也不适用于曲线相关二、多项选择题1. 对某地区工业生产进行调查,得到如下资料,其中,统计指标有(②④⑤ )①某企业亏损20万元 ②全地区产值3亿元③某企业职工人数2000人 ④全地区职工6万人⑤ 全地区拥有各种设备6万台2. 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可概括为(①③④⑤ )①数量性 ②同质性 ③总体性 ④具体性 ⑤社会性3. 在工业普查中(①②④⑤ )①机器台数是统计指标 ②机器台数是离散变量③ 工业总产值也是离散变量 ④工业总产值是指标⑤ 每个企业是总体单位4. 变量按其取值是否连续可分为(③④ )①确定性变量 ②随机性变量 ③连续变量④ 离散变量 ⑤常数5. 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①④ )①数量标志可以用数值表示 ②品质标志也可用数量表示③数量标志不可以用数值表示 ④品质标志不可以用数值表示⑤ 两者都可以用数值表示6. 总体和总体单位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 ①②③ )①总体单位可转化为总体 ②总体可转化为总体单位③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互相转化④只能是总体单位转化为总体⑤ 只能是总体转化为总体单位7. 下列标志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有(③⑤ )① 性别 ②工种 ③工资 ④民族 ⑤年龄8. 在说明和表现问题方面,其正确的定义是(①②③④⑤ )①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②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③ 变异是可变的品质标志 ④变量是可变的数量标志⑤ 变量值是变量的数值表现1. 普查是(②③⑤ )① 非全面调查②专门调查③全面调查④经常性调查⑤一次性调查2. 非全面调查形式有(①②③④ )①重点调查②抽样调查③典型调查④非全面统计报表⑤统计报表3. 乡镇企业抽样调查中,抽取的每一个乡镇企业是(③⑤ )①调查主体②调查对象③调查单位④调查项目⑤填报单位4. 全国工业企业普查中( ②③④ )①全国工业企业数是调查对象 ②每个工业企业是调查单位③ 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 ④全国工业企业数是统计指标⑤ 全国工业企业是调查主体5. 属于一次性调查的有(①②⑤ )①人口普查 ②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效果调查③ 职工家庭收支变化调查④单位产品成本变动调查⑤全国实有耕地面积调查6. 统计调查按搜集资料的方法,可以分为(①③⑤ )①采访法②抽样调查法③直接观察法④典型调查法 ⑤报告法7. 下列统计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②④ )①工业企业设备普查 ②零售商店调查 ③人口普查④ 工业企业普查 ⑤学校学生健康状况调查8. 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其中的一部分重点单位所进行的调查,所谓重点单位是(①③④⑤ )①在总体中举足轻重的单位 ②它们在总体单位数中占有很大比重③在总体中它们的数目不多 ④能够反映出总体的基本情况的那些单位⑤ 就调查的标志值来说,它们在总体中占有很大比重9. 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指(②③ )①某一客体不可能既是调查单位又是填报单位② 某一客体可以同时作为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③ 调查单位是调查项目的承担者,填报单位是向上报告调查内容的单位④ 调查单位是向上报告调查内容的单位,填报单位是调查项目的承担者⑤ 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都是总体单位10.专门组织的调查包括(①③④⑤ )①典型调查②统计报表③重点调查④普查⑤抽样调查1. 统计整理是(①④⑤ )①统计调查的继续 ②统计汇总的继续③ 统计调查的基础 ④统计分析的前提⑤对社会经济现象从个体量观察到总体量认识的连续点。
2. 统计分组(①③④ )①是一种统计方法 ②对总体而言是“组”③ 对总体而言是“分” ④对个体而言是“组”⑤对个体而言是“分”3. 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③④ )①按品质标志分组②按数量标志分组 ③选择分组标志④ 划分各组界限 ⑤按主要标志分组4. 按分组标志特征不同,分布数列可分为(③④ )①等距数列 ②异距数列 ③品质数列④ 变量数列 ⑤次数与频率5. 分布数列的两个组成要素为(③④ )①品质标志②数量标志③各组名称④次数⑤分组标志6. 统计分组(①②③④⑤ )① 是全面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重要方法② 可将复杂社会经济现象分类③ 可分析总体内部结构④ 可采用多种标志分组⑤ 利于揭示现象间依存关系1. 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有(①②③ )① 实物单位; ②劳动单位; ③货币单位;④ 百分比和千分比;⑤倍数、系数和成数2. 在社会经济中计算总量指标有着重要意义,是因为总量指标是(①②③ )① 对社会经济现象认识的起点;②实行社会管理的依据之一;③ 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④唯一能进行统计推算的指标;⑤ 没有统计误差的统计指标3. 在相对指标中,分子和分母可以互相对换的有(①②⑤ )① 比较相对指标;②比例相对指标;③动态相对指标;④ 结构相对指标;⑤强度相对指标。
4. 相对指标的数值表现形式是(②③ )①抽样数; ②有名数; ③无名数; ④样本数; ⑤平均数5. 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的计算的运用原则有(①③④ )①可比性原则;②与典型事物相结合的原则;③ 相对指标和总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④ 多项指标综合运用的原则; ⑤结合经济内容的原则6. 下列指标中属于强度相对指标的有(①②③④ )①按人口计算平均每人占有国民收入; ②人口自然增长率;③人口密度; ④按人口计算平均每人占有粮食产量; ⑤职工出勤率7. 时点指标的特点是(②④⑤ )①数值可以连续计算;②数值只能间断计算;③ 数值可以连续相加; ④数值不能直接相加;⑤ 数值大小与所属时间长短无关8. 在相对指标中,属于不同总体数值对比的指标有(③⑤ )①动态相对数; ②结构相对数; ③比较相对数;④ 比例相对数;⑤强度相对数9. 平均指标的计算原则(①③ )①只能由同类的社会经济现象计算平均数;② 只能由具有可比性的社会经济现象计算平均数;③ 只能从具有同质性的社会经济现象计算平均数;④ 只有从相似的社会经济现象计算平均数;⑤ 只能从不同的总体计算平均指标10. 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是在(②③ )①各组变量值不相同的条件下; ②各组次数相等的条件下;③各组权数都为1的条件下; ④在分组组数较少的条件下;⑤ 各组次数不相等的条件下。
1 .抽样法是一种(②③ )①搜集统计资料的方法;②对现象的总体进行科学估计和推断的方法;③随机性的非全面调查的方法; ④快速准确的调查方法;⑤ 抽选少数典型单位所进行的调查方法2. 抽样推断中的抽样误差(①③⑤ )①是不可避免要产生的; ②是可以通过改进调查方法来消除的;③是可以事先计算出来的;④只能在调查结束后才能计算;⑤ 其大小是可以控制的3. 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有(②③④⑤ )①是有限总体还是无限总体;②是重复抽样还是不重复抽样;③总体被研究标志的变异程度;④抽样单位数目的多少;⑤ 抽样组织方式不同4. 抽样法的基本特点是(③⑤ )① 根据部分实际资料对全部总体的数量特征做出估计;② 深入研究某些复杂的专门问题;③ 按随机原则从全部总体中抽选样本单位;④ 调查单位少,调查范围小,了解总体基本情况;⑤ 抽样推断的抽样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5. 用抽样指标估计总体指标应满足的要求是(①④⑤①一致性;②准确性;③客观性;④无偏差;⑤有效性6. 抽样平均误差(③④⑤ )① 是抽样平均数(或抽样成数)的平均数;② 是抽样平均数(或抽样成数)的平均差;③ 是抽样平均数(或抽样成数)的标准差;④ 是反映抽样平均数(或抽样成数)与总体平均数(或总体成数)的平均误差程度; ⑤是计算抽样极限误差的衡量尺度。
7. 要增大抽样推断的概率保证程度,可以(②④⑤ )①缩小概率度; ②增大抽样误差范围;③缩小抽样误差范围;④ 增加抽样数目:⑤增大概率度8. 抽样方案的检查包括(①④ )①准确性检查;②及时性检查;③全面性检查;④ 代表性检查;⑤预测性检查9.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抽样极限误差的大小和概率的保证程度的关系是( ②③④)① 允许误差范围愈小,概率保证程度愈大;② 允许误差范围愈小,概率保证程度愈小;③ 允许误差范围愈大,概率保证程度愈大;④ 成正比关系; ⑤成反比关系在一定误差范围的要求下(②③ )① 概率度大,要求可靠性低,抽样数目相应要多;② 概率度大,要求可靠性高,抽样数目相应要多;③ 概率度小,要求可靠性低,抽样数目相应要少;④ 概率度小,要求可靠性高,抽样数目相应要少;⑤ 概率度小,要求可靠性低,抽样数目相应要多5.某工业企业1997年产值为3000万元,2005年产值为1997年的150%,则年均增长速度及年平均增长量为(②④ )①年平均增长速度=6.25%; ②年平均增长速度=5.2%;③ 年平均增长速度=4.6%; ④年平均增长量= 125万元;⑤年平均增长量= 111.111万元。
6. 应用最小平方法配合一条理想的趋势线(方程式)要求满足的条件是(②⑤ )®E(y—yc) < 0; ®E(y—yc)2=最小值; @E(y—yc)2 > 0;④ E(y—yc) =最小值;⑤工(y—yc) = 07. 用于分析现象发展水平的指标有(②③④⑤ )①发展速度;②发展水平;③平均发展水平;④ 增长量; ⑤平均长减量8. 时间数列按指标的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①③⑤ )①绝对数时间数列; ②时点数列; ③相对数时间数列;④ 时期数列; ⑤平均数时间数列9. 下列指标构成的时间数列中属于时点数列的是(②③⑤ )①全国每年大专院校毕业生人数;②某企业年末职工人数;③某商店各月末商品库存额; ④某企业职工工资总额;⑤ 某农场历年年末生猪存栏数10. 某企业产量2000年比1999年提高2%, 2001年与2000年对比为95%, 2002年为1999年的1.2倍,2003年该企业年产量为25万吨,比2002年多10%, 2004年产量达30万吨, 2005年产量为37万吨,则发展速度指标为(②③⑤ )① 2005年为以1999年为基期的定基发展速度为158.4%;② 2005年以1999年为基期的定基发展速度为195.4%;③ 1999年至2005年平均发展速度为111.8%;④ 1999年至2005年平均发展速度为110.0%;⑤ 2003-2004年环比发展速度为120%。
1. 某企业2005年三种不同产品的实际产量为计划产量的105%,这个指数是(②③⑤ )①个体指数; ②总指数; ③数量指标指数;④质量指标指数;⑤静态指数2.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是一种(①③ )①平均数指数;②综合指数;③总指数;④个体指数; ⑤平均指标对比指数3. 同度量因素的作用有(③⑤ ) ①平衡作用; ②比较作用; ③权数作用;④稳定作用; ⑤同度量作用4. 某农户的小麦播种面积报告期为基期的120%,这个指数是(①③⑤ )①个体指数;②总指数;③数量指标指数;④质量指标指数;⑤动态指数5. 下列属于质量指标指数的有(①③④)①劳动生产率指数;②商品销售量指数;③价格指数;④产品成本指数;⑤职工人数指数6. 编制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是(①② )① 质量指标指数以报告期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② 数量指标指数以基期的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③ 质量指标指数以基期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④ 数量指标指数以报告期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⑤ 随便确定7. 指数的应用范畴包括(①②③④⑤ )①动态对比;②不同地区对比;③不同部门对比;④不同国家对比;⑤实际与计划的对比8. 指数体系中,指数之间的数量对等关系表现在(①④ )① 总量指数等于它的因素指数的乘积;② 总量指数等于它的因素指数的代数和;③ 总量指数等于它的因素指数之间的比例;④ 与总量指数相应的绝对增长额等于它的各因素指数所引起的绝对增长额的代数和;⑤ 与总量指数相应的绝对增长额等于它的各因素指数所引起的绝对增长额的乘积。
9. 以q代表销售量,以P代表商品价格,那么Zp q -Zp q的意义是(②④ )1 1 0 1① 由于销售额本身变动而增减的绝对额;② 由于物价的变动而增减的销售额;③ 由于销售量变动而增减的销售额;④ 由于物价变动使居民购买商品多支出或减少的人民币;⑤ 由于销售量变动而使居民购买商品多支出或少支出的人民币10. 已知某工业企业报告期生产费用(ZZ1 q1)为2850万元,比基期增长14%,又知报告期 假定生产费用(Zz0qi )为3000万元,则(①②③④⑤ )①成本降低5%; ②产量增加20%;③ 报告期生产费用比基期增加350万元;④ 由于成本降低而节约的生产费用为150万元;⑤ 由于产量增加而多支出的生产费用为500万元1. 下列现象属于函数关系的是(①④ )①圆的半径和圆的周长 ②家庭收入和消费支出③ 产量和总成本 ④价格不变时,销售量和销售额⑤ 身高和体重2. 按照相关性的密切程度,相关关系可以分为(②④⑤ )①正相关 ②完全相关 ③负相关④ 不完全相关 ⑤无相关―"一 x
可见这种关系是(②④⑤ )①函数关系 ②相关关系 ③正相关 ④负相关 ⑤曲线相关6. 建立回归模型的目的是(①③ )①描述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 ②用因变量推算自变量③用自变量推算因变量 ④自变量和因变量互相推算⑤ 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三、判断题1. 统计学是从质与量的对立统一中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V )2.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论科学,所以它不关心、也不考虑个别现象的数量特征 (X )3. 变异是统计存在的前提,没有变异就没有统计 (V )1. 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手工汇总已没有必要使用了( V )2. 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确定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X )3. 无论是变量数列还是品质数列,都是通过现象的数量差异来反映现象之间的本质区别的 (V )1. 强度相对指标的数值是用复名数表示的,因此都可以计算它的正指标和逆指标(X )2. 结构相对指标和比较相对指标之和都等于100% (V )3. 计划完成相对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完成计划的情况越好(X )4. 根据组距数列计算的平均指标是一个近似值(V )7. 抽样平均误差同样本单位数的多少成正比,而与总体变异程度的大小无关(V )8. 抽样推断中不可避免会产生抽样误差,但人们可以通过调整总体方差的大小来控制抽样误 差的大小(V )9. 在抽样推断中,样本和总体一样都是确定的、唯一的(X )I。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抽样估计的可靠程度,可以提高抽样的估计精确度(XII. 样本同全及总体之间的联系表现在样本来自于总体,样本的分布有可能近似于全及总体的 分布(V )12. 抽样误差是由于破坏了抽样的随机原则而产生的误差(X )1. 总体的同质性是计算平均数和平均速度都应遵守的原则之一(V )2. 在时间数列中,基期和报告期、基期水平和报告期水平是相对的(V )3. 把某大学历年招生的人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形成的动态数列属于时期数列(”)4. 某公司产品产量较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倍,即翻了两番(X )5. 在时间数列中,累计增长量等于逐期增长量之和,定基增长速度等于环比增长速度之积(X )6. 若各期的增长量相等,则各期的增长速度也相等(X )7. 某公司产品产量在一段时期内的平均增长速度是正数(正增长),因此其环比增长速度也 都是正数(X )8. 发展水平是时间数列中的每一项指标数值,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和平均数(V )9. 平均发展速度等于时间数列各环比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数,平均增长速度等于时间数列各环比增长速度的几何平均数(X )10. 时点数列中的发展水平反映的是现象在一定时期内达到的水平(X )11. 时间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是不能相加的(X )1. 在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将作为同度量因素的质量指标值固定在报告期(X2. 算术平均指数是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和编制的总指数,只适合于质量指标指数的编制(X3. 在编制综合指数时,虽然将同度量因素加以固定,但是,同度量因素仍起权数作用(V4. 在编制总指数时经常采用非全面统计资料完全是为了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X1. 两个变量之间为完全相关即两个变量之间为函数关系(V )2. 在相关系数的计算中,如果互换自变量和因变量,计算结果会不同(X )3. x与y的相关系数为0.89, z与y的相关系数为一0.92,所以x与y的相关程度高(X )4. 相关系数r = 0,则两个变量之间没有相关关系(X )五、计算题2. 下面是某公司工人月收入水平分组情况和各组工人数情况:月收入(元)工人数(人400-50020500-60030600-70050700-80010800-900 10指出这是什么组距数列,并计算各组的组中值和频率分布状况。
解:闭口等距组距数列,属于连续变量数列,组限重叠各组组中值及频率分布如下:组别组中值频率(%)400-50045016.7500-60055025.0600-70065041.7700-8007508.3800-9008508.33. 抽样调查某省20户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单位:百元)如下:88 77 66 85 74 92 67 84 77 94 58 60 74 64 75 66 78 55 70 66⑴根据上述资料进行分组整理并编制频数分布数列⑵编制向上和向下累计频数、频率数列⑶根据所编制的频数分布数列绘制直方图和折线图解:⑴⑵某省20户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分布表全年可支配收入户数比例(%)向上累计户数向上累计比例向下累计户数向下累计比例60以下315.0315.020100.060-70630.0945.01185.070-80630.01575.01755.080-90315.01890.0525.090以上210.020100.0210.0合计20100.0————⑶图略5. 我国“十五”计划中规定,到“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钢产量规定为7200万吨,假设“八五”期最后两年钢产量情况如下:(万吨)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第四年1700170017501750第五年1800180018501900根据上表资料计算:⑴钢产量“十五”计划完成程度;解:102.08%⑵钢产量“十五”计划提前完成的时间是多少?解:提前三个月6.某城市2005年末和2006年末人口数和商业网点的有关资料如下:时间2005 年2006 年人口数目(万人)110210商业网点(个)5400012500商业职工(人)13800096000计算:⑴平均每个商业网点服务人数;⑵平均每个商业职工服务人数;⑶指出是什么相对指标。
解:某城市商业情况2005年木2006年木平均每个商业网点服务人数(人)21168平均每个商业职工服务人数(人)822⑶上述两个指标是强度相对指标8.某市电子工业公司所属三个企业的有关资料如下:2006 年各企2006年工业总产值职工人数业和全公2005 年2006 年2006 年司劳工业总全员劳工业总企业动生人数产值计划实际动生产产值为名称比重完成计产率(人(万(万(万率(元/2005 年(%)划(%)为乙)元)元)元)人)的(%)企业的倍数(甲(1)(2)(3)(4)(5)(6)(7)(8)(9))甲300(8.0)90015001800(120)(60000(200.0(4.6)))乙3000(80.0(15003000(3900130.0(13000260.0(1.0)))))丙45012.0(600)12001800(150)(40000300.0(3.1))合计3750100.0(3000(5700(7500(131.6(20000(250.0(1.5)))))))试根据上表已知数据计算空格中的数字(保留一位小数并分别说明⑵、⑹、、⑻、⑼栏是何种相对指标解:⑵栏为结构相对数;⑹栏为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⑻栏为动态相 对数;⑼栏为比较相对数。
14.甲乙两企业生产同种产品,1月份各批产量和单位产品成本资料如下:第一批甲企业乙企业单位产品成本产量比重单位产品成本产量比重(元)(%)(元)(%)1.0101.230第二批1.1201.1第三批1.2701.013040试比较和分析哪个企业的单位成本高,为什么?解:甲企业的平均单位产品成本=1.0x10%+1.1x20%+1.2X70%=1.16 (元)乙企业的平均单位产品成本=1.2x30%+1.1x30%+1.0X40%=1.09 (元)可见甲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较高,其原因是甲企业生产的3批产品中,单位成本较高(1.2元)的产品数量占70%,而乙企业只占30%21.某市场上某种蔬菜早市每斤0.25元,中午每斤0.2元,晚市每斤0.1元,现在早、中、晚 各买一元,求平均价格解;_ 3 一平均价格H=1 1 匚=0.158 (元) + + 0.25 0.2 0.125.某班甲乙两个学习小组某科成绩如下:甲小组成绩人数60分以下360-70570-801080-90490分以上2合计24乙小组成绩人数60分以下260-70670-80980-90590分以上2合计24成绩(分)人数组中值xfX - X(x-X)(x - X)60分以下35516518.753513.561054.6960-705653258.7576.56382.8170-8010757501.251.5615.6380-9048534011.25126.56506.2590以上29519121.25451.56903.13合计2417702936.25试比较甲乙两个学习小组该科平均成绩的代表性大小。
解:.甲小组f 11.06v ===一= —-x100%=15.00%q XP 73.75乙小组成绩(分)人数组中值xfX - X(x - X)(X - X ) f60分以下255110一 19.58383.38766.7560-70665390-9.5891.78550.6670-809756750.420.181.5980-9058542510.42108.58542.8890以上29519020.42416.98833.95合计2417902695.832936.25 =、.]22 34 =11.06 (分)24 ■-^Xf 1770 八X = X7 — ~2^ =73,75 (分)Z Xf 1790 八 , x x f .3695 o3 八X = £ f 一 ~2^ =74.58 (分) q = . Zf =、:―24.~ = \'112.33 =10.60 (分)v = = = -106 X 100%=14.21% q X 74.58计算结果得知乙小组标准差系数小,所以乙小组平均成绩代表性大2.某工厂4500名职工中,随机抽选20%,调查每月看电影次数,所得分配数列如下:看电影次数0-22-44-66-8职工人数(对总数的百分数%)8224025试以95.45%的可靠性:⑴估计平均每月看电影次数;⑵确定每月看电影在4次以上的比重, 其误差不超过3%。
解:4.81 W X <5.07 (次);66.94%WPW73.06%3.某地区采用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职工文化程度进行调查,抽查100名职工,每个职工文化程度的分配数列如下表:文化程度(年)组中值人数3-54156-87559-11102412-1513.56合计—100试求:⑴抽样平均误差;⑵在概率度t=2的条件下的平均文化程度的变化范围解:r- = 0.237 (年);X在7.19年至8.13年之间5.某日化工厂用机械大量连续包装洗衣粉,要求每袋按一公斤包装,为保证质量,生产过程 中每隔8小时检验一小时产品,共检验20次,算出平均重量为1.005公斤,抽样总体各群 间方差平均数0.002公斤计算⑴抽样平均误差;⑵要求概率99.73%,使产品的重量不低于1±0.03公斤为标准,问上 述检验的产品能否合格?解:⑴极限抽样误差A一 = 0.0282 ;抽样平均误差r一 = 0.0094(2)0.9769W X <1.0331 (公斤)上述检验产品基本合格7.某乡1995年播种小麦2000亩,随机抽样调查其中100亩,测得亩产量为450斤,标准差为50斤现要求用100亩的情况推断2000亩的情况,试计算。
⑴抽样平均亩产量的抽样平均误差;⑵概率为0.9973的条件下,平均亩产量的可能范围;⑶概率为0.9973的条件下,2000亩小麦总产量的可能范围解:⑴按重复抽样计算抽样平均误差H - =5 (斤)⑵平均亩产量在435斤到465斤之间⑶2000亩小麦总产量的可能范围在870000斤到930000斤之间10. 对某型号电子元件10000支进行耐用性能检查,根据以往抽样测定,求得耐用时数的标准 差为51.91小时,合格率的标准差为28.62%,试计算:⑴概率保证程度为68.27%,元件平均耐用时数的误差范围不超过9小时,在重复抽样的条 件下,要抽取多少元件做检查?⑵概率保证程度为99.73%,合格率的极限误差不超过5%,在重复抽样条件下,要抽取多少 元件检查?⑶在不重复抽样条件下,要同时满足⑴、⑵的要求,需要抽多少元件检查?解: — 51.19 ; c = 28.62%⑴t=1; △ - W9小时;在68.27%的概率下,应抽选的元件数为:122 1x 51.912n = .2, = 9 =33.3 (件);应抽选 34 件x⑵t=3; A p W0.05;在99.73%的概率下,应抽选的元件数为:12。
2 32 x 0.2862n= — — =294.8 (件);应抽选 295 件A2 0.052p⑶要同时满足上述二种情况的需要,应选取两种情况的较大抽样单位数,即需要抽取295 件6 4900 12 | 5600请计算各季平均每月总产值和全年平均每月总产值解:第一季度平均每月总产值=4400万元第二季度平均每月总产值^4856.7万元第三季度平均每月总产值=5200万元第四季度平均每月总产值=5500万元全年平均每月总产值=4989.2万元时期2000 年2001 年2002 年2003 年2004 年工业总产值(万元)343.3447.0519.7548.7703.63.2000年和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某地区工业总产值资料如下:2005 年783.9请计算各种动态指标,并说明如下关系:⑴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⑵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⑶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⑷平均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⑸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解:计算如果如下表:2000 年2001 年2002 年2003 年2004 年2005 年单位工业总产值力兀343.3447.0519.7548.7703.6783.9累计增长量万兀—103.7176.4205.4360.3440.6逐年增长量万兀—103.772.729.0154.980.3定基发展速度%—130.21151.38159.83204.95228.34环比发展速度%—130.21116.26105.58128.23111.41定基增长速度%—30.2151.3859.83104.95128.34环比增长速度%—30.2116.265.5828.2311.41■783.9卜五"时期工业总产值平均发展速度=5:奇=117.96% 各种指标的相互关系如下:⑴增长速度=发展速度一1,如2001年工业总产值发展速度为130.21%,同期增长速度=130.21% -100%=30.21%⑵定基发展速度=各年环比发展速度连乘积,如2005年工业总产值发展速度228・34%=130・21%x116・2%x105・58%x128・23%x111.41%⑶累计增长量=各年逐期增长量之和,如2005年累计增长量 440・6=103・7+72・7+29・0+154・9+80・3⑷平均发展速度等于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再用其项数开方。
如“十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平均发展速度=51.3021 x 1.1621 x 1.0558 x 1.2823 x 1.1141 =117,96%⑸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一1,如“十五”期间平均增长速度17.96%=117.96%-100% 8.已知我国1997年自行车产量为2800万辆,若今后以每年递增15%的速度发展,则到2005 年将达到什么水平?解:已知:y0 =2800, x =115% 或 1・15, n=8yn=2800x (1.15) 8 =8565・26 (万辆)9.某县2001-2004年各季度鲜蛋销售量数据如下(单位:万公斤)年份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200113.113.97.98.6200210.811.59.711.0200314.617.516.018.2200418.420.016.918.0⑴用同期平均法计算季节变动⑵用趋势剔除法计算季节变动;⑶拟合线性模型测定长期趋势,并预测2005年各季度鲜蛋销售量解: ⑴ 2001-2004年各季度鲜蛋销售量(同期平均法)年份一季度 二季度 三季度 四季度200113.1013・90 7・90 8・60200210.8011・50 9・70 11・00200314・6017・50 16・00 18・20200418.4020.0016.9018.00同季合计56.9062.9050.5055.80同季平均14.2315.7312.6313.95季节指数(%)101.43111.3289.3898.73季节指数(%)101.21111.0889.1998.52各季平均14.13校正系数(%)99.7855⑵ 移动平均法消除季节变动计算表(一)四项移移正平 季节一不规则年别 季别鲜蛋销售量 动平均均值 指数值Y/T2001 年 一季度 13.10—二季度 13.9010.88—三季度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