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的鱼类图谱前言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干流流经九省,汇集无数大小支流,浩浩荡荡地注入东海,整个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宜昌以上的上游江段比降陡削,河谷狭窄,水流湍急;出三峡后的长江中游比降和缓,河道弯曲回转,串通了鄱阳湖、洞庭湖等大小湖泊,支流纵横;到了下游,江面宽阔,水流更为平缓,在河口江海相会,形成喇叭口形的三角洲江段上、中、下游水文地貌千姿百态,自然环境各不相同,因此鱼类区系组成复杂,水产资源极为丰富现已记载的长江鱼类近三百种,约占我国淡水鱼的三分之一为反映我国淡水鱼类的区系特点和淡水鱼类绚丽多采的面貌,我们选用长江鱼类为《中国淡水鱼类原色图集》第一集的内容,其他水系和地区的鱼类拟将陆续再分集出版本集选自长江流域的鱼类169种,分隶于28科,其中包括长江流域所有的重要经济鱼类,以及上、中、下游不同类型的自然环境中的不同鱼类区系的代表种类和一些常见种类图片均系在实地采集活体,模拟相应的生态环境拍摄而成,真实地反映了鱼的原有色彩和它们的自然习性每种鱼都附有简要的文字说明,描述其主要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和经济意义全书反映了长江流域的鱼类的概貌,将为开发利用长江鱼类资源提供一些科学资料。
在照片拍摄过程中,曾得到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岳阳市畜牧水产局、合川水产学校、乐山市农水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和新安江渔林研究所等单位及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文稿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副教授审阅,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热诚希望广大读者对我国淡水鱼类原色图集的编写出版工作提出宝贵意见http://www.hgyy.org/zt/yt/INDEX.HTM一、鲟科1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鳇鱼、腊子)头背部骨板光滑背鳍前骨板一般为12~14幼体骨板之间的皮肤光滑,成体较粗糙头部皮肤布有梅花状的感觉器一陷器鳃耙14~28为洄游性鱼类,栖息于大江河及近海底层秋季上溯至江河上游水流湍急、底为砾石的江段繁殖,产卵期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卵为粘性一般成熟雄鱼重80市斤以上,雌鱼重240市斤以上亲鲟在生殖期间基本停食,幼鲟主食各类底栖动物,成鱼食昆虫幼虫、硅藻及腐殖质为生长迅速的大型鱼类,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谚语,腊子即指中华鲟鱼卵可加工成鱼子酱,是一种佳肴;鳔和脊索可制作鱼胶,分布于朝鲜半岛西海岸以南的沿海地区和各大江河,以长江出产较多。
2长江鲟 鲟科 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 (鲟鱼、沙腊子)各行骨板问的皮肤遍布颗粒状细小突起,极为粗糙,头背面在幼体具有明显的小刺背鳍前有10~12块骨板鳃耙33~54为淡水定居性鱼类,栖息于长江上游水流较急、石质河底的十流中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达到性成熟的个体,雌鱼体重为20市斤左右,雄鱼体重10市斤上下鱼卵可加上成鱼子酱,鳔和脊索能制作鱼胶分布于长江上游可在上游建立人工孵育场培养幼鱼放流,并可作为大型水库的放养对象二、白鳄科3白鲟 白鲟科 psephurus gladius (martens) (象鱼、鲟钻子)头部特长,占体长的1/3,小个体约占体长的1/2,布有梅花状的感觉器一陷器吻延长,呈剑状,其腹面具短须1对口大,下位,弧形,上下颌均具细齿鳃膜后缘尖体表光滑无鳞栖息于江河中下层,有时进入大型湖泊健游,性凶猛,主食鱼类,也食虾、蟹等春季在长江上游产卵是著名的珍稀鱼类,为我国所独有,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生长迅速,个体特大,“千斤腊子,万斤象”之“象”即指白鲟曾记录过体长达7米者分布于长江、钱塘江三、鲱科4鲥 鲱科 hilsa reevesii (richardson) (三黎鱼、三来)体侧扁,腹缘有锐利的棱鳞,排列成锯齿状。
口大,端位,上颌正中有一缺刻鳞片大而薄,无侧线洄游性鱼类,生长于海中,每年4~6月溯河行生殖徊游,6~7月产卵,卵浮性产卵后亲鱼即降河归海,幼鱼进入支流或湖泊中肥育,以浮游生物为食9~10月人海个体较大,肉细脂厚,为鱼中上品,久享盛名产于长江以南各人河流四、鯷科5短颌[鱼齐] [鯷]科 coilia brachygnathus kreyenberg et pappenheim (毛花鱼)体形长而侧扁上颌骨后伸不超过鳃盖后缘纵列鳞68~77胸腹部具棱鳞胸结上部有6根游离的丝状鳍条臀鳍基部极长,与尾鳍相连为纯淡水生活的种类,栖息于江河中下游和湖泊中食水生无脊椎动物生殖季节在5月中旬到6月中旬肉味鲜美,为群众喜食的鱼类之一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6刀鲚 鯷科 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 (刀鱼、毛花鱼)体极扁薄上颌骨后伸至胸鳍基部无侧线,纵列鳞74~83胸腹部具棱鳞胸鳍前6根鳍条游离呈丝状臀鳍基部极长,与尾鳍基相连为洄游性鱼类,春、夏季由海进入江河行生殖洄游在干支流或湖泊的缓流区产卵卵粒具油球,受精后漂浮于水体上层孵化发育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肥育至秋后或翌年人海。
成鱼食小鱼虾小型鱼类,但在同属中其个体最大,大者长达40厘米重280克为长江下游地区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水体五、银鱼科7银鱼 银鱼科 heemisalanx prognathus regan (面条鱼、面鱼)体细长,为体高的11倍左右下颌缝合处有肉质垂舌上无齿胸鳍条8~9洄游性鱼类,3~4月从海中洄游到江河口咸淡水中产卵亲鱼产卵后死亡生活在水体上层个体虽小,但在生殖洄游期间数量较大,形成鱼汛味颇鲜美,深受群众喜爱分布于东海、黄海及江河口咸淡水区域8大银鱼 银鱼科 protosalanx hyalocranius (abbott)体细长头部上下扁平吻尖,略呈三角形具有舌齿背鳍起点至尾鳍基部的距离大十至胸鳍基部在海水淡水中都有,一般活动于水体上层,在江河、湖泊宽阔的水面中产卵,生殖季节为1~3月个体小,常见个体体长为150毫米左右主食小虾、小鱼分布于我国沿海和江河中、下游及附属湖泊中9太湖短吻银鱼 银鱼科 neosalanx tangkehkeii taihuensis chen (小银鱼)体细长头部扁平吻钝,呈弧形背鳍起点距尾鳍基部小于至胸鳍基部的距离纯淡水种类,生活在水体中上层。
以浮游动物为食繁殖期3~7月,在湖边水草丛生地区产卵个体小,繁殖力强,数量较大味鲜美,经加工鲜冻,或晒成鱼干畅销国内外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湖泊六、鳗鲡科10鳗鲡 鳗鲡科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 (白鳝、鳗)体长,圆筒形,尾部稍侧扁上下颌具细齿鳞甚小,隐埋于皮下背、臀鳍低,基部长,后端均与尾鳍相连胸鳍小,圆形腹鳍缺失体无斑点降河性洄游鱼类海中产卵仔鱼为透明的叶鳗,春季,当仔鱼发育成幼鳗时,成群游人江河,在于支流或湖泊中肥育,成熟后降河泅游至海中繁殖,以食小负、蟹、虾和水生昆虫为主一般夜间活动生长迅速,肉质细嫩多脂、营养丰富现已进行人工养殖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各河流七、胭脂鱼科11胭脂鱼 胭脂鱼科myxocyprinus asiaticus (bleeker) (黄排、火烧鳊)体形随生长而变化,幼时体高,成年体长唇厚,上下唇均具乳头状突起下咽齿一行,数多,呈梳状背鳍条多,延全臀鳍的后上方,成熟雄鱼的臀鳍及尾鳍具珠星体色也随生长而变化,幼鱼体侧有3条黑褐色横斑,稍大则体色灰褐并渲染有红紫色的彩晕;成鱼体色粉红或略带青紫色,从吻端于尾鳍基有1条猩红色的宽条。
栖息于水体中、下层主要食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有机碎屑3~4月在江河上游急流石滩产卵多栖息于上游,幼鱼和未成熟个体也见于江河中下游及湖泊中个体大,生长较快,可长至60市斤以上,是大型经济鱼类同时也是胭脂鱼科分布在亚洲大陆的唯一的种,具重要的学术价值,应重视资源保护分布于长江及闽江水系八、鳅科12中华沙鳅 鳅科 botia (sinibotia) superciliaris gunther (钢鳅)吻长而尖颐下具1对钮状突起眼下刺分叉,未端超过眼后缘颊部无鳞腹鳍未端不达肛门肛门靠近臀鳍起点尾柄较低小型鱼类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常在底层活动分布于长江中、上游13花斑副沙鳅 鳅科 parabotia fasciata dabry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口角须较长眼下刺分叉,未端达眼球中部颊部被细鳞腹鳍末端距肛门甚远肛门位于腹鳍基至臀鳍起点之间的前3/5处栖息于砂石底质的江河底层食水生昆虫和藻类广布于北起黑龙江南至珠江的各江河 14.武昌副沙鳅 学名Parabotia banarescui (Nalbant) ,鳅科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口角须短眼下刺分叉颊部被细鳞腹鳍末端后伸到达或超过肛门。
肛门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间的中点之前小型鱼类生活于江湖底层分布于长江中游15漓江副沙鳅 鳅科 parabotia lijiangensis chen吻长与眼后头长相等眼径等于或小于眼间距眼下刺分叉,未端达到或稍超过眼中央颐部无突起须3对;口角须长度稍短于眼径颊部具鳞腹鳍未端达到肛门尾柄较高小型鱼类生活于江河底层分布于漓江和湘江上游16长薄鳅 鳅科 leptobotia elongata (bleeker) (花鱼、花斑鳅)体长,侧扁头长而尖颐下无钮状突起眼下刺不分叉体侧具5~8条垂直带纹或不规则斑纹生活于江河底层,性凶猛,主食小鱼是鳅科鱼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最大可长至5~6市斤,具有捕捞价值分布于长江上游17.紫薄鳅 学名Leptobotia taeniaps (Sauvage), 鳅科颐下无钮状突起眼很小,眼间距与眼径之比大于2.5倍眼下刺不分叉体侧具蠕虫形花纹个体小,数量不多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18 红唇薄鳅 鳅科 leptobotia rubrilaris (dabry)颐下有1对钮状突起眼下刺不分叉腹鳍未端超过肛们,体色变化较大,全身具不规则的斑块,或仅背部具斑纹,或全身无斑纹而呈褐色。
栖息在江河底层个体不大为长江上游干、支流的常见鱼类19衡阳薄鳅 鳅科 leptobotia hengyangensis huang et zhang (花泥鳅)颐下无钮状突起背鳍起点约位于吻端至最后一个鳞片问的中点背部自吻端至尾柄未端具7~8个大黑斑肛门位于腹鳍至臀鳍问的中点,腹鳍未端超过肛门底层小型鱼类,数量少分布于湘江上游20短体条鳅 鳅科 nemachilus potaneni gunther体圆筒形,尾部侧扁尾柄上皮褶棱发达尾柄高稍大于或等于尾柄长头宽远超过头高、上、下颌具角质须3对,无眼下刺背鳍起点位于体中部尾鳍截形肛门靠近臀鳍起点生活于石底河溪浅水处个体小,体长通常在100毫米以下分布于长江上游各支流21中华花鳅 鳅科 cobitis sinensis sauvage et dabfy (花泥鳅)须4对,眼下刺分叉侧线不完全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距离相等尾柄较短,尾鳍稍圆或平截体侧沿纵轴有10~15个斑块,尾鳍基上侧具一黑斑小型底栖鱼类,生活于江河水流缓慢处以食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及藻类为主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江河22大斑花鳅 鳅科 cobitis macrostigma dabry (花泥鳅)须4对。
眼下刺分叉侧线不完全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尾柄较长,尾鳍后缘平截或稍圆体侧沿纵轴有6~9个较大的略呈方形的斑块,尾鳍基具一黑斑底栖鱼类生活在江河、湖泊的浅水区个体小,数量不多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23泥鳅 鳅科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 (鳅)须5对,最长口须后伸到达或稍超过眼后缘无眼下刺鳞小,埋于皮下上皮褶棱低,与尾鳍相连尾柄长大于尾柄高尾鳍圆形肛门靠近臀鳍小型底层鱼类生活在淤泥底的静止或缓流水体内,适应性较强,可在含腐殖质很丰富的环境内生活当水缺氧时,可进行肠呼吸,而在水体干涸后,又可钻人泥中潜伏以各类小型动植物为食分批产卵,繁殖期主要在5~6月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孵化最大个体可长达300毫米,肉质优良,为出口水产品之一广泛分布于黄河以南各水系24大鳞副泥鳅 鳅科 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auvage) (泥鳅)体形酷似泥鳅眼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鳞片较泥鳅体鳞为大,埋于皮下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肛门近臀鳍起点生活习性与泥鳅相似数量较少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中九、鲤科25马口鱼 鲤科opsariichthys uncirostris bidens gunther (桃花鱼、山鱤)口大,下颌前端有一突起,两侧各有一凹陷,与上颌的凹凸处相嵌合。
雄鱼的头部,胸鳍及臀鳍上均具有珠星,臀鳍第1~4根分枝鳍条特别延长;体色较为鲜艳栖息于山涧溪流,尤以水流较急的浅滩和砂砾底的小溪为多见生殖期在3~6月是一种小型凶猛鱼类以小鱼和水生昆虫为食分布于黄河以南各水系 26 宽鳍[鱼鼠] 鲤科zacco platpus (schlegel) (桃花鱼、七色鱼)口略大,上下颌两侧无缺刻下咽齿3行或2行侧线鳞41~49枚生殖季节雄鱼臀鳍第1~4根分枝鳍条延长达尾鳍基部,头部和臀鳍上均出现珠星体色鲜艳与马口鱼生活习性相仿,杂食,但主食无脊椎动物和小鱼生殖期在4~6月,急流中产卵分布广,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水系都有27 中华鳑鮍 鲤科rhodeus sinensis gunther (鳑鮍)体侧扁,头小口角无须下咽齿1行,齿面平滑侧线不完全,仅前面的3~7片鳞:上具侧线孔生殖季节雄鱼色彩异常鲜艳,吻部及眼眶周缘具珠星雌鱼具长的产卵管个体小,最大体长80毫米繁殖期为5月卵产于蚌的鳃瓣中分布于黄河、长江等水系28.高体鳑鮍rhodeus ocellatus (kner) (火片子)体扁薄,呈卵圆形口角无须下咽齿l行,齿面平滑侧线不完全,仅在前面4~6片鳞上具有侧线孔。
个体小,最大者体长90毫米繁殖期在4月底5月初,产卵于蚌类的鳃瓣中常见于湖泊、池塘以及河湾水流缓慢的浅水区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29彩石鲥鳑鮍pseudoperilampus lighti wu体高,扁薄,卵圆形口角无须下咽齿1行,齿面具锯纹侧线不完全,仅在前面3~6枚鳞片上具侧线孔生殖期雄鱼的吻部具珠星,色泽鲜艳栖息于水流缓慢、水草丰盛的环境内以水生植物、浮游生物为食5月产卵卵长圆形,产于蚌的鳃瓣中个体小,最大不超过60毫米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30大鳍刺鳑鮍acanthorhodeus macropterus bleeker(猪耳鳑鮍)体扁薄,卵圆形具短须一对,下咽齿1行,齿面具锯纹侧线完全背、臀鳍均具硬刺小型鱼类,但在[鱼旁][鱼皮]鱼类中属最大的一种,大者体长130毫米在静水或缓流、水草丛生的环境栖息生殖期4~6月产卵于蚌类的鳃瓣中(见右上图)分布广泛,在浅水湖泊内数量较多31寡鳞刺鳑鮍acanthorhodeus hypsefonotus bleeker体扁薄,极高,几近圆形下咽齿1行,齿面有锯纹侧线完全,侧线鳞31~33背、臀鳍具硬刺生殖时期雄鱼吻部有珠星,雌鱼产卵管延长为生活于江湖中的一种小型鱼类,一般常见体长为50~70毫米。
分布于长江水系32越南刺鳑鮍acanthorhodeus tonkinensis vaillant体较高,扁薄,呈椭圆形须1对,长度小于眼径下咽齿1行,齿面有锯纹侧线完全背、臀鳍具硬刺生殖期间雄鱼吻部有珠星,雌鱼具产卵管常栖息于湖泊及河流的浅水区个体小,常见体长为60~100毫米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体33多鳞刺鳑鮍acanthorhodeus polylepis woo体较长,扁薄须1对,长度小于眼径之半下咽齿(行,齿面具锯纹侧线完全,侧线鳞38~39背、臀鳍具硬刺生殖季节雄鱼吻部有白色珠星,雌鱼产卵管延长栖息于溪流缓水区,以藻类为食为小型鱼类体长130毫米以下分布于浙江、湖南等地?34峨嵋刺鳑鮍acanthorhodeus omeiensis shih et tchang体扁薄,呈椭圆形口须1对,长度大于眼径下咽齿1行,齿面有锯纹侧线完全,背、臀鳍具硬刺生殖期间雄鱼的吻部出现珠星,雌鱼产卵管延长常生活于山涧溪流的缓水区个体小,体长不超过90毫米分布于四川岷江水系35兴凯刺鳑鮍acanthorhodeus chankaensis (dybowsky)体扁薄,呈椭圆形下咽齿1行,齿面有锯纹。
侧线完全背、臀站有硬刺生活于“江湖浅水区主食藻类和植物碎屑生殖期在4~5月,雄鱼吻部具珠星,雌鱼产卵于蚌类的鳃瓣中卵粒大,椭圆形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36.唇[鱼骨] hemibarbus labeo (pallas) (重唇鱼)头长大于体高吻长大大眼后头长下唇的侧叶特别发达,须1对成鱼体侧一般无斑点,有些幼鱼体侧具不明显的黑斑中、下层鱼类生活在江河流水中主食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产卵期4~5月,在流水中进行最大可达7~8市斤,为常见的经济鱼类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37.花[鱼骨] hemibarbus maculatus bleeker (麻鲤、吉花鱼)头长小于体高吻长小于活等于眼后头长下唇两侧叶狭窄,颐部中央有一小三角形突起,须1对体侧有7~11块大黑斑为江湖中常见的中、下层鱼类以水生昆虫的幼虫为主要食物,也食软体动物和小鱼生殖季节在4~5月,分批产卵卵粘性,附着于水草上发育最大个体达4市斤左右分布广,全国各个要水系都有分布38 长吻[鱼骨] 鲤科hemibarbus longirostris (regan)头长远超过体高吻细长,尖而突出;下唇两侧叶狭,颐部正中有三角形小突起背鳍刺较弱生活在水体中、下层的小型鱼类,栖息于底质为砂砾的流水中。
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为食产卵期在5~6月分布于东北、浙江各水系及广东的北江水系39似刺鳊[鱼句] 鲤科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 bleeker(金鳍鲤、罗红)头后背部明显隆起,背鳍位于体的前半部头长小于体高吻长小于眼后头长背鳍具有粗壮而光滑的硬刺,长度大于头长生活在江湖中、下层主食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5~6月产卵中型鱼类,个体不大,最大达1.5市斤分布于长江中下游40似[鱼骨] 鲤科belligobio nummlfer (boulenger)外形和口的构造与长吻鳃极相似,主要区别点为背鳍无硬刺雄鱼臀鳍延长未端可达到或超过尾鳍基部小型鱼类,常见个体体长约120毫米分布于长江水系41麦穗鱼 鲤科pseudorasbora parva (temminck et schlegel) (罗汉鱼、麻嫩子)头尖,略平扁背鳍无硬刺生殖时期雄鱼体色深黑,吻部、颊部出现珠星为江河、湖泊、池塘等水体中常见的小型鱼类生活在浅水区杂食,主食浮游动物产卵期4~6月卵椭圆形,具粘叶.成串地粘附于石片、蚌壳等物体上,孵化期雄鱼有守扩的习性42长麦穗鱼 鲤科pseudorasbora elongata wu头部细长,头高几与头宽相等。
吻端尖细,平扁口上位,无须背鳍无硬刺体侧具有1条较宽的黑色纵纹为一种种稀有的小型鱼类分布于漓江、富春江等水系43华[鱼泉] 鲤科sarcocheilichthys sinensis sinensis bleeker (花石鲫、山鲤子)体粗短,口小,呈马蹄形下颌前缘具发达的角质须l对,细小侧线鳞40~41体侧有4条垂直的宽黑斑生殖季节雄鱼头部出现珠星,体色浓黑雌鱼具短的产卵管为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小型鱼类,最大体长不到200毫米多栖息于水体中下层食底栖无脊椎动物、着生藻类及植物碎屑4~5月间产卵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44小[鱼泉] 鲤科sarcocheilichys parvus nichols口小,下位,呈马蹄形下颌有角质边缘下唇限于口角侧线鳞35~36体侧有一黑色纵纹生殖手节雄鱼吻部具珠星,雌色产卵管稍延长中下层鱼类,喜生活在水质清澈的石底山溪和小河中雌鱼体长50毫米达性成熟繁殖季节约在4月为鲸类中最小的一种分布大长江以南各水系45 江西[鱼泉] 鲤科sarcocheilichthys kiangsiensis nicho1s(五色鱼、火烧鱼)体较长,口下位,呈马蹄形下颌角质较发达具短须1对。
胸、腹部鳞片显著变小或隐埋皮下侧线鳞42~44体侧具不规则黑斑生殖季节雄鱼体色鲜艳,头部出现珠星,雌鱼延伸出产卵管个体不入,一般常见体长为80~150毫米分布于长江以内各水系46川西黑鳍[鱼泉] 鲤科sarcocheilichthys nigripinnis davidi (sauvage)长小于体高口小,弧形,亚下位下唇侧叶前伸不达下颌前缘下颌具角质边缘侧线鳞38~39背鳍起点至吻端与个尾蛤基的距离相等肛门位置近臀鳍在生殖期间雄鱼吻部出现珠星,体色鲜艳小型鱼类,数量不多分布于长江下游47黑鳍[鱼泉] 鲤科sarcocheilichthys nigripinnis nigripinnis(gunther) (花腰、花玉穗)口小,弧形下颌角质层薄下唇侧叶前伸几达下颌前缘,无须侧线鳞38~40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部为近肛门位于腹鳍与臀鳍之间生殖期间雄鱼体色鲜艳,雌色产卵管延长为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小型鱼类分布十黄河以南各水系48短须颌须[鱼句] 鲤科gnathopogon imberbis(sauvage et dabry)吻钝圆眼径小于吻长须一对,极短侧线鳞39~40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相等。
肛门紧靠臀鳍起点,尾柄粗短小型鱼类,多生活于山涧溪流分布于长江水系49银色颌须[鱼句] 鲤科gnathopogon argentatus (sauvage et dabry)(亮壳、亮幌子)口亚下位须1对,其长度与眼径相等眼径等于吻长侧线鳞38~42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肛门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之间的后1/3处为常见小型鱼类,栖息于水体中、下层生殖季节在5月主要食物为水生昆虫、藻类和水生植物分布于黄河以南各水系50西湖颌须[鱼句] 鲤科gnathopogon sihuensis (chu)口近端位,上颌稍长须1对,极微小吻长稍大于眼径侧线鳞35~36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肛门位于腹鳍与臀鳍起点之间的后1/3处尾柄较细长小型鱼类,通常体长不及100毫米分布于长江水系51铜鱼 鲤科coreius heterodon (bleeker)(金鳅、水密子)体前段圆筒状,后段侧扁头锥形,吻尖,口狭小,下位,呈马蹄形眼小于鼻孔须1对,较长胸鳍短,未端下达腹鳍栖息于江河流水环境,为下层鱼类喜集群,在深潭或深水河槽越冬4~5月间在水流湍急的江段产漂流性卵杂食,主食淡水壳菜等软体动物肉鲜嫩,富含脂肪,是长江上游重要经济鱼类。
分布于长江水系的于支流和通江湖泊,黄河水系也有分布52圆口铜鱼 鲤科coreius guichenoti (sauyage et dabry) (方头水密子 肥沱)体形似铜鱼,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吻较宽圆口宽,呈弧形眼径小于鼻孔须1对,粗长,向后伸至胸鳍基部胸鳍长,后伸远超过腹鳍起点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常在多岩礁的深潭中活动产卵期从4月下旬到7月上旬产漂流性卵杂食,食软体动物、水生昆虫以及植物碎片等富含脂肪,肉质鲜美最大个体可达7~8市斤,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经济鱼类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53吻[鱼句] 鲤科rhinogobio typus bleeker (秋子、长鼻白杨鱼)体细长头大,吻肉质,很突出口呈深弧形须1对,眼大鳃耙10~14栖息于泥沙底的江河下层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最大个体可长达440毫米分布于长江和闽江水系54四同吻[鱼句] 鲤科rhinogobio cylindricus gunther (尖脑壳)体长头长于体高口呈深弧形眼稍小,须1对鳃耙8~9栖息于江河的底层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个体不大,一般在半斤以下分布于长江水系55长鳍吻[鱼句] 鲤科rhinogobio ventralis sauvage et dabry(土耗儿、洋鱼)头长小于体高。
口呈深弧形鳃耙17~21背鳍最长鳍条显著大于头长胸鳍未端到达或超过腹鳍起点在江河的底层生活,主食水生昆虫个体不大,数量较少分布于长江下游56似[鱼句] 鲤科pseudogobio vaillanti vaillanti (sauvage)(马头鱼)头大,吻扁,唇厚下唇为3叶,中叶椭圆形,具发达的乳突;后缘游离须1对,约等于眼径腹部在胸鳍基之前裸露小型鱼类,生活于江河下层分布于黄河以南各水系57棒花鱼 鲤科abbottina rivularis (basi1ewsky)(爬虎鱼、沙锤)体粗壮鼻孔前方下陷唇厚,上唇的褶皱不显著;下唇侧叶光滑侧线鳞35~39生殖时期雄鱼胸鳍及头部均有珠星;各鳍延长小型鱼类,生活在静水或流水的底层,主食无脊椎动物4~5月繁殖,在沙底掘坑为巢,产卵其中,雄鱼有筑巢和护巢的习性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58钝吻棒花鱼 鲤科abbottina obtusirostris (wu et wang)(棒花鱼)体粗短吻短钝,鼻孔前方凹陷上唇具乳突,下唇两侧叶有小乳突上下颁具角质边缘侧线鳞35~36在生殖期间雄鱼体色浓黑,胸鳍不分枝鳍条变川,并具珠星为小型底层鱼类分布于长江上游59小口棒花鱼 鲤科abbottina guentheri banarescu体纤小,尾柄细长。
头切、吻略尖,口小,上唇无褶皱,下唇不发达,中央具一对圆形肉突,上布细小颗粒突起须一对,粗短侧线鳞36~38为小型底层鱼类分布于长江上游60洞庭棒花鱼 鲤科abbottina tungtingensis (nichols)体较细,吻背面无明显凹陷唇发达,密布小乳突,下唇两侧叶发盲上下颌具角质边缘侧线鳞38~39底层小型鱼类,数量较少分布于洞庭湖和沅水系61建德棒花鱼 鲤科abbottina tafangensis (wang)体较粗壮,尾柄较高唇发达,具乳突,上唇乳突尖形;上、下颌均具角质边缘侧线鳞33~34背鳍条特别延长胸鳍未端几达腹鳍起点为底层小型鱼类,数量不多分布于富春江水系62长须片唇[鱼句] 鲤科platysmacheilus longibarbatus lo,yao et chen体前部浑圆,后邻稍侧扁上下颌均具角质边缘上唇具褶皱,边缘有细缺刻;下唇连成一片,具乳突,后缘游离,分裂成流苏状,中央有深缺刻须1对,较长胸腹部裸露生活在流水中的小型鱼类,底栖;数量甚少分布于长江水系63长蛇[鱼句] 鲤科saurogobio dumerili bleeker(猪尾巴、麻条鱼)体较长,头小,腹面平坦,尾柄细长。
唇厚,具小乳突侧线鳞57~61.胸部具鳞背鳍位于体的前半部底层鱼类生活于江河及大湖泊中主食底栖动物为同属中个体最大的一种,常见体·长约250毫米肉厚,含脂量高分布广,辽河、黄河、长江、钱塘江等水系均产64蛇[鱼句] 鲤科saurogobio dabryi bleeker(船钉子、白杨鱼)头较长,吻部在鼻孔前下凹吻长大于眼后头长唇发达,具显著小乳突,下唇后缘游离侧线鳞47~49胸部裸露小型鱼类,生活于江河、湖泊的底层、食底栖无脊椎动物繁殖期4~6月,漂流性卵体较肥壮,数量较多分布广,全国主要水系均产65光唇蛇[鱼句] 鲤科jaurogobio gymnocheilus lo,yao et chen(钉公于)体较短小,吻长小于眼后头长,眼径与眼间距相等唇简单,无乳突,须1对侧线鳞40~44胸部裸露小型鱼类,栖息于河流下层,数量少分布于长江水系66湘江鳅[鱼句] 鲤科saurogobio xiangjiangensis tang头较大,体细长体长为尾柄高的22倍以上唇厚,具乳突;下唇中部有一大的肉质突侧线鳞52~53胸部裸露生活在江河底层的小型鱼类产于湘江上游67短身鳅[鱼它] 鲤科 gobiobotia (progobiobotia) abbreviata fang et wang体较短,尾柄细。
须4对,第1对颐须起点同口角须起点相平列侧线鳞38~40;侧线上鳞6片腹鳍之前的胸腹部裸露营底栖中活,硒息于底质为沙合的江河流水环境,食无脊椎动物个体小,数量不多分布于长江上游68宜昌鳅[鱼它] 鲤科gobiobotia (gobiobotia) ichangensis fang(叉婆子、沙胡子、石虎鱼)体稍长须4对,第1对颐须起点位于口角须起点之前(见左上图)侧线上鳞5~6片,体侧6半部的鳞片皆具棱脊腹鳍基部之前的胸腹邻裸露胸鳍第2根鳍条呈丝状延长,到达或超过腹鳍起点小型鱼类,栖息于江河的沙石底上,食无脊动物分布于长江水系69异螺鳅[鱼它] 鲤科gobiobotia (xenophysogobio) tchang(燕尾条、叉婆于)体前部圆筒形,尾部侧扁头宽大,眼极小,眼径小于鼻孔径须4对,第1对颐须起点同口角须起点相平列鳞片细小,侧线上鳞9~11片腹面自颊部至臀鳍裸露尾鳍深分叉小型底层鱼类生活于江河的流水环境中,上食无脊椎动物分布于长江上游70裸体鳅[鱼它] 鲤科 gobiobotia (xenophysogobio) nudicorpa huang et zhang体完全裸露侧线完全。
须仅3对,细小,口角须未端达眼前缘下方;颐须2对尾鳍深叉生活于山溪小河底层的小型鱼类,常见体长为60~100毫米数最极少产于岷江水系71青鱼 鲤科 mylopharyngodon piceus (richardson) (青鲩、螺蛳青)体长筒形,吻较尖下咽齿1行,4枚,臼齿状栖息于大江河和湖泊的下层主食软体动物为人型经济鱼类,生长迅速,3年鱼可长至7~8市斤最大可达140市斤4~5龄成熟,繁殖期5~7月,在江河中产漂浮性卵,膜径5~6毫米生殖季节雄鱼头部具白色颗粒状珠星,胸鳍上有呈带状的密集珠星为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并且是主要的养殖对象之一以江、浙两省养殖青鱼最为有名肉质优良,胆可人药分布广泛,以长江中下游出产较冬72草鱼 鲤科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草鲩,白鲩)体形与青鱼相仿,吻略钝,下咽齿2行,呈梳形栖息于江河、湖泊的中、下层为草食性鱼夹3~4龄成熟,4~7月繁殖,产漂流性卵.膜径5毫米左右生殖季节成熟亲鱼胸鳍条上出现珠星大型经济鱼类,最重达70市斤,生长迅速,3年鱼可达近10市斤肉质佳,产量高,为我国优良的饲养鱼类。
分布广,自华南至东北部产此鱼73 [鱼宗] 鲤科luciobrama macrocephalalus(lacepede)(尖头[鱼感]、马头[鱼宗]、鸭嘴[鱼宗])体长、头下,吻长平扁,口上位,鳞片细小.背鳍位于体的后半部大型凶猛性鱼类,生活在水的中、下层,以鱼为食在鱼苗阶段即吞食其他种的鱼苗产卵期4~7月,在江河急流处产漂流性卵生长快,1龄鱼可长至2市斤,最大重达100市斤以上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74[鱼感] 鲤科elopichthys bambusa (richardson)(竿鱼、大口[鱼感])体修长,头锥形,吻部尖下颌前端有一坚硬的骨质凸起,与上颌的凹陷相嵌合背鳍起点位于腹鳍之后上方大型凶猛性鱼类,游动迅速,常在敞水区域追捕鲢、鳙、[鱼白]类等鱼为食体重30斤的[鱼感]鱼,能吞食8~9市斤重的鲤鱼从鱼苗开始就吞食其他鱼苗,在长江生殖季节为4~6月,产漂流性卵个体大,最大重达100余市斤生长迅速;2龄鱼体重约7市斤天然产量高,本身具有经济价值,但因大量吞食其他经济鱼类,被视为害鱼,在放养水面内须注意清除分布很广,全面各主要水系均产75[鱼管] 鲤科ochetobius elongatus (kner)(刁子、刁杆、麦杆刁)体呈长圆筒形,头小而尖,口小。
鳞片中等大小,尾鳍未端尖,分叉深有江湖洄游习性,4~6月在江河流水中产漂流性卵,7~9月进入湖泊肥育食物以水生昆虫、枝角类为主,也食小虾为中型经济鱼类,最大可长至20余市斤,肉质优良分布了长江以南各水体76赤眼蹲 鲤科 squafiobarb us curriculus (richardson)(红眼鱼、红眼棒、野草鱼)外形似草鱼具2对汲短小的须眼上个部为红色,体侧及背部鳞片的基部具黑斑喜栖息于静水或缓流的中下层,繁殖期在长江水系为6~7月,在江河中产漂流性卵主食水草生长较慢,3龄鱼体重还不到1市斤体中等大,最大可长到4~5市斤分布较广,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主要水系均产77 似鲛 鲤科toxabramis wwinhonis gunther (薄餐)体极扁薄腹棱明显,自颊部直到肛门侧线在胸鳍上方急剧向下弯折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小型鱼型,中、上层生活,食浮游生物6~7月产卵,卵漂流性分布于长江,黄河等水系78餐 鲤科 hemicculter leuciclus (basilewaky)(白条、餐子)体长,扁薄,腹棱自胸鳍基部至肛门鳃耙15~18侧线在胸鳍上方向下急剧弯折,侧线鳞48~57背鳍具有光滑的硬刺。
行动迅速,常成群游大于浅水区上层杂食,主食无脊椎动物在长江,5~6月产卵,产卵时有逆水跳滩习性分批产卵粘附于水草或砾石上小型鱼类,一般体·长l00至140毫米最长达240毫米数量较多,具一定的经济价值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79油餐 鲤科hemiculter bleekeri bleekeri warpachowsky (油[鱼参]、白条、鳝子)体长,扁薄腹棱自胸鳍基部直至肛门鳃耙18~24侧线在胸鳍基部上徐缓向下弯折,侧线鳞40~48背鳍具光滑硬刺小型鱼类,喜集群,行动迅速,常在浅水区觅食杂食,主食水生昆虫和浮游动物雌鱼体长80毫米左右性成熟5~6月产卵,产卵时亲鱼集群于流水表面溯游,并有跳跃现象,卵为漂流性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80长春鳊 鲤科parabramis pekinensis (basilewsky)(鳊鱼、长身鳊、草鳊、油鳊)体侧扁,呈菱形腹棱明显,自胸鳍直至肛门背鳍刺粗壮而光滑臀鳍条3,28~34生活于水体的中上层生殖季节4~8月,以6~7月最盛在流水中产漂流性卵生长较慢,常见体重为1市斤左右,最重可达4市斤肉味鲜美,是一种名贵的经济鱼类可作为饲养对象分布鱼全国各主要水系81 红鳍[鱼白] 鲤科culter erythropterus basilewsl (短尾[鱼白]、黄掌皮)体扁,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明显的腹棱。
口上位,下颅上翘背鳍具粗壮的硬刺生殖期间雄鱼头部出现珠星栖息于湖泊水草茂盛处或江河缓流区,幼鱼喜集群在浅水区觅食肉食性,主要捕食小鱼,亦食无脊椎动物产卵期5~7月,在静水湖泊中繁殖,卵粘附于水草上小型鱼类,常见体长100~200毫米,最长达300毫米分布极广,全国主要水系均产82银飘鱼 鲤科pseudoleubuca sinensis bleeker(马连刀、蓝刀皮、薄餐)体极扁薄腹棱自颊部直至肛门鳃耙12~16侧线在胸鳍上方陡然向下弯折,侧线鳞62~74背鳍无硬刺,位于腹鳍之后臀鳍条3,20~26喜集群于浅水区的水面游动,行动迅速,飘忽不定,故有“飘鱼”之称杂食性,食昆虫、虾、高等植物碎屑产卵期在5~6月,繁殖力强,数量较多小型鱼类,一般体长为100~200毫米,最长可达260毫米分布广,从华南到华北均产83寡鳞飘鱼 鲤科pseudolaubuca engraulis (nichols) (蓝片子)体形似银飘鱼腹棱自胸鳍基部直达肛门鳃耙9~13侧线在胸鳍上方缓慢下弯,侧线鳞46~55背鳍无硬刺,位于腹鳍之后上方臀鳍条3,17~21小型鱼类5~6月在江河中产漂流性卵在江河较湖泊为多分布于黄河,长江等水系。
84三角鲂 鲤科 megalobrama terminalis (richardson) (三角编、乌鳊)体高,侧扁,呈菱形,头小腹棱自腹鳍至肛门上下颌角质发达背鳍硬刺较长,长度大于头长尾柄氏与高相等鳔3室,前室最大生活于水体中、下层,尤喜栖息在多岩石的区域杂食,主食水生植物和淡水壳菜3龄成熟,体重2市斤左右生殖季节4~6月,在江河流水中产卵,卵粘附于砾石上生长较快,个体较大,最大可长到10市斤左右肉味鲜美,富含脂肪,为上等食用鱼浙江杭州一带有捕捞幼鱼用于池塘饲养的习惯分布广,全国各主要水系均产85团头鲂 鲤科megalobrama amblvcephaia yih (团头鲂)体高,侧扁腹棱自腹鳍至肛门上下颌角质较薄背鳍刺较短,其长度不及头长尾柄高大于长鳔3中,中室最大生殖季节雌雄体上均具珠星,雄鱼第1根胸鳍条肥厚,略呈波浪形弯曲适应于静水环境,通常在湖泊水草丛生的区域栖息雌鱼2龄成熟,体重1市斤左右产卵期5~6月,产卵场一般具一定流水,静水中也能繁殖卵附着在水草或其他物体上中型鱼类,最大达6市斤生长较快,肉味腴美含肉量多,深受群众欢迎,是一种优良的养殖鱼自古闻名的武昌鱼,乃泛指鲂和鳊而言,但目前普遍饲养的武昌鱼,主要是团头鲂。
原产于长江中游的湖泊,以湖北省梁子湖所产为最著86 长体鲂 鲤科megalobrama elongata huang et zhang体比鲂属其他种为低眼径小于吻长,头长为眼径的4.3~4.6倍侧线鳞56~61背鳍最后一枚硬刺和最长分枝鳍条均短于头长此鱼发现于长江上游87四川华编 鲤科 sinibrama changi chang体较高,侧扁侧线鳞52~54背鳍硬刺粗短,最长分枝鳍条显著小于头长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的后上方臀鳍条3,18个体不大,常见体长60~120毫米分布于长江上游88蒙古红[鱼白] 鲤科erythroculter mongolicus (basilewsky)(红梢子、尖头红梢、红尾巴)头稍尖,口向上倾斜侧线鳞73~79背鳍具光滑硬刺臀鳍条3,18~22生殖季节雄鱼头部及胸鳍布有珠星中上层鱼类,生活于水流缓慢的河湾、湖泊性凶猛,捕食小鱼和虾,1.5市斤重的个体可吞食4寸左右的鲢、鳙鱼种5~7月在流水中产卵卵粘附在石块或其他物体上中型鱼类,最大达6市斤,常见者为0.5~1.5市斤天然产量较大,渔业上有一定地位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89翘嘴红鮊 鲤科erythroculter ilisaeformis(bleeker)(翘壳、翘嘴巴)体氏,侧扁,头背面平直。
口上位,下颌坚厚,上翘,竖于口前鳞小,侧线鳞80~93背鳍具强大而光滑的硬刺臀鳍条3,21~25.生活在敞水区的中上层,行动迅速,善跳跃性凶猛,捕食其他鱼类,体重1市斤的个体能吞食4寸左右的鲢、鳙鱼种6~7月产卵.产卵场多在近岸水区,卵粘附在水生植物的茎、叶上生长迅速,体型较大,最大者重达20~30市斤,常见为4~5市斤天然水体渔获物中占比重较大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90青梢红鮊 鲤科erythroculter dabryi (bleeker)(青梢于、青餐)头后背部稍隆起下颌突出于上颌的前方,口斜裂侧线鳞64~71胸鳍未端达到或超过腹鳍起点臀鳍条3,23~29栖息于静水湖泊的中上层肉食性,主食小虾生殖季节,以5月最盛,在水草丛生的湖汉或河湾中产卵,卵粘附于水草上个体不大,最大1市斤左右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91拟尖头红鮊鲤科erythroculter oxycephaloides (kreuenberg et pappenhein)(鸭嘴红梢)头小,尖长,头背面稍扁平,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口向上倾斜背鳍硬刺光滑臀鳍条3,23~26多栖居于流水或大水面静水体中肉食,以小鱼和虾为主5~6月产卵个体较大,最重达6市斤以上,但数量较少。
分布于长江水系92短臀近红鮊 鲤科ancherythroculter wangi (tchang)(麻尖)口亚上位眼较小,吻长大于眼径侧线鳞60~64背鳍起点位于吻端与尾鳍基部的中点胸鳍未端不达腹鳍臀鳍条3,17~22适应于流水环境,数量不多分布在长江上游93黑尾近红[鱼白] 鲤科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yih et woo (高尖)日端位,下颌比上颌稍长眼较小,吻长大于眼径侧线鳞65~70背鳍起点至吻端较至尾鳍基为近胸鳍未端达到或超过腹鳍其部臀鳍条3,23~28中上层包类,主食小鱼个体个大,常见者体长150~300毫米数最不多分布于长江上游94高体近红[鱼白] 鲤科ancherythroculter kurematsui (kimura)(大眼刁、圆大眼)口端位,下颌较上颌稍长眼大,吻长与眼径相等侧线鳞57~63背鳍起点位于吻端与尾鳍基部的中点胸鳍未端不达腹鳍基部臀鳍条3,21~25个体不大,一般体长为100~2m毫米3~4月产卵天然数量个多分布于长江山上游95四川半餐 鲤科hemiculterella sauvagei warpachowsky体较扁薄。
自腹鳍基部至肛门具腹棱下颌前端中央有丘突与上颌前端中央的凹陷相嵌合侧线鳞50~55,侧线在胸鳍上方急剧向下弯折背鳍无硬刺臀鳍条3, 11~13中上层鱼类个体小,一般体长为60~130毫米,数量不多分布于k江、珠江水系96黄尾鲴 鲤科xenocypris davidi bleeker (黄尾、黄片、黄姑子、黄尾刁)口小.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下咽齿3行鳃耙47~51侧线鳞63~68腹部在肛门前方有不明显的腹棱生活在江河、湖泊的底层以下颌角质边缘刮食底层着生藻类和高等植物碎屑2年性成熟,4~6月产卵生殖季节亲鱼群集溯游到浅滩处产卵,卵粘性最大长400毫米,一般2年鱼约200毫米天然产量较丰富分布于黄河以南各水系97银鲴 鲤科xenocypris argentea gunther(密鲴、银[鱼参]、刁子)口小,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下咽齿3行,鳃耙38~45侧线鳞53~64腹部在肛门前方具不明显的腹棱栖息于江、湖的中下层刮食着生藻类和高等植物碎屑2年鱼可达性成熟,4~6月在流水中产卵,卵漂流性天然产量大,尤以江河中上游的数量更多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98细鳞斜颌鲴 鲤科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bleeker)(沙姑子、黄片)口下位,略呈弧形,下颌有较发达的角质边缘。
下咽齿3行鳃耙39~48侧线鳞74~84自腹鳍基部至肛门问有明显的腹梭在江河、湖泊和水库等不同环境均能生活以着生藻类及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为食一般2年鱼可达性成熟,繁殖力强,4~6月产卵,集群溯河至水流湍急的砾行滩产卵在蛔类中个体最大,可长达6中斤生长较快,2年能长至1市斤左有现已成为一个新的养殖对象分布于全同各主要水系99圆吻鲴 鲤科distoechodon tumirostris peters (青片、扁鱼)体略侧扁腹部圆,无腹棱吻钝,向前突出口极宽,横裂,下颌具锐利而发达的角质边缘下咽齿2行侧线鳞72~82栖息于江、河的中下层,刮食石上着生藻类和植物碎片是一种很好的养殖品种,在我国有二、三百年养殖历史,与家鱼混养可提高产量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100逆鱼 鲤科acanthobrama simoni b1eeker(刺鳊、扁脖子)口小.下位,横裂;下颌角质边缘不发达眼径与吻长相等下咽齿l行侧线鳞41~50自腹鳍基部至肛门有明显的腹棱常见小型鱼类,喜群集逆水溯游以藻类为主要食物5~6月产卵,卵漂流性,产于急流溪河中个体小,繁殖快,数量较多分布于长江水系101鲢 鲤科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cuvier et valendennes)(白噬、鲢子、扁鱼)头大,;吻钝圆,口宽,眼位于头侧下半部,眼间距宽。
鳃耙特化,彼此联合成多孔的膜质片,有螺旋形的鳃上器胸鳍未端不达腹鳍基部腹部狭窄,自喉部至肛门有发达的腹棱我国著名的四大家色之一,适宜于湖泊、水库放养,天然产量也很高活动于水的中、上层,性活泼,遇惊后即跳跃出水4月下旬水温达18c以卜时,江水上涨或流速加剧时间开始产卵,产卵期持续到7月上旬受精卵吸水膨胀,随水漂流孵化,生长快,从2年到3年鱼体重可由2市斤增长到8市斤池塘养殖第二年即可上市最大个体重达40~50市斤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102鳙 鲤科aristichys nobilis(ricardson)(花鲢、胖头鱼)头很大,几乎占身体长度的1/3吻宽,口大眼位于头侧下半部、,鳃耙呈页状,但不联合具螺旋形的鳃上器胸鳍未端超过腹鳍基部自腹鳍至肛门有狭窄的腹棱活动于水的中上层,性较温和,行动迟缓以浮游动物力食在长江4年达性成熟4~7月,当水温在18c以上、江中涨水时产卵,卵漂流性生长迅速,1年鱼体重1~2市斤,一般3年鱼可长到1。